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转化为杂合型急性白血病1例
作者:唐义平 缪世锟 张晋琳
单位:四川省人民医院 610072
关键词:
中国综合临床990497 1 病历介绍
男,26岁。因头昏、乏力10个月,于1994年10月入院。查体:贫血貌,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肝、脾未见异常。血常规:WBC 2.1×109/L,L 0.56,N 0.44,BPC 54×109/L,Hb 62g/L,Ret 0.006。糖水溶血试验(-)。热溶血试验(-)。酸溶血试验(-)。尿铁血黄素(-)。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低下;粒系增生减低,占0.495;中幼粒以后各阶段细胞形态正常;红系增生减低,占0.025;淋巴细胞增高,占0.48,形态正常。全片未见巨核细胞,散在血小板亦难见。骨髓活检:骨髓造血细胞增生极度低下,造血细胞广泛被脂肪细胞取代,仅见散在淋巴细胞和粒细胞,未见巨核细胞,网状纤维不增加。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经雄激素、环孢菌素A等治疗后病情无缓解。贫血仍明显,Hb 48~70g/L,需每日输压积红细胞400ml左右。1997年1月因头昏、乏力加重伴鼻衄1天入院。查体:贫血貌,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心率104/min,律齐,心尖区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双肺及肝脾未见异常。血常规:WBC 10.0×109/L,N 0.61,L 0.20,原始细胞0.19,Hb 45g/L,PC 21×109/L。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低下,粒系占0.475,各阶段细胞均可见,原粒0.095,细胞大小不等,染色质纤细平滑,核仁可见,胞浆量较少。早幼粒以后各阶段细胞部分细胞浆嗜碱性颗粒减少。红系明显受抑,占0.02,中晚幼红细胞可见巨幼样变。全片见巨核细胞2个,散在血小板少见。淋巴细胞增生明显,占0.46。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EB型。给予维甲酸以及输血对症治疗,鼻衄缓解,血象无显著改善,每月仍需输压积红细胞400ml左右。1997年11月因咳嗽、咯痰、痰中带血丝2天收入院。查体:贫血貌,淋巴结无肿大,胸骨中段压痛,右肺可闻及少许干罗音,心率108/min,律齐,心尖区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肝未见异常,脾Ⅰ线7.0cm,Ⅱ线8.0cm,Ⅲ线-0.1cm。X线胸片示心肺未见异常。血常规:WBC 13.4×109/L,N 0.36,L 0.20,原始细胞0.44,Hb 39g/L,PC 31×109/L。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原始细胞占0.395,一部分细胞体积小,圆形或不规则,浆少、色蓝、无颗粒,核圆或略有凹陷,核染色质粗颗粒状,核仁隐伏不一,具原淋特点;一部分细胞体积略偏大,外形规则,胞浆较丰富,无颗粒,核染色质细粒状,核仁清晰,多为1~3个,具原粒特点。原始细胞POX染色(-)。粒系增生活跃,各阶段形态、比例大致正常。红系、巨核细胞系严重受抑,散在血小板减少。单克隆抗体检测骨髓原始细胞CD2阳性率51.0%,CD7(-),CD13阳性率63.0%,CD14(-),CD19(-),CD33阳性率60.0%,CD41(-)。流式细胞仪和单克隆抗体检测外周血细胞CD2阳性率32.0%,CD3阳性率14%,CD10阳性率1.5%,CD14(-),CD19阳性率3.0%,CD13阳性率65.0%,CD33阳性率29.0%。诊断为:①杂合型急性白血病(HAL),髓系与T淋巴细胞系型;②急性支气管炎。经抗感染、输血对症治疗,咳嗽、咯血缓解。以后患者拒绝化疗,自动出院。
, http://www.100md.com
2 讨论
AA转为急性白血病(AL)少见,而转为MDS再转为HAL更罕见。关于AA、MDS和AL的关系,目前多数学者认为AA转变为AL者罕见,此时必须排除MDS转变为AL的可能。本例初有慢性AA的典型临床表现和血象、骨髓象改变,未见病态造血,骨髓活检示造血细胞广泛被脂肪细胞取代,未见网状纤维增生,可以诊断为AA而排除MDS。2年以后外周血白细胞增生,占0.095,并可见粒系和红系病态造血,提示AA已转化为MDS。以后外周血原始细胞达0.44,骨髓象原始细胞达0.395,CD2(+)、CD3(+)、CD13(+)、CD33(+)、符合HAL。HAL是指恶变发生在低分化干细胞水平的急性白血病,波及淋巴系及髓系,本例波及T淋巴细胞系和髓系。因此,AA转为MDS,再转为HAL诊断成立。
AA转为AL机理不清,目前认为与造血干细胞缺陷、受损有关。Deplanque认为AA与AL同属于干细胞疾病,AA可以转变为AL,有人称之为AA-AL综合征,此时AA为AL的早期病变。
[收稿:1998-04-23 修回:1999-01-21], 百拇医药
单位:四川省人民医院 610072
关键词:
中国综合临床990497 1 病历介绍
男,26岁。因头昏、乏力10个月,于1994年10月入院。查体:贫血貌,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肝、脾未见异常。血常规:WBC 2.1×109/L,L 0.56,N 0.44,BPC 54×109/L,Hb 62g/L,Ret 0.006。糖水溶血试验(-)。热溶血试验(-)。酸溶血试验(-)。尿铁血黄素(-)。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低下;粒系增生减低,占0.495;中幼粒以后各阶段细胞形态正常;红系增生减低,占0.025;淋巴细胞增高,占0.48,形态正常。全片未见巨核细胞,散在血小板亦难见。骨髓活检:骨髓造血细胞增生极度低下,造血细胞广泛被脂肪细胞取代,仅见散在淋巴细胞和粒细胞,未见巨核细胞,网状纤维不增加。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经雄激素、环孢菌素A等治疗后病情无缓解。贫血仍明显,Hb 48~70g/L,需每日输压积红细胞400ml左右。1997年1月因头昏、乏力加重伴鼻衄1天入院。查体:贫血貌,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心率104/min,律齐,心尖区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双肺及肝脾未见异常。血常规:WBC 10.0×109/L,N 0.61,L 0.20,原始细胞0.19,Hb 45g/L,PC 21×109/L。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低下,粒系占0.475,各阶段细胞均可见,原粒0.095,细胞大小不等,染色质纤细平滑,核仁可见,胞浆量较少。早幼粒以后各阶段细胞部分细胞浆嗜碱性颗粒减少。红系明显受抑,占0.02,中晚幼红细胞可见巨幼样变。全片见巨核细胞2个,散在血小板少见。淋巴细胞增生明显,占0.46。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EB型。给予维甲酸以及输血对症治疗,鼻衄缓解,血象无显著改善,每月仍需输压积红细胞400ml左右。1997年11月因咳嗽、咯痰、痰中带血丝2天收入院。查体:贫血貌,淋巴结无肿大,胸骨中段压痛,右肺可闻及少许干罗音,心率108/min,律齐,心尖区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肝未见异常,脾Ⅰ线7.0cm,Ⅱ线8.0cm,Ⅲ线-0.1cm。X线胸片示心肺未见异常。血常规:WBC 13.4×109/L,N 0.36,L 0.20,原始细胞0.44,Hb 39g/L,PC 31×109/L。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原始细胞占0.395,一部分细胞体积小,圆形或不规则,浆少、色蓝、无颗粒,核圆或略有凹陷,核染色质粗颗粒状,核仁隐伏不一,具原淋特点;一部分细胞体积略偏大,外形规则,胞浆较丰富,无颗粒,核染色质细粒状,核仁清晰,多为1~3个,具原粒特点。原始细胞POX染色(-)。粒系增生活跃,各阶段形态、比例大致正常。红系、巨核细胞系严重受抑,散在血小板减少。单克隆抗体检测骨髓原始细胞CD2阳性率51.0%,CD7(-),CD13阳性率63.0%,CD14(-),CD19(-),CD33阳性率60.0%,CD41(-)。流式细胞仪和单克隆抗体检测外周血细胞CD2阳性率32.0%,CD3阳性率14%,CD10阳性率1.5%,CD14(-),CD19阳性率3.0%,CD13阳性率65.0%,CD33阳性率29.0%。诊断为:①杂合型急性白血病(HAL),髓系与T淋巴细胞系型;②急性支气管炎。经抗感染、输血对症治疗,咳嗽、咯血缓解。以后患者拒绝化疗,自动出院。
, http://www.100md.com
2 讨论
AA转为急性白血病(AL)少见,而转为MDS再转为HAL更罕见。关于AA、MDS和AL的关系,目前多数学者认为AA转变为AL者罕见,此时必须排除MDS转变为AL的可能。本例初有慢性AA的典型临床表现和血象、骨髓象改变,未见病态造血,骨髓活检示造血细胞广泛被脂肪细胞取代,未见网状纤维增生,可以诊断为AA而排除MDS。2年以后外周血白细胞增生,占0.095,并可见粒系和红系病态造血,提示AA已转化为MDS。以后外周血原始细胞达0.44,骨髓象原始细胞达0.395,CD2(+)、CD3(+)、CD13(+)、CD33(+)、符合HAL。HAL是指恶变发生在低分化干细胞水平的急性白血病,波及淋巴系及髓系,本例波及T淋巴细胞系和髓系。因此,AA转为MDS,再转为HAL诊断成立。
AA转为AL机理不清,目前认为与造血干细胞缺陷、受损有关。Deplanque认为AA与AL同属于干细胞疾病,AA可以转变为AL,有人称之为AA-AL综合征,此时AA为AL的早期病变。
[收稿:1998-04-23 修回:1999-01-2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