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微循环》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32859
高血压病(Ⅱ期)患者微血管改变及L-精氨酸治疗作用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国微循环》 1999年第4期
     作者:郭渝成 曾祖荫 雷 鸣 张志高 吴 强 陈 敏 张碧霞 莫玲娜

    单位:郭渝成、曾祖荫、雷鸣、张志高、陈敏、张碧霞、莫玲娜 550000 贵州省贵阳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四医院;吴 强 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

    关键词:L-精氨酸;高血压病;微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内皮素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微血管改变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及L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微血管改变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及L-精氨酸(L-arg)的治疗作用。方法 以20例正常人为对照,采用单盲法,将60例高血压病(Ⅱ期)患者分为三个治疗组: 盐酸L-精氨酸治疗组(Larg组,n=20)、巯甲丙脯酸治疗组(CPT、n=20)和两者联合治疗组(Larg+CPT组、n=20),分别予10d治疗,观察降压效果和治疗前后球结膜微循环、血浆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EDRF)血浆内皮素(ET)及循环内皮细胞计数(CEC)的变化。结果 (1) 三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均较前下降(P<0.005~0.001)、L-arg+CPT组总有效率为90%,较L-arg组和CPT组(分别为65%和55%)高(P<0.025);(2) 治疗前患者球结膜微循环细、小动静脉管径比(A/V)较正常对照组普遍变小,61.7%的病例存在缺血区,而治疗后3组的A/V均较前增大(P<0.05~0.005),其中L-arg组和CPT组缺血区较治疗前减少(P<0.05和P<0.02);(3) 3个治疗组治疗前EDRF较正常对照组减少,ET和CEC则增大,治疗后EDRF均增加(P<0.05~0.005),ET减少(P<0.02~0.001),L-arg组CEC较治疗前减少(P<0.005);(4) 患者的A/V分别与EDRF和ET呈正相关(r=0.5337)和负相关(r=0.5426),且L-arg组的A/V增大幅度与ET下降程度呈正相关(r=0.6062)。结论 高血压患者微动脉变细,61.7%的病人可见缺血区,其主要的病理改变为微动脉痉挛、狭窄及闭塞。由于微血管稀少及微动脉变细,必然导致外周阻力显著增加,对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由此可见,扩张高血压病患者的微血管、改善微循环,是L-arg产生降压作用的重要原因。这可能与L-arg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使EDRF增加及ET减少有关。

    *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资助项目 NO: 1997.305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