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MR特征与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赵丽君 黄燕冰 郑宝霞
单位:赵丽君 河北省开滦矿务局医院核磁共振室 063000;黄燕冰 神经内科 郑宝霞 CT室
关键词:
中国综合临床990476 多发性硬化(MS)是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以往确诊主要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MR应用以来,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定位及定量诊断依据。本文讨论经临床证实的MS30例MR影像特点,旨在探讨早期诊断及临床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30例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15~49岁,平均34.2岁。病程2个月~15年,平均2.93年。发病因素:感冒9例,劳累2例;余无明显诱因。12例做了寡克隆曲带检查8例阳性;15例做了视诱发电位9例异常;12例做了听诱发电位11例异常;8例检查脑脊液IgG合成率4例升高;腰穿检查20例压力及常规正常,生化仅3例异常。
, 百拇医药
使用1.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行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方位扫描,病灶部位5mm薄层精扫。16例做了强化扫描,17例做了复查MRI。22例做了CT检查。
2 结果
30例MS,发生在颅内24例,病灶总数168个,其中位于双侧侧脑室周围白质、半卵圆中心脑白质109个;位于中脑、脑干13个;桥臂11个;小脑半球14个;胼胝体9个;丘脑基底节区12个。除1例单发病灶外均为多发灶,最多达38个。病灶大小0.2cm~1.6cm,圆形和椭圆形,信号为长T1、长T2(静止期)和略长T1、长T2(急性期)特点,多发生于白质,丘脑基底节区多发于灰质。占位表现及灶周水肿轻微,走行垂直于脑室。10例强化扫描有8例26个病灶显示环状、片状异常对比增强。24例中合并脑萎缩、双侧苍白球铁质沉积、小脑扁桃体下疝、右侧椎动脉狭窄各1例。与临床症状体征对照,除视神经病灶外均能检出责任病灶。异常对比增强灶为急性期未治疗者和急性期激素治疗少于4天者。MS发生在脊髓6例共9个病灶:颈髓2例,上胸段1例,颈胸并发2例,下胸段1例。颈胸段2例呈多发灶,余4例单发灶。病灶长条形长T1、长T2信号,病变局部脊髓增粗,病灶长度1.1cm~1.9cm,2例位于一侧白质,4例同时累及白质灰质。6例全部行增强扫描,均显示中等强度环状异常对比增强,与临床症状体征密切相符。
, 百拇医药
3 讨论
MS是中枢神经系统以白质受累为主的炎性脱髓鞘病变,病因不明,一般认为属自身免疫性疾病。男女之比为1∶1.4~1.9,发病年龄10~50岁,16.8%有家族史[1]。病理变化主要是髓鞘崩解,灶周水肿,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致局部血脑屏障破坏,晚期胶质细胞增生,纤维增殖形成瘢痕[2]。临床上由于白质受侵中断髓鞘通路引起视觉障碍、肢体瘫痪、共济失调等症状,特点为时间的复发性和空间的多灶性,典型病程为反复恶化与缓解,总趋势为进行性加重。
MS在MR上特征表现为脑白质多发长T1、长T2异常信号灶,脑内灶直径常<1.0cm,本组脑内灶168个,160个灶<1.0cm,占95.24%;>1.0cm者,认为多灶融合所致。形态为垂直脑室的椭圆形,好发部位依次为:双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白质、胼胝体、脑干、小脑、基底节区。脊髓好发节段为颈胸段,病灶特点不受白质传导束与灰白质交界的限制,多数同时累及灰质与白质,沿纵轴走行,上下可达数cm,但一般不超过两个椎体长度。在增强扫描中,无论脑或脊髓MS,急性期均异常对比增强,本组16例强化扫描14例异常增强,另2例用激素治疗超过4天,未显示强化灶。陈旧病灶无强化。
, http://www.100md.com
MS灶数目、大小与临床表现之间并无明确关系。由于治疗后静止期病灶仍显示,故MR检出多发灶有些无临床对应体征,MR与临床可不平行。只有在主要功能区或病灶较大时才引起症状。因此MS斑的部位与临床关系更为密切。但对脑外病灶如视神经或其他颅神经灶,虽有临床症状,但由于空间分辨率的限制,难以显示[3,4]。本组15例临床视神经受累表现而MR无1例检出。本组单发灶1例,即属同时存在临床视神经脱髓鞘而MR未检出。
本组17例首次发病,治疗后行复查MRI,与临床相一致。认为,由于早期髓鞘可以再生而改善预后[5],所以,首次发病虽与Bauer提出6条诊断标准[1]不相符,但如果临床高度提示,MRI影像具备特征性表现,参考实验室检查,应及早确诊,指导临床治疗。
22例行CT扫描无1例阳性,可能与颅底伪影、切层少及无冠状、矢状位等因素有关。本组病例阳性率100%,且与临床高度一致,高于诱发电位、寡克隆曲带、IgG合成率等检查。MR可帮助临床观察疗效,强化扫描还可判断病灶分期,应列为首选检查方法,并渴望在首次发病中做出早期诊断。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隋邦森,吴恩惠,陈雁冰.磁共振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43~447
2 鲁晓燕,陈巨坤,张挽时,等.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MRI-病理对照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6):413
3 刘士远,肖湘生,乔祖虎,等.多发性硬化30例MRI征象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27(11):747
4 Sheldon JJ,Siddharthan R,Tobias J,et al.MR imaging of multiple sclerosis:comparison with clinical and CT examinations in 74 patients.AJR,1985,145(4):957
5 李 坚,谢汝萍.多发性硬化的脊髓MRI影像学改变.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8,30(4):382
[收稿:1997-12-29 修回:1999-04-28], http://www.100md.com
单位:赵丽君 河北省开滦矿务局医院核磁共振室 063000;黄燕冰 神经内科 郑宝霞 CT室
关键词:
中国综合临床990476 多发性硬化(MS)是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以往确诊主要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MR应用以来,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定位及定量诊断依据。本文讨论经临床证实的MS30例MR影像特点,旨在探讨早期诊断及临床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30例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15~49岁,平均34.2岁。病程2个月~15年,平均2.93年。发病因素:感冒9例,劳累2例;余无明显诱因。12例做了寡克隆曲带检查8例阳性;15例做了视诱发电位9例异常;12例做了听诱发电位11例异常;8例检查脑脊液IgG合成率4例升高;腰穿检查20例压力及常规正常,生化仅3例异常。
, 百拇医药
使用1.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行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方位扫描,病灶部位5mm薄层精扫。16例做了强化扫描,17例做了复查MRI。22例做了CT检查。
2 结果
30例MS,发生在颅内24例,病灶总数168个,其中位于双侧侧脑室周围白质、半卵圆中心脑白质109个;位于中脑、脑干13个;桥臂11个;小脑半球14个;胼胝体9个;丘脑基底节区12个。除1例单发病灶外均为多发灶,最多达38个。病灶大小0.2cm~1.6cm,圆形和椭圆形,信号为长T1、长T2(静止期)和略长T1、长T2(急性期)特点,多发生于白质,丘脑基底节区多发于灰质。占位表现及灶周水肿轻微,走行垂直于脑室。10例强化扫描有8例26个病灶显示环状、片状异常对比增强。24例中合并脑萎缩、双侧苍白球铁质沉积、小脑扁桃体下疝、右侧椎动脉狭窄各1例。与临床症状体征对照,除视神经病灶外均能检出责任病灶。异常对比增强灶为急性期未治疗者和急性期激素治疗少于4天者。MS发生在脊髓6例共9个病灶:颈髓2例,上胸段1例,颈胸并发2例,下胸段1例。颈胸段2例呈多发灶,余4例单发灶。病灶长条形长T1、长T2信号,病变局部脊髓增粗,病灶长度1.1cm~1.9cm,2例位于一侧白质,4例同时累及白质灰质。6例全部行增强扫描,均显示中等强度环状异常对比增强,与临床症状体征密切相符。
, 百拇医药
3 讨论
MS是中枢神经系统以白质受累为主的炎性脱髓鞘病变,病因不明,一般认为属自身免疫性疾病。男女之比为1∶1.4~1.9,发病年龄10~50岁,16.8%有家族史[1]。病理变化主要是髓鞘崩解,灶周水肿,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致局部血脑屏障破坏,晚期胶质细胞增生,纤维增殖形成瘢痕[2]。临床上由于白质受侵中断髓鞘通路引起视觉障碍、肢体瘫痪、共济失调等症状,特点为时间的复发性和空间的多灶性,典型病程为反复恶化与缓解,总趋势为进行性加重。
MS在MR上特征表现为脑白质多发长T1、长T2异常信号灶,脑内灶直径常<1.0cm,本组脑内灶168个,160个灶<1.0cm,占95.24%;>1.0cm者,认为多灶融合所致。形态为垂直脑室的椭圆形,好发部位依次为:双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白质、胼胝体、脑干、小脑、基底节区。脊髓好发节段为颈胸段,病灶特点不受白质传导束与灰白质交界的限制,多数同时累及灰质与白质,沿纵轴走行,上下可达数cm,但一般不超过两个椎体长度。在增强扫描中,无论脑或脊髓MS,急性期均异常对比增强,本组16例强化扫描14例异常增强,另2例用激素治疗超过4天,未显示强化灶。陈旧病灶无强化。
, http://www.100md.com
MS灶数目、大小与临床表现之间并无明确关系。由于治疗后静止期病灶仍显示,故MR检出多发灶有些无临床对应体征,MR与临床可不平行。只有在主要功能区或病灶较大时才引起症状。因此MS斑的部位与临床关系更为密切。但对脑外病灶如视神经或其他颅神经灶,虽有临床症状,但由于空间分辨率的限制,难以显示[3,4]。本组15例临床视神经受累表现而MR无1例检出。本组单发灶1例,即属同时存在临床视神经脱髓鞘而MR未检出。
本组17例首次发病,治疗后行复查MRI,与临床相一致。认为,由于早期髓鞘可以再生而改善预后[5],所以,首次发病虽与Bauer提出6条诊断标准[1]不相符,但如果临床高度提示,MRI影像具备特征性表现,参考实验室检查,应及早确诊,指导临床治疗。
22例行CT扫描无1例阳性,可能与颅底伪影、切层少及无冠状、矢状位等因素有关。本组病例阳性率100%,且与临床高度一致,高于诱发电位、寡克隆曲带、IgG合成率等检查。MR可帮助临床观察疗效,强化扫描还可判断病灶分期,应列为首选检查方法,并渴望在首次发病中做出早期诊断。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隋邦森,吴恩惠,陈雁冰.磁共振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43~447
2 鲁晓燕,陈巨坤,张挽时,等.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MRI-病理对照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6):413
3 刘士远,肖湘生,乔祖虎,等.多发性硬化30例MRI征象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27(11):747
4 Sheldon JJ,Siddharthan R,Tobias J,et al.MR imaging of multiple sclerosis:comparison with clinical and CT examinations in 74 patients.AJR,1985,145(4):957
5 李 坚,谢汝萍.多发性硬化的脊髓MRI影像学改变.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8,30(4):382
[收稿:1997-12-29 修回:1999-04-28],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