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筋膜下颈丛阻滞行甲状腺术182例分析
作者:钟 方
单位:钟山县医院 广西钟山县 542600
关键词:颈筋膜下;颈丛阻滞麻醉;甲状腺术
华夏医学990431 我科于1987年开始行颈筋膜下阻滞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本法操作简单,效果满意,并发症明显减少。现将颈筋膜下颈丛阻滞麻醉182例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2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56例;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14岁;其中甲亢36例,甲状腺瘤146例。手术时间最长3h15min,最短53min。
1.2 麻醉方法 本组病例全部采用双侧颈筋膜下颈丛神经阻滞,取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紧贴胸锁乳突肌垂直进针,穿过皮肤和颈浅筋膜,一般为0.5~1cm,回抽无血后注入0.25%布比卡因8~10ml(肾上腺素1∶20万单位)。
1.3 镇痛效果 术中未用度冷丁25例,度冷丁用量在50mg以下者136例,用度冷丁50mg以上者21例,全部病例均能完成手术。
1.4 术中监测结果 全部病例术中监测无创血压、脉博、血氧饱和度,部分老年人进行心电监测。本组病例心率增快达100次/min以上者33例,最高达170次/min,占18%。血压升高3kPa以上者42例,占23%。血氧饱和度下降低于90%者27例,占14.8%。本组病例中发生麻醉并发症7例(声音嘶哑3例,呼吸困难4例),占3%。
2 讨论
2.1 近十余年来,颈筋膜下颈丛阻滞麻醉用于颈前区的手术较传统的三点法及改良式一针法有较多优点。本法用药量少,不易发生药物中毒,且进针浅,不易损伤神经血管,更无误入椎管的危险。我们的临床实践表明,用布比卡因行双侧颈筋膜下颈丛阻滞,可以满足颈前区大部分手术。根据王家良等的实验观察,药液注入颈筋膜下后,由于筋膜张力的作用,药液沿颈筋膜分层间隙向深层扩散,阻滞颈浅丛、颈深丛[1]。所以只要穿刺定位正确,即可获得良好的阻滞效果。
2.2 穿刺点的定位问题:有人认为以颈外静脉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交点上1.5cm处进针。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发现颈静脉在不同的个体有所变异,有的肥胖患者颈外静脉显露不清。根据颈浅神经丛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穿出,我们取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进针,垂直穿入颈筋膜下即可。
2.3 在本组182例颈丛阻滞麻醉中,出现高血压42例,声音嘶哑和呼吸困难共7例,部分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颈丛阻滞麻醉出现以上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与以下因素有关:局麻药中加有肾上腺素,局麻药阻滞颈动脉压力感受器,阻滞迷走神经及隔神经等。在临床中发现年龄越大,高血压发生率越高。本组发生高血压的42例患者中,年龄40岁以上者34例。其原因可能与高龄患者心血管系统调节功能减退,颈部肌肉、组织萎缩致间隙增大,药液易扩散等因素有关。术中血压增高一般不做处理,在麻醉后期大部自行恢复,仅极少数需要降压处理。声音嘶哑在麻醉结束后均自行恢复。呼吸困难经吸氧后症状缓解。总之,颈筋膜下颈丛阻滞麻醉是一种安全、操作简单的麻醉方法。在操作时注意局麻药的浓度、剂量、进针深度这三个因素,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家良.颈筋膜下颈丛阻滞法的实验观察.临床麻醉杂志,1998,4(3):155
(收稿 1999-04-27), 百拇医药
单位:钟山县医院 广西钟山县 542600
关键词:颈筋膜下;颈丛阻滞麻醉;甲状腺术
华夏医学990431 我科于1987年开始行颈筋膜下阻滞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本法操作简单,效果满意,并发症明显减少。现将颈筋膜下颈丛阻滞麻醉182例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2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56例;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14岁;其中甲亢36例,甲状腺瘤146例。手术时间最长3h15min,最短53min。
1.2 麻醉方法 本组病例全部采用双侧颈筋膜下颈丛神经阻滞,取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紧贴胸锁乳突肌垂直进针,穿过皮肤和颈浅筋膜,一般为0.5~1cm,回抽无血后注入0.25%布比卡因8~10ml(肾上腺素1∶20万单位)。
1.3 镇痛效果 术中未用度冷丁25例,度冷丁用量在50mg以下者136例,用度冷丁50mg以上者21例,全部病例均能完成手术。
1.4 术中监测结果 全部病例术中监测无创血压、脉博、血氧饱和度,部分老年人进行心电监测。本组病例心率增快达100次/min以上者33例,最高达170次/min,占18%。血压升高3kPa以上者42例,占23%。血氧饱和度下降低于90%者27例,占14.8%。本组病例中发生麻醉并发症7例(声音嘶哑3例,呼吸困难4例),占3%。
2 讨论
2.1 近十余年来,颈筋膜下颈丛阻滞麻醉用于颈前区的手术较传统的三点法及改良式一针法有较多优点。本法用药量少,不易发生药物中毒,且进针浅,不易损伤神经血管,更无误入椎管的危险。我们的临床实践表明,用布比卡因行双侧颈筋膜下颈丛阻滞,可以满足颈前区大部分手术。根据王家良等的实验观察,药液注入颈筋膜下后,由于筋膜张力的作用,药液沿颈筋膜分层间隙向深层扩散,阻滞颈浅丛、颈深丛[1]。所以只要穿刺定位正确,即可获得良好的阻滞效果。
2.2 穿刺点的定位问题:有人认为以颈外静脉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交点上1.5cm处进针。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发现颈静脉在不同的个体有所变异,有的肥胖患者颈外静脉显露不清。根据颈浅神经丛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穿出,我们取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进针,垂直穿入颈筋膜下即可。
2.3 在本组182例颈丛阻滞麻醉中,出现高血压42例,声音嘶哑和呼吸困难共7例,部分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颈丛阻滞麻醉出现以上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与以下因素有关:局麻药中加有肾上腺素,局麻药阻滞颈动脉压力感受器,阻滞迷走神经及隔神经等。在临床中发现年龄越大,高血压发生率越高。本组发生高血压的42例患者中,年龄40岁以上者34例。其原因可能与高龄患者心血管系统调节功能减退,颈部肌肉、组织萎缩致间隙增大,药液易扩散等因素有关。术中血压增高一般不做处理,在麻醉后期大部自行恢复,仅极少数需要降压处理。声音嘶哑在麻醉结束后均自行恢复。呼吸困难经吸氧后症状缓解。总之,颈筋膜下颈丛阻滞麻醉是一种安全、操作简单的麻醉方法。在操作时注意局麻药的浓度、剂量、进针深度这三个因素,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家良.颈筋膜下颈丛阻滞法的实验观察.临床麻醉杂志,1998,4(3):155
(收稿 1999-04-2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