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的“信息系统”假说
作者:焦 玄 李志超
单位:焦 玄 李志超(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北京 100700)
关键词:经络;信息系统
摘 要 在突出中医理论特色 摘 要 在突出中医理论特色——整体观念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了信息环节在中医理论中的作用,提出了经络的“信息系统”假说。将中医学中的“精、气、神”理论溶入信息系统的结构模式中。认为气就是信息;精是信息的载体和能量动力;神具有调节控制的作用,藏于脑,脑是信息的中枢;人体内大大小小的结构间隙,根据人体的自组织原则,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形成了网络全身,无处不至的信息通路。
1 经络研究的回顾
在中医学中,有关于对经络概念的定义性论述,散在于《黄帝内经》的各个篇章之中。现行全国高等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学基础》(1978版)综合这些论述的内容。对经络概念作了如下定义:“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径路的意思,经脉是经络系统纵行的干线;络,有网络的意思,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支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个部分的通路。通过经络遍布全身,有规律地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窃,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联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 http://www.100md.com
这个定义明确了经络是一个以经脉为主干,由经脉和络脉(包括更细小的孙络)构成了一个网状结构系统。其特点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其作用是运行全身血气,联络脏腑支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人体内各个部分。其本质是个通路。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经络遍布全身,有规律地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使人体的各部分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协调平衡状态。这就是笔者对这个定义的理解和诠释。
由于经络概念的确立,使经络学说成为中医学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其重要性,在古代医家们认为:“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考之于实践,两千多年以来,中医学在保障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大贡献。就是在近代,当西方现代医学传入我国的形势下。中医学以它独特的理论体系,指导临床实践,仍然有奇特的疗效。不但在国人心目中经久不衰,而且逐渐被世人所瞩目。特别是中医学理论的显著特色——整体的自然观和辨证论治的方法论。体现着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
, 百拇医药
因此,对于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关于经络本质和原理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的学者对经络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各种假说和理论层出不穷,众说纷云。比较有影响的有如下几种:①经络与神经体液综合调节相关假说;②经络的皮层内脏相关假说;③体表内脏植物神经联系假说;④第三平衡系统假说;⑤短反射循经定向接通假说(二重反射假说);⑥轴索反射接力联动假说;⑦特殊结构基质相对独立系统假说;⑧固有模式轨道植物神经未梢接通假说;⑨经络的波导假说;10低阻抗、高振动声、多层次、多形态、多功能立体结构假说等等。对于上记这些假说,大连医科大学教授刘澄中氏认为“上记假说仍然是关于经络实质或实物的假说,用以说明古典经络概念,回答什么是经络的假说。它们不能用来说明临床上千变万化的循经感传的规律。因而它们不是阐明经络现象本质和原理的假说。”(刘澄中著.临床经络现象学,大连出版社,1997,283页)
既然不能够说明临床上千变万化的循经感传规律,那么,它们在说明古典经络概念和回答什么是经络的问题上,仍然是未中的之矢。
, 百拇医药
在应用整体观念解释人体复杂的生命现象时,必须考虑到人体内外所有的相互联系,所有的相互作用因素。所以,近期对于经络课题的研究,仅仅是揭示了经络现象的某一个侧面。更本质的规律,有可能要通过揭示经络现象,以及这些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而获得。笔者在这一认识原则的指导下,提出经络的信息系统假说。
2 对经络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探索
现代科学认为:整个存在领域,就是由直接存在的物质世界(包括材料和能量),和间接存在的信息世界所组成的。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讲,材料、能量和信息是构成现代文明的三大要素,三者关系至为密切。间接存在的信息世界依赖于直接存在的物质世界,材料是信息的载体,能量是信息传输的动力。三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现代,无论任何学科,如果不考虑信息环节,或对信息的客观存在及其作用认识不足,就必然带有落后直观的特征。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对于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神等,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和理解。笔者曾撰文“关于经络概念的研究与认识。”在强调突出的中医整体观念理论的前提下,认为经络属于整体水平的概念,经气反应了构成人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组织程度和变化状态。与人体信息所反映的内容,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而,将经络概念直接定义为:“经络是人体内的一个信息系统。”
, 百拇医药
古典经络概念中,“经脉者,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也。”明确了经络是一个三级网络结构系统。经气就是运行于这个系统中的信息。所以经络结构就是人体信息传输的通路。长期以来,对于这个通路究竟指的是什么?极不明确。成为横在经络研究者面前的第一大障碍。人体内已知的组织结构,如神经系统、血循环系统、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等。都被在现代经络研究中,一一加以否定。有没有是我们尚未发现的更微观的组织结构,能够成为经络信息的通路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由于电子显微镜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的层次研究,也没有发现能够符合于经络通路这样的组织结构。是不是子虚乌有呢?持有这种观点的现代学者,确实大有人在。
张声闳,陈静两位作者发表在《科技导报》1996年第10期《关于经络的实质和机制探讨》一文。提出了“间隙维”假说。我们理解,间隙维即人体内的结构间隙。从微观到宏观,任何组织结构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间隙。在细胞结构中,细胞核和细胞膜之间存在着结构间隙。就是在细胞核的结构中也存在着间隙,在胞膜上就更有间隙了,细胞内外的离子渗透作用,就是通过这些结构间隙进行的。这已是人们的一般常识了。由各种细胞构建成的各种组织,由各种组织构建成各个系统。细胞之间,组织之间,系统之间的结构间隙,愈来愈明显、直观。在中医学理论体中,就有些概念正是说明结构间隙的客观存在的。如三焦,《类经》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即脏腑之间,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这是指人体的体腔而言的,脏腑藏于体腔内,体腔是人体内最大的结构间隙。《内经》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可见五脏具有藏精气的结构间隙,六腑具有传化物的结构间隙。血管、淋巴管具有管腔间隙。《金匮要略》中说:“腠者,三焦通会元贞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可见腠理也是人体内的结构间隙。在《内经》中还有更具体明确的论述,“经脉行于四未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明确地将经络定位于分肉皮肤之间。由此推之,从体腔到脏腑、腠理、分肉、皮肤。由于结构间隙的普遍存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结构间隙,依据人体的自组织原则,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内外上下联络沟通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运行血气,调节各个部分。因此,我们确认:人体内大大小小的结构间隙,按照自组织原则,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所形成的网络全身,无处不至的通路。这就是经络信息的通路。
, 百拇医药
明确了经络系统的信息通路,还不能体现经络系统的全部功能。所以我们提出的经络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模式是:经络通路,执行经络信息输出输入的职能;五脏六腑化生精(即人体内的一切精微物质),为经络信息提供物质载体及传输的能量动力,在经络信息系统中执行传输信息枢纽的职能。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更重要的是储存、加工、处理信息的职能,这样的职能在中医学中称作“神”。中医学的传统理论认为,“心主神”,“脑为元神之府”,所以经络信息系统的核心职能在脑,脑可认为是经络信息系统的中枢。
这样我们所构想的经络结构,便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系统。脑为信息中枢,脏腑为信息传送的枢纽,结构间隙的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形成信息的通路。这样的信息系统,也非常理想地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的“精气神”的完整统一,气就是信息,精是信息载体和能量动力,神是控制和调节信息的中枢。这个构想,同时突出了中医整体观念理论的特色。
3 对经络现象规律的解释
, 百拇医药
从50年代,经络感传现象的偶然被发现,到70年代,全国的经络现象大普查。大量的循经感传现象的重复出现,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经络的客观存在。并且在研究经络感传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规律。所以,提出任何一种揭示经络本质和原理的假说,都必须对已经认识到的经络现象中的各种规律,给予合理的解释。否则,任何假说或理论,仍然是未中的之矢。现用经络的信息系统假说,来解释有关经络现象中的基本规律。
人体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是以手足三阳三阴,共12经脉为主干,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经络信息系统。在正常情况下,机体中的任何一经脉,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子系统,它有一定的自组织性(有序性)、多样性(复杂性),处于一个相对协调的稳定状态。并通过各经脉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实现生命过程的调节,保持机体的稳定状态,反映这种稳定状态的信息,人体对此是不产生阳性体验的,所以这是一种隐性感传。它支配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给人体一定的刺激,人体通过它的负反馈作用机制,及时地予以调节,加以适应。所以,在健康人群中不出现显性的循经感传现象。
, http://www.100md.com
一旦机体发生了疾病,那么,这时一定是机体中某一经脉偏离了内稳定状态,表明了它的自组织性、有序性、多样性、复杂性,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这时,在这一经脉上给予一定的刺激,即可表现出反映这一经脉发生了某种程度变化的信息来,即出现在这一经脉上的循经感传现象,所以显性的循经感传现象是一种病理信息反映。
循经感传的强弱程度,感传的性质,感传路线的长短,感传的速度、宽度、深度、方向等,都与疾病的病变程度、病变性质、病灶位置、以及刺激的强弱程度、刺激深度、面积、方向有关。
一般来说,病变程度较重者多出现全程或长程感传,病变程度较轻者多出现短程或残程感传。刺激强者,循经感传较强,速度较快;刺激弱者,循经感传较弱,速度较慢。针刺刺激多引起痛胀感传,艾火刺激多引起温热感传;机械性压迫刺激引起麻胀感传。在一般的刺激情况下,炎性病灶多出现热麻胀感传,占位性病灶多引起酸麻胀感传。刺激物接触刺激点的面积较大,多引起带状感传;刺激点小多引起线性感传;刺激较深,病灶位置深,循经感传亦较深,如此等等。循经感传现象总与病灶和刺激点两方面的情况有关。
, http://www.100md.com
由于疾病所影响范围不同,循经感传的种类也有所不同。弥散性的脑功能障碍,多引起泛经路感传,慢性局限性的躯体病灶,多引起单经路感传。当然,局限性的大脑病灶,也可能出现单经路感传;损伤比较严重的躯体病灶,可能出现泛经路感传,其机理是,某一严重的躯体病灶存在,机体必然要通过各种负反馈机制,进行自动调节控制,竭力使其回复制稳定状态中,在这个自调控过程中,由于病灶的严重,在短时期内,不但不能使其回复到稳定状态中,达到自然修复的可能,而且还可能导致其它经脉子系统也发生偏离内稳定状态的情况,同时引起其他经脉子系统的有序性、自组织性、多样性、复杂性,发生变化,形成病态。这就造成了几个子系统的病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出现泛经路感传现象。
在泛经路感传中,有的经脉上的感传现象是短程或残程感传,其中独有一条经脉上出现全程或长程感传现象。那么,这一经脉则称为优势脉。往往指示,该患者的主要病灶在这一经脉上。其机理如上述,严重的躯体病灶,引起泛经路感传的情况。
一般多见的循经感传现象,多是在病变经脉上施以一定的刺激,引发出的病理信息。除此之外,还见有一些自发的循经感传病,或表现为自发的循经性疼痛,或自发的循经性异常感觉;以及自发的循经性皮肤综合症,或自发的循经性皮肤病。这两种情况,也属于循经感传现象,其机理是,虽然没有施以一定刺激,但有可能是在出现此种循经感传现象的经脉上,存在两个以上的病灶,其中之一病灶本身形成类似施予刺激的作用,而引发了自发的循经感传现象。
, 百拇医药
由于作为经络信息系统通路的结构间隙,在脏腑之间与躯体之间,大小广狭不同。在躯体和四肢的组织结构致密,结构间隙狭小。狭小的结构间隙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多形成纵行的线性通路。所以,在四肢的某一经脉上刺激临近的不同点,往往出现相互平行的多条循经感传线,或融合成为带状。当感传进入躯体体腔间时,由于体腔与脏腑之间的结构间隙较宽广。所以,循经感传现象多成为弥散状态。
大连医科大学刘澄中教授在他的《临床经络现象学》一书中,提出了经络的临近接通假说和循经性立体反射学说,进行解释。其中的许多认识与见解,都令笔者为之欣然钦佩。但刘氏一直对经络研究者们寻找经络的物质基础的探索,持有不同见解。同时,也竭力回避使用系统这个概念。笔者作为一个中医学者,寄希望于通过加强中医学与现代先进学科之间的渗透和移植。站在现代认识的水平上,探讨经络的本质与理论。提出经络的信息系统假说,将传统中医学中“精气神”理论,溶入经络的信息系统结构模式中,把人体经络作为一通讯控制系统,加以认识和理解,以期阐明经络的本质。
(收稿日期 1998—06—03 修回日期 1998—10—10), http://www.100md.com
单位:焦 玄 李志超(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北京 100700)
关键词:经络;信息系统
摘 要 在突出中医理论特色 摘 要 在突出中医理论特色——整体观念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了信息环节在中医理论中的作用,提出了经络的“信息系统”假说。将中医学中的“精、气、神”理论溶入信息系统的结构模式中。认为气就是信息;精是信息的载体和能量动力;神具有调节控制的作用,藏于脑,脑是信息的中枢;人体内大大小小的结构间隙,根据人体的自组织原则,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形成了网络全身,无处不至的信息通路。
1 经络研究的回顾
在中医学中,有关于对经络概念的定义性论述,散在于《黄帝内经》的各个篇章之中。现行全国高等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学基础》(1978版)综合这些论述的内容。对经络概念作了如下定义:“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径路的意思,经脉是经络系统纵行的干线;络,有网络的意思,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支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个部分的通路。通过经络遍布全身,有规律地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窃,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联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 http://www.100md.com
这个定义明确了经络是一个以经脉为主干,由经脉和络脉(包括更细小的孙络)构成了一个网状结构系统。其特点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其作用是运行全身血气,联络脏腑支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人体内各个部分。其本质是个通路。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经络遍布全身,有规律地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使人体的各部分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协调平衡状态。这就是笔者对这个定义的理解和诠释。
由于经络概念的确立,使经络学说成为中医学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其重要性,在古代医家们认为:“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考之于实践,两千多年以来,中医学在保障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大贡献。就是在近代,当西方现代医学传入我国的形势下。中医学以它独特的理论体系,指导临床实践,仍然有奇特的疗效。不但在国人心目中经久不衰,而且逐渐被世人所瞩目。特别是中医学理论的显著特色——整体的自然观和辨证论治的方法论。体现着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
, 百拇医药
因此,对于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关于经络本质和原理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的学者对经络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各种假说和理论层出不穷,众说纷云。比较有影响的有如下几种:①经络与神经体液综合调节相关假说;②经络的皮层内脏相关假说;③体表内脏植物神经联系假说;④第三平衡系统假说;⑤短反射循经定向接通假说(二重反射假说);⑥轴索反射接力联动假说;⑦特殊结构基质相对独立系统假说;⑧固有模式轨道植物神经未梢接通假说;⑨经络的波导假说;10低阻抗、高振动声、多层次、多形态、多功能立体结构假说等等。对于上记这些假说,大连医科大学教授刘澄中氏认为“上记假说仍然是关于经络实质或实物的假说,用以说明古典经络概念,回答什么是经络的假说。它们不能用来说明临床上千变万化的循经感传的规律。因而它们不是阐明经络现象本质和原理的假说。”(刘澄中著.临床经络现象学,大连出版社,1997,283页)
既然不能够说明临床上千变万化的循经感传规律,那么,它们在说明古典经络概念和回答什么是经络的问题上,仍然是未中的之矢。
, 百拇医药
在应用整体观念解释人体复杂的生命现象时,必须考虑到人体内外所有的相互联系,所有的相互作用因素。所以,近期对于经络课题的研究,仅仅是揭示了经络现象的某一个侧面。更本质的规律,有可能要通过揭示经络现象,以及这些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而获得。笔者在这一认识原则的指导下,提出经络的信息系统假说。
2 对经络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探索
现代科学认为:整个存在领域,就是由直接存在的物质世界(包括材料和能量),和间接存在的信息世界所组成的。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讲,材料、能量和信息是构成现代文明的三大要素,三者关系至为密切。间接存在的信息世界依赖于直接存在的物质世界,材料是信息的载体,能量是信息传输的动力。三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现代,无论任何学科,如果不考虑信息环节,或对信息的客观存在及其作用认识不足,就必然带有落后直观的特征。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对于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神等,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和理解。笔者曾撰文“关于经络概念的研究与认识。”在强调突出的中医整体观念理论的前提下,认为经络属于整体水平的概念,经气反应了构成人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组织程度和变化状态。与人体信息所反映的内容,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而,将经络概念直接定义为:“经络是人体内的一个信息系统。”
, 百拇医药
古典经络概念中,“经脉者,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也。”明确了经络是一个三级网络结构系统。经气就是运行于这个系统中的信息。所以经络结构就是人体信息传输的通路。长期以来,对于这个通路究竟指的是什么?极不明确。成为横在经络研究者面前的第一大障碍。人体内已知的组织结构,如神经系统、血循环系统、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等。都被在现代经络研究中,一一加以否定。有没有是我们尚未发现的更微观的组织结构,能够成为经络信息的通路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由于电子显微镜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的层次研究,也没有发现能够符合于经络通路这样的组织结构。是不是子虚乌有呢?持有这种观点的现代学者,确实大有人在。
张声闳,陈静两位作者发表在《科技导报》1996年第10期《关于经络的实质和机制探讨》一文。提出了“间隙维”假说。我们理解,间隙维即人体内的结构间隙。从微观到宏观,任何组织结构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间隙。在细胞结构中,细胞核和细胞膜之间存在着结构间隙。就是在细胞核的结构中也存在着间隙,在胞膜上就更有间隙了,细胞内外的离子渗透作用,就是通过这些结构间隙进行的。这已是人们的一般常识了。由各种细胞构建成的各种组织,由各种组织构建成各个系统。细胞之间,组织之间,系统之间的结构间隙,愈来愈明显、直观。在中医学理论体中,就有些概念正是说明结构间隙的客观存在的。如三焦,《类经》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即脏腑之间,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这是指人体的体腔而言的,脏腑藏于体腔内,体腔是人体内最大的结构间隙。《内经》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可见五脏具有藏精气的结构间隙,六腑具有传化物的结构间隙。血管、淋巴管具有管腔间隙。《金匮要略》中说:“腠者,三焦通会元贞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可见腠理也是人体内的结构间隙。在《内经》中还有更具体明确的论述,“经脉行于四未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明确地将经络定位于分肉皮肤之间。由此推之,从体腔到脏腑、腠理、分肉、皮肤。由于结构间隙的普遍存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结构间隙,依据人体的自组织原则,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内外上下联络沟通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运行血气,调节各个部分。因此,我们确认:人体内大大小小的结构间隙,按照自组织原则,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所形成的网络全身,无处不至的通路。这就是经络信息的通路。
, 百拇医药
明确了经络系统的信息通路,还不能体现经络系统的全部功能。所以我们提出的经络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模式是:经络通路,执行经络信息输出输入的职能;五脏六腑化生精(即人体内的一切精微物质),为经络信息提供物质载体及传输的能量动力,在经络信息系统中执行传输信息枢纽的职能。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更重要的是储存、加工、处理信息的职能,这样的职能在中医学中称作“神”。中医学的传统理论认为,“心主神”,“脑为元神之府”,所以经络信息系统的核心职能在脑,脑可认为是经络信息系统的中枢。
这样我们所构想的经络结构,便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系统。脑为信息中枢,脏腑为信息传送的枢纽,结构间隙的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形成信息的通路。这样的信息系统,也非常理想地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的“精气神”的完整统一,气就是信息,精是信息载体和能量动力,神是控制和调节信息的中枢。这个构想,同时突出了中医整体观念理论的特色。
3 对经络现象规律的解释
, 百拇医药
从50年代,经络感传现象的偶然被发现,到70年代,全国的经络现象大普查。大量的循经感传现象的重复出现,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经络的客观存在。并且在研究经络感传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规律。所以,提出任何一种揭示经络本质和原理的假说,都必须对已经认识到的经络现象中的各种规律,给予合理的解释。否则,任何假说或理论,仍然是未中的之矢。现用经络的信息系统假说,来解释有关经络现象中的基本规律。
人体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是以手足三阳三阴,共12经脉为主干,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经络信息系统。在正常情况下,机体中的任何一经脉,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子系统,它有一定的自组织性(有序性)、多样性(复杂性),处于一个相对协调的稳定状态。并通过各经脉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实现生命过程的调节,保持机体的稳定状态,反映这种稳定状态的信息,人体对此是不产生阳性体验的,所以这是一种隐性感传。它支配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给人体一定的刺激,人体通过它的负反馈作用机制,及时地予以调节,加以适应。所以,在健康人群中不出现显性的循经感传现象。
, http://www.100md.com
一旦机体发生了疾病,那么,这时一定是机体中某一经脉偏离了内稳定状态,表明了它的自组织性、有序性、多样性、复杂性,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这时,在这一经脉上给予一定的刺激,即可表现出反映这一经脉发生了某种程度变化的信息来,即出现在这一经脉上的循经感传现象,所以显性的循经感传现象是一种病理信息反映。
循经感传的强弱程度,感传的性质,感传路线的长短,感传的速度、宽度、深度、方向等,都与疾病的病变程度、病变性质、病灶位置、以及刺激的强弱程度、刺激深度、面积、方向有关。
一般来说,病变程度较重者多出现全程或长程感传,病变程度较轻者多出现短程或残程感传。刺激强者,循经感传较强,速度较快;刺激弱者,循经感传较弱,速度较慢。针刺刺激多引起痛胀感传,艾火刺激多引起温热感传;机械性压迫刺激引起麻胀感传。在一般的刺激情况下,炎性病灶多出现热麻胀感传,占位性病灶多引起酸麻胀感传。刺激物接触刺激点的面积较大,多引起带状感传;刺激点小多引起线性感传;刺激较深,病灶位置深,循经感传亦较深,如此等等。循经感传现象总与病灶和刺激点两方面的情况有关。
, http://www.100md.com
由于疾病所影响范围不同,循经感传的种类也有所不同。弥散性的脑功能障碍,多引起泛经路感传,慢性局限性的躯体病灶,多引起单经路感传。当然,局限性的大脑病灶,也可能出现单经路感传;损伤比较严重的躯体病灶,可能出现泛经路感传,其机理是,某一严重的躯体病灶存在,机体必然要通过各种负反馈机制,进行自动调节控制,竭力使其回复制稳定状态中,在这个自调控过程中,由于病灶的严重,在短时期内,不但不能使其回复到稳定状态中,达到自然修复的可能,而且还可能导致其它经脉子系统也发生偏离内稳定状态的情况,同时引起其他经脉子系统的有序性、自组织性、多样性、复杂性,发生变化,形成病态。这就造成了几个子系统的病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出现泛经路感传现象。
在泛经路感传中,有的经脉上的感传现象是短程或残程感传,其中独有一条经脉上出现全程或长程感传现象。那么,这一经脉则称为优势脉。往往指示,该患者的主要病灶在这一经脉上。其机理如上述,严重的躯体病灶,引起泛经路感传的情况。
一般多见的循经感传现象,多是在病变经脉上施以一定的刺激,引发出的病理信息。除此之外,还见有一些自发的循经感传病,或表现为自发的循经性疼痛,或自发的循经性异常感觉;以及自发的循经性皮肤综合症,或自发的循经性皮肤病。这两种情况,也属于循经感传现象,其机理是,虽然没有施以一定刺激,但有可能是在出现此种循经感传现象的经脉上,存在两个以上的病灶,其中之一病灶本身形成类似施予刺激的作用,而引发了自发的循经感传现象。
, 百拇医药
由于作为经络信息系统通路的结构间隙,在脏腑之间与躯体之间,大小广狭不同。在躯体和四肢的组织结构致密,结构间隙狭小。狭小的结构间隙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多形成纵行的线性通路。所以,在四肢的某一经脉上刺激临近的不同点,往往出现相互平行的多条循经感传线,或融合成为带状。当感传进入躯体体腔间时,由于体腔与脏腑之间的结构间隙较宽广。所以,循经感传现象多成为弥散状态。
大连医科大学刘澄中教授在他的《临床经络现象学》一书中,提出了经络的临近接通假说和循经性立体反射学说,进行解释。其中的许多认识与见解,都令笔者为之欣然钦佩。但刘氏一直对经络研究者们寻找经络的物质基础的探索,持有不同见解。同时,也竭力回避使用系统这个概念。笔者作为一个中医学者,寄希望于通过加强中医学与现代先进学科之间的渗透和移植。站在现代认识的水平上,探讨经络的本质与理论。提出经络的信息系统假说,将传统中医学中“精气神”理论,溶入经络的信息系统结构模式中,把人体经络作为一通讯控制系统,加以认识和理解,以期阐明经络的本质。
(收稿日期 1998—06—03 修回日期 1998—10—1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