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例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法探讨
作者:李纪辉 陆卫红
单位:柳州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广西柳州市 545001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相关疾病;咽鼓管功能;治疗
华夏医学990425 对106例分泌性中耳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提示,存在相关疾病的影响是分泌性中耳炎复发或迁延不愈的主要病因。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因之一,但并非必要条件。相关疾病的治疗,以及对分泌性中耳炎及早治疗、防止分泌性中耳炎慢性迁延是治愈分泌性中耳炎的关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近年患者106例,其中男68例(64%)、女38例(36%)。年龄8~64岁,其中30~60岁以上57例,8~15岁以下36例,15~30岁13例。病程最短3d,最长12年,6个月以下48例,占45%。
, http://www.100md.com
1.2 临床症状与检查结果 主要症状为耳闷、耳鸣和听力下降。部分患者伴有鼻塞、打喷嚏、流清涕或脓涕等症状。鼓膜检查45例呈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体征,行鼓膜穿刺抽液38例有高粘稠度积液,7例积液呈胶冻状;52例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体征,鼓膜穿刺均能抽出粘稠度较低的黄色粘液;9例表现为粘连性中耳炎。鼻咽部检查发现4例下鼻甲后端肥大,2例鼻咽部肿物,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鼻咽癌;11例年龄在15岁以下扁桃体肿大的患者腺样体均肥大。纯音测听94例表现为典型的传导聋,12例表现为混合性聋。声导抗测试结果97例为B型图,9例为C型图。全组病例均行乳突常规X线照片及鼻窦X线照片,发现乳突气化不良或受累6例。临床及X线鼻窦片检查显示有慢性鼻窦炎17例(8例同时患有单侧或双侧鼻息肉,4例同时有下鼻甲后端肥大),常年变应性鼻炎7例。全组患腺样体肥大、乳突气化不良或受累、慢性鼻窦炎、常年变应性鼻炎及鼻咽部肿物等相关疾病的患者共43例,占全组40.5%。这部分患者均为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都反复发作3次或3次以上。全组用0.25%氯霉素溶液0.1~0.2ml注入鼓室,检查咽鼓管通畅情况,结果咽鼓管阻塞82例,占全组77.4%;咽鼓管通畅24例,占22.6%。
, 百拇医药
1.3 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症状、鼓膜检查以及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结果可确诊。典型症状为耳闷、耳鸣、听力下降等。鼓膜检查典型体征为形如发丝的液平线和气泡影,但最多见的表现为内陷或外突;晚期鼓膜萎缩变薄,可极度内陷,出现粘连。纯音测听曲线主要表现为传导聋,少数患者可表现为混合性聋,声导抗测试以B型图为主,少数可表现为C型图。
1.4 治疗方法 全组均采取向鼓室内注入0.1~0.2ml 1%肾上腺素溶液,使中耳和咽鼓管粘膜血管收缩,待患者鼻咽部感觉有苦味后,向鼓室注入α-糜蛋白酶-可的松-青霉素溶液,以预防感染和新的粘连形成。注药前对97例鼓室积液的患者先行鼓膜穿刺抽液,积液粘稠或穿刺2~3次以上仍反复积液者行鼓膜切开置鼓室通气管。82例咽鼓管阻塞的患者行咽鼓管吹张术后注药,治愈者大部分用2~5次,注药后使用抗生素,口服强的松7~10d,9例鼓室粘连者注药后予局部理疗。43例存在相关疾病影响的患者治疗的同时行病因治疗,其中11例扁桃体肿大及腺样体肥大的患者行扁桃体摘除术和腺样体刮除术;对17例慢性鼻窦炎患者12例行手术治疗,5例予上颌窦穿刺冲洗及鼻腔滴用抗生素和血管收缩剂等保守治疗,其中5例经上述治疗后疗效不佳,仍持续鼻塞、多涕;对7例常年变应性鼻炎的患者行脱敏治疗,4例疗效良好,3例疗效不佳;6例乳突气化不良或受累的患者因不合作,未行病因治疗;有2例患鼻咽癌。
, 百拇医药
2 结果
除2例鼻咽癌转诊未作随访外,治疗后0.5~4年收到随访信或复诊共104例。结果治愈(症状完全消失,纯音测听听力正常,声导抗测试结果为A型图)47例;明显好转(症状基本消失,纯音测听听力正常或轻度传导聋,声导抗测试结果为A型图)25例,共占68.2%。无好转32例,占31.8%,其中存在相关疾病影响的患者14例(6例乳突气化不良或受累,5例慢性鼻窦炎,3例常年变应性鼻炎),占无好转病例43.8%;无相关疾病影响,表现为慢性或粘连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15例,占46.9%;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3例,占9.3%。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多认为咽鼓管功能障碍在其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最常见的病因。同时也认为感染在整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本组77.4%的患者存在咽鼓管阻塞,22.6%的患者咽鼓管通畅情况良好。分析表明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但并非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必要条件。近期的一些研究多认为,咽鼓管功能障碍并非引起中耳积液的必要条件,中耳腔炎性渗出液的产生才是唯一引起中耳积液的条件,中耳腔炎性渗出液的产生和咽鼓管机能障碍两者相结合是发生顽固性中耳积液的真正必须条件,中耳腔的炎性病变是重要先决条件。Yoo等[2]则认为咽鼓管功能障碍不是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而是免疫复合物引起的咽鼓管疾病。薛慕和等[3]亦持类似观点,认为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损伤中耳粘膜是造成中耳积液的重要致病原因。上述否认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分泌性中耳炎主要病因的观点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释了发生中耳积液的机理,但却难以解释咽鼓管功能恢复后,鼓室内粘性渗出物即已清除,临床症状亦即明显好转或完全好转。因我们本身条件的限制,未能对本组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理作进一步探讨。
, 百拇医药
本组43例存在相关疾病影响的患者均为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而且都反复发作3次或3次以上。其中27例病因治疗疗效满意而获治愈或明显好转,14例病因治疗效果不理想未能获好转。32例治疗无效的患者中,存在相关疾病影响的患者占43.8%;表现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及粘连性中耳炎,无相关疾病影响的患者占46.9%;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仅占9.3%。分析结果表明,相关疾病的影响是分泌性中耳炎复发或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相关疾病的治疗,以及对分泌性中耳炎的及早治疗、防止分泌性中耳炎慢性迁延是治愈分泌性中耳炎的关键。
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除常规治疗外,我们有以下几方面体会:①相关疾病的治疗是防止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的重要手段。本组存在相关疾病影响的患者中,经治疗14例无好转,其中6例乳突气化不良或受累的患者未进行病因治疗。5例慢性鼻窦炎、3例常年变应性鼻炎因病因治疗效果不理想而迁延不愈。②对于积液粘稠或穿刺2次以上仍反复积液者应尽早置鼓室通气管,以利于积液排出,同时可排除中耳负压状态,改善中耳粘膜的病理变化。③对15例慢性或粘连性分泌性中耳炎和3例急性或亚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无相关疾病影响,治疗无好转的患者,可能受以下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未能坚持或中断治疗。二是受咽鼓管口自身形态的影响。鼻内窥镜下发现咽鼓管口有圆形、椭圆形、扁平形、三角形及缝隙状5种形态。开口呈缝隙者,一般咽鼓管功能较差,治愈率低[4]。④对乳突气化不良或受累以及中耳粘连的患者经系列治疗无效,考虑施行乳突凿开术,排除中耳积液,建立中耳通气补偿咽鼓管功能障碍。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曾宪孔.渗出性中耳炎致病原因的探讨.山东医学,1991,31:29
2 Yoo T J,Sudo N,Tomoda K,et al.Type II collagen mediated autoimmune middle ear disease:eustachian tube disease,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and tympauosclerosis.A uris Nasus Larynx,1985,12(Suppl) 1∶3
3 薛慕和,刘雅琴,李莉,等.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免疫复合物和抗核抗体测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4,4:29
4 顾以瑾,朱家珠,田熙,等.鼻内窥镜引导下咽鼓管吹张注药术.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4,2:29
(收稿 1999-05-16), http://www.100md.com
单位:柳州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广西柳州市 545001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相关疾病;咽鼓管功能;治疗
华夏医学990425 对106例分泌性中耳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提示,存在相关疾病的影响是分泌性中耳炎复发或迁延不愈的主要病因。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因之一,但并非必要条件。相关疾病的治疗,以及对分泌性中耳炎及早治疗、防止分泌性中耳炎慢性迁延是治愈分泌性中耳炎的关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近年患者106例,其中男68例(64%)、女38例(36%)。年龄8~64岁,其中30~60岁以上57例,8~15岁以下36例,15~30岁13例。病程最短3d,最长12年,6个月以下48例,占45%。
, http://www.100md.com
1.2 临床症状与检查结果 主要症状为耳闷、耳鸣和听力下降。部分患者伴有鼻塞、打喷嚏、流清涕或脓涕等症状。鼓膜检查45例呈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体征,行鼓膜穿刺抽液38例有高粘稠度积液,7例积液呈胶冻状;52例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体征,鼓膜穿刺均能抽出粘稠度较低的黄色粘液;9例表现为粘连性中耳炎。鼻咽部检查发现4例下鼻甲后端肥大,2例鼻咽部肿物,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鼻咽癌;11例年龄在15岁以下扁桃体肿大的患者腺样体均肥大。纯音测听94例表现为典型的传导聋,12例表现为混合性聋。声导抗测试结果97例为B型图,9例为C型图。全组病例均行乳突常规X线照片及鼻窦X线照片,发现乳突气化不良或受累6例。临床及X线鼻窦片检查显示有慢性鼻窦炎17例(8例同时患有单侧或双侧鼻息肉,4例同时有下鼻甲后端肥大),常年变应性鼻炎7例。全组患腺样体肥大、乳突气化不良或受累、慢性鼻窦炎、常年变应性鼻炎及鼻咽部肿物等相关疾病的患者共43例,占全组40.5%。这部分患者均为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都反复发作3次或3次以上。全组用0.25%氯霉素溶液0.1~0.2ml注入鼓室,检查咽鼓管通畅情况,结果咽鼓管阻塞82例,占全组77.4%;咽鼓管通畅24例,占22.6%。
, 百拇医药
1.3 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症状、鼓膜检查以及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结果可确诊。典型症状为耳闷、耳鸣、听力下降等。鼓膜检查典型体征为形如发丝的液平线和气泡影,但最多见的表现为内陷或外突;晚期鼓膜萎缩变薄,可极度内陷,出现粘连。纯音测听曲线主要表现为传导聋,少数患者可表现为混合性聋,声导抗测试以B型图为主,少数可表现为C型图。
1.4 治疗方法 全组均采取向鼓室内注入0.1~0.2ml 1%肾上腺素溶液,使中耳和咽鼓管粘膜血管收缩,待患者鼻咽部感觉有苦味后,向鼓室注入α-糜蛋白酶-可的松-青霉素溶液,以预防感染和新的粘连形成。注药前对97例鼓室积液的患者先行鼓膜穿刺抽液,积液粘稠或穿刺2~3次以上仍反复积液者行鼓膜切开置鼓室通气管。82例咽鼓管阻塞的患者行咽鼓管吹张术后注药,治愈者大部分用2~5次,注药后使用抗生素,口服强的松7~10d,9例鼓室粘连者注药后予局部理疗。43例存在相关疾病影响的患者治疗的同时行病因治疗,其中11例扁桃体肿大及腺样体肥大的患者行扁桃体摘除术和腺样体刮除术;对17例慢性鼻窦炎患者12例行手术治疗,5例予上颌窦穿刺冲洗及鼻腔滴用抗生素和血管收缩剂等保守治疗,其中5例经上述治疗后疗效不佳,仍持续鼻塞、多涕;对7例常年变应性鼻炎的患者行脱敏治疗,4例疗效良好,3例疗效不佳;6例乳突气化不良或受累的患者因不合作,未行病因治疗;有2例患鼻咽癌。
, 百拇医药
2 结果
除2例鼻咽癌转诊未作随访外,治疗后0.5~4年收到随访信或复诊共104例。结果治愈(症状完全消失,纯音测听听力正常,声导抗测试结果为A型图)47例;明显好转(症状基本消失,纯音测听听力正常或轻度传导聋,声导抗测试结果为A型图)25例,共占68.2%。无好转32例,占31.8%,其中存在相关疾病影响的患者14例(6例乳突气化不良或受累,5例慢性鼻窦炎,3例常年变应性鼻炎),占无好转病例43.8%;无相关疾病影响,表现为慢性或粘连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15例,占46.9%;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3例,占9.3%。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多认为咽鼓管功能障碍在其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最常见的病因。同时也认为感染在整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本组77.4%的患者存在咽鼓管阻塞,22.6%的患者咽鼓管通畅情况良好。分析表明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但并非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必要条件。近期的一些研究多认为,咽鼓管功能障碍并非引起中耳积液的必要条件,中耳腔炎性渗出液的产生才是唯一引起中耳积液的条件,中耳腔炎性渗出液的产生和咽鼓管机能障碍两者相结合是发生顽固性中耳积液的真正必须条件,中耳腔的炎性病变是重要先决条件。Yoo等[2]则认为咽鼓管功能障碍不是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而是免疫复合物引起的咽鼓管疾病。薛慕和等[3]亦持类似观点,认为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损伤中耳粘膜是造成中耳积液的重要致病原因。上述否认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分泌性中耳炎主要病因的观点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释了发生中耳积液的机理,但却难以解释咽鼓管功能恢复后,鼓室内粘性渗出物即已清除,临床症状亦即明显好转或完全好转。因我们本身条件的限制,未能对本组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理作进一步探讨。
, 百拇医药
本组43例存在相关疾病影响的患者均为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而且都反复发作3次或3次以上。其中27例病因治疗疗效满意而获治愈或明显好转,14例病因治疗效果不理想未能获好转。32例治疗无效的患者中,存在相关疾病影响的患者占43.8%;表现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及粘连性中耳炎,无相关疾病影响的患者占46.9%;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仅占9.3%。分析结果表明,相关疾病的影响是分泌性中耳炎复发或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相关疾病的治疗,以及对分泌性中耳炎的及早治疗、防止分泌性中耳炎慢性迁延是治愈分泌性中耳炎的关键。
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除常规治疗外,我们有以下几方面体会:①相关疾病的治疗是防止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的重要手段。本组存在相关疾病影响的患者中,经治疗14例无好转,其中6例乳突气化不良或受累的患者未进行病因治疗。5例慢性鼻窦炎、3例常年变应性鼻炎因病因治疗效果不理想而迁延不愈。②对于积液粘稠或穿刺2次以上仍反复积液者应尽早置鼓室通气管,以利于积液排出,同时可排除中耳负压状态,改善中耳粘膜的病理变化。③对15例慢性或粘连性分泌性中耳炎和3例急性或亚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无相关疾病影响,治疗无好转的患者,可能受以下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未能坚持或中断治疗。二是受咽鼓管口自身形态的影响。鼻内窥镜下发现咽鼓管口有圆形、椭圆形、扁平形、三角形及缝隙状5种形态。开口呈缝隙者,一般咽鼓管功能较差,治愈率低[4]。④对乳突气化不良或受累以及中耳粘连的患者经系列治疗无效,考虑施行乳突凿开术,排除中耳积液,建立中耳通气补偿咽鼓管功能障碍。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曾宪孔.渗出性中耳炎致病原因的探讨.山东医学,1991,31:29
2 Yoo T J,Sudo N,Tomoda K,et al.Type II collagen mediated autoimmune middle ear disease:eustachian tube disease,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and tympauosclerosis.A uris Nasus Larynx,1985,12(Suppl) 1∶3
3 薛慕和,刘雅琴,李莉,等.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免疫复合物和抗核抗体测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4,4:29
4 顾以瑾,朱家珠,田熙,等.鼻内窥镜引导下咽鼓管吹张注药术.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4,2:29
(收稿 1999-05-16),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