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现状
作者:覃 琛
单位:广西武鸣县人民医院(武鸣 530100)
关键词: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9904134 脑梗塞大多数是由血栓/栓子堵塞脑动脉所致。溶栓疗法是应用溶栓剂溶解脑动脉内的血栓/栓子,使闭塞的脑血管再通,恢复供血,使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体征得以缓解或减轻。溶栓治疗脑梗塞开始于1958年,60~70年代初期曾广泛地在临床上试用,当时治疗中并发脑出血太多,使病死率增加。70年代中后期,曾一度停止使用。80年代初期,溶栓疗法再次引起众多神经科学家的重视,原因有4点:①近10年来,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取得了巨大成功,溶栓治疗脑梗塞又受到了鼓舞。②CT、MRI的问世、脑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为恰当地选择病例,观察血管再通情况及治疗后的病情变化等提供了有利条件。③新一代溶栓药物的研制与开发。④发病在6h以内的病例进行溶栓治疗,效果显著,而并发脑出血和病死率并没有明显的增加[1,2]。目前,欧美、日本等国家成立多中心研究协作组,完成了一系列前瞻性、随机的、对照的临床验证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就溶栓治疗时机、溶栓药物、溶栓途径、溶栓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溶栓治疗的并发症等方面综述如下:
, 百拇医药
1 溶栓治疗时机
溶栓治疗,使脑梗塞灶中心尚未坏死的脑组织和梗塞灶周围,即半暗带的功能得到恢复[3],因此,溶栓治疗的时机是影响疗效的关键。脑梗塞患者存在两个时间窗—治疗时窗和再灌注时窗[4]。超过这个时限,脑组织即遭到不可逆性损害。治疗时窗与缺血程度有关,缺血程度愈重,导致神经元不可逆损伤所需的时间愈短。再灌注时窗是非常严格的,超过这个时窗再灌注对脑组织是有害的,可导致脑水肿加重,病死率增加。溶栓治疗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这个时间一般为3~6h[2,4~11]。美国健康协会[4~6,8]对一组脑梗塞病人静脉给予溶栓剂,其中74例在症状出现90min内进行,另20例在90~180min进行,24h后进行评价。90min组神经功能改善者46%,而90~180min组仅15%。日本溶栓研究组发现[8],发病后6h内静脉给予溶栓剂,有72%的患者在1~4周内临床症状改善,而对照组仅为55%。说明早治疗比晚治疗效果好。但溶栓治疗的时间不应固定在6h以内,6h以后也是可行的。有研究发现[9],在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发病8h后血管再通和足够的侧支循环血流可改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受益于6h时限后的治疗。动物实验表明[2],缺血6~12h以内,梗塞灶体积出现持续性扩大,而梗塞12h以内的缺血脑组织损伤仍不十分严重,脑水肿较轻,12h后损伤及脑水肿明显加重。因此,发病后12h以内的溶栓治疗仍可达到使梗塞灶缩小,减轻脑水肿及改善神经功能的效果。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研究证明[9],在发病后18~24h,梗塞的区域内能检测到仍存活的组织。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地区脑梗塞病人送到医院,很少能在6h内做CT扫描并开始溶栓治疗。因此,将来的研究应试验治疗的最大时限,选择溶栓治疗的时间界限时,应个体化。
, 百拇医药
2 溶栓药物
溶栓疗法就是人为地输入大量纤溶酶原激活剂,以激活纤溶酶原,使局部形成较高的纤溶酶,引起血栓溶解而致血管再通[2,3]。目前世界上使用的溶栓剂有10种,分三代。
2.1 第一代溶栓剂 是非选择性的纤溶酶原激活剂,使血栓处纤溶酶原激活,溶解血栓,同时激活全身血浆中的纤溶酶原,造成低纤维蛋白血症,故有全身出血包括颅内出血的副作用[2]。
2.1.1 链激酶(SK) 为C族β-溶血性链球菌中提取的一种具有抗原性的异体蛋白。SK的激活作用是间接的,先形成纤溶酶原-SK复合物,再将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使血栓溶解[2,13,14]。缺点是有过敏反应,表现为低热、皮疹,发生率约为4.4%,特异性差,易引起出血副作用,优点是价廉。欧洲、澳大利亚、意大利的静脉注射SK试验,结果死亡和脑出血明显增多,现对SK用于脑梗塞静脉溶栓治疗,基本上持否定态度[13,15]。最新的研究报道[16],在发病4h内使用SK能改善病人脑灌注和使血管再通,但3个月后的临床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提示SK对脑血流的改善仍不够及时或广泛,因此,对整个临床功能的恢复作用不大。美国、中国的经验建议:不推荐使用链激酶静脉溶栓[15]。
, http://www.100md.com
2.1.2 尿激酶(UK) 为人尿或肾组织细胞培养液中提取的一种蛋白水解酶,来源丰富,不具抗原性,直接作用于纤溶酶原,可进入血栓内部,激活血栓中的纤溶酶原,起局部溶栓作用,对新鲜血栓溶解迅速、有效。缺点是对陈旧性血栓效果差,价格较高,易引起出血副作用[2,13,14]。国外两组试验,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53%和55%[13]。我国主要使用UK,是最方便的溶栓药,可以1次大剂量注射,无需冷藏[15]。UK动脉注射可使血管立即再通,症状和体征迅速改善。南京大学生化系等单位已制成了高纯度的UK,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UK对纤维蛋白的亲和力,增强溶栓作用,减少其全身纤溶作用及出血副作用[14]。动脉注射用25~75万U,造影时间<1.5h,静脉注射用50~250万U,1h内滴完,不超过2h[15]。
2.2 第二代溶栓剂
2.2.1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为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和其它组织器官的丝氨酸蛋白酶,能直接特异地激活血块上的纤溶酶原,使血栓溶解,对血循环中的纤溶酶原激活作用不大。优点是局部溶栓而且无抗原性[1,2,13,14],半减期很短,为3~5min[8,13],在组织中含量甚微,溶栓用量大,超过100mg时,其对纤维蛋白的选择性部分丧失,可引起出血[14]。t-PA主要在肝脏灭活,故肝功能减退者慎用[8]。通过重组技术生产的重组型t-PA(r-tPA)[7,8],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便利,但价格昂贵。最新研究结果证实[16],r-tPA尽管能溶解血栓,也可能加重脑缺血带来的神经损伤,这应引起大家的重视[16]。动脉注射用10~100mg,20min注入,静脉注射用20~100mg,先用总量的10%于1~2min内静注,其余1h内滴完[15]。
, 百拇医药
2.2.2 乙酰化纤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APSAC) APSAC在血循环中与纤维蛋白结合,并发生脱酰基水解反应后表现活性,可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半减期长,105~120min,作用时间长具有抗原性,可发生过敏反应,价格昂贵,临床研究不多[2,13,14]。
2.2.3 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seu-PA) 是人尿中天然存在的一种蛋白质,它容易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无抗原性,但有出血副作用,价格昂贵[13,14]。
2.2.4 蚓激酶(ePPA) 是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一种多组分解酶制剂,含类似t-PA成分,有溶解体内血栓的作用。临床研究有效率93.73%,显效率51.6%,无出血之忧,未发现副作用[5]。
2.2.5 蛇毒类溶栓剂 包括东菱克栓酶、蝮蛇抗栓酶等,具有分解纤维蛋白原,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血液流变学,使用安全等特点[2,5]。东菱克栓酶用法:10BU加入生理盐水100ml缓慢静滴,1h以上滴完,以后5BU隔日1次,疗程5天[17]。
, 百拇医药
2.3 第三代溶栓剂 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天然溶栓药物的结构,以提高选择性溶栓效果延长半减期,减少剂量[5,13]。这类药物有嵌合型溶栓剂,单克隆体抗体导向溶栓剂、变异体等,目前正在开发,处于前期研究阶段。
2.4 抗栓及抗血小板药物的并用 曾经服用过阿斯匹林的患者,如其它条件合格可用r-tPA溶栓治疗,用过肝素或华法令的患者,如有凝血因子延长属禁忌,r-tPA静脉溶栓24h内禁用所有抗栓及抗血小板药物。UK动脉溶栓并用肝素,可能提高了溶通率,但也增加了出血的危险,剂量越大,出血越重[15]。80%的医生认为抗凝剂对预防再闭塞有效[6]。有待进一步研究。
3 溶栓途径
3.1 动脉法 可以小剂量达到局部溶栓的最佳效果。具体方法为:在荧屏指示下将导管直接插入至闭塞动脉远端1cm处,在20min内注入定量t-PA,注入完毕后,通过同一导管注入造影剂,观察闭塞血管是否再通[8,17]。动脉法血管再通率为30%~100%,平均50%[3]。目前动脉溶栓还有待研究,只能用于临床验证,必须有介入及神经科医师参与,并在设备齐全的医院中进行[15]。
, http://www.100md.com
3.2 静脉法 各家研究结果不一,欧洲的研究结果显示,发病6h内用r-tPA1.1mg/kg体重,最大剂量不超过100mg,总量的10%于1~2min静脉注射,其余1h内滴完,结果与安慰组比较显示,30天时r-tPA组死亡率略高,出血也多,但远期致残率较轻。美国于发病3h内治疗,用r-tPA0.9mg/kg体重,最大量为90mg。结果显示,急性期及3个月时两组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24h明显改善及3个月改善者治疗组明显增多,颅内出血发生率也高(6.4%),但较其它同类报道低。尽管有出血但死亡率及严重致残率仍较对照组低[15]。
4 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早期溶栓治疗脑梗塞,有肯定的疗效,但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对不能确定发病时间的患者不考虑溶栓,必须经神经科专业医师确诊,神经影像医师对CT(MRI)影像评估后才允许推荐,并具备完善的紧急辅助治疗措施及处理颅内出血的抢救设备,溶栓前应尽可能告之患者家属,发生严重出血的危险及可能的疗效,签署自愿书[15]。
, http://www.100md.com
4.1 溶栓治疗的适应证 ①年龄>75~80岁。②无意识障碍。但对基底动脉梗塞患者,由于本身预后极差,昏迷较深者也不必禁忌,而且治疗开始时间也可延长。③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和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应的低密度影者。④可在发病后6h内完成溶栓。⑤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1,5,17]。
4.2 溶栓治疗的禁忌证 ①溶栓前症状及体征迅速改善者。②起病伴癫痫发作不能有效控制者。③单一神经缺损症状无法评分如共济失调、感觉障碍等。④有脑出血史,6个月内有脑梗塞及颅脑外伤史,遗留明显功能缺损者。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心肌梗塞、外科手术及分娩者。⑥半年内出现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胃肠或泌尿系出血。⑦已知出血倾向,口服抗凝剂,凝血酶原时间>15s。⑧病前48h用过肝素PPT延长,血小板<10×109/L,血糖<2.8mmol/L或>22.2mmol/L。⑨治疗前收缩压>26.7kPa,舒张压>13.3kPa。
5 溶栓治疗的并发症
, http://www.100md.com
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有:出血、再灌注损伤,再闭塞[2,6,18]。
5.1 出血 出血是最危险的并发症。其发生的原因为:缺血后血管壁损伤,继发纤溶、凝血障碍及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伴有再灌注后出血[5,6,11,15]。出血的危险因素为:溶栓时间在发病6h后。收缩压>24.0~26.7kPa,舒张压>14.7~16.0kPa。头颅CT已显示与症状体征相应的低密度影[1,2,5,6]。出血与开始治疗时间有关,早期治疗的安全性比6h后治疗者要高[10]。在3~6h内应用r-tPA,出血发生率<10%[8,11],6h后治疗者,出血发生率为25%,6~8h出血发生率为53%[11]。出血分为颅内出血和其它部位出血。
5.1.1 颅内出血 有脑实质出血和出血性梗塞。①脑实质出血:发生率4%~11%[2,3,19],发生于远离梗塞的区域,CT可见高密度占位效应的血肿,常伴有临床症状恶化[11],死亡率50%[2,3,7,19]。②出血性梗塞:发生率10%[11,13],发生于缺血区内,CT显示斑点状混杂密度病灶,症状较轻或无症状,预后一般良好[11]。
, 百拇医药
5.1.2 其它部位出血 皮肤、粘膜、消化道、泌尿系均可引起同血,但机会较颅内出血少,严重程度较轻[2],一般出血几乎100%发生于治疗后24h[11,15]。颅内出血多数表现有高血压;胃肠道或腹膜后出血有低血压或低血容量休克。因此,溶栓后神经症状恶化应考虑出血的可能,应紧急CT扫描证实,发现出血应立即停药,进行血液学检查,准备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或全血备用,必要时请神经外科会诊[3,15],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应待纤溶状态恢复后方可手术[15]。
5.2 再灌注损伤 主要是引起脑水肿,形成颅内高压危及生命。再灌注早期,脑组织氧利用率低,过氧化脂质含量过高,过剩氧形成活性氧,与细胞膜脂质发生反应,使脑细胞损害加重,微血管通透性改变,细胞外钙离子快速内流,造成细胞钙超载,线粒体受到破坏,离子泵衰竭[2,3,5,6]。其发生率有待研究。
5.3 再闭塞 发生率为10%~20%[3,5],发生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脑梗塞早期溶栓治疗前景光明,但其危险/疗效比还需明确。在我国溶栓治疗脑梗塞才刚刚起步,尚处于研究阶段,目前,对溶栓治疗仍持谨慎态度,只宜在科研条件下用于临床试验,不应推广使用。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贺茂林,陈清棠.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现状和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5;(3):186
2 龙洁.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4):298
3 陈兴洲.溶栓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3;(1):84
4 金永清.脑梗塞的病理生理及治疗评价.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5;3:145
5 薜群.溶栓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7;(5):225
6 李永秋.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6;(4):29
, 百拇医药
7 潘涌.t-PA在神经组织的基因表达及脑缺血治疗中的应用.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8;(6):103
8 庄作民.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3;(1):209
9 黄兆章.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6小时时间窗的质疑.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6;(4):148
10 彭鲁英.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6;(4):149
11 高宗恩,郭玉璞.脑梗塞溶栓治疗伴发颅内出血的危险.中华神经科杂志,1997;30(4):309
12 彭福华.治疗脑梗死的溶栓药评价及研究动向.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7;(5):358
, 百拇医药
13 王鸿利.溶栓疗法治疗血栓性疾病.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0
14 魏岗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中华神经科杂志,1997;30(3):240
15 陈彪.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研究进展.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31(2):199
16 袁恩庆,吴宣富,田时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进展.新医学,1996;27:495
17 张颖冬.缺血性脑卒中的现代预防及治疗.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4;(2):101
18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编辑部编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处理指南.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5;(3):251
(1998-10-14收稿), 百拇医药
单位:广西武鸣县人民医院(武鸣 530100)
关键词: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9904134 脑梗塞大多数是由血栓/栓子堵塞脑动脉所致。溶栓疗法是应用溶栓剂溶解脑动脉内的血栓/栓子,使闭塞的脑血管再通,恢复供血,使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体征得以缓解或减轻。溶栓治疗脑梗塞开始于1958年,60~70年代初期曾广泛地在临床上试用,当时治疗中并发脑出血太多,使病死率增加。70年代中后期,曾一度停止使用。80年代初期,溶栓疗法再次引起众多神经科学家的重视,原因有4点:①近10年来,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取得了巨大成功,溶栓治疗脑梗塞又受到了鼓舞。②CT、MRI的问世、脑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为恰当地选择病例,观察血管再通情况及治疗后的病情变化等提供了有利条件。③新一代溶栓药物的研制与开发。④发病在6h以内的病例进行溶栓治疗,效果显著,而并发脑出血和病死率并没有明显的增加[1,2]。目前,欧美、日本等国家成立多中心研究协作组,完成了一系列前瞻性、随机的、对照的临床验证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就溶栓治疗时机、溶栓药物、溶栓途径、溶栓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溶栓治疗的并发症等方面综述如下:
, 百拇医药
1 溶栓治疗时机
溶栓治疗,使脑梗塞灶中心尚未坏死的脑组织和梗塞灶周围,即半暗带的功能得到恢复[3],因此,溶栓治疗的时机是影响疗效的关键。脑梗塞患者存在两个时间窗—治疗时窗和再灌注时窗[4]。超过这个时限,脑组织即遭到不可逆性损害。治疗时窗与缺血程度有关,缺血程度愈重,导致神经元不可逆损伤所需的时间愈短。再灌注时窗是非常严格的,超过这个时窗再灌注对脑组织是有害的,可导致脑水肿加重,病死率增加。溶栓治疗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这个时间一般为3~6h[2,4~11]。美国健康协会[4~6,8]对一组脑梗塞病人静脉给予溶栓剂,其中74例在症状出现90min内进行,另20例在90~180min进行,24h后进行评价。90min组神经功能改善者46%,而90~180min组仅15%。日本溶栓研究组发现[8],发病后6h内静脉给予溶栓剂,有72%的患者在1~4周内临床症状改善,而对照组仅为55%。说明早治疗比晚治疗效果好。但溶栓治疗的时间不应固定在6h以内,6h以后也是可行的。有研究发现[9],在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发病8h后血管再通和足够的侧支循环血流可改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受益于6h时限后的治疗。动物实验表明[2],缺血6~12h以内,梗塞灶体积出现持续性扩大,而梗塞12h以内的缺血脑组织损伤仍不十分严重,脑水肿较轻,12h后损伤及脑水肿明显加重。因此,发病后12h以内的溶栓治疗仍可达到使梗塞灶缩小,减轻脑水肿及改善神经功能的效果。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研究证明[9],在发病后18~24h,梗塞的区域内能检测到仍存活的组织。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地区脑梗塞病人送到医院,很少能在6h内做CT扫描并开始溶栓治疗。因此,将来的研究应试验治疗的最大时限,选择溶栓治疗的时间界限时,应个体化。
, 百拇医药
2 溶栓药物
溶栓疗法就是人为地输入大量纤溶酶原激活剂,以激活纤溶酶原,使局部形成较高的纤溶酶,引起血栓溶解而致血管再通[2,3]。目前世界上使用的溶栓剂有10种,分三代。
2.1 第一代溶栓剂 是非选择性的纤溶酶原激活剂,使血栓处纤溶酶原激活,溶解血栓,同时激活全身血浆中的纤溶酶原,造成低纤维蛋白血症,故有全身出血包括颅内出血的副作用[2]。
2.1.1 链激酶(SK) 为C族β-溶血性链球菌中提取的一种具有抗原性的异体蛋白。SK的激活作用是间接的,先形成纤溶酶原-SK复合物,再将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使血栓溶解[2,13,14]。缺点是有过敏反应,表现为低热、皮疹,发生率约为4.4%,特异性差,易引起出血副作用,优点是价廉。欧洲、澳大利亚、意大利的静脉注射SK试验,结果死亡和脑出血明显增多,现对SK用于脑梗塞静脉溶栓治疗,基本上持否定态度[13,15]。最新的研究报道[16],在发病4h内使用SK能改善病人脑灌注和使血管再通,但3个月后的临床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提示SK对脑血流的改善仍不够及时或广泛,因此,对整个临床功能的恢复作用不大。美国、中国的经验建议:不推荐使用链激酶静脉溶栓[15]。
, http://www.100md.com
2.1.2 尿激酶(UK) 为人尿或肾组织细胞培养液中提取的一种蛋白水解酶,来源丰富,不具抗原性,直接作用于纤溶酶原,可进入血栓内部,激活血栓中的纤溶酶原,起局部溶栓作用,对新鲜血栓溶解迅速、有效。缺点是对陈旧性血栓效果差,价格较高,易引起出血副作用[2,13,14]。国外两组试验,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53%和55%[13]。我国主要使用UK,是最方便的溶栓药,可以1次大剂量注射,无需冷藏[15]。UK动脉注射可使血管立即再通,症状和体征迅速改善。南京大学生化系等单位已制成了高纯度的UK,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UK对纤维蛋白的亲和力,增强溶栓作用,减少其全身纤溶作用及出血副作用[14]。动脉注射用25~75万U,造影时间<1.5h,静脉注射用50~250万U,1h内滴完,不超过2h[15]。
2.2 第二代溶栓剂
2.2.1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为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和其它组织器官的丝氨酸蛋白酶,能直接特异地激活血块上的纤溶酶原,使血栓溶解,对血循环中的纤溶酶原激活作用不大。优点是局部溶栓而且无抗原性[1,2,13,14],半减期很短,为3~5min[8,13],在组织中含量甚微,溶栓用量大,超过100mg时,其对纤维蛋白的选择性部分丧失,可引起出血[14]。t-PA主要在肝脏灭活,故肝功能减退者慎用[8]。通过重组技术生产的重组型t-PA(r-tPA)[7,8],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便利,但价格昂贵。最新研究结果证实[16],r-tPA尽管能溶解血栓,也可能加重脑缺血带来的神经损伤,这应引起大家的重视[16]。动脉注射用10~100mg,20min注入,静脉注射用20~100mg,先用总量的10%于1~2min内静注,其余1h内滴完[15]。
, 百拇医药
2.2.2 乙酰化纤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APSAC) APSAC在血循环中与纤维蛋白结合,并发生脱酰基水解反应后表现活性,可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半减期长,105~120min,作用时间长具有抗原性,可发生过敏反应,价格昂贵,临床研究不多[2,13,14]。
2.2.3 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seu-PA) 是人尿中天然存在的一种蛋白质,它容易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无抗原性,但有出血副作用,价格昂贵[13,14]。
2.2.4 蚓激酶(ePPA) 是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一种多组分解酶制剂,含类似t-PA成分,有溶解体内血栓的作用。临床研究有效率93.73%,显效率51.6%,无出血之忧,未发现副作用[5]。
2.2.5 蛇毒类溶栓剂 包括东菱克栓酶、蝮蛇抗栓酶等,具有分解纤维蛋白原,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血液流变学,使用安全等特点[2,5]。东菱克栓酶用法:10BU加入生理盐水100ml缓慢静滴,1h以上滴完,以后5BU隔日1次,疗程5天[17]。
, 百拇医药
2.3 第三代溶栓剂 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天然溶栓药物的结构,以提高选择性溶栓效果延长半减期,减少剂量[5,13]。这类药物有嵌合型溶栓剂,单克隆体抗体导向溶栓剂、变异体等,目前正在开发,处于前期研究阶段。
2.4 抗栓及抗血小板药物的并用 曾经服用过阿斯匹林的患者,如其它条件合格可用r-tPA溶栓治疗,用过肝素或华法令的患者,如有凝血因子延长属禁忌,r-tPA静脉溶栓24h内禁用所有抗栓及抗血小板药物。UK动脉溶栓并用肝素,可能提高了溶通率,但也增加了出血的危险,剂量越大,出血越重[15]。80%的医生认为抗凝剂对预防再闭塞有效[6]。有待进一步研究。
3 溶栓途径
3.1 动脉法 可以小剂量达到局部溶栓的最佳效果。具体方法为:在荧屏指示下将导管直接插入至闭塞动脉远端1cm处,在20min内注入定量t-PA,注入完毕后,通过同一导管注入造影剂,观察闭塞血管是否再通[8,17]。动脉法血管再通率为30%~100%,平均50%[3]。目前动脉溶栓还有待研究,只能用于临床验证,必须有介入及神经科医师参与,并在设备齐全的医院中进行[15]。
, http://www.100md.com
3.2 静脉法 各家研究结果不一,欧洲的研究结果显示,发病6h内用r-tPA1.1mg/kg体重,最大剂量不超过100mg,总量的10%于1~2min静脉注射,其余1h内滴完,结果与安慰组比较显示,30天时r-tPA组死亡率略高,出血也多,但远期致残率较轻。美国于发病3h内治疗,用r-tPA0.9mg/kg体重,最大量为90mg。结果显示,急性期及3个月时两组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24h明显改善及3个月改善者治疗组明显增多,颅内出血发生率也高(6.4%),但较其它同类报道低。尽管有出血但死亡率及严重致残率仍较对照组低[15]。
4 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早期溶栓治疗脑梗塞,有肯定的疗效,但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对不能确定发病时间的患者不考虑溶栓,必须经神经科专业医师确诊,神经影像医师对CT(MRI)影像评估后才允许推荐,并具备完善的紧急辅助治疗措施及处理颅内出血的抢救设备,溶栓前应尽可能告之患者家属,发生严重出血的危险及可能的疗效,签署自愿书[15]。
, http://www.100md.com
4.1 溶栓治疗的适应证 ①年龄>75~80岁。②无意识障碍。但对基底动脉梗塞患者,由于本身预后极差,昏迷较深者也不必禁忌,而且治疗开始时间也可延长。③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和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应的低密度影者。④可在发病后6h内完成溶栓。⑤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1,5,17]。
4.2 溶栓治疗的禁忌证 ①溶栓前症状及体征迅速改善者。②起病伴癫痫发作不能有效控制者。③单一神经缺损症状无法评分如共济失调、感觉障碍等。④有脑出血史,6个月内有脑梗塞及颅脑外伤史,遗留明显功能缺损者。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心肌梗塞、外科手术及分娩者。⑥半年内出现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胃肠或泌尿系出血。⑦已知出血倾向,口服抗凝剂,凝血酶原时间>15s。⑧病前48h用过肝素PPT延长,血小板<10×109/L,血糖<2.8mmol/L或>22.2mmol/L。⑨治疗前收缩压>26.7kPa,舒张压>13.3kPa。
5 溶栓治疗的并发症
, http://www.100md.com
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有:出血、再灌注损伤,再闭塞[2,6,18]。
5.1 出血 出血是最危险的并发症。其发生的原因为:缺血后血管壁损伤,继发纤溶、凝血障碍及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伴有再灌注后出血[5,6,11,15]。出血的危险因素为:溶栓时间在发病6h后。收缩压>24.0~26.7kPa,舒张压>14.7~16.0kPa。头颅CT已显示与症状体征相应的低密度影[1,2,5,6]。出血与开始治疗时间有关,早期治疗的安全性比6h后治疗者要高[10]。在3~6h内应用r-tPA,出血发生率<10%[8,11],6h后治疗者,出血发生率为25%,6~8h出血发生率为53%[11]。出血分为颅内出血和其它部位出血。
5.1.1 颅内出血 有脑实质出血和出血性梗塞。①脑实质出血:发生率4%~11%[2,3,19],发生于远离梗塞的区域,CT可见高密度占位效应的血肿,常伴有临床症状恶化[11],死亡率50%[2,3,7,19]。②出血性梗塞:发生率10%[11,13],发生于缺血区内,CT显示斑点状混杂密度病灶,症状较轻或无症状,预后一般良好[11]。
, 百拇医药
5.1.2 其它部位出血 皮肤、粘膜、消化道、泌尿系均可引起同血,但机会较颅内出血少,严重程度较轻[2],一般出血几乎100%发生于治疗后24h[11,15]。颅内出血多数表现有高血压;胃肠道或腹膜后出血有低血压或低血容量休克。因此,溶栓后神经症状恶化应考虑出血的可能,应紧急CT扫描证实,发现出血应立即停药,进行血液学检查,准备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或全血备用,必要时请神经外科会诊[3,15],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应待纤溶状态恢复后方可手术[15]。
5.2 再灌注损伤 主要是引起脑水肿,形成颅内高压危及生命。再灌注早期,脑组织氧利用率低,过氧化脂质含量过高,过剩氧形成活性氧,与细胞膜脂质发生反应,使脑细胞损害加重,微血管通透性改变,细胞外钙离子快速内流,造成细胞钙超载,线粒体受到破坏,离子泵衰竭[2,3,5,6]。其发生率有待研究。
5.3 再闭塞 发生率为10%~20%[3,5],发生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脑梗塞早期溶栓治疗前景光明,但其危险/疗效比还需明确。在我国溶栓治疗脑梗塞才刚刚起步,尚处于研究阶段,目前,对溶栓治疗仍持谨慎态度,只宜在科研条件下用于临床试验,不应推广使用。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贺茂林,陈清棠.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现状和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5;(3):186
2 龙洁.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4):298
3 陈兴洲.溶栓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3;(1):84
4 金永清.脑梗塞的病理生理及治疗评价.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5;3:145
5 薜群.溶栓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7;(5):225
6 李永秋.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6;(4):29
, 百拇医药
7 潘涌.t-PA在神经组织的基因表达及脑缺血治疗中的应用.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8;(6):103
8 庄作民.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3;(1):209
9 黄兆章.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6小时时间窗的质疑.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6;(4):148
10 彭鲁英.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6;(4):149
11 高宗恩,郭玉璞.脑梗塞溶栓治疗伴发颅内出血的危险.中华神经科杂志,1997;30(4):309
12 彭福华.治疗脑梗死的溶栓药评价及研究动向.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7;(5):358
, 百拇医药
13 王鸿利.溶栓疗法治疗血栓性疾病.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0
14 魏岗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中华神经科杂志,1997;30(3):240
15 陈彪.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研究进展.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31(2):199
16 袁恩庆,吴宣富,田时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进展.新医学,1996;27:495
17 张颖冬.缺血性脑卒中的现代预防及治疗.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4;(2):101
18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编辑部编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处理指南.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5;(3):251
(1998-10-14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