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黄 彬 林寿宁
单位:广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南宁南京路39号 530011)
关键词:慢性胃炎;辨证分型;客观指标;综述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990372 中图分类号 R24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本病的研究不断深入。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本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的关系进行了较多的临床观察研究,揭示了其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镜象、幽门螺旋杆菌(HP)、血液流变学、胃肠激素等之间的一些内在联系。本文就此综述如下。
1 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镜象的关系
随着纤维胃镜的普及应用及病理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慢性胃炎的诊断更加明确。为了解胃镜诊断与中医证型间的一些内在关系,许多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唐福康等〔1〕通过观察101例慢性胃炎胃镜象与中医“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的关系,发现两证均可见于各型胃炎,而两者对比脾胃湿热证中浅表性胃炎所占为多(P<0.01);脾胃气虚证则以萎缩性胃炎为多(P<0.05)。戴晓玲等〔2〕对1118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活动性炎症以实证为主,萎缩、肠化增生病变以虚实夹杂证为主,其中大多为阴虚夹实证;郁热证是慢性胃炎普遍存在的征象;活动性炎症者症候表现重点是郁热及湿阻,而血瘀证在肠化增生病变中居多,其次为萎缩性病变者。陈锦锋等〔3〕将341例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为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胃络瘀阻五型,胃镜诊断分为红斑渗出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出血性胃炎、反流性胃炎五型。结果显示,肝胃不和型与脾胃虚弱型占慢性胃炎的大部分,两者之和达69.2%。肝胃不和型以红斑渗出性胃炎与反流性胃炎为主;脾胃湿热型以糜烂性胃炎为主;脾胃虚弱型以萎缩性胃炎与出血性胃炎为多见;胃阴不足型以萎缩性胃炎为主;胃络瘀阻型以出血性胃炎多见;李孝斌〔4〕观察100例,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气虚、脾胃虚弱、肝郁脾虚、气阴两虚和肝胃郁热五个证型,胃镜检查按糜烂、合并十二指肠球炎、胆汁反流及胃粘膜萎缩四项指标统计比较,肝胃郁热证均见糜烂,肝郁脾虚次之,各型均有不同数量病例合并十二指肠球炎和胆汁反流,气阴两虚证以胃粘膜萎缩为多见。
, 百拇医药
从以上的分析可看出,中医辨证分型与慢性胃炎胃粘膜象之间确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这些通过胃粘膜的直观象探讨中医证候,无凝是对祖国医学望诊的发展,丰富辨证施治内容,同时也揭示疾病的发展及转归。
2 中医辨证分型与HP的关系
自从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慢性胃炎病人胃窦粘膜活检标本中成功地分离和培养出HP以来,许多学者对HP与慢性胃炎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已充分证明HP是慢性胃炎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因此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HP关系的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王立等〔5〕对927例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进行HP定性检测,观察不同证型的慢性胃炎与HP的关系,结果表明:HP阳性者以实证为多见,HP阳性率在不同证型中依次为脾胃湿热>胃络瘀血>肝胃不和>脾胃虚弱。徐建国等〔6〕观察到各证型中气滞兼郁热型HP阳性率最高(占76.8%),其次为气滞血瘀和中虚气滞型,单纯虚寒型HP阳性率最低,为57.5%。陈松正〔7〕将脾胃虚弱型和胃阴不足型合并称为脾胃虚弱组,将肝胃不和、脾胃湿热和胃络血瘀型合并称为非脾胃虚弱组,HP阳性率在非脾胃虚弱组中明显高于脾胃虚弱组。危北海〔8〕研究发现,HP感染阳性率与程度的高低和证型有明显的相关性,邪盛者HP阳性率增高,占83.19%,正虚者偏低,占45.76%,其排列顺序是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脾胃阴虚。张琳〔9〕将慢性胃炎分为肝气犯胃、气滞血瘀(Ⅰ型)、肝胃郁热、阴虚血瘀(Ⅱ型)、脾胃虚弱、气虚血瘀(Ⅲ型)六个证型,HP总检出率为70.7%,其中炎症呈活动性者高达92.5%,属于实证的Ⅰ型,HP阳性率为100%,虚实夹杂的Ⅱ型为84.6%,属虚证的Ⅲ型为76.1%,虚实两型之间阳性率差异显著。从这些资料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辨证分型虽不统一,但在各证型中的实证、热证,或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HP感染率相对较高。
, 百拇医药
3 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血液流变学测定是诊断血瘀的新方法之一。许多研究表明,慢性胃炎的不同类型有不同程度的血流变改变。马纲〔10〕通过对86例萎缩性胃炎血流变学观察,脾胃虚寒型患者的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均比正常人增高或延长;肝郁脾虚组全血粘度比正常人增高;而肝胃不和组红细胞压积增高、电泳时间延长,全因粘度无异常差异。黄炎明等〔11〕观察发现,慢性胃炎实证伴有高粘血症。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增加,血液粘滞性增加;虚证血粘度降低,即低粘血症。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血粘度从实证到虚证逐渐降低,提示了疾病转归的病理变化,为临床上把握虚实及虚实转化,提供了一个客观依据。
4 中医辨证分型与胃肠激素的关系
近年来,胃肠激素的研究在消化领域的发展十分迅速,放免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及胃肠激素试剂药盒的推广应用,为利用现代医学新技术研究中医证型开辟一条新途径。故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胃肠激素关系的研究亦方兴未艾。曾锦章等〔12〕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慢性胃炎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与健康志愿者餐前餐后血浆P物质(SP)及胃动素(MTL)浓度显示,肝胃不和型餐前高SP水平和餐后迟发释放,脾胃虚寒型餐后SP释放也有迟滞现象;餐前血浆MTL浓度变化较大,肝胃不和型餐后MTL的释放增加。陈智慧等〔13〕观察到,慢性胃炎患者胃动素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肝胃不和型与胃阴不足型两者间胃动素水平有明显的差异(P<0.05),肝胃郁热型与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陈泽奇等〔14〕等研究显示,肝气郁结证的慢性胃炎血清胃泌素含量显著低于健康人对照组(P<0.01)。冯五金等〔15〕研究发现,脾胃虚弱证胃泌素(GAS)最低;脾胃虚弱、肝胃不和、大肠湿热三种证型的MTL都非常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P在肝胃不和组最低,湿热组最高。认为脾胃虚弱型主要表现为GAS、SP降低,MTL升高的两低一高现象;肝胃不和证呈现与脾胃虚弱证相似趋势,以SP降低更显著;湿热证的三种胃肠激素均增高,而以SP更明显。曾锦章等〔16〕研究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与健康志愿者餐前餐后血浆GAS和生长抑素(SS)的浓度显示,肝胃不和型餐前高GAS水平和餐后迟发释放,脾胃虚寒型餐前餐后SS水平均较低。徐福音等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属阳虚型和胃阴虚型患者的检测结果表明,这两种证型血清GAS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这些有关中医辨证分型与胃肠激素的研究,其结果虽有一定的差异,但从中可以看出中医证型与胃肠激素之间确实存在着较大的相关性。
, http://www.100md.com
5 结语
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及各种高新技术普及应用的发展,寻找新的客观指标为中医辨证服务,是发展中医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上述许多客观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对于指导治疗、观察疗效、判断疾病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积极开展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客观指标的研究,将会使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以往的研究中,还存在着诸如中医辨证分型缺乏统一公认的、规范的标准,研究结果差异较大等缺陷,使研究结果的意义及价值大减。故应以最新的全国统一制定的、规范的辨证分型标准去研究有关客观指标,才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特别是与为数众多的胃肠激素关系的研究,还有许多空白,这一领域的研究有着广阔的前景,必将会对中医辨证分型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客观指标。
参考文献
〔1〕唐福康,周维湛,林乾树,等.慢性胃炎镜象与中医证型关系的探讨.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4,4(4):10
, http://www.100md.com
〔2〕戴晓玲,刘启泉,田军彪,等.慢性胃炎中医辨证规律研究.辽宁中医杂志.1997,24(10):453
〔3〕陈锦锋,韩云.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与中医辨证关系的探讨.广东医学.1996,17(8):553
〔4〕李孝斌.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与纤维胃镜检查结果的关系探讨.湖南中医杂志:1990,(3):9
〔5〕王立,赵荣莱,陈正松,等.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3(1):27
〔6〕徐建国,张海涧,单兆伟,等.胃病辨证与幽门弯曲菌感染的关系.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3):158
〔7〕陈松正.慢性胃炎幽门弯曲菌感染和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北京中医.1990,(4):14
, 百拇医药
〔8〕危北海.慢性胃炎诊治.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5):265
〔9〕张琳.幽门弯曲菌与慢性胃炎发病及中草药对其防治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5):268
〔10〕马纲.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病理改变与血液流变学观察.实胜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3(8):517
〔11〕黄炎明,潘腊梅.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疾病虚实证型与血液流变学关系的探讨.辽宁中医杂志.1990,(9):10
〔12〕曾锦章,张万岱,周殿元,等.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血浆P物质及胃动素浓度的关系.新消化病杂志.1997,5(6):381
〔13〕陆智慧,李胜利,王勇,等.慢性胃炎辨证分型与血浆胃动素水平测定分析及疗效观察.中医药研究.1998,14(2):22
, http://www.100md.com
〔14〕陈泽奇,李学文,陈国林,等.肝气郁结证患者血清胃泌素含量分析.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18(1):3
〔15〕冯五金,苏娟萍,李玉莲,等.胃肠激素与中医证型关系的临床研究.中医杂志.1997,38(5):298
〔16〕曾锦章,张万岱,张振书,等.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血浆中胃泌素生长抑素变化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8,6(2):73
〔17〕徐福音,曾志德,吴耀南,等.慢性萎缩性胃炎103例中医证型与血清胃泌素、尿胃蛋白酶关系探讨.福建中医药.1990,21(2):21
收稿日期:1999-05-10, http://www.100md.com
单位:广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南宁南京路39号 530011)
关键词:慢性胃炎;辨证分型;客观指标;综述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990372 中图分类号 R24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本病的研究不断深入。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本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的关系进行了较多的临床观察研究,揭示了其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镜象、幽门螺旋杆菌(HP)、血液流变学、胃肠激素等之间的一些内在联系。本文就此综述如下。
1 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镜象的关系
随着纤维胃镜的普及应用及病理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慢性胃炎的诊断更加明确。为了解胃镜诊断与中医证型间的一些内在关系,许多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唐福康等〔1〕通过观察101例慢性胃炎胃镜象与中医“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的关系,发现两证均可见于各型胃炎,而两者对比脾胃湿热证中浅表性胃炎所占为多(P<0.01);脾胃气虚证则以萎缩性胃炎为多(P<0.05)。戴晓玲等〔2〕对1118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活动性炎症以实证为主,萎缩、肠化增生病变以虚实夹杂证为主,其中大多为阴虚夹实证;郁热证是慢性胃炎普遍存在的征象;活动性炎症者症候表现重点是郁热及湿阻,而血瘀证在肠化增生病变中居多,其次为萎缩性病变者。陈锦锋等〔3〕将341例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为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胃络瘀阻五型,胃镜诊断分为红斑渗出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出血性胃炎、反流性胃炎五型。结果显示,肝胃不和型与脾胃虚弱型占慢性胃炎的大部分,两者之和达69.2%。肝胃不和型以红斑渗出性胃炎与反流性胃炎为主;脾胃湿热型以糜烂性胃炎为主;脾胃虚弱型以萎缩性胃炎与出血性胃炎为多见;胃阴不足型以萎缩性胃炎为主;胃络瘀阻型以出血性胃炎多见;李孝斌〔4〕观察100例,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气虚、脾胃虚弱、肝郁脾虚、气阴两虚和肝胃郁热五个证型,胃镜检查按糜烂、合并十二指肠球炎、胆汁反流及胃粘膜萎缩四项指标统计比较,肝胃郁热证均见糜烂,肝郁脾虚次之,各型均有不同数量病例合并十二指肠球炎和胆汁反流,气阴两虚证以胃粘膜萎缩为多见。
, 百拇医药
从以上的分析可看出,中医辨证分型与慢性胃炎胃粘膜象之间确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这些通过胃粘膜的直观象探讨中医证候,无凝是对祖国医学望诊的发展,丰富辨证施治内容,同时也揭示疾病的发展及转归。
2 中医辨证分型与HP的关系
自从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慢性胃炎病人胃窦粘膜活检标本中成功地分离和培养出HP以来,许多学者对HP与慢性胃炎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已充分证明HP是慢性胃炎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因此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HP关系的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王立等〔5〕对927例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进行HP定性检测,观察不同证型的慢性胃炎与HP的关系,结果表明:HP阳性者以实证为多见,HP阳性率在不同证型中依次为脾胃湿热>胃络瘀血>肝胃不和>脾胃虚弱。徐建国等〔6〕观察到各证型中气滞兼郁热型HP阳性率最高(占76.8%),其次为气滞血瘀和中虚气滞型,单纯虚寒型HP阳性率最低,为57.5%。陈松正〔7〕将脾胃虚弱型和胃阴不足型合并称为脾胃虚弱组,将肝胃不和、脾胃湿热和胃络血瘀型合并称为非脾胃虚弱组,HP阳性率在非脾胃虚弱组中明显高于脾胃虚弱组。危北海〔8〕研究发现,HP感染阳性率与程度的高低和证型有明显的相关性,邪盛者HP阳性率增高,占83.19%,正虚者偏低,占45.76%,其排列顺序是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脾胃阴虚。张琳〔9〕将慢性胃炎分为肝气犯胃、气滞血瘀(Ⅰ型)、肝胃郁热、阴虚血瘀(Ⅱ型)、脾胃虚弱、气虚血瘀(Ⅲ型)六个证型,HP总检出率为70.7%,其中炎症呈活动性者高达92.5%,属于实证的Ⅰ型,HP阳性率为100%,虚实夹杂的Ⅱ型为84.6%,属虚证的Ⅲ型为76.1%,虚实两型之间阳性率差异显著。从这些资料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辨证分型虽不统一,但在各证型中的实证、热证,或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HP感染率相对较高。
, 百拇医药
3 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血液流变学测定是诊断血瘀的新方法之一。许多研究表明,慢性胃炎的不同类型有不同程度的血流变改变。马纲〔10〕通过对86例萎缩性胃炎血流变学观察,脾胃虚寒型患者的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均比正常人增高或延长;肝郁脾虚组全血粘度比正常人增高;而肝胃不和组红细胞压积增高、电泳时间延长,全因粘度无异常差异。黄炎明等〔11〕观察发现,慢性胃炎实证伴有高粘血症。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增加,血液粘滞性增加;虚证血粘度降低,即低粘血症。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血粘度从实证到虚证逐渐降低,提示了疾病转归的病理变化,为临床上把握虚实及虚实转化,提供了一个客观依据。
4 中医辨证分型与胃肠激素的关系
近年来,胃肠激素的研究在消化领域的发展十分迅速,放免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及胃肠激素试剂药盒的推广应用,为利用现代医学新技术研究中医证型开辟一条新途径。故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胃肠激素关系的研究亦方兴未艾。曾锦章等〔12〕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慢性胃炎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与健康志愿者餐前餐后血浆P物质(SP)及胃动素(MTL)浓度显示,肝胃不和型餐前高SP水平和餐后迟发释放,脾胃虚寒型餐后SP释放也有迟滞现象;餐前血浆MTL浓度变化较大,肝胃不和型餐后MTL的释放增加。陈智慧等〔13〕观察到,慢性胃炎患者胃动素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肝胃不和型与胃阴不足型两者间胃动素水平有明显的差异(P<0.05),肝胃郁热型与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陈泽奇等〔14〕等研究显示,肝气郁结证的慢性胃炎血清胃泌素含量显著低于健康人对照组(P<0.01)。冯五金等〔15〕研究发现,脾胃虚弱证胃泌素(GAS)最低;脾胃虚弱、肝胃不和、大肠湿热三种证型的MTL都非常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P在肝胃不和组最低,湿热组最高。认为脾胃虚弱型主要表现为GAS、SP降低,MTL升高的两低一高现象;肝胃不和证呈现与脾胃虚弱证相似趋势,以SP降低更显著;湿热证的三种胃肠激素均增高,而以SP更明显。曾锦章等〔16〕研究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与健康志愿者餐前餐后血浆GAS和生长抑素(SS)的浓度显示,肝胃不和型餐前高GAS水平和餐后迟发释放,脾胃虚寒型餐前餐后SS水平均较低。徐福音等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属阳虚型和胃阴虚型患者的检测结果表明,这两种证型血清GAS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这些有关中医辨证分型与胃肠激素的研究,其结果虽有一定的差异,但从中可以看出中医证型与胃肠激素之间确实存在着较大的相关性。
, http://www.100md.com
5 结语
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及各种高新技术普及应用的发展,寻找新的客观指标为中医辨证服务,是发展中医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上述许多客观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对于指导治疗、观察疗效、判断疾病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积极开展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客观指标的研究,将会使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以往的研究中,还存在着诸如中医辨证分型缺乏统一公认的、规范的标准,研究结果差异较大等缺陷,使研究结果的意义及价值大减。故应以最新的全国统一制定的、规范的辨证分型标准去研究有关客观指标,才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特别是与为数众多的胃肠激素关系的研究,还有许多空白,这一领域的研究有着广阔的前景,必将会对中医辨证分型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客观指标。
参考文献
〔1〕唐福康,周维湛,林乾树,等.慢性胃炎镜象与中医证型关系的探讨.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4,4(4):10
, http://www.100md.com
〔2〕戴晓玲,刘启泉,田军彪,等.慢性胃炎中医辨证规律研究.辽宁中医杂志.1997,24(10):453
〔3〕陈锦锋,韩云.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与中医辨证关系的探讨.广东医学.1996,17(8):553
〔4〕李孝斌.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与纤维胃镜检查结果的关系探讨.湖南中医杂志:1990,(3):9
〔5〕王立,赵荣莱,陈正松,等.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3(1):27
〔6〕徐建国,张海涧,单兆伟,等.胃病辨证与幽门弯曲菌感染的关系.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3):158
〔7〕陈松正.慢性胃炎幽门弯曲菌感染和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北京中医.1990,(4):14
, 百拇医药
〔8〕危北海.慢性胃炎诊治.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5):265
〔9〕张琳.幽门弯曲菌与慢性胃炎发病及中草药对其防治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5):268
〔10〕马纲.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病理改变与血液流变学观察.实胜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3(8):517
〔11〕黄炎明,潘腊梅.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疾病虚实证型与血液流变学关系的探讨.辽宁中医杂志.1990,(9):10
〔12〕曾锦章,张万岱,周殿元,等.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血浆P物质及胃动素浓度的关系.新消化病杂志.1997,5(6):381
〔13〕陆智慧,李胜利,王勇,等.慢性胃炎辨证分型与血浆胃动素水平测定分析及疗效观察.中医药研究.1998,14(2):22
, http://www.100md.com
〔14〕陈泽奇,李学文,陈国林,等.肝气郁结证患者血清胃泌素含量分析.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18(1):3
〔15〕冯五金,苏娟萍,李玉莲,等.胃肠激素与中医证型关系的临床研究.中医杂志.1997,38(5):298
〔16〕曾锦章,张万岱,张振书,等.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血浆中胃泌素生长抑素变化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8,6(2):73
〔17〕徐福音,曾志德,吴耀南,等.慢性萎缩性胃炎103例中医证型与血清胃泌素、尿胃蛋白酶关系探讨.福建中医药.1990,21(2):21
收稿日期:1999-05-1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