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医学杂志》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10563
蛛网膜下腔注氧治疗中风后遗症76例
http://www.100md.com 《实用医学杂志》 1999年第4期
     作者:熊美华 王华意

    单位:熊美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预防保健科 510010);王华意(解放军第一六九医院一内科)

    关键词:

    实用医学杂志990461 我们采用蛛网膜下腔注过滤纯氧的方法,对76例中风后传统治疗2个月而无效的病人进行治疗,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人符合全国脑血管会议拟定的标准,均经CT证实,其中脑梗塞51例,脑出血25例,发病时间最短70天,最长13个月,经临床传统药物治疗2个月以上而无好转,病人年龄45~75岁(平均60岁)。

    1.2 方法 采用腰椎穿刺法,取卧位,侧向患肢,腰穿前用注射器直接从贮氧瓶内取过滤纯氧20~30 ml,腰穿成功后,将装有氧气的注射器与腰穿针相接,缓慢注入20~30 ml氧气于蛛网膜下腔,并交换出脑脊液约5 ml,注氧时由助手将患者弯曲之肢体慢慢拉直,注氧完毕后,将患者上身缓慢抬高,或头部胀痛后将头位保持30度左右高度,卧床8小时,每5天注入1次,5次为1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 显效:生活能自理或从事一般家务;有效:肌力改善2级以上;好转:肌力改善1级以上;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 显效23例,显效率约30%,有效38例,有效率50%,好转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4%。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注氧法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近年来国内已有报道。作者用此方法治疗中风后经药物治疗2月以上而无效的病人,效果显著,尤其是对中风后的痴呆、大小便失禁及因假性球麻痹而引起的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症。本方法疗效独特,操作简单,显效快,无不良反应,总有效率高于其他传统方法。近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中风患者不断增多,提高脑血管病后遗症的治愈率,对于改善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资料证实,在局部脑缺血的情况下,有大量的CO2产生和乳酸的堆积,使脑细胞发生水肿,小血管处于麻痹扩张状态,局部能量代谢明显障碍,注氧后在高氧情况下,感受器自身调节,可使麻痹扩张的血管收缩,局部血流增加,缺血缺氧得以改善和纠正,加强对CO2排泄,脑细胞内O2含量增加,使没有完全坏死的脑细胞功能得以恢复,这可能是注氧后肢体功能得以恢复及其他症状改善的主要原因。注氧后部分病人CT复查可以发现,氧气可广泛弥散于脑实质中,其他作用的方式及其原理有待进一步研究。病人注氧后均有疼痛,这是氧气进入颅内后使颅内压增高所致,一般患者均能忍受,并在数小时后消失。,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