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29208
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http://www.100md.com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
     作者:张必居

    单位:云南中医学院科研处 云南昆明 650200

    关键词:研究生;中医药教育;科学融合;教育思路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990419 摘 要:就中医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教育应多学科融合的思路,认为要增强办学活力,就必须把中医药教育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结合起来,以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中图分类号:R 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23(1999)04—0049—02

    100多年前 ,马克思就曾预言:“自然科学往后将会把关于人类科学总括在自己下面,正如同关于人类的科学把自然科学总括在自己下面一样:它将成为一个科学。”这一过程将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的过程。
, http://www.100md.com
    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在人类科学发展的初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本来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直到15世纪下半叶,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社会进步和生产发展,才促使科学分化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体系,这一分化直到现在仍在进行,并形成了门类众多的各种学科。这种分化,对于人类来讲,纯属迫于无奈,它既是科学上的进步,又反映认识上的局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经过长期分门别类的独立发展,在各自领域已逐渐成熟,但是以牺牲对整体的把握为代价的。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指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整体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身,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各学科之间实际上存在的有机联系,任何时候都不能被截然分开。只有将各学科的研究综合集成起来,才可能取得对客观世界的全面正确认识。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摆在人类面前的很多问题已经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必须通过学科间的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才能开辟当今人类前进的道路。祖国传统的中医药学也面临着与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人文社会科学最新成就的融合及跨学科的研究,它自身的各个学科也面临着相互融合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科间的类比和借鉴往往引发创新和发明,这是不争的事实。
, 百拇医药
    中国的大学教育基本上沿袭了西方的教育模式,中医药教育吸收西方医药教育诸多科学管理方式的同时,放弃了体现自己民族特色和深刻哲理的一体化思想,把中医药分门别类地组成独立的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系,下面又分成各种学科。中医药密不可分的关系被人为割断,这种弊端持续至今已近半个世纪。这样就造成了学药的不懂医,他们有的到医院药房去捡药、配方,有的到行政部门去从政,只有部分到药厂、药检、科研部门去做研究工作。学医的虽能看病,但却被封闭在狭小的专业知识空间。特别是研究生专业范围更窄,这种现状令人忧虑。纵观历代有成就的医家,中医药研究生应该向他们学习,通晓经典,遍涉医文史哲,深究先秦诸子,宋明理学,经、史、子、集无不披览,具有扎实的国学功底,再加必要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拓宽思路,引进和借鉴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从而验证中医药理论哲学基础的科学性,先验性。实践一再证明,这是一条成功的经验。然而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就连中医原著都读得不多,中医原著《伤寒论》、《金匮》、《温病》、《内经》、《医古文》各50学时,最后医古文照样过不了关,这就没有把根留住,没有学术源泉,怎能深入发展?
, 百拇医药
    研究生学有专攻,但必须建立在把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和通晓全科的基础上。古时的中医悬壶济世,亦都通晓多学科,由博返约,这个思路应该是我们培养研究生的正确思路,也应该是我们中医药教育的正确思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路。

    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分析的方式,是以机械分割为主要研究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往往容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东方以中国为代表的思维方式是综合的,是通过一般来认识具体和个别,具备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全面素质,就能视野开阔,思路活跃,教学、科研、医疗游刃有余。西方医学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分科越来越细,多少才华横溢的学子困守在越来越小的专业空间。西医院校毕业的年轻学生,相当一部分离开现代科技手段就无法看病,这种现象引起了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实践告诉我们,医学院校培养的研究生必须是复合型人才,是通才,21世纪的医生应该是全科医生。西方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漫长的道路,直到20世纪中叶才完成这个转变,而祖国医学早在3000年前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用整体观和“天人合一”理论为指导的中医药学以其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美统一的显著特征,越来越倍受西方和各国人士的关注。但是中国中医药学毕竟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很多现象至今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这种局限性阻碍着中医药的发展和进步。然而,我们目前不能解释的,并不意味着它们不科学,而是反映了我们对中医药学本质的认识还不具备宽厚的理论基础和全面素质。同时我们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现代科学技术,将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医药学及其理论的某些不确定性,不规范性,不完善性,甚至是错误的东西。
, 百拇医药
    19世纪以后西方科学家对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结构获得成功,开始从天然植物中寻找化学结构较为简单的新药。19世纪末,606的研制成功,开拓了通过化学合成寻找新药的道路。70年代以后,新药的发现率明显降低,成本越来越来高,研制周期越来越长,加上化学合成药的毒副作用,因此,很多新药研制部门又转向从天然植物中寻找新药,比化学合成药成功率高,成本低。为此,全世界约有170家大制药公司纷纷投资天然药物研究开发机构,欧共体国家就有生产植物药企业2000多家,每年的销售额达17.6亿美元。在国际中草药市场160亿美元的份额中,中国仅占5%,且大部分为原料药、保健品。相反,日本的汉方制剂本源于中国,其原料大部分源于中国,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份额却超过中国。这无疑对我国的中药产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必须把中医药教育纳入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大循环中,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冲破条块束缚,树立为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坚持“科技兴教,产业兴校”的发展方针,以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以产业发展增强办学活力,走“医、教、研”结合和“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只有这样,研究生教育才不会枯萎,才可能出人才,出效益。21世纪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有为才能有位”已不是一个吓人的空话,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 百拇医药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位官员讲过:“在各国传统医学中,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最悠久,理论最系统,最完整。”就中国传统医药学博大精深的理论而言,这位官员的评价是中肯的。现代科技手段目前尚难说明中药特别是复方中药有效成分、药效、质控和作用本质、作用机理、药性理论等深刻内涵;中药材化学成分定性、定量与药效间相互关联等研究方面还缺乏规范性和标准性,难以取得国际市场认同。中医药作为一个产业能否走向世界,关键就在于此。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和科研,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面向世界,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这个大背景下,考虑和确定教学、科研的生存和发展道路。对中医理论整体把握程度,决定着对中药特别是中药复方的认识程度。中医用药的主要形成是复方,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深刻的文化哲理。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所检测的成分与复方药效关系又因炮制煎煮过程中存在着动态化学变化和新成分的生成,导致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至今不能阐明。因此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已成为制约中药生产工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瓶颈。中医药要走向世界,关键在于要有国际认可的标准规范,这就必须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成果,吸取现代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的优势,建立高效、微量、准确、快捷的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方法,建立规范化的中药药理动物模型、评价方法和指标,开展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以科学数据阐明其药效作用机理及方剂配伍规律的科学性等,为研制安全、稳定、高效的中药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就要求中医药必须实现从经验科学向现代高新技术实验科学的根本性转变。很明显,传统的中医药已不适应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发展,不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医药教育到了必须实行重大改革、不改不行的时候了。目前,全国专职从事新药研究的人员严重不足,中医药教育思想、体制、方法、机制的严重滞后,中医药学生的专业素质,在当今世界经济大潮面前显得很不适应。唯一的出路只有实行改革,改革才有出路,改革才能振兴,赢得尊严。

    (收稿日期:1999-9-1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