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38158
32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特点和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 1999年第4期
     作者:程金益

    单位:广东省番禺市大石人民医院儿科,番禺 511430

    关键词:

    咸宁医学院学报990419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不仅可以引起围产期新生儿死亡,而且是新生儿期以后造成伤残儿童的主要原因之一。本院从1995年10月~1999年4月共收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20例,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2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临床及CT诊断均符合1996年杭州会议修订标准。男236例,女84例,男∶女为2.8∶1;年龄为生后1小时到10天。早产30例,足月产268例,过期产22例。出生时Apgar评分1分钟评分≤3分82例,5分钟评分≤7分118例。体重1500~2500克32例,2501~4000克260例,4001~4500克28例。临床表现:意识障碍320例,其中过度兴奋120例,嗜睡186例,昏迷14例;肌张力改变310例,其中减弱30例,增高280例;原始反射异常:拥抱反射活跃20例,减弱或消失260例;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170例,头竖立反应评0分50例,评1分260例,评2分10例。其它临床表现有:惊厥、尖叫、前囟饱满、青紫等。

    1.2 CT结果

    头颅CT扫描采用日立W550型全身CT扫描仪,按新生儿头颅大小及观察病灶的需要进行扫描,全部病例均在生后3天~10天内检查。32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散在局灶低密度影分布2个脑叶内180例(占56.2%);低密度影超过2个脑叶、白质灰质对比模糊128例(占40%);弥漫性低密度影、灰质白质界限消失,但基底节、小脑尚有正常密度12例(占3.8%);;轻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并蛛网膜下腔出血33例(占18.3%);中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8例(占21%),脑室出血2例,硬膜下出血2例;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并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脑室出血1例,硬膜下出血2例。

    1.3 治疗及转归

    综合治疗:①保证组织氧供和恢复脑部灌流,使用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维持收缩压在6.67kPa以上。②维持血糖在600~900mg/L的正常水平。③适当限制入液量和控制脑水肿。④及时控制惊厥,首选鲁米那,有惊厥时使用负荷量15~20mg/kg,12小时后给维持量5mg/kg,分2次静推。若仅为兴奋激惹则首次使用10mg/kg,12小时后给维持量。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代谢激活剂胞二磷胆碱、脑活素。用法:胞二磷胆碱125mg/d,脑活素1~2ml/d,均分别加入葡萄糖中静滴一日一次,10~14天一个疗程。治愈296例,好转18例,死亡4例。

    2 讨论

    头颅CT扫描是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诊断、分型和预后判断中不可缺少的可靠指标之一。以往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发生于中度以上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而在本研究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轻度组与中度组分别为18.3%和21%,发生率相近。

    做CT检查时病情应稳定,宜在生后3~4天进行,应注意不要影响对患儿的抢救。本组病例均采用综合治疗,病情较轻者7天内恢复正常,说明脑损伤轻,恢复快,预后好。大部分患者能恢复,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少数患儿病情重,死亡率高,预后差。

    1999-05-17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