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探讨
作者:唐修芳
单位:上海市北站医院儿科(200085)
关键词:
医学文选990434
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既有生理性黄疸,也有高危因素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对高胆的早期认识、早期干预十分重要。现将我院收治的72例高胆作一回顾性分析,对其高危因素、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72例均因新生儿黄疸诊断入院,符合《实用新生儿学》诊断标准。
1.2 一般资料 72例中,男性50例,女性22例,男女之比1∶0.44;平均胎龄(38.3±2.1)周(35~40.2周),其中足月儿66例,早产儿6例;平均高胆出现时间(2.6±1.1)天(21小时~5天);胆红素值(277.3±31.6)μmol/L(210.3~349.5μmol/L),为间接胆红素升高。
, 百拇医药
1.3 病因分类 引起高胆高危因素有:①感染因素59.7%(43例),包括败血症、肺炎、脐炎及皮肤感染,胆红素值(257.7±33)μmol/L(218.3~326.6μmol/L)。②溶血因素19.4%(14)例,均为ABO溶血症,免疫血清学检查证实,胆红素值(273.3±37.6)μmol/L(217.2~311μmol/L)。③缺氧因素8.3%(6例),其中有产时窒息、吸入性肺炎,胆红素值(262.6±29.6)μmol/L(210.3~287.32μmol/L)。④双重因素混合6.9%(5例),产时窒息合并头颅血肿、硬肿、感染等,胆红素值(296.9±22.8)μmol/L(282.2~335.2μmol/L)。⑤其它因素5.5%(4例),包括母乳性黄疸、头颅血肿、胃食道返流引起摄入不足,胆红素值(305.2±32.6)μmol/L(271.9~349.5μmol/L)。
1.4 临床转归 所有高胆入院后经光照疗法及药物疗法结合治疗,黄疸消失,胆红素恢复正常,病愈出院98.6%(71例),无胆红素脑病发生。放弃治疗,高胆持续出院1.38%(1例)。
, 百拇医药
2 讨 论
2.1 机理 因为新生儿肝脏酶系统对未结合胆红素处理能力的逐渐成熟,约半数以上新生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高胆的发生率为9.1%~51%,本组72例仅占同期活产新生儿的3.2%(2269例),较文献报道低。本组高危因素首位为感染,其余依次为溶血、缺氧等,双重因素混合也占一定比例。胆红素值变化由低到高分别为缺氧(262.6±29.60μmol/L、溶血(273.3±37.6)μmol/L、感染(275.7±33)μmol/L、双重因素混合(296.9±22.8)μmol/L及其它(305.2±32.6)μmol/L。上述胆红素值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任何高危因素对胆红素代谢都有影响且程度相似,不随原发疾病的轻重而变化。本组资料中还显示溶血因素中的42.9%胆红素值<272μmol/L。母乳性黄疸胆红素值均>272μmol/L,仅从胆红素值来判断高胆已不适宜。在生理性黄疸的胆红素水平时,一般对人不构成损害,而对低体重儿或是合并窒息缺氧、发热、溶血等仍有可能发生胆红素所致的脑损害。对于此类新生儿早期给予治疗,可降低高胆发生率50%以上[1]。未引起胆红素脑病的高胆亦影响患儿的脑功能,影响其神经行为,这种影响可持续到新生儿晚期[2]。由于母亲初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随分娩后血清β-葡萄糖醛酸苷酶逐渐降低而恢复正常,且母乳性黄疸不存在高危因素,游离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牢固而不易进入血脑屏障引起胆红素脑病,可通过缩短哺乳时间或暂停哺乳来促使黄疸消退。
, http://www.100md.com
2.2 高胆的防治 ①应加强围产期保健,预防各种高危因素产生。对具有高危因素的高胆需早期干预。若仍按足月儿205.2μmol/L,早产儿256.5μmol/L诊断,可能延误治疗。②治疗高胆光疗时间应控制在72小时以内。有文献报道光疗在DNA修复过程中对染色体有一定损伤,光疗后姐妹染色体单体交换及微核频率高于治疗前[3]。③进入80年代,国际上应用锡原卟淋(血红素加氧酶抑制剂)-阻断胆红素产生治疗高胆疗效明显,但也有研究表明胆红素是一种抗氧化物质,具有清除体内自由基的生理功能[4],那些产时窒息胎粪吸入性肺炎和败血症等自由基产生增多疾病的新生儿,胆红素浓度低于对照组,胆红素达到峰值时间延迟。保留适量胆红素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新生儿体内抗自由基能力不足。治疗高胆要考虑胆红素这一生理作用,尤其在应用锡原卟啉治疗高胆更应慎重。
参考文献
1 黄德珉.如何降低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病死率和致残率.中华儿科杂志,1996,34(4):219
2 王广方,蒋智勇,冯 琪,等.早期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的神经行为观察.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7,12(2):97
3 周晓玉,许植之,张小琼,等.光疗对新生儿姐妹染色体单体交换及微核频率的研究.中华儿科杂志,1996,34(4):226
4 俞善昌.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升高的弊和利.见:吴圣楣,主编.儿科治疗矛盾,上海: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1996:23, 百拇医药
单位:上海市北站医院儿科(200085)
关键词:
医学文选990434
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既有生理性黄疸,也有高危因素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对高胆的早期认识、早期干预十分重要。现将我院收治的72例高胆作一回顾性分析,对其高危因素、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72例均因新生儿黄疸诊断入院,符合《实用新生儿学》诊断标准。
1.2 一般资料 72例中,男性50例,女性22例,男女之比1∶0.44;平均胎龄(38.3±2.1)周(35~40.2周),其中足月儿66例,早产儿6例;平均高胆出现时间(2.6±1.1)天(21小时~5天);胆红素值(277.3±31.6)μmol/L(210.3~349.5μmol/L),为间接胆红素升高。
, 百拇医药
1.3 病因分类 引起高胆高危因素有:①感染因素59.7%(43例),包括败血症、肺炎、脐炎及皮肤感染,胆红素值(257.7±33)μmol/L(218.3~326.6μmol/L)。②溶血因素19.4%(14)例,均为ABO溶血症,免疫血清学检查证实,胆红素值(273.3±37.6)μmol/L(217.2~311μmol/L)。③缺氧因素8.3%(6例),其中有产时窒息、吸入性肺炎,胆红素值(262.6±29.6)μmol/L(210.3~287.32μmol/L)。④双重因素混合6.9%(5例),产时窒息合并头颅血肿、硬肿、感染等,胆红素值(296.9±22.8)μmol/L(282.2~335.2μmol/L)。⑤其它因素5.5%(4例),包括母乳性黄疸、头颅血肿、胃食道返流引起摄入不足,胆红素值(305.2±32.6)μmol/L(271.9~349.5μmol/L)。
1.4 临床转归 所有高胆入院后经光照疗法及药物疗法结合治疗,黄疸消失,胆红素恢复正常,病愈出院98.6%(71例),无胆红素脑病发生。放弃治疗,高胆持续出院1.38%(1例)。
, 百拇医药
2 讨 论
2.1 机理 因为新生儿肝脏酶系统对未结合胆红素处理能力的逐渐成熟,约半数以上新生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高胆的发生率为9.1%~51%,本组72例仅占同期活产新生儿的3.2%(2269例),较文献报道低。本组高危因素首位为感染,其余依次为溶血、缺氧等,双重因素混合也占一定比例。胆红素值变化由低到高分别为缺氧(262.6±29.60μmol/L、溶血(273.3±37.6)μmol/L、感染(275.7±33)μmol/L、双重因素混合(296.9±22.8)μmol/L及其它(305.2±32.6)μmol/L。上述胆红素值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任何高危因素对胆红素代谢都有影响且程度相似,不随原发疾病的轻重而变化。本组资料中还显示溶血因素中的42.9%胆红素值<272μmol/L。母乳性黄疸胆红素值均>272μmol/L,仅从胆红素值来判断高胆已不适宜。在生理性黄疸的胆红素水平时,一般对人不构成损害,而对低体重儿或是合并窒息缺氧、发热、溶血等仍有可能发生胆红素所致的脑损害。对于此类新生儿早期给予治疗,可降低高胆发生率50%以上[1]。未引起胆红素脑病的高胆亦影响患儿的脑功能,影响其神经行为,这种影响可持续到新生儿晚期[2]。由于母亲初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随分娩后血清β-葡萄糖醛酸苷酶逐渐降低而恢复正常,且母乳性黄疸不存在高危因素,游离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牢固而不易进入血脑屏障引起胆红素脑病,可通过缩短哺乳时间或暂停哺乳来促使黄疸消退。
, http://www.100md.com
2.2 高胆的防治 ①应加强围产期保健,预防各种高危因素产生。对具有高危因素的高胆需早期干预。若仍按足月儿205.2μmol/L,早产儿256.5μmol/L诊断,可能延误治疗。②治疗高胆光疗时间应控制在72小时以内。有文献报道光疗在DNA修复过程中对染色体有一定损伤,光疗后姐妹染色体单体交换及微核频率高于治疗前[3]。③进入80年代,国际上应用锡原卟淋(血红素加氧酶抑制剂)-阻断胆红素产生治疗高胆疗效明显,但也有研究表明胆红素是一种抗氧化物质,具有清除体内自由基的生理功能[4],那些产时窒息胎粪吸入性肺炎和败血症等自由基产生增多疾病的新生儿,胆红素浓度低于对照组,胆红素达到峰值时间延迟。保留适量胆红素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新生儿体内抗自由基能力不足。治疗高胆要考虑胆红素这一生理作用,尤其在应用锡原卟啉治疗高胆更应慎重。
参考文献
1 黄德珉.如何降低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病死率和致残率.中华儿科杂志,1996,34(4):219
2 王广方,蒋智勇,冯 琪,等.早期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的神经行为观察.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7,12(2):97
3 周晓玉,许植之,张小琼,等.光疗对新生儿姐妹染色体单体交换及微核频率的研究.中华儿科杂志,1996,34(4):226
4 俞善昌.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升高的弊和利.见:吴圣楣,主编.儿科治疗矛盾,上海: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1996:2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