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31例临床分析
作者:秦少珍
单位:广西工人医院(南宁市530021)
关键词:
医学文选990430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若诊治不及时死亡率较高。现将我院自1996年3月~1999年3月收治的31例DKA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31例病人中,I型糖尿病26例,Ⅱ型糖尿病5例;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龄13~66岁,入院时生化:血糖(20.5±6.2)mmol/L,尿酮++~++++,CO2CP(13.9±8.3)mmol/L,血钾(4.36±0.8)mmol/L,血钠(130±8.1)mmol/L。DKA的诱因:中断胰岛素治疗或胰岛素量不足者20例,感染(包括肺结核)8例,停口服降糖药1例,大量输入葡萄糖液1例,饮食过量1例。
, http://www.100md.com
2 治疗与转归
确诊后立即予两路输液,第一路输生理盐水,最初4小时补液1000~2000ml,以后酌减;第二路输生理盐水加普通胰岛素(RI),RI以6~8u/h速度输入。每2小时查血糖、尿糖、尿酮、电解质,血糖下降速度为2.78mol/(L.h),根据血糖下降速度调节RI进入量。当血糖降至13.9mmol/L、尿酮仍阳性时,撤掉原液体,改用5%葡萄糖液加RI,糖与RI之比为2~3:1,RI以3~5u/h速度输入,直到酮体消失。如病人尿量>17ml/h,治疗开始即补钾3~6g/d,一周补钾约40g。严格控制碱性药的输入,当CO2CP<10mmol/L时予5%碳酸氢钠50~100ml。同时予抗炎治疗,并鼓励清醒病人多饮凉开水。
本组病人经上述治疗,(20.4±6.1)小时后尿酮体转阴,各项指标均好转,无一例死亡。
3 讨 论
, 百拇医药
3.1 DKA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统计其发病率占住院糖尿病患者的14.6%[1]。我院统计发病率更高,为21.38%(31/145)。其原因考虑为我院地处城乡结合部,病人多来自基层和农村,经济条件差,文化水平低,对应用胰岛素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发生感染未及时就诊治疗所致。DKA多见于Ⅰ型糖尿病,本组占83.87%(26/31)。临床医生只要对本病提高认识,仔细询问病史并做相关的实验室检查,诊断并不困难。当糖尿病患者突然中断治疗或存在应激状态时,体内胰岛素严重缺乏,胰高血糖素升高,导致糖代谢进一步紊乱,引起脂肪及蛋白质分解增多而导致血糖明显升高,酮体生成增多而发生DKA[2]。严重者进入昏迷状态,若治疗不当死亡率较高。
3.2 1984年起全国推广使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点滴治疗[3],我们对本组病人应用此疗法获得满意效果。据报告[4],静脉点滴胰岛素速度为4~10u/h,可使血中胰岛素浓度保持在100~200mu/L,此浓度能最大限度抑制体内脂肪的分解,从而抑制酮体的生成,抑制糖异生及改善未梢组织对酮体及葡萄糖的利用。我们所用胰岛素剂量符合上述要求。
, 百拇医药
3.3 本组病人由于渗透性利尿,加上呼吸深快和部分伴有呕吐,腹泻,均有不同程度的脱水。我们给予病人充分补液,既纠正了脱水,同时提高了循环中胰岛素的敏感性及增加肾血流量,造成尿糖、尿酮排出增加[5]。补液量按患者体重的10%估算,并遵循“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原则。
3.4 DKA时体内失钾严重,但由于血液浓缩及钾的转移,测定血清钾常不低。本组病人血钾在正常范围。当大量快速输液后,血液稀释,尿量增加,酸中毒纠正致钾进入细胞内,血钾可在极短时间内下降而危及生命。因此治疗开始后只要有尿就应立即补钾。
3.5 DKS的补碱原则与一般脱水补液原则不同。因其酸中毒是由于酮体大量堆积而非HCO-3不足,故一般通过大量补液,尿量增加,酮体随之排出,同时应用RI阻断了酮体进一步生成,酸中毒多可自行纠正,仅在严重酸中毒(pH<7.1,CO2CP<10mmol/L)时应用5%碳酸氢钠,量宜小,一般为50~100ml。本组仅一例病人少量补充碳酸氢钠。补碱过量、过快可致颅内反常酸中毒,引起脑水肿,危及生命。
, 百拇医药
为降低DKA的发病率,应加强对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已发生DKA者,只要诊断确立,就应及时应用RI,充分补液补钾,必要时补碱,并积极去除诱因(如抗感染),可大大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钱荣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3,9(3):166
2 丁桂芝,主编.实用内分泌代谢病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45~ 146
3 糖尿病酮症治疗方案.中华医学杂志,1984,64(3):178
4 董砚虎,钱荣立,主编.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当代治疗.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4:65~77
5 Kitabchi,Diabetic Ketoacidosis,Reappraisal of therapeutic approach,Ann Rer med,1979,30:339, 百拇医药
单位:广西工人医院(南宁市530021)
关键词:
医学文选990430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若诊治不及时死亡率较高。现将我院自1996年3月~1999年3月收治的31例DKA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31例病人中,I型糖尿病26例,Ⅱ型糖尿病5例;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龄13~66岁,入院时生化:血糖(20.5±6.2)mmol/L,尿酮++~++++,CO2CP(13.9±8.3)mmol/L,血钾(4.36±0.8)mmol/L,血钠(130±8.1)mmol/L。DKA的诱因:中断胰岛素治疗或胰岛素量不足者20例,感染(包括肺结核)8例,停口服降糖药1例,大量输入葡萄糖液1例,饮食过量1例。
, http://www.100md.com
2 治疗与转归
确诊后立即予两路输液,第一路输生理盐水,最初4小时补液1000~2000ml,以后酌减;第二路输生理盐水加普通胰岛素(RI),RI以6~8u/h速度输入。每2小时查血糖、尿糖、尿酮、电解质,血糖下降速度为2.78mol/(L.h),根据血糖下降速度调节RI进入量。当血糖降至13.9mmol/L、尿酮仍阳性时,撤掉原液体,改用5%葡萄糖液加RI,糖与RI之比为2~3:1,RI以3~5u/h速度输入,直到酮体消失。如病人尿量>17ml/h,治疗开始即补钾3~6g/d,一周补钾约40g。严格控制碱性药的输入,当CO2CP<10mmol/L时予5%碳酸氢钠50~100ml。同时予抗炎治疗,并鼓励清醒病人多饮凉开水。
本组病人经上述治疗,(20.4±6.1)小时后尿酮体转阴,各项指标均好转,无一例死亡。
3 讨 论
, 百拇医药
3.1 DKA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统计其发病率占住院糖尿病患者的14.6%[1]。我院统计发病率更高,为21.38%(31/145)。其原因考虑为我院地处城乡结合部,病人多来自基层和农村,经济条件差,文化水平低,对应用胰岛素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发生感染未及时就诊治疗所致。DKA多见于Ⅰ型糖尿病,本组占83.87%(26/31)。临床医生只要对本病提高认识,仔细询问病史并做相关的实验室检查,诊断并不困难。当糖尿病患者突然中断治疗或存在应激状态时,体内胰岛素严重缺乏,胰高血糖素升高,导致糖代谢进一步紊乱,引起脂肪及蛋白质分解增多而导致血糖明显升高,酮体生成增多而发生DKA[2]。严重者进入昏迷状态,若治疗不当死亡率较高。
3.2 1984年起全国推广使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点滴治疗[3],我们对本组病人应用此疗法获得满意效果。据报告[4],静脉点滴胰岛素速度为4~10u/h,可使血中胰岛素浓度保持在100~200mu/L,此浓度能最大限度抑制体内脂肪的分解,从而抑制酮体的生成,抑制糖异生及改善未梢组织对酮体及葡萄糖的利用。我们所用胰岛素剂量符合上述要求。
, 百拇医药
3.3 本组病人由于渗透性利尿,加上呼吸深快和部分伴有呕吐,腹泻,均有不同程度的脱水。我们给予病人充分补液,既纠正了脱水,同时提高了循环中胰岛素的敏感性及增加肾血流量,造成尿糖、尿酮排出增加[5]。补液量按患者体重的10%估算,并遵循“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原则。
3.4 DKA时体内失钾严重,但由于血液浓缩及钾的转移,测定血清钾常不低。本组病人血钾在正常范围。当大量快速输液后,血液稀释,尿量增加,酸中毒纠正致钾进入细胞内,血钾可在极短时间内下降而危及生命。因此治疗开始后只要有尿就应立即补钾。
3.5 DKS的补碱原则与一般脱水补液原则不同。因其酸中毒是由于酮体大量堆积而非HCO-3不足,故一般通过大量补液,尿量增加,酮体随之排出,同时应用RI阻断了酮体进一步生成,酸中毒多可自行纠正,仅在严重酸中毒(pH<7.1,CO2CP<10mmol/L)时应用5%碳酸氢钠,量宜小,一般为50~100ml。本组仅一例病人少量补充碳酸氢钠。补碱过量、过快可致颅内反常酸中毒,引起脑水肿,危及生命。
, 百拇医药
为降低DKA的发病率,应加强对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已发生DKA者,只要诊断确立,就应及时应用RI,充分补液补钾,必要时补碱,并积极去除诱因(如抗感染),可大大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钱荣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3,9(3):166
2 丁桂芝,主编.实用内分泌代谢病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45~ 146
3 糖尿病酮症治疗方案.中华医学杂志,1984,64(3):178
4 董砚虎,钱荣立,主编.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当代治疗.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4:65~77
5 Kitabchi,Diabetic Ketoacidosis,Reappraisal of therapeutic approach,Ann Rer med,1979,30:33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