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重型颅脑损伤85例临床分析
作者:曾昭明 任新海
单位: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阳江 529500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儿童
广东医学院学报990432 我院自1994年至1999年4月收治小儿重型颅脑损伤85例,现分析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85例中男48例,女37例,男∶女=1.3∶1;年龄<2岁9例,2~8岁31例,9~14岁45例。致伤原因:车祸致伤63例,高处跌伤20例,其他2例。损伤类型:闭合性颅脑损伤81例,开放性颅脑损伤4例。
1.2 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浅~中度昏迷38例,中~深度昏迷47例。(2)瞳孔改变:双侧瞳孔散大24例,一侧瞳孔散大37例。(3)肢体运动异常:刺激肢体呈去大脑强直姿势7例,呈去皮层状态8例,无反应者3例。(4)呼吸异常(以<10/min 或>33/min为标准)34例。(5)合并伤:四肢骨折28例,头面部骨折31例,血气胸2例,腹腔内脏损伤2例,休克10例。(6)其他症状:癫痫发作7例,频繁呕吐37例,合并头面部及四肢骨折42例。(7)GCS 评分:3~5分33例,6~8分52例。(8)CT检查:广泛脑挫裂伤19例,脑干挫裂伤10例,硬膜外血肿24例,硬膜下血肿11例,脑内血肿32例,中线移位明显者42例。
, 百拇医药
1.3 治疗方法及结果 本组保守治疗44例,主要以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高压氧治疗及后期康复功能锻炼为主,结果痊愈24例,重残2例,死亡18例。41例患儿接受手术治疗,其中35例在伤后5h内即行开颅减压术,术后痊愈30例,轻残4例,死亡1例(死亡率为2.9%);另6例CT显示颅内迟发性出血或脑水肿加重,故行延期手术,术后痊愈3例,中残1例,死亡2例(死亡率为33.3%)。延期手术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伤后5h内手术者。本组34例呼吸异常中,行气管切开术21例,死亡1例(死亡率为4.8%),其余愈后良好;未行气管切开术13例,死亡5例(死亡率为38.5%),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7例癫痫发作患儿早期应用抗癫痫药和镇静药如大仑丁、安定、鲁米那等药物治疗症状控制。合并头面部、四肢骨折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后早期手术复位30例,恢复良好,无一畸形愈合。2例血气胸患儿入院后即行胸腔闭式引流术,1例痊愈,1例死亡。2例腹腔内脏损伤患儿,1例经腹部手术治疗后痊愈,1例保守治疗后死亡。10例休克患儿入院后即深静脉置管大量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平衡,治疗后9例痊愈,1例死亡。手术组患儿待生命体征平稳后,早期接受高压氧治疗25例,皆恢复满意。
, 百拇医药
2 讨论
2.1伤后5h内是抢救患儿生命的关键时机 小儿对颅内压急剧变化代偿能力差,一旦发生双侧脑疝,即使手术治疗效果也差[1]。对于有意识障碍,GCS评分<8分,CT显示中线明显移位者,伤后5 h 内开颅减压,对小儿顺利渡过急性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组延期手术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伤后5 h内手术者,故应尽可能争取在伤后5 h内即行开颅减压术,以降低死亡率。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早期气管切开 小儿脑神经细胞对缺氧较敏感,且小儿呼吸道狭窄,少量分泌物就可引起呼吸道痉挛或阻塞,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非常重要。对于呼吸异常者,早期行气管切开能极大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脑缺氧,易于排出气道分泌物,减少肺部感染。本组呼吸异常的34例中,行气管切开术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未行气管切开者(P<0.05),表明早期气管切开对患儿的愈后有明显的作用。
2.3 防治休克及治疗合并伤 小儿重型颅脑损伤通常合并上、下肢骨折及头面部骨折,也有并发血气胸及腹腔内脏损伤。合并伤可以加重小儿颅脑损伤程度,给抢救时机与开颅术式选择带来困难。小儿循环系统的总血容量低,少量出血及脱水都可引起休克,加重颅脑损害;所以对颅脑损伤患儿必须严密临测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开辟通畅的静脉补液通道,如深静脉置管等可随时纠正休克中出现的症状体征,如有血压偏低患儿要特别注意脑腹脏器的出血性休克和四肢、头面骨折的创伤性休克,及早防治,如有必要需采取适应手术治疗。注意补充血容量,维持正常循环血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代谢平衡,可大大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2.4 伤后早期行高压氧治疗 早期应用高压氧可有效消除脑水肿及控制脑缺氧,增加血氧张力[2]。作者体会到,重型颅脑损伤患儿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效果显著,如协同使用神经营养药效果更佳。
3 参考文献
1 黄民权,杨大金.重型颅脑损伤432例临床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1):46~48
2 刘明铎主编.实用颅脑损伤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331~333
收稿日期:1999-05-20, http://www.100md.com
单位: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阳江 529500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儿童
广东医学院学报990432 我院自1994年至1999年4月收治小儿重型颅脑损伤85例,现分析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85例中男48例,女37例,男∶女=1.3∶1;年龄<2岁9例,2~8岁31例,9~14岁45例。致伤原因:车祸致伤63例,高处跌伤20例,其他2例。损伤类型:闭合性颅脑损伤81例,开放性颅脑损伤4例。
1.2 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浅~中度昏迷38例,中~深度昏迷47例。(2)瞳孔改变:双侧瞳孔散大24例,一侧瞳孔散大37例。(3)肢体运动异常:刺激肢体呈去大脑强直姿势7例,呈去皮层状态8例,无反应者3例。(4)呼吸异常(以<10/min 或>33/min为标准)34例。(5)合并伤:四肢骨折28例,头面部骨折31例,血气胸2例,腹腔内脏损伤2例,休克10例。(6)其他症状:癫痫发作7例,频繁呕吐37例,合并头面部及四肢骨折42例。(7)GCS 评分:3~5分33例,6~8分52例。(8)CT检查:广泛脑挫裂伤19例,脑干挫裂伤10例,硬膜外血肿24例,硬膜下血肿11例,脑内血肿32例,中线移位明显者42例。
, 百拇医药
1.3 治疗方法及结果 本组保守治疗44例,主要以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高压氧治疗及后期康复功能锻炼为主,结果痊愈24例,重残2例,死亡18例。41例患儿接受手术治疗,其中35例在伤后5h内即行开颅减压术,术后痊愈30例,轻残4例,死亡1例(死亡率为2.9%);另6例CT显示颅内迟发性出血或脑水肿加重,故行延期手术,术后痊愈3例,中残1例,死亡2例(死亡率为33.3%)。延期手术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伤后5h内手术者。本组34例呼吸异常中,行气管切开术21例,死亡1例(死亡率为4.8%),其余愈后良好;未行气管切开术13例,死亡5例(死亡率为38.5%),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7例癫痫发作患儿早期应用抗癫痫药和镇静药如大仑丁、安定、鲁米那等药物治疗症状控制。合并头面部、四肢骨折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后早期手术复位30例,恢复良好,无一畸形愈合。2例血气胸患儿入院后即行胸腔闭式引流术,1例痊愈,1例死亡。2例腹腔内脏损伤患儿,1例经腹部手术治疗后痊愈,1例保守治疗后死亡。10例休克患儿入院后即深静脉置管大量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平衡,治疗后9例痊愈,1例死亡。手术组患儿待生命体征平稳后,早期接受高压氧治疗25例,皆恢复满意。
, 百拇医药
2 讨论
2.1伤后5h内是抢救患儿生命的关键时机 小儿对颅内压急剧变化代偿能力差,一旦发生双侧脑疝,即使手术治疗效果也差[1]。对于有意识障碍,GCS评分<8分,CT显示中线明显移位者,伤后5 h 内开颅减压,对小儿顺利渡过急性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组延期手术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伤后5 h内手术者,故应尽可能争取在伤后5 h内即行开颅减压术,以降低死亡率。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早期气管切开 小儿脑神经细胞对缺氧较敏感,且小儿呼吸道狭窄,少量分泌物就可引起呼吸道痉挛或阻塞,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非常重要。对于呼吸异常者,早期行气管切开能极大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脑缺氧,易于排出气道分泌物,减少肺部感染。本组呼吸异常的34例中,行气管切开术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未行气管切开者(P<0.05),表明早期气管切开对患儿的愈后有明显的作用。
2.3 防治休克及治疗合并伤 小儿重型颅脑损伤通常合并上、下肢骨折及头面部骨折,也有并发血气胸及腹腔内脏损伤。合并伤可以加重小儿颅脑损伤程度,给抢救时机与开颅术式选择带来困难。小儿循环系统的总血容量低,少量出血及脱水都可引起休克,加重颅脑损害;所以对颅脑损伤患儿必须严密临测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开辟通畅的静脉补液通道,如深静脉置管等可随时纠正休克中出现的症状体征,如有血压偏低患儿要特别注意脑腹脏器的出血性休克和四肢、头面骨折的创伤性休克,及早防治,如有必要需采取适应手术治疗。注意补充血容量,维持正常循环血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代谢平衡,可大大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2.4 伤后早期行高压氧治疗 早期应用高压氧可有效消除脑水肿及控制脑缺氧,增加血氧张力[2]。作者体会到,重型颅脑损伤患儿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效果显著,如协同使用神经营养药效果更佳。
3 参考文献
1 黄民权,杨大金.重型颅脑损伤432例临床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1):46~48
2 刘明铎主编.实用颅脑损伤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331~333
收稿日期:1999-05-2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