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甲状腺药致粒细胞缺乏12例
作者:吴木潮 钟光恕 许元文
单位:吴木潮 钟光恕(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科 510120);许元文(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
关键词:
实用医学杂志990419 粒细胞缺乏(agranulocytosis,粒缺)是抗甲状腺药最严重的副作用,临床上虽然少见,但严重时可危及病人生命,应引起高度注意。本文将1982年以来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和附属第一医院内科收治的12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1例,女11例,年龄20~65岁,平均39.1岁,其中<40岁 6例。所有病人均诊断为Graves病,不伴其它引起粒缺的疾病,均在用抗甲状腺药过程中出现,没有用其它能引起粒缺的药物。由他巴唑引起的11例,10例日剂量为30 mg,1例20 mg,平均29.1 mg,甲基硫氧嘧啶1例,日剂量300 mg。从服药到出现粒缺症状时间为12~85天,平均37.2天,其中1例出现粒缺2次,第1次用他巴唑30 mg/d,于85天后出现粒缺,6年后再次用他巴唑30 mg/d,14天后出现粒缺。
, 百拇医药
1.2 临床表现 发热12例,其中5例伴畏寒或寒战,咽痛8例,咳嗽5例,咳痰3例,胸痛1例,皮疹4例,腹泻3例,腹痛2例,尿频、尿急、尿痛1例,关节痛1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例(其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3例),肺部感染5例,急性支气管炎2例,口腔真菌感染2例,急性肠炎2例,急性泌尿系感染1例,腹股沟脓肿1例,败血症1例。血培养11例无菌生长,1例绿脓杆菌生长。
1.3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0.5~1.7)×109/L,平均0.95×109/L,2例粒细胞完全缺如,10例粒细胞(0.05~0.49)×109/L,平均0.20×109/L;红细胞为(3.20~4.19)×1012/L,其中<3.5×1012/L 6例,平均3.80×1012/L,血红蛋白87~127 g/L,其中<110 g/L 6例,平均107.8 g/L;血小板(87~397)×109/L,其中<100×109/L 2例,平均192×109/L。5例行骨髓穿刺,4例粒系增生明显受抑制,1例粒系无明显抑制,其中2例巨核系也受抑制,1例红系增生也受轻度抑制。
, 百拇医药
1.4 治疗 全部病人停用抗甲状腺药,均用抗生素治疗,其中加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或强的松)治疗9例,惠尔血(G-CSF)8例,碳酸锂8例,鲨肝醇和利血生8例,输新鲜血3例,丙种球蛋白2例。白细胞恢复到正常(≥4.0×109/L)时间为5~20天,平均11.1天。
1.5 结果 本组无死亡。6例在白细胞恢复正常后以手术或131I治疗,3例出院时服用碳酸锂,3例只用心得安、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后6例出院后治疗不详。
2 讨论
硫脲类和咪唑类是目前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常用药物,被认为是安全有效[1]。但仍有一些严重的副作用,包括粒缺、中毒性肝炎和剥脱性皮炎,其中以粒缺最严重。粒缺是指外周血粒细胞<0.5×109/L,发生率为0.1%~0.6%[2]。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虽然临床很少见,但由于常合并感染,严重时可危及病人生命,故应引起高度重视。
, 百拇医药
粒缺的发生无性别差异[2],本组男女比例为1∶11,这与Graves病多发生于女性有关。40岁以上者更容易得粒缺,危险率比40岁以下高6.4倍,虽然Graves病多见于20~40岁,但本组12例有6例>40岁,提示老年人甲亢用药应小心。抗甲状腺药的剂量与粒缺相关,日剂量高者易致粒缺[2],本组11例他巴唑的日平均剂量为29.1 mg。也有人认为他巴唑的剂量与粒缺相关,而丙基硫氧嘧啶的剂量与之无关。粒缺多发生于抗甲状腺药应用后2个月内[2],临床表现以感染为主,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主要症状为发热和咽痛。本组12例平均发生粒缺潜伏期为33.7天,其中11例发生于2个月内,12例全有发热,8例有咽痛,提示在抗甲状腺药应用后前2个月内,应特别注意有粒缺发生的可能,勤查血常规,尤其有发热和咽痛表现时,以期望粒缺得到及早诊断和治疗。
治疗上,及早停用抗甲状腺药和使用广谱抗生素是关键,应给以严格的保护性隔离措施,可用碳酸锂、糖皮质激素和升白细胞药治疗,病情严重者可输新鲜血或白细胞,近年惠尔血已应用于临床,其能明显缩短粒细胞恢复时间[3]。外周血白细胞多于5~31天内恢复正常[2]。本组12例无1例死亡,提示本病只要及早的发现和治疗,预后良好。
, 百拇医药
粒缺恢复后甲亢的治疗,由于两类抗甲状腺药有交叉免疫反应,换用另一类药物仍有可能再次发生粒缺,而严重时可致命;另一方面,碳酸锂抗甲状腺作用所需的药物浓度较高,易发生中毒,不宜作长期使用。故笔者认为,若没有禁忌证,宜于碳酸锂作短时过渡后,以手术或131I治疗。
3 参考文献
1 高 妍.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药物治疗. 临床内科杂志,1993,10(2):11~13.
2 GeBner MM,Benker G,Lederbogen S,et al. Antithyroid drug-induced agranulocytosis: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ten patients treated at one institution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Endocrinol Invest,1994,17:29~36.
3 Tamai H,Mukuta T,Matsubayashi S,et al. Treatment of methimazole-induced agranulocytosis using recombinant human gran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rhG-CSF).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1993,77:1356~1360., http://www.100md.com
单位:吴木潮 钟光恕(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科 510120);许元文(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
关键词:
实用医学杂志990419 粒细胞缺乏(agranulocytosis,粒缺)是抗甲状腺药最严重的副作用,临床上虽然少见,但严重时可危及病人生命,应引起高度注意。本文将1982年以来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和附属第一医院内科收治的12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1例,女11例,年龄20~65岁,平均39.1岁,其中<40岁 6例。所有病人均诊断为Graves病,不伴其它引起粒缺的疾病,均在用抗甲状腺药过程中出现,没有用其它能引起粒缺的药物。由他巴唑引起的11例,10例日剂量为30 mg,1例20 mg,平均29.1 mg,甲基硫氧嘧啶1例,日剂量300 mg。从服药到出现粒缺症状时间为12~85天,平均37.2天,其中1例出现粒缺2次,第1次用他巴唑30 mg/d,于85天后出现粒缺,6年后再次用他巴唑30 mg/d,14天后出现粒缺。
, 百拇医药
1.2 临床表现 发热12例,其中5例伴畏寒或寒战,咽痛8例,咳嗽5例,咳痰3例,胸痛1例,皮疹4例,腹泻3例,腹痛2例,尿频、尿急、尿痛1例,关节痛1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例(其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3例),肺部感染5例,急性支气管炎2例,口腔真菌感染2例,急性肠炎2例,急性泌尿系感染1例,腹股沟脓肿1例,败血症1例。血培养11例无菌生长,1例绿脓杆菌生长。
1.3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0.5~1.7)×109/L,平均0.95×109/L,2例粒细胞完全缺如,10例粒细胞(0.05~0.49)×109/L,平均0.20×109/L;红细胞为(3.20~4.19)×1012/L,其中<3.5×1012/L 6例,平均3.80×1012/L,血红蛋白87~127 g/L,其中<110 g/L 6例,平均107.8 g/L;血小板(87~397)×109/L,其中<100×109/L 2例,平均192×109/L。5例行骨髓穿刺,4例粒系增生明显受抑制,1例粒系无明显抑制,其中2例巨核系也受抑制,1例红系增生也受轻度抑制。
, 百拇医药
1.4 治疗 全部病人停用抗甲状腺药,均用抗生素治疗,其中加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或强的松)治疗9例,惠尔血(G-CSF)8例,碳酸锂8例,鲨肝醇和利血生8例,输新鲜血3例,丙种球蛋白2例。白细胞恢复到正常(≥4.0×109/L)时间为5~20天,平均11.1天。
1.5 结果 本组无死亡。6例在白细胞恢复正常后以手术或131I治疗,3例出院时服用碳酸锂,3例只用心得安、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后6例出院后治疗不详。
2 讨论
硫脲类和咪唑类是目前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常用药物,被认为是安全有效[1]。但仍有一些严重的副作用,包括粒缺、中毒性肝炎和剥脱性皮炎,其中以粒缺最严重。粒缺是指外周血粒细胞<0.5×109/L,发生率为0.1%~0.6%[2]。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虽然临床很少见,但由于常合并感染,严重时可危及病人生命,故应引起高度重视。
, 百拇医药
粒缺的发生无性别差异[2],本组男女比例为1∶11,这与Graves病多发生于女性有关。40岁以上者更容易得粒缺,危险率比40岁以下高6.4倍,虽然Graves病多见于20~40岁,但本组12例有6例>40岁,提示老年人甲亢用药应小心。抗甲状腺药的剂量与粒缺相关,日剂量高者易致粒缺[2],本组11例他巴唑的日平均剂量为29.1 mg。也有人认为他巴唑的剂量与粒缺相关,而丙基硫氧嘧啶的剂量与之无关。粒缺多发生于抗甲状腺药应用后2个月内[2],临床表现以感染为主,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主要症状为发热和咽痛。本组12例平均发生粒缺潜伏期为33.7天,其中11例发生于2个月内,12例全有发热,8例有咽痛,提示在抗甲状腺药应用后前2个月内,应特别注意有粒缺发生的可能,勤查血常规,尤其有发热和咽痛表现时,以期望粒缺得到及早诊断和治疗。
治疗上,及早停用抗甲状腺药和使用广谱抗生素是关键,应给以严格的保护性隔离措施,可用碳酸锂、糖皮质激素和升白细胞药治疗,病情严重者可输新鲜血或白细胞,近年惠尔血已应用于临床,其能明显缩短粒细胞恢复时间[3]。外周血白细胞多于5~31天内恢复正常[2]。本组12例无1例死亡,提示本病只要及早的发现和治疗,预后良好。
, 百拇医药
粒缺恢复后甲亢的治疗,由于两类抗甲状腺药有交叉免疫反应,换用另一类药物仍有可能再次发生粒缺,而严重时可致命;另一方面,碳酸锂抗甲状腺作用所需的药物浓度较高,易发生中毒,不宜作长期使用。故笔者认为,若没有禁忌证,宜于碳酸锂作短时过渡后,以手术或131I治疗。
3 参考文献
1 高 妍.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药物治疗. 临床内科杂志,1993,10(2):11~13.
2 GeBner MM,Benker G,Lederbogen S,et al. Antithyroid drug-induced agranulocytosis: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ten patients treated at one institution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Endocrinol Invest,1994,17:29~36.
3 Tamai H,Mukuta T,Matsubayashi S,et al. Treatment of methimazole-induced agranulocytosis using recombinant human gran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rhG-CSF).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1993,77:1356~136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