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针刺探微
作者:戴永生
单位:贵阳中医学院(贵阳,550002)
关键词:针刺理论;素问;文献研究
湖北中医杂志990402 《黄帝内经.素问》记载着许多有关针刺的内容,认真继承与光大针灸经旨,对于丰富针灸理论与临床具有现实意义,兹研讨如下:
1 同身三角测五俞
《素问.血气形志篇》首创等边三角形法测量自身背部五脏俞穴。即“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柱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藏之俞”。换言之,即取自己两乳间长度一半,构成等边三角形,将其一角置于大椎穴处,另两角所指为肺俞,如此下移三度连测三次,便知五脏俞穴。该法简便适用,取穴准确。
, http://www.100md.com
2 效分热穴与水穴。
《素问.水热穴论》首开把功效相近、治病相同的穴位进行分类。凡有泄热作用,专治热病的穴位称“热穴”;具有渗湿作用,专治水病的穴位称“水穴”。
热穴59个,据泄不同部位之热又分为五组:
(1)发越阳经热邪25个:上星、囟会、前项、百会、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头临位、目窗、正营、承灵、后顶5个,脑空左右20个。
(2)泻胸中郁热:大杼、膺俞、缺盆、背俞左右8个。
(3)泻四肢热邪:云门、禺 页骨、委中、髓空左右8个。
(4)泻胃中热邪:气街、三里、上巨墟、下巨墟左右8个。
, 百拇医药
(5)泻五脏热邪:肝心脾肺肾俞,在脊柱两旁10个。
治水肿的57穴依所在部位分三组,统称水穴:
(1)督脉的长强、腰俞、命门、悬枢、脊中5个;膀胱经的白环俞、中膂俞、膀胱俞、小肠俞、大肠俞;秩边、胞肓、志室、肓门、胃仓左右20个。
(2)肾经的横骨、大赫、气穴 、四满、中注;胃经的气冲、归来、水道、大丘、外陵两经左右20个。
(3)肾经的大钟、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左右12个。
3 针刺节律法天地
《素问.八正神明论》 提出了治病时在针刺的深浅、次数、补泻手法及针具选择等,当循“法天则地,合以天光”的原则,才能确保针刺疗效。
, http://www.100md.com
3.1 针刺深浅法四时阴阳
病在不同季节,针刺深浅有别。春气萌动,人气在经脉,针刺病人取经脉俞穴,留针布散经气,针后微出血以散邪。夏气旺盛,人气在孙络,当取络脉俞穴,留针候气,针后微出血以散邪。秋气肃杀,人气在皮肤,当针刺皮肤,察病人神气而出针。冬气闭藏,人气在骨,宜深刺俞穴助正散邪。所以《素问.诊要经终论》说:“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闲者环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闲者散下”。
3.2 针刺次数随月盈亏
《素问.刺腰痛》提出针刺次数“以月生死为 数”。就是指月生由缺到园,刺数由1递增到15,月死由园到缺,刺数由15递减到1。这一节律与《素问.八正神明论》“月始生,则血气如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经义相符。
, 百拇医药
3.3 折郁扶运定针刺补泻
运气学说认为气候变化与万物生化和人类健康有关。若运气反常必然导致人体发生疾病,这时可据五运六气的推演规律进行针刺补泻。凡运气太过,用针可抑其所胜而折郁泻之,运气不及可补其不足而扶运治之,才能调节经气盛衰治疗疾病。所以《素问.刺法论》说:“须究法刺,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蠲余,令除斯苦”。
3.4 九针应天地治其病所
古人顺应天地变化而制九种不同作用的针具,治疗不同部位疾病。一是 针,可针皮肤疾患;二是员针,可针肌肉疾患;三是 针,可刺络脉疾患;四是锋针,可刺筋脉疾患,五是 针,可针骨的疾患;六是员利针,用以和阴阳;七是毫针,可补精气;八是长针,用除风邪;九是大针,通利九窍。所以《素问.针解》说:“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所宜,故曰九针”。这体现了古人在针刺技巧上“病不同针,针不同法”的针刺思想。
, 百拇医药
4 病证施针在于辨
《素问.调经论篇》指出辨证施针的关键首分病人神的有余与不足。凡神有余病证,宜针小络出血,针不太深,不可开大针孔,不要刺中大经脉,以防正气受损。凡神不足病证,宜针刺虚络,不出血,不泄气。其次当辨别不同病证施以不同针法。
4.1 疟疾
(1)发前针刺如《素问.疟论》所说:“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对六经疟、胃疟进行辨证施针,如《刺疟篇》载:足太阳之疟,刺郄中出血;足阳明之疟,刺跗上等。
(2)凭脉针刺,《刺疟篇》指出:“疟脉满大 ,急刺背俞”,“疟脉小实,急灸少阴,刺指井”等。
(3)对症用针:《刺疟篇》说:“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
, http://www.100md.com
4.2 疫疬
疫疬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证 。《素问.刺法论篇》依运气变化,按五行归类为五疫辨证施针。如水疫先取手少阳经原穴,再刺心俞等。
4.3 腰痛
凡各种原因导致经脉经气不通,均可引起六经腰痛,法当循经施针。《素问.刺腰痛篇》有足太阳之脉腰痛,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当取委中。若在春天针刺不宜出血,因太阳为寒水之脏,春日木旺水衰,太阳阳气方盛,不能刺血以泄气。若效果不佳,可行缪刺法。其它五经腰痛仿此不再赘述。
4.4 五脏热病
五脏热病可刺其相应热病气穴,即《素问.刺热论》载:背部“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
, 百拇医药
5 针刺手法促疗效
5.1 补泻手法
(1)呼吸补泻:凡治虚证针法宜补,是在病人呼气将尽时进针,使针孔周围闭塞,久留候气,待病人吸气时脉气充实后再出针,让神气内守而经气不泄。凡治实证针法宜泻,是在病人吸气时进针,免与正气相悖,久留候气不使邪气内传,待病人呼气时慢出针以排尽病邪。所以《素问.离合真邪论》说:“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 ,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合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2)徐疾补泻:实证病人用针泻之,出针快慢按针孔以泄邪气。虚证病人用针补之,出针慢快按针孔以扶正气。因此《素问.针解篇》把前者叫“疾而徐则虚”,后者叫“徐而急则实”。
, http://www.100md.com
(3)开合补泻:实证病人用针泻之,出针以左手开放针孔,使邪外出。虚证病人用针补之,出针以左后按闭针孔,不使正气耗散。所以《刺志论》言:“人实者,左手开针空也;人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4)针感补泻:虚证病人用针感觉温热为扶正补法,实证病人用针感觉寒凉为祛邪泻法。即《针解》所言:“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
5.2 缪刺法
凡外邪袭入络脉而有郁血变症可采用缪刺法,即病在左而刺在右,病在右刺在左,多刺井穴出血。所以《素问.缪刺论》说:“夫邪客于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经俞,命曰缪刺”。
5.阳刺法
该法是在穴位上刺一针,针旁四周各一针,针后稍出血以泄病邪,多用治寒热病证。所以《素问.长刺节论》说:“阳刺,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
(收稿日期:1998-10-05), 百拇医药
单位:贵阳中医学院(贵阳,550002)
关键词:针刺理论;素问;文献研究
湖北中医杂志990402 《黄帝内经.素问》记载着许多有关针刺的内容,认真继承与光大针灸经旨,对于丰富针灸理论与临床具有现实意义,兹研讨如下:
1 同身三角测五俞
《素问.血气形志篇》首创等边三角形法测量自身背部五脏俞穴。即“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柱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藏之俞”。换言之,即取自己两乳间长度一半,构成等边三角形,将其一角置于大椎穴处,另两角所指为肺俞,如此下移三度连测三次,便知五脏俞穴。该法简便适用,取穴准确。
, http://www.100md.com
2 效分热穴与水穴。
《素问.水热穴论》首开把功效相近、治病相同的穴位进行分类。凡有泄热作用,专治热病的穴位称“热穴”;具有渗湿作用,专治水病的穴位称“水穴”。
热穴59个,据泄不同部位之热又分为五组:
(1)发越阳经热邪25个:上星、囟会、前项、百会、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头临位、目窗、正营、承灵、后顶5个,脑空左右20个。
(2)泻胸中郁热:大杼、膺俞、缺盆、背俞左右8个。
(3)泻四肢热邪:云门、禺 页骨、委中、髓空左右8个。
(4)泻胃中热邪:气街、三里、上巨墟、下巨墟左右8个。
, 百拇医药
(5)泻五脏热邪:肝心脾肺肾俞,在脊柱两旁10个。
治水肿的57穴依所在部位分三组,统称水穴:
(1)督脉的长强、腰俞、命门、悬枢、脊中5个;膀胱经的白环俞、中膂俞、膀胱俞、小肠俞、大肠俞;秩边、胞肓、志室、肓门、胃仓左右20个。
(2)肾经的横骨、大赫、气穴 、四满、中注;胃经的气冲、归来、水道、大丘、外陵两经左右20个。
(3)肾经的大钟、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左右12个。
3 针刺节律法天地
《素问.八正神明论》 提出了治病时在针刺的深浅、次数、补泻手法及针具选择等,当循“法天则地,合以天光”的原则,才能确保针刺疗效。
, http://www.100md.com
3.1 针刺深浅法四时阴阳
病在不同季节,针刺深浅有别。春气萌动,人气在经脉,针刺病人取经脉俞穴,留针布散经气,针后微出血以散邪。夏气旺盛,人气在孙络,当取络脉俞穴,留针候气,针后微出血以散邪。秋气肃杀,人气在皮肤,当针刺皮肤,察病人神气而出针。冬气闭藏,人气在骨,宜深刺俞穴助正散邪。所以《素问.诊要经终论》说:“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闲者环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闲者散下”。
3.2 针刺次数随月盈亏
《素问.刺腰痛》提出针刺次数“以月生死为 数”。就是指月生由缺到园,刺数由1递增到15,月死由园到缺,刺数由15递减到1。这一节律与《素问.八正神明论》“月始生,则血气如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经义相符。
, 百拇医药
3.3 折郁扶运定针刺补泻
运气学说认为气候变化与万物生化和人类健康有关。若运气反常必然导致人体发生疾病,这时可据五运六气的推演规律进行针刺补泻。凡运气太过,用针可抑其所胜而折郁泻之,运气不及可补其不足而扶运治之,才能调节经气盛衰治疗疾病。所以《素问.刺法论》说:“须究法刺,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蠲余,令除斯苦”。
3.4 九针应天地治其病所
古人顺应天地变化而制九种不同作用的针具,治疗不同部位疾病。一是 针,可针皮肤疾患;二是员针,可针肌肉疾患;三是 针,可刺络脉疾患;四是锋针,可刺筋脉疾患,五是 针,可针骨的疾患;六是员利针,用以和阴阳;七是毫针,可补精气;八是长针,用除风邪;九是大针,通利九窍。所以《素问.针解》说:“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所宜,故曰九针”。这体现了古人在针刺技巧上“病不同针,针不同法”的针刺思想。
, 百拇医药
4 病证施针在于辨
《素问.调经论篇》指出辨证施针的关键首分病人神的有余与不足。凡神有余病证,宜针小络出血,针不太深,不可开大针孔,不要刺中大经脉,以防正气受损。凡神不足病证,宜针刺虚络,不出血,不泄气。其次当辨别不同病证施以不同针法。
4.1 疟疾
(1)发前针刺如《素问.疟论》所说:“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对六经疟、胃疟进行辨证施针,如《刺疟篇》载:足太阳之疟,刺郄中出血;足阳明之疟,刺跗上等。
(2)凭脉针刺,《刺疟篇》指出:“疟脉满大 ,急刺背俞”,“疟脉小实,急灸少阴,刺指井”等。
(3)对症用针:《刺疟篇》说:“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
, http://www.100md.com
4.2 疫疬
疫疬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证 。《素问.刺法论篇》依运气变化,按五行归类为五疫辨证施针。如水疫先取手少阳经原穴,再刺心俞等。
4.3 腰痛
凡各种原因导致经脉经气不通,均可引起六经腰痛,法当循经施针。《素问.刺腰痛篇》有足太阳之脉腰痛,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当取委中。若在春天针刺不宜出血,因太阳为寒水之脏,春日木旺水衰,太阳阳气方盛,不能刺血以泄气。若效果不佳,可行缪刺法。其它五经腰痛仿此不再赘述。
4.4 五脏热病
五脏热病可刺其相应热病气穴,即《素问.刺热论》载:背部“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
, 百拇医药
5 针刺手法促疗效
5.1 补泻手法
(1)呼吸补泻:凡治虚证针法宜补,是在病人呼气将尽时进针,使针孔周围闭塞,久留候气,待病人吸气时脉气充实后再出针,让神气内守而经气不泄。凡治实证针法宜泻,是在病人吸气时进针,免与正气相悖,久留候气不使邪气内传,待病人呼气时慢出针以排尽病邪。所以《素问.离合真邪论》说:“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 ,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合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2)徐疾补泻:实证病人用针泻之,出针快慢按针孔以泄邪气。虚证病人用针补之,出针慢快按针孔以扶正气。因此《素问.针解篇》把前者叫“疾而徐则虚”,后者叫“徐而急则实”。
, http://www.100md.com
(3)开合补泻:实证病人用针泻之,出针以左手开放针孔,使邪外出。虚证病人用针补之,出针以左后按闭针孔,不使正气耗散。所以《刺志论》言:“人实者,左手开针空也;人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4)针感补泻:虚证病人用针感觉温热为扶正补法,实证病人用针感觉寒凉为祛邪泻法。即《针解》所言:“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
5.2 缪刺法
凡外邪袭入络脉而有郁血变症可采用缪刺法,即病在左而刺在右,病在右刺在左,多刺井穴出血。所以《素问.缪刺论》说:“夫邪客于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经俞,命曰缪刺”。
5.阳刺法
该法是在穴位上刺一针,针旁四周各一针,针后稍出血以泄病邪,多用治寒热病证。所以《素问.长刺节论》说:“阳刺,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
(收稿日期:1998-10-0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