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华夏医学》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12962
外环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42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华夏医学》 1999年第4期
     作者:李万浪

    单位:柳州市卫校附属医院外科 广西柳州市 545005

    关键词:腹股沟斜疝;外环;小切口;小儿

    华夏医学990428 1994~1998年我院外科采用外环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42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性36例,女性6例。年龄10个月至6岁,其中1岁以下2例,1~3岁28例,3~6岁12例。住院患者31例,门诊患者11例。

    1.2 手术方法 氯胺酮麻醉下在耻骨上方患侧下腹部横纹处,或用手指扪清腹股沟管外环后定点,作1.5~2cm横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用小拉钩牵拉切口,分开筋膜,暴露腹股沟管外环的内、外脚。一般不切开外环,年龄较大的小儿可切开1~1.5cm。分开提睾肌,在精索内前方找到疝囊,切开或不切开疝囊,辨认清楚输精管和精索血管后剥离疝囊至内环。于疝囊颈部用4号丝线作“8”字贯穿缝扎,距结扎线0.5~1cm处切断疝囊颈。疝囊底如止于耻骨上方或仅进入阴囊上部,可将疝囊全部剥除,如进入阴囊较深,可横断疝囊,远端任其开放。外环过大者应予缩窄,以能通过精索而不紧为宜。彻底止血后按层关闭切口。
, 百拇医药
    2 结果

    1例膀胱损伤,术中修补后未出现进一步问题。12例术后阴囊水肿,2~5d后消退。其余病例均无异常。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均有其特点和适应证。小儿腹股沟管很短约0.5~2cm,在外环处切开,处理疝囊后能拉到内环高度结扎切断疝囊颈,不加修补。此法简单、损伤小,一般手术时间仅20min左右,手术后次日即可下床活动,易为家属接受,且适合在门诊手术。但因术野小、暴露不充分,容易损伤周围器官,还易因组织分辨不清,导致术后复发。必须强调对局部解剖熟悉、操作准确。在病例选择上,对年龄较大患儿、嵌顿疝、巨大疝等不宜采用外环小切口。该术式的技术难点,一是找外环,二是找疝囊。找外环关键在于识别皮下组织的各个层次,不同年龄组织形态差别很大。婴幼儿皮肤薄而有张力,皮下脂肪层厚,脂肪颗粒大如玉米,白色透明,而筋膜下的脂肪颗粒细小而黄,分离完整的皮下筋膜较困难。随着年龄增大,皮肤渐厚,皮下脂肪少,皮下筋膜可提起切开,筋膜下有脂肪。层次清楚,可以显露白色较韧深筋膜,切开深筋膜,沿其内面向外钝性分离可见白亮坚硬的腹股沟韧带,沿此韧带向耻骨结节方向分离则可见到外环外脚及外环口。亦可于术中用手指触摸体会外环位置,在外环部位逐层分离组织直至提睾肌筋膜。一般找到外环,看清外环的界限后就可明确分离与寻找的范围。分开提睾肌筋膜,一般即见色白质韧的疝囊,如找不到,可拉动睾丸使精索有张力,摸到精索,在精索的内前方寻找,如仍找不到,则将精索完整提出再仔细辨认,比较安全可靠。切不可分辨不清,看见较韧的组织即切开,往往容易损伤周围组织,尤其是充盈的膀胱。小儿精索呈分散状紧贴疝囊后壁表面,分离疝囊时易损伤输精管,术中应尽量不用纱布作剥离,用蚊式钳仔细辨认分离,最终看见输精管及精索血管。术后复发多因术中错误判断,未找到疝囊,操作失误所致,切口感染也是复发的重要原因[1]

    参考文献

    1 江启俊.小儿腹股沟疝治疗经验.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89,10:301

    (收稿 1999-04-1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