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法治疗病毒性疾病探讨
作者:崔树兴 崔东晖 冯建军 牟灵芝
单位:崔树兴 崔东晖 冯建军 牟灵芝(河北省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沧州 061001)
关键词:病毒性疾病;除湿法
由病毒引起的病变在临床上有多种 由病毒引起的病变在临床上有多种,现代医学虽然有很多药物治疗,但因治疗该类疾病的临床过程较长,效果缓慢,且病情经常出现反复,故该类疾病有缠绵不愈之特点。而通过对各病程阶段的临床表现辨证分析,多与湿邪有关,故运用中医学的除湿法治疗,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1 病毒性感冒,升阳除湿
本病多发于寒暖失常,气候突变之时,因卫阳虚弱,感受外邪,复加内脏功能失调,肺气被束,失于肃降,脾失健运,湿聚为痰,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痰浊于肺,故表现为恶风寒,头昏头晕头沉,肢体困倦,低热或高热不退,咽痒咳痰或呕恶,舌质淡暗,苔薄腻等外邪束表,挟湿挟痰之象。治疗遵张洁古“风药胜湿”之意,予升阳除湿散邪法则,用羌活、独活、防风等,辛散升浮,引清气上行,浊气下降,湿气随之宣化,邪气得以外解。
, http://www.100md.com
典型病例:男性患者,30岁。两周前因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自服多种抗感冒药,抗菌药无效。现症恶风寒,头重头晕头昏,体困,咽喉不利,咳嗽频频,痰稀涕清,食少或呕恶,舌质暗淡,苔薄白腻,脉浮细。体温37.6℃,咽后壁略充血,有数个滤泡,血白细胞总数5.6×109/L,中性分类45%,淋巴分类55%,诊断为病毒性感冒,辨证为外邪束肺,湿浊蕴蒸,治宜升阳除湿散邪,以羌活、独活、防风、川芎、柴胡、陈皮、桔梗、藿香、银花、连翘水煎,每日一剂,4剂病愈。
2 病毒性肝炎,先清热利湿继健脾燥湿
本病因感受湿热疫疠之邪,郁而不达蕴结于里,脾胃受困,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或饮食失当损伤脾胃,湿热内生,致湿热熏蒸肝胆,症见发热口干口苦,呕吐恶心,纳呆身困,胁痛尿赤,身黄目黄,苔黄腻等湿热炽盛之象。病变部位在肝胆,治疗宜清热利湿、以茵陈蒿汤为代表方。热邪将尽后,相继出现胁肋胀满,食饮不振,便溏乏力,舌质淡苔白腻等脾胃虚弱,肝脾不和之证,而肝喜条达,脾喜燥恶湿,治宜舒肝理气,健脾燥湿,以随遥散加味。
, 百拇医药
典型病例:男性患者,14岁。于5天前诉恶寒头痛发烧,腹满,近2天发热加重,伴腹胀胁痛,恶心呕吐,口干口苦,饮水不多厌油腻,便秘色淡,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体温38.5℃面色黄,肝肋下3 cm触及,质软有触痛,肝功能报告胆红素27 mmol/L,谷丙转氨酶760,诊断为急性病毒性肝炎,为肝胆湿热证,治宜清利肝胆湿热,以茵陈、栀子、大黄、金钱草、虎杖、郁金、鸡内金、柴胡、黄芩、陈皮、厚朴、木瓜水煎,每日一剂,辅有关肝太乐等药物,服六剂黄疸完全消退。继诉食欲不振,腹胀乏力便溏,以逍遥散及香砂六君子汤益脾和肝治疗两周,复查肝功能均恢复正常。
3 带状泡疹,清热利湿解毒
病因为情志内伤致肝胆湿热内盛,或因脾湿郁久化热,湿热内蕴,外受邪毒而发病。表现为发热,疲倦不适,食欲减退,局部皮肤(多发于腰肋神经走行部位)针刺样灼痛,继出现密集成行成簇的丘疹,水泡,甚至局部糜烂坏死。治疗宜泻热解毒利湿,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方。
, http://www.100md.com
典型病例:女性,65岁。右胁肋部位沿肋间隙泛起泡疹1天,局部灼热疼痛,泡液淡黄如绿豆大小,伴全身倦怠,发热,尿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数。体温37.8℃,为肝胆湿热内蕴之证治疗以龙胆泻肝汤加味,每日一剂,五天后泡疹干涸脱痂,疼痛消失。
上述病变,依现代医学的病因学观点均为由病毒感染而致。而分析各自临床表现之病因病机均与湿邪有密切联系。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能阻碍气机的运行,影响脾的运化,致病部位有表里之分,致病性质有寒热之别,在表者见恶寒发热,虽汗出而不解,头重如裹,四肢困倦,在里者见胸闷纳呆呕恶,腹满身重,小便不利等症状,其挟寒挟热不同则伴发相应的寒热诸症。而脾主运化水湿,对体内水湿的代谢起主导作用,故脾的功能健运,则人体消化吸收及转输功能旺盛,机体水液代谢正常,脏腑功能谐调,而脾气虚弱,则谷物不运,水液不化,致湿浊内盛之证。对病毒性疾病,是因为素体脾虚湿盛而易招致该病原感染致病?还是感染了病毒病原发病后,易导致湿盛之象的临床表现?笔者认为它们二者均兼而有之,且相辅相成的。试验研究证明;病毒在常温下,干燥易被灭活[1]。故运用祛除湿邪的方法,以达到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干燥,不利于病毒生存而达到清除病原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保持脾之生理功能的正常,也是预防和治疗病毒性疾病的关键所在。
作者简介:崔树兴,男,36岁,1983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中医系,现就职于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
参考文献
1.余.医学微生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572
(收稿日期 1998—07—23 修回日期 1998—11—26), 百拇医药
单位:崔树兴 崔东晖 冯建军 牟灵芝(河北省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沧州 061001)
关键词:病毒性疾病;除湿法
由病毒引起的病变在临床上有多种 由病毒引起的病变在临床上有多种,现代医学虽然有很多药物治疗,但因治疗该类疾病的临床过程较长,效果缓慢,且病情经常出现反复,故该类疾病有缠绵不愈之特点。而通过对各病程阶段的临床表现辨证分析,多与湿邪有关,故运用中医学的除湿法治疗,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1 病毒性感冒,升阳除湿
本病多发于寒暖失常,气候突变之时,因卫阳虚弱,感受外邪,复加内脏功能失调,肺气被束,失于肃降,脾失健运,湿聚为痰,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痰浊于肺,故表现为恶风寒,头昏头晕头沉,肢体困倦,低热或高热不退,咽痒咳痰或呕恶,舌质淡暗,苔薄腻等外邪束表,挟湿挟痰之象。治疗遵张洁古“风药胜湿”之意,予升阳除湿散邪法则,用羌活、独活、防风等,辛散升浮,引清气上行,浊气下降,湿气随之宣化,邪气得以外解。
, http://www.100md.com
典型病例:男性患者,30岁。两周前因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自服多种抗感冒药,抗菌药无效。现症恶风寒,头重头晕头昏,体困,咽喉不利,咳嗽频频,痰稀涕清,食少或呕恶,舌质暗淡,苔薄白腻,脉浮细。体温37.6℃,咽后壁略充血,有数个滤泡,血白细胞总数5.6×109/L,中性分类45%,淋巴分类55%,诊断为病毒性感冒,辨证为外邪束肺,湿浊蕴蒸,治宜升阳除湿散邪,以羌活、独活、防风、川芎、柴胡、陈皮、桔梗、藿香、银花、连翘水煎,每日一剂,4剂病愈。
2 病毒性肝炎,先清热利湿继健脾燥湿
本病因感受湿热疫疠之邪,郁而不达蕴结于里,脾胃受困,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或饮食失当损伤脾胃,湿热内生,致湿热熏蒸肝胆,症见发热口干口苦,呕吐恶心,纳呆身困,胁痛尿赤,身黄目黄,苔黄腻等湿热炽盛之象。病变部位在肝胆,治疗宜清热利湿、以茵陈蒿汤为代表方。热邪将尽后,相继出现胁肋胀满,食饮不振,便溏乏力,舌质淡苔白腻等脾胃虚弱,肝脾不和之证,而肝喜条达,脾喜燥恶湿,治宜舒肝理气,健脾燥湿,以随遥散加味。
, 百拇医药
典型病例:男性患者,14岁。于5天前诉恶寒头痛发烧,腹满,近2天发热加重,伴腹胀胁痛,恶心呕吐,口干口苦,饮水不多厌油腻,便秘色淡,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体温38.5℃面色黄,肝肋下3 cm触及,质软有触痛,肝功能报告胆红素27 mmol/L,谷丙转氨酶760,诊断为急性病毒性肝炎,为肝胆湿热证,治宜清利肝胆湿热,以茵陈、栀子、大黄、金钱草、虎杖、郁金、鸡内金、柴胡、黄芩、陈皮、厚朴、木瓜水煎,每日一剂,辅有关肝太乐等药物,服六剂黄疸完全消退。继诉食欲不振,腹胀乏力便溏,以逍遥散及香砂六君子汤益脾和肝治疗两周,复查肝功能均恢复正常。
3 带状泡疹,清热利湿解毒
病因为情志内伤致肝胆湿热内盛,或因脾湿郁久化热,湿热内蕴,外受邪毒而发病。表现为发热,疲倦不适,食欲减退,局部皮肤(多发于腰肋神经走行部位)针刺样灼痛,继出现密集成行成簇的丘疹,水泡,甚至局部糜烂坏死。治疗宜泻热解毒利湿,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方。
, http://www.100md.com
典型病例:女性,65岁。右胁肋部位沿肋间隙泛起泡疹1天,局部灼热疼痛,泡液淡黄如绿豆大小,伴全身倦怠,发热,尿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数。体温37.8℃,为肝胆湿热内蕴之证治疗以龙胆泻肝汤加味,每日一剂,五天后泡疹干涸脱痂,疼痛消失。
上述病变,依现代医学的病因学观点均为由病毒感染而致。而分析各自临床表现之病因病机均与湿邪有密切联系。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能阻碍气机的运行,影响脾的运化,致病部位有表里之分,致病性质有寒热之别,在表者见恶寒发热,虽汗出而不解,头重如裹,四肢困倦,在里者见胸闷纳呆呕恶,腹满身重,小便不利等症状,其挟寒挟热不同则伴发相应的寒热诸症。而脾主运化水湿,对体内水湿的代谢起主导作用,故脾的功能健运,则人体消化吸收及转输功能旺盛,机体水液代谢正常,脏腑功能谐调,而脾气虚弱,则谷物不运,水液不化,致湿浊内盛之证。对病毒性疾病,是因为素体脾虚湿盛而易招致该病原感染致病?还是感染了病毒病原发病后,易导致湿盛之象的临床表现?笔者认为它们二者均兼而有之,且相辅相成的。试验研究证明;病毒在常温下,干燥易被灭活[1]。故运用祛除湿邪的方法,以达到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干燥,不利于病毒生存而达到清除病原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保持脾之生理功能的正常,也是预防和治疗病毒性疾病的关键所在。
作者简介:崔树兴,男,36岁,1983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中医系,现就职于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
参考文献
1.余.医学微生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572
(收稿日期 1998—07—23 修回日期 1998—11—2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