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胃痛汤治疗消化性溃疡130例临床观察
作者:张高平
单位:广西北流市六靖人民医院(北流 543000)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胃痛汤;中医药疗法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990339 中图分类号 R259
从1995年至1996年,笔者参照医学文献自拟胃痛汤治疗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130例,并与西药对照组122例进行比较,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52例中,男154例,女198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4岁,平均年龄37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11年,平均1年零9个月。随机分为治疗组130例,对照组122例。本组所观察的病例都经过胃镜检查确诊,均为单纯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合并慢性炎症或息肉等不作为观察对象。
, 百拇医药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自拟胃痛汤为基本方, 方药组成:
黄连6g,大黄6g,柴胡6g,陈皮6g,百合20g,乌药9g,枳壳10g,木香10g,白术15g,田七3g。每天一剂,水煎早晚分服,连服6周。根据不同证型,随证加味。(1)气滞型。症见胃脘胀痛,攻窜不定,连及两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恼怒或抑郁加重,舌苔薄白,脉弦。宜加佛手,加大陈皮用量。(2)虚寒型。症见胃脘隐痛,空腹痛甚,得食痛减,食则易饱,喜温喜按,劳累加重,体倦乏力,手足欠温,大便溏烂,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加熟附子,高良姜,人参。(3)阴虚型。症见胃脘隐隐灼痛,烦渴思饮,食少,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宜加沙参、麦冬。(4)火郁型。胃脘痛势急迫,心烦易怒,嘈杂吐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宜加公英,贝母。(5)寒凝型。胃痛暴作,疼痛剧烈,畏寒喜暖,得热痛减,口不渴,喜热饮,舌苔白,脉弦紧或弦迟。宜加干姜,肉蔻。
, 百拇医药
对照组,早晚各服雷尼替丁一片(0.15/片),连服6周。
本组病人服药期间禁食生冷、酸、辛、酒等刺激之品。本组病人治疗后均经胃镜复查。
3 疗效标准及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溃疡面愈合,代之为红或白色的瘢痕。显效:胃脘痛消失,其余症状减轻,溃疡面缩小或进入愈合期。有效:胃脘痛明显减轻,其它症状亦见减轻,溃疡面缩小。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溃疡面无明显改变。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84例(64.62%),显效28例(25.54%),有效10例(7.69%),无效8例(6.15%),总有效率93.85%。对照组:治愈81例(66.39%),显效26例(21.31%),有效5例(4.10%),无效10例(8.20%),总有效率91.80%。
, 百拇医药
3.3 远期疗效 笔者对本组部分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追踪观察。治疗组59例中,1年复发3例,2年复发6例,复发率为15.25%。对照组57例中,1年复发5例,2年复发14例,复发率为33.33%。
4 讨论
4.1 用本方治疗消化性溃疡130例,总有效率93.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80%,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从远期效果看治疗组复发率(15.25%),明显低于对照(33.33%),可见胃痛汤治疗消化性溃疡远期疗效明显优于西药雷尼替丁,充分显示了中医药的优势。
4.2 方中百合、乌药两药为中医研究院步玉如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常用药,百合为乌药的两倍,百合配乌药一凉一温,柔中有刚,润而不滞,故对胃脘部的寒热虚实之疼痛皆宜,尤以气痛者为最优。柴胡、枳壳、木香、陈皮皆为疏肝和胃、行气止痛之上品,陈皮辛温香窜善于理气和胃、健脾化湿为脾胃宣通疏利之要药,它能燥能散,能补能泻更能和,同补药用则补,同泻药用则泻,同升药用则升,同降药用则降,主行气健胃〔1〕。柴胡升举清阳而助脾运,疏肝气而解郁结。木香,枳壳行气消积,利膈宽中,消胃脘胀满而止痛。大黄,黄连清火热健胃,胃中郁热祛则胃可安。三七甘而微苦,性温,味甘能守,调和中气,味苦能降,顺应胃气易调易降的特征。消化性溃疡病程多冗长,久病必虚,而白术善健脾胃,为补气第一要药。诸药合用则有疏肝和胃,行气止痛,健脾调中之功。
, 百拇医药
4.3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与幽门螺旋菌的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2〕,同样幽门螺旋菌的存在是消化性溃疡复发的重要原因〔3〕,胃痛汤中之大黄、黄连,柴胡有着较强的抑制螺旋菌生长及清除螺旋菌之作用〔4〕,从而促进溃疡的愈合及预防复发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雷尼替丁有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而无抑制幽门螺旋菌的作用,可以解释为什么对照组的复发率明显高于胃痛汤组。
4.4 消化性溃疡的病人胃脘部疼痛、胀满、嗳气等,在很大程度上是胃的动力障碍所致,赵氏〔5〕的研究表明,在应用行气健胃的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过程中,随着临床的症状改善,胃的排空时间明显缩短,胃痛汤中的柴胡、枳壳、陈皮、黄连、白术等有促进胃排空的作用,从而使消化性溃疡迅速治愈。
4.5 现代医学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是具有制酸保护胃粘膜,促进溃疡面的血液供应,使溃疡面得以修复的作用,方中的三七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对抗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炎症渗出,促进组织创面的修复的作用,这些对消化道溃疡的愈合,减少其溃疡面的炎症反应都是有益的〔6〕。方中大黄功力非凡,它不但能抑菌,而且能减少胃酸分泌,降低胃淅离酸及降低胃蛋白酶活性作用,有助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愈合〔7〕;能改善溃疡部位微循环,有利于组织修复溃疡愈合〔8〕;能促进胃粘膜前列腺素E2生成〔9〕,而前列腺素E2能促进胃粘膜血流,促进粘液分泌,促进硫酸氢离子的分泌,抑制胃酸分泌,类脂质蓄积,加强胃粘膜屏障,从而起保护胃粘膜的作用;尚有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作用,使紊乱的胃肠功能恢复正常,亦有利于溃疡面的愈合〔8〕。总之胃痛汤方中的药物有抑菌、除菌、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粘膜、促进溃疡部位血液循环、增强胃动力及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从而促进溃疡面的愈合及防止溃疡复发的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周平安,李庆华.对胃与十二指肠三期论治的体会.中医杂志.1994,35(6):331
〔2〕唐振铎.幽门弯曲菌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溃疡病的发病因素.中华消化杂志.1988,(2):1
〔3〕李增烈,张锦坤.幽门弯曲菌与消化道溃疡.实用内科杂志.1989,(8):396
〔4〕王浴生.中药药理与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67
〔5〕赵荣莱.从脾胃升降理论探讨开发胃动力中药的设想.中医杂志.1993,34(1):51
〔6〕史大卓.三七治疗消化道溃疡.中医杂志.1994,35(4):197
〔7〕梁扩寰,黄自平.幽门弯曲菌在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致病机理.实用内科杂志.1989,(9):397
〔8〕宋希仁,张伯铭,施仁李.大黄治疗幽门弯曲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91,32(5):25
〔9〕陆卓珊,孙淑曼,董晓彤.大黄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血浆内CAMP和CGMP的影响.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10):622
收稿日期:1999-03-24, 百拇医药
单位:广西北流市六靖人民医院(北流 543000)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胃痛汤;中医药疗法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990339 中图分类号 R259
从1995年至1996年,笔者参照医学文献自拟胃痛汤治疗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130例,并与西药对照组122例进行比较,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52例中,男154例,女198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4岁,平均年龄37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11年,平均1年零9个月。随机分为治疗组130例,对照组122例。本组所观察的病例都经过胃镜检查确诊,均为单纯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合并慢性炎症或息肉等不作为观察对象。
, 百拇医药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自拟胃痛汤为基本方, 方药组成:
黄连6g,大黄6g,柴胡6g,陈皮6g,百合20g,乌药9g,枳壳10g,木香10g,白术15g,田七3g。每天一剂,水煎早晚分服,连服6周。根据不同证型,随证加味。(1)气滞型。症见胃脘胀痛,攻窜不定,连及两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恼怒或抑郁加重,舌苔薄白,脉弦。宜加佛手,加大陈皮用量。(2)虚寒型。症见胃脘隐痛,空腹痛甚,得食痛减,食则易饱,喜温喜按,劳累加重,体倦乏力,手足欠温,大便溏烂,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加熟附子,高良姜,人参。(3)阴虚型。症见胃脘隐隐灼痛,烦渴思饮,食少,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宜加沙参、麦冬。(4)火郁型。胃脘痛势急迫,心烦易怒,嘈杂吐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宜加公英,贝母。(5)寒凝型。胃痛暴作,疼痛剧烈,畏寒喜暖,得热痛减,口不渴,喜热饮,舌苔白,脉弦紧或弦迟。宜加干姜,肉蔻。
, 百拇医药
对照组,早晚各服雷尼替丁一片(0.15/片),连服6周。
本组病人服药期间禁食生冷、酸、辛、酒等刺激之品。本组病人治疗后均经胃镜复查。
3 疗效标准及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溃疡面愈合,代之为红或白色的瘢痕。显效:胃脘痛消失,其余症状减轻,溃疡面缩小或进入愈合期。有效:胃脘痛明显减轻,其它症状亦见减轻,溃疡面缩小。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溃疡面无明显改变。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84例(64.62%),显效28例(25.54%),有效10例(7.69%),无效8例(6.15%),总有效率93.85%。对照组:治愈81例(66.39%),显效26例(21.31%),有效5例(4.10%),无效10例(8.20%),总有效率91.80%。
, 百拇医药
3.3 远期疗效 笔者对本组部分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追踪观察。治疗组59例中,1年复发3例,2年复发6例,复发率为15.25%。对照组57例中,1年复发5例,2年复发14例,复发率为33.33%。
4 讨论
4.1 用本方治疗消化性溃疡130例,总有效率93.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80%,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从远期效果看治疗组复发率(15.25%),明显低于对照(33.33%),可见胃痛汤治疗消化性溃疡远期疗效明显优于西药雷尼替丁,充分显示了中医药的优势。
4.2 方中百合、乌药两药为中医研究院步玉如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常用药,百合为乌药的两倍,百合配乌药一凉一温,柔中有刚,润而不滞,故对胃脘部的寒热虚实之疼痛皆宜,尤以气痛者为最优。柴胡、枳壳、木香、陈皮皆为疏肝和胃、行气止痛之上品,陈皮辛温香窜善于理气和胃、健脾化湿为脾胃宣通疏利之要药,它能燥能散,能补能泻更能和,同补药用则补,同泻药用则泻,同升药用则升,同降药用则降,主行气健胃〔1〕。柴胡升举清阳而助脾运,疏肝气而解郁结。木香,枳壳行气消积,利膈宽中,消胃脘胀满而止痛。大黄,黄连清火热健胃,胃中郁热祛则胃可安。三七甘而微苦,性温,味甘能守,调和中气,味苦能降,顺应胃气易调易降的特征。消化性溃疡病程多冗长,久病必虚,而白术善健脾胃,为补气第一要药。诸药合用则有疏肝和胃,行气止痛,健脾调中之功。
, 百拇医药
4.3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与幽门螺旋菌的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2〕,同样幽门螺旋菌的存在是消化性溃疡复发的重要原因〔3〕,胃痛汤中之大黄、黄连,柴胡有着较强的抑制螺旋菌生长及清除螺旋菌之作用〔4〕,从而促进溃疡的愈合及预防复发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雷尼替丁有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而无抑制幽门螺旋菌的作用,可以解释为什么对照组的复发率明显高于胃痛汤组。
4.4 消化性溃疡的病人胃脘部疼痛、胀满、嗳气等,在很大程度上是胃的动力障碍所致,赵氏〔5〕的研究表明,在应用行气健胃的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过程中,随着临床的症状改善,胃的排空时间明显缩短,胃痛汤中的柴胡、枳壳、陈皮、黄连、白术等有促进胃排空的作用,从而使消化性溃疡迅速治愈。
4.5 现代医学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是具有制酸保护胃粘膜,促进溃疡面的血液供应,使溃疡面得以修复的作用,方中的三七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对抗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炎症渗出,促进组织创面的修复的作用,这些对消化道溃疡的愈合,减少其溃疡面的炎症反应都是有益的〔6〕。方中大黄功力非凡,它不但能抑菌,而且能减少胃酸分泌,降低胃淅离酸及降低胃蛋白酶活性作用,有助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愈合〔7〕;能改善溃疡部位微循环,有利于组织修复溃疡愈合〔8〕;能促进胃粘膜前列腺素E2生成〔9〕,而前列腺素E2能促进胃粘膜血流,促进粘液分泌,促进硫酸氢离子的分泌,抑制胃酸分泌,类脂质蓄积,加强胃粘膜屏障,从而起保护胃粘膜的作用;尚有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作用,使紊乱的胃肠功能恢复正常,亦有利于溃疡面的愈合〔8〕。总之胃痛汤方中的药物有抑菌、除菌、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粘膜、促进溃疡部位血液循环、增强胃动力及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从而促进溃疡面的愈合及防止溃疡复发的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周平安,李庆华.对胃与十二指肠三期论治的体会.中医杂志.1994,35(6):331
〔2〕唐振铎.幽门弯曲菌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溃疡病的发病因素.中华消化杂志.1988,(2):1
〔3〕李增烈,张锦坤.幽门弯曲菌与消化道溃疡.实用内科杂志.1989,(8):396
〔4〕王浴生.中药药理与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67
〔5〕赵荣莱.从脾胃升降理论探讨开发胃动力中药的设想.中医杂志.1993,34(1):51
〔6〕史大卓.三七治疗消化道溃疡.中医杂志.1994,35(4):197
〔7〕梁扩寰,黄自平.幽门弯曲菌在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致病机理.实用内科杂志.1989,(9):397
〔8〕宋希仁,张伯铭,施仁李.大黄治疗幽门弯曲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91,32(5):25
〔9〕陆卓珊,孙淑曼,董晓彤.大黄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血浆内CAMP和CGMP的影响.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10):622
收稿日期:1999-03-2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