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31795
试论《周易》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http://www.100md.com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
     作者:管遵惠

    单位:昆明市中医医院 云南昆明 650011

    关键词:《周易》;中医学;理论;临床运用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990403 摘 要:论述中医理论体系是在《周易》哲学思想指导下产生和发展的;从中医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诸方面分析探讨了《周易》理论的指导意义和临床运用。

    中图分类号:R 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23(1999)04—0011—04

    《周易》是我国古代具有哲学思想的占卜之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著作,也称为《易经》。“易”,有变易、简易、不易3种含义〔1〕。现存《周易》一书,包括“经”、“传”两大部分。所谓“经”,称做“易经”,主要是记述六十四卦的卦象和周人卜筮的部分卦辞和爻辞;所谓“传”,叫做“易传”,包括彖辞、象辞、系辞。说卦等10篇,称为《十翼》,内容主要是注解卦辞、爻辞,论述卦义,卦理及阐发各卦的变易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易经》大约在西周末年成书,《易传》10篇约在战国末年至西汉初期先后成书,作者现难以考证〔2〕
, 百拇医药
    《周易》在文学史上,它是从殷商卜辞到《诗经》的桥梁,在它那些作为卜筮用的卦辞和爻辞中,保存了不少古代优美的诗歌或近似诗歌的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上古文学的珍贵资料,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在艺术上,这些诗歌体裁,语言简洁生动,质朴明快,音节和谐优美,并且很好地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具有很高的文艺研究价值。然而,《周易》的最大贡献,还在于它包含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周易》力图探索事物的生成发展和变化的内在原因〔3〕,它综合概括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提出一些精湛的辩证观点,如:“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阴一阳之谓道”,“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4〕。等。这些命题肯定了变化的普遍性、永恒性,肯定了对立面的转化是最根本的规律,并深刻地说明了变化的根源就在于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周易》中蕴含丰富的、深刻的辩证法内涵,不仅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对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医学属自然科学范畴,它的产生和发展,必然要受到一定的哲学思想支配。《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重要著作,约成书在春秋战国时代,当时正是“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时期,古代哲学也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鼎盛阶段。《内经》正是在《周易》的哲学思想指导下,总结概括当时已经积累起来的实践经验而编写成书的。《内经》的成编,开创了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内经》中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则又渊源于《周易》,《周易》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下面试就《周易》理论在中医学中的运用,做一初步的探讨分析。
, 百拇医药
    1 《周易》理论在中医生理学方面的运用

    按中医生理学的观点,认为“气”是物质性的,而且认为“气”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人之所以有生命,也就是构成人体的“气”具有生命力的表现。《内经》中论述人体生命力的强弱,生命的寿夭,就在于元气的盛衰存亡;新陈代谢的生化过程,称之为气化生理;生命的现象,本源于气机的升降出入等,这都反映出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人体的生命动力。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5〕。这就是说,人的生命,无非就是气升降出入的生化运动。

    中医“气化论”的观点,源于《周易》。《易传.系辞上》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6〕。太极乃是天地未分时的混沌之气,太极混然一气运行,充满天空、深渊、高山、大海,所以叫“气”。故《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王充也说:“万物自生,皆禀元气”(《论衡.言毒》)。正因为人的生命活动是气的生命力的表现,所以根据人体不同部位的气及其不同的功能表现,定出了真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五脏之气等不同的名称,这也是《周易》哲学思想渗透到医学领域中而衍化出的名称。
, 百拇医药
    经络是人身气血运行的通路。故《灵枢.本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7〕。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基础。气血在经络中运行,主要是靠经气的推动。经络以十二经为主体,经气循环传注,从而维护了机体的生命活动。何谓“经气”?《素问.离合真邪论》明确指出:“真气者,经气也”〔8〕。因此,经络活动是生命力的表现,也就是太极混然元气,一气运行在人身之体现。

    以上是从中医生理学宏观角度,阐述《周易》理论的运用。在微观中医生理学方面的运用也很广泛,先天八卦的顺序,描述了胎儿在母体内生长的过程:人始生,禀受父母之精为一团精气,孕一月以乾象之,天地变化始于乾,乾属金,又主气;孕二月,胚胎为露水珠大小,兑为泽,以兑象之;孕三月胎火动,孕妇喜食酸冷,称为妊娠,离为火,以离象之;孕四月有胎动,震者动也,故以震象之;孕五月胎儿能随母之呼吸而不时胎动,巽为风,风能吹动万物,以巽象之;孕六月坎水上升以护胎,以坎象之;孕七月胎儿长骨骼,手足俱全,艮为山,性刚,以艮象之;孕八月胎儿发育成熟,胎动相对安静,坤为土属阴,主静,故以坤象之。万数始于一而终于九,见九则还一,故一般怀孕九月则能娩出足月之胎儿。宋代沈括用后天八卦叙述“胎骨之理”,男女媾精,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震坎艮是为三男,巽离兑是为三女;并运用数学工具推论出婴儿性别在整体上大致均衡的一般规律。《周易.说卦》曰:“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9〕。则是八卦近取诸身之运用,用取类比象说明人体肢体器官及功用。《灵枢.九宫八风》篇论述了按作卦九宫方位,八方风向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10〕。《灵枢.九针论》则以文王八卦方位,配合身形与节令,藉以说明人体气机阴阳升降与大自然的联系。如“请言身形之应九野也,左足应立春,左肋应春分,左手应立夏,膺喉首头应夏至,右手应立秋,右肋应秋分,右足应立冬,腰尻下窍应冬至,六腑膈下三藏应中州”〔11〕。李思可的《医学秘笈》,论述了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与人体脏腑的配属,并藉以说明脏腑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相互之间的病理变化(《十二经藏府合八卦图说第二》,滇南官印局,乾隆42年)。
, http://www.100md.com
    2 《周易》理论在中医病理学方面的运用

    阴阳五行学说是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亦是阐述中医病理学的理论基础。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果由于内部或外部的因素,导致了阴阳的失调,便产生疾病。阴阳失调主要有“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和“阴盛阳虚”、“阳盛阴虚”4种形式。中医病理学用阴阳的消长转化来解释和说明疾病的病理和转归。在疾病的演变过程中,人体脏腑之间还会出现一些复杂的病理传变,中医病理学则用五行学说中的相乘相侮来解释病理现象和说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最早见于《易经》。《周易.系辞》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中的伏羲八卦,“分阴阳之体用,言六合之象”。从乾至震象征天左旋,由巽到坤象征地右转,其卦象包涵了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等阴阳的主要变化规律。文王八卦“阐五行之精微,明气候之详略”。文王八卦阐发了五行之间生克乘侮的关系,并结合八卦方位配合四时说明了气候变化的规律〔12〕。《易经》还论述了五行生成之理。《类经图翼.五行生成数解》云“五行之理,原出自然,天地生成,莫不有数,圣人察河图而推定之。其序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此五行生数之祖,先有生数而后有成数,乃成一阴一阳生成之道,此天地自然之理也”〔13〕。这说明阴阳五行学说在《周易》中已经形成,并且比较完备而系统了。
, 百拇医药
    在中医学中,有时还用《周易》的卦义来说明某些疾病的发病机理。如《医学三字经.胀满蛊胀》篇曰:“单腹胀,实难除,山风卦,指南车,易中旨,费居诸”〔14〕。“山”卦属土,属脾;“风”卦属木,属肝;山卦、风卦合成“蛊”卦。“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象曰:“山下有风,蛊。”蛊卦的上卦是“艮”,下卦是“巽”,“艮”是阳卦刚健,“巽”是阴卦柔顺,所以说上刚下柔,是上下不能沟通,而发生混乱的形象〔15〕。这里用蛊卦的卦义,说明“单腹胀”的病理,主要是肝脾不和,木克土致病。并通过蛊卦的卦理,启示了治疗蛊胀病的一些治疗原则。

    3 《周易》理论在中医诊断学方面的运用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精神,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所谓整体观念,即强调外界环境与人体之间的密切关系,诊断疾病,必须要将环境的影响和本身变化联系起来。如《素问.疏五过论》说:“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16〕。中医诊断学强调整体观念,这实际上是《周易》观察事物的方法论在中医学上的运用。《易传.系辞下》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7〕。这段论述,既说明了八卦的由来,又体现出《周易》观察事物的整体观。
, 百拇医药
    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辨证的过程,是将四诊取得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明其内在联系和各种病变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作出诊断。在辨证过程中,阴阳五行学说则又是主要的辨证方法和说理工具。因此,《周易》的哲学思想是贯串在中医诊断疾病的全过程中的。以中医眼科诊断疾病为例,《审视瑶函》云:“瞳子眼黑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故阴阳合转而睛明,此眼具阴阳也。”并在卷首记载了《太极阴阳动静致病例》。五轮八廓学说是中医眼科的一种辨证诊断方法。五轮歌括:“肝有风轮是木形,肉轮属土是脾经,水轮肾水瞳神也,肺属金方是气轮,两眦血轮心属火,五轮原属五行分,能知生克分虚实,燮理阴阳血气平。”八廓歌括:“乾肺大肠传送廓,坎肾膀胱津液场,命门上焦会阴艮,胆肝清净震之方,肝络中焦巽养化,小肠离火心胞阳,肾络下焦关泉兑,坤脾水谷胃为强,合冲生克分虚实,对症投医病始康”〔18〕。五轮八廓学说体现了阴阳五行、八卦理论在中医诊断学上的具体运用。

    4 《周易》理论在中医治疗学方面的运用
, 百拇医药
    中医治则主要有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中医治疗学的基本原则,是在《周易》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建立的,其易理广泛地运用到中医临床各科的具体治法上。如《医学秘笈》云:“正虚者,凡培补之法,当取法乎先天之卦,以保其本体。邪盛者,而除祛之法,当取法乎后天之卦,以治其病。”《温病条辨.下焦篇.十一》曰:“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19〕。方用鸡子黄,是取《易传》之“巽之鸡”之意。鸡子黄为血肉有情之品,在卦属巽,巽为风,风能吹动万物,故能上通心气,下达肾气,通彻上下,一刚以御外侮,一柔以护内主,使其水火既济,故有坎离交济之妙。又如《幼科推拿秘书》记载了《阳掌八卦图》,并在推拿手法一节,详述了“运八卦”手法:“中指根下是离宫,属心火,此宫不可运动,恐运动心火。运法必用我大指按复之,然后以我食指头,从乾宫向兑坤小指边左旋到坎,归乾。……此法开胸化痰,除气闷满肺”〔20〕

    灵龟八法堪称易理在针灸治疗学上运用的典范。灵龟八法是配合八卦理论的按时取穴针灸治疗法。灵龟八法的治疗方法,是在人与自然整体观念指导下产生的,它着重强调了人体的统一性、完整性以其与自然界密切相关的联系。灵龟八法结合了阴阳、八卦、五行生成、天干地支、五运化合等理论,并运用数学计算,推演了经络腧穴、气血开阖的变化规律。它广泛而灵活地运用了《周易》学说和中医理论,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和近代科学的验证,都说明灵龟八法不仅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而且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和一定的科学价值〔21、22、23〕
, 百拇医药
    中医学是我国人民在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唯物观点和辩证思想。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周易》理论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和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也必须看到,《周易》的哲学理论,毕竟属于古代的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科学水平,其理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和不够完善的地方〔22〕。为了继承和弘扬祖国医学遗产,一方面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地探讨和研究《周易》理论的科学内涵;另一方面,必须自觉地以辩证唯物论为思想指导,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知识去整理研究,以加速中医科学化的进程,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辞源编写组.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11.

    〔2〕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80.142.
, 百拇医药
    〔3〕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17.

    〔4〕朱熹注.周易本义.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88.288~295.

    〔5〕张隐庵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268.

    〔6〕朱熹注.周易本义.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88.314.

    〔7〕陈壁琉,郑卓人.灵枢经白话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340.

    〔8〕山东省中医研究所研究班.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60

    〔9〕朱熹注.周易本义.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88.353.

, 百拇医药     〔10〕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357.

    〔11〕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358.

    〔12〕管遵惠.论经络学说的理论及临床运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172~197.

    〔13〕张介宾.类经图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7.

    〔14〕方药中.医学三字经浅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68.

    〔15〕孙振声.易经今译.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122.

    〔16〕张隐庵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368.
, http://www.100md.com
    〔17〕朱熹注.周易本义.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88.322.

    〔18〕傅仁宇.审视瑶函.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0.10~14.

    〔19〕王孟英.增补评注温病条辨(卷三).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8.9.

    〔20〕骆为龙.幼科推拿秘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25,35.

    〔21〕管遵惠.论灵龟八法的理论及临床运用.西安科技,1982,(1):15.

    〔22〕管遵惠.灵龟八法穴规律探析.云南中医杂志,1987,(1):26.

    〔23〕管遵惠.灵龟八法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80例对比观察.云南中医杂志,1987,(5):25.

    (收稿日期:1999—09—01)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