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29197
经络实质研究概况
http://www.100md.com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
     作者:叶建红

    单位:云南中医学院97级研究生 云南昆明 650200

    关键词:经络;循经感传;经脉;脏腑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990413 摘 要:就循经感传活动的实质、经脉与脏腑的相互联系,以及有关穴位与经脉循行路线的理化特性3个方面的研究进行阐述。

    中图分类号:R 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23(1999)04—0038—04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Study on the Essence of Meridian

    YE Jian-hong

    (Postgraduate 97,Yunnan Collgee of TCM Kunming 650200)
, 百拇医药
    Abstract:A large number of researches on meridian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rectent years.The researches including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formation of propagated sensation along meridian,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eridian and Zang Fu,and the physical & chemical features of points and meridians are cited and report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Meridian;Propagated Sensation along Meridian,Meridian-ZangFu.

    经络是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人体表里上下、运行气血的通路,它是人体“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生命组成部分。自70年代初发现一例经络敏感人,开始对循经感传现象的探究〔1〕以来,我国经络学家已经应用声、光、热、电、磁、核、同位素等技术证实了经络的客观存在。然而,经络实质究竟是什么?许多学者正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 百拇医药
    1 循经感传活动的实质和结构基础的研究

    1.1 神经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临床实践证明,神经系统与经络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当外周神经或脊髓损伤时,经络的感传会受到影响。谢益宽等〔2〕采用神经电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结合霍乱霉素B单位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的逆行追踪技术的形态学研究,证明支配同一经穴位点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对来自外周传入刺激的反应以及在脊髓腹角的分布具有经络特性的空间联系。来自同名肌或协同肌的传入冲动可激活它的活动,同一肌肉或同经肌肉的运动神经元的树突具有相互投射的形态学特征,神经元群构成具有一定严格空间定位纵行的柱状排列。实验在Wistar大鼠及猫上进行,通过对胃经主要节段的神经生物学性质的研究,作者认为,所谓经络现象可能是脊髓水平神经活动的一种功能表现;其中,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按所支配的肌肉分群以及只对同名肌或协同肌的传入活动发生反应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特性可能是循经感传的基础。
, 百拇医药
    1.2 量子理论与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

    1.2.1 经络实质量子观

    量子是人类研究更深一层次微观客体的产物,从原子结构深入到电子和原子核结构建立了量子概念〔3〕。本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揭示了能量不连续和微观世界的量子化特征。1905年,爱因斯坦进一步发展了普朗克量子观点,提出“光量子假说”,后来两位美国物理学家先后用判断性实验论证了光量子论。国内已有学者〔4~7〕将量子理论引入经络实质的研究中,并成功地解释了循经感传的发生机理以及其他的循经感传现象。

    1.2.2 从量子水平研究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

    胶原蛋白是人体内含量最多、分布最广、连续成网的一种多功能蛋白质,它可能是循经感传过程中的能量传输载体。林先哲等〔5~7〕用量子生物学方法建立胶原分子的孤子激发模型,通过对模型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研究,发现胶原分子链上存在有波速为0~15.5m/s的孤立波,以对称孤立波和非对称孤立波两种形式行进。把胶原分子激发能的孤立波运动及其对神经感受器的作用对应于循经感传,系统地解释了循经感传的发生机理,显性感传与隐性感传的区别,感传的可阻滞性以及其他的循经感传现象。这种解释符合循经感传已知的临床事实和实验结果,也符合他们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辨认人手指尖真皮内环层小体被囊中胶原分子类型的实验结果。
, 百拇医药
    2 经脉与脏腑相互联系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

    《灵枢》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实验证实,感传到达相应的器官脏腑,即可引起该器官的机能活动发生变化〔8〕。中国中医研究院〔9〕曾用心音传感器放在回盲部,并通过生理记录仪来观察经络敏感人,当感传到达腹部后肠鸣音的变化。实验结果:对3例经络敏感人12条经脉的观察,当胆经、胃经、肺经和大肠经出现循经感传现象时,受试者肠鸣音变化明显。作者认为,经络感传现象和肠体运动之间可能有某种内在联系。有人根据膀胱经与肾经和水盐代谢的密切关系,设计了针刺肾经至阴穴和膀胱经承山穴,以观察经络感传时24h尿量及Na+、K+和cAMP含量〔10〕。实验证明,经络感传显著者受刺激后,其24h尿量、Na+、K+、cAMP均明显高于无感传组,但针刺胃经和脾经引起的循经感传,尿量无明显变化。此外,有学者提出“经络—皮层—内脏相关”的假说〔11〕。其实验根据是,当狗进食时出现的食物无条件反射与针刺足三里建立起条件反射后,沿胃经的其他穴位进行针刺,同样能够引起这种条件性食物反射,说明体表的经络系统与大脑皮层和内脏存在机能上的联系。
, http://www.100md.com
    3 有关穴位及经脉循行路线的理化特性研究

    3.1 经脉循行路线的声学特性

    3.1.1 隐性循经感传(LPSM)线的高振动声特性

    祝总骧等〔8〕发现,当以一个特制的叩击锤沿大肠经LPSM线的垂直线,以均一的力量逐点叩击,当叩击锤达到LPSM线时,其声量突然加强,声调亦发生显著变化。这种声量和声调的变化可以通过音传感器记录在记忆示波器上,说明经络线是一条能发生高声的线,那么在它的下面必有其物质基础。

    3.1.2 经络循行线的导声性

    王品山等〔12〕用一定重量压迫循经感传显著者的十二经原穴,并利用声发射技术在各经穴位上进行检测,发现在这些穴位上可以测出特异的声信息。这种声信息的循经传导速度约为4.5cm/s,与受试者主观感觉的传导速度基本符合。孙平生等〔13〕应用直接向经脉中输入声波的新技术,控制输入声的强度和频率,结果大大提高了声信息循经传导的特异性。
, http://www.100md.com
    3.2 经脉循行路线的光学特性

    自然界有不少生物具有发光的特殊功能,但是,一般生物是否也具有发光的本能,则是科学家们长期未能解决的课题。严智强等〔14~15〕运用高灵敏度的光学探测仪器,发现人体时刻都主动发出一种超微弱的冷光,并在严格避光的黑暗环境中进行高发光的测试,结果显示:高发光点与古典经络线相距在0.4cm以内者基本重合,也就是说,经脉循行线是一条高发光线。

    3.3 经脉循行路线的热学特性

    一切物体只要它的温度大于绝对零度(即-273℃),则由于物体内部分子的运动而向空间放射红外线。这种红外线可以通过高度精密的光学扫描系统,经传感器接受后转变成电信号,再经电子学处理,通过示波器在荧屏上把电信号转变为可见图像,称为该物体的热像图。蒋来等〔16〕利用这一技术探测循经感传现象中体表温度的变化,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受试者产生循经热感时,感传线上确有较强大的红外线向外辐射,并拍摄出循经感传的红外辐射图像。针刺所引起的相应经脉线上温度的改变,这一现象也已被北京中医研究院何广新等人用国产热像图仪予以证实〔17〕
, 百拇医药
    3.4 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电学特性

    3.4.1 穴位的低阻抗特性

    50年代初,日本中谷〔18〕用直流电(电压12伏)通过患者的皮肤时,发现皮肤上某些点的导电量显然较一般部位为高,称之为良导点。他把这些点用一条假想的线联结起来,称为良导络。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点的位置和我国古代的经穴位置很一致,而其联线则和经脉循行线符合。中谷认为,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这些部位汗腺和皮脂腺开口的增大是皮肤电阻低下的原因。后来有人设计了不同类型的经穴探测仪以用于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探测穴位或经脉的电阻的需要〔19~20〕

    3.4.2 隐性循经感传线皮肤高电位特性

    经穴除了低阻抗特性之外,是否也具有高电位(即该点较周围皮肤电位为高)的特性?中国中医研究院〔21〕已观察到穴位高电位这一现象。隐性循经感传线上皮肤电位,经初步证实也较非经络线上为高。
, http://www.100md.com
    3.5 同位素在经脉循行线的循经移动特性

    随着核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核医学的进步,测量仪器及方法日趋完善。把同位素示踪方法运用于探索经脉循行线的客观存在,具有独到的优点。据法国Vernejoul等1984年的报告〔22〕,他们用连接电子计算机的闪烁摄影机拍摄同位素示踪的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结果证明,由锝99所标记的放射性过碍酸钠溶液,注射到经络的穴位后,示踪的移动从注射点开始,循着线性的轨迹前进,其轨迹与中国古代的经脉循行线相符。上述研究成果已被中国中医研究院孟竟璧等〔23〕证实。

    4 小结

    从中国古代典籍关于经脉循行的记载到现在有关经脉循行路线上的声、光、热、电、同位素移动的研究,都表明经脉循行路线不仅反应一种感觉特性,而且更是物质和能量的客观存在。然而,经络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其物质基础又是什么?经络学家们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尚未有结果。随着科学的发展,各学科的横断交叉,认识的深入以及实验手段的深化,终究可能寻找到经络存在的物质基础。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309医院经络研究室.经络敏感人经络现象的初步研究.针刺麻醉资料选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73.65~68.

    〔2〕谢益宽,李惠清,肖文华.经络和循经感传的神经生物学性质研究.中国科学(B辑),1995,25(7):721~731.

    〔3〕董华,李恒灵.关于量子与基因的认识方法及特征.医学与哲学,1998,19(1):35~37.

    〔4〕陈思平.经络实质量子观.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1,(4):42~44.

    〔5〕林先哲,张一方.经络的物质基础和孤子模型.大自然探索,1990,9(4):55~60.

    〔6〕林先哲,肖奕.人体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18(3):32~38.
, http://www.100md.com
    〔7〕Lin Xianzhe,Zhang Yifang.Biophysical model of propagated sensation along channels.In:China Association of Zhenjiu.Abstracts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The Presentation to 11st World Conference on Acupuncture-Moxibustion,Dec 5~8,1990,Paris,France.1990,148.

    〔8〕祝总骧,李志超.针灸经络生物物理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218.

    〔9〕中国中医研究院.循经感传现象的观察.针刺针麻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46~48.

    〔10〕吴嗣洪.循经感传现象客观指标的探讨.针刺针麻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50~52.
, http://www.100md.com
    〔11〕张锡钧,谢益宽,文允镒,等.经络—皮层—内脏相关假说的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5):264~266.

    〔12〕王品山,万耀光,张鸿天,等.经络感传的声发射.辽宁中医杂志,1980,(9):1~2.

    〔13〕孙平生,赵王卓,李玉兰,等.循经传声信息的研究.中国针灸,1988,8(5):33~36.

    〔14〕严智强,田力,林伟力,等.人体十二经脉穴位冷光规律的探讨.中国针灸,1984,4(2):24~25.

    〔15〕严智强.人体十四条经络线高发光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世界针联第一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1987,88.

    〔16〕蒋来,刘瑞庭.循经感传红外线成像的初步观察.中医杂志,1980,(2):46~47.
, 百拇医药
    〔17〕何广新,石君玺,邹林,等.以红外线热像图显示经络现象的实验观察.中国针灸,1983,3(5):23~25.

    〔18〕中谷义雄.良导络の全貌.汉方の临床,1956.3(7):54.

    〔19〕刘亦鸣.WQ-12A型低频皮肤电阻测定仪.无线电技术,1976,(2):42.

    〔20〕杨威生.低阻经络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1):128~130.

    〔21〕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以描记体表电位的方法观察古典经络的循行路线.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1979:55.

    〔22〕Vernejoul P.Stude des meridiens d' acupuncture par les traceurs radioactifs.Bull Acad Natle Méd,1985,169(7):1071.

    〔23〕孟竞璧,刘瑞庭.用同位素示踪法显示经络循行的初步研究.针刺研究,1987,12(1):77~78.

    (收稿日期:1998—04—02)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