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52467
论经络的本质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年第4期
     作者:马玉宝 许 玉

    单位:马玉宝 许 玉(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 银川 750004)

    关键词:经络;功能;细胞间隙;经气;闸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90405 摘 要 经络是一个独立的功能调节系统,经络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细胞间将所形成的网络系统。机体的组织细胞都来源于同一个受精卵,受精卵分化增殖是按遗传基因蕴含的数率进行的。细胞在体内是有序排列的,这样就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若干个相通的细胞间隙网络群组。体表内脏的相关性、天人相应、个体差异都是由经络决定的。

    经络是揭开生命现象的一把金钥匙,是引导人类走向新的健康的突破口。从《黄帝内经》经络所占的篇幅就可以窥视其重要性,但从王清任《医林改错》之后,经络的重要性逐渐被淡化。针刺麻醉又使经络热起来了,而现代人认识和理解经络的角度偏差较大,给本该清晰的经络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面纱。人们对若隐若现的经络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和假说,但没有一种能圆满解释经络效应所产生的各种现象,致使经络在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上的巨大潜力远远没有挖掘出来,人类的长寿和健康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 http://www.100md.com
    1 经络是一个独立的功能调节系统

    人类和其它生物体一样,是由有形物质,如蛋白质、脂肪、水和无形物质如电、磁、场、能构成的。能够表现出生命现象的机体才是活的,生命现象是靠消耗无形物质做功体现的,如思维、行走、脏腑的功能活动等等。物质是不会消亡的,但宇宙的运动决定了物质的存在形成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对于人类而言,有形物质和无形物质总是按照细胞代谢的速率,在整个生命过程中进行着有序的形气转化,而这个过程又受自然界诸多因素和人本身思维意识的影响。当然人类也可以直接利用自然的无形物质(如光气等),去维系自己的生命活动,而每个不同的个体或相同个体在不同的功能状态下,这种能力又有相当大的区别,这就是气功师辟谷和神情专注的曾子七天不吃而不影响健康的原因,诸如此类的许多现象,不从经络入手,用现代西医狭义的生理学又怎能解释得了呢?

    经络的存在,自80年代已逐渐被现代物理声、光、电、磁、核等技术所证实,而且经络效应是多细胞生物所共有的现象,现代人群是以隐性感传的方式普遍存在。有现象必然有物质基础,但反映现象的物质并不一定都是有形的,有谁敢说光气、电能不是物质。一个理论的正确与否,要看是否反映了客观实际,如果脱离了实践就不是正确的理论。经络虽然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淋巴系统等有密切的联系,但又与这些有形结构系统有明显区别。经络是实现形气转化的中转站,经络是一个独立的功能调节系统,这种调节是靠无形经气的流动来完成的,这种调节比神经体液调节更快、更直接,正是由于经络的调节,才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的协调统一。当形气转化过程终止了,经络就变为简单的低阻线,结构就无法体现功能,生命现象就随之消失。
, http://www.100md.com
    对待经络问题,古人受社会环境和科学水平的制约,在结构与功能、气与血、经与脉概念的表述上不够清晰,给经络一个运行气血通道的不确切定义。现代经络研究也是循着逐级解剖的还原主义路线而进行,始终都停留在特定的形态结构这个层次上,想把通道精确定位,其实这与古人所要表达的那个经络相差甚远,也就注定了要失败。“经络是古人在整体水平上,对生命机体进行动态观察中形成的,是一种整体效应,它存在于生命整体之中,随着生命的诞生而产生,又随着生命终结而消亡。[1]”祝总骧教授1988年10月25日的国际经络生物物理研讨会上说“经脉线不是一条简单的单一结构和功能的线,而是多层次、多形态、多功能的立体结构。[2]”这一结论并没有使原来经络的概念清晰化。“现代分形理论提示,任何形式的组织结构都不可能全部占据三维空间,总有一个分数维空间作为间隙存在,人体结构亦不能例外,它的间隙无疑应以有序流动着的体液来填充。……中医所论的运行于‘分肉之间’的气,就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人体组织间隙中的由粒子和波动共同组成的复合信息载体;古人所概括描述的经络系统十四经脉,就是人体这个开放系统的自组织活动所形成的无形的信息通道。[3]”现代一些学者的研究思路已经越来越接近经络的本质,但遗憾的是却以有序流动着的体液去填充那无形的通道,这不能不说是逻辑思维上的前后相互矛盾。
, http://www.100md.com
    2 经络——细胞间隙所形成的网络系统

    经络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细胞间隙所形成的网络系统。机体的组织细胞都来源于同一个受精卵,受精卵分化增殖是按照一定的数率进行的,就决定了细胞在机体内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积,而是有序排列着的,这样就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若干个逐级相通的细胞间隙网络群组。细胞的这种间隙不能用直观的线性思维去认识,只能用抽象的立体思维从三维、四维空间的角度来理解,通过逐级解剖的方法来寻找经络的本质,就象用平面几何的定理来解立体几何的数学难题永远得不到正解。十四经络群组是受精卵在胚胎发育时就逐渐形成了,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尽管不同的个体会出现微小的差别或变异,但总的分布趋势却是极为相似的。在死亡不久或特殊处理的尸体上,只要细胞没有崩解,这种间隙仍然存在,只不过立体空间结构没有经气充填而扭曲塌陷变得更为狭小。此时的间隙尽管有许多物理特性,但已不能与活体中的那个能体现出多种功能的经络系统相提并论了。每个群组之间都表现为相对独立,但又在特定的部位(腧穴处)相互交叉以实现经络群组之间的联系。如三阴交就是肝、肾、脾三经经气交汇部位,当然最多还是发生在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十二经别、十五络脉都起到了加强表里两经联系的作用,这样机体间的联系还不够充分,又有奇经八脉总揽阴经、阳经之间的协调平衡。肝肾同源,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肺热常下移大肠烧灼津液而致大便秘结,清肺先增液通便,这些脏腑间的表里关系就有科学的内在依据,并不是中国古人凭空想象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了。
, http://www.100md.com
    2.1 在机体内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并不是完全同步的

    机体内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在时相上存在微小的差别,这种差别并不表现在现代医学划分的不同的有形结构系统和组织之间,而是表现在传统中医理解的经络群组之间,也就是说细胞间隙把一组相关的组织细胞联系起来了,内至脏腑,外至经筋、皮部,这群细胞代谢活动是同步的,这种相关性不分内外、远近,同是皮肤的组织细胞,它们的组织属性是相同的,所处的位置是相邻的,受同一神经分支支配,同一血管分支营养,只因它们的细胞间隙并不完全相通,不属于同一经络群组,在整个生命现象中的功能表现却无相关性可言。例如循经感传不会四处扩散,总是一条固定的较窄的线;针刺足三里总能有效地调节胃的蠕动,足三里与胃之间既没有相同的神经,又没有相同的血管连属,这只能理解为足三里与胃同属一个经络群组;有关脏腑功能的改变,在体表相应的经络线上出现麻木、疼痛、皮屑、丘疹、红线等,选择适当的腧穴进行针刺,在脏腑功能活动得以纠正的同时,体表经络线上的这些外在表现也随之消失,这些只能用经络学说去解释。现代西方医学通过逐渐解剖的方法研究人体,只看到了有形的组织结构,就有相当的局限性,不能解释体表与内脏相关,就在情理之中。
, 百拇医药
    2.2 在细胞间隙网络上,流动着象征生命现象的经气

    经气主要是生物电能,当然也有波动的微小粒子。细胞间隙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从里深的脏腑层次到表浅的皮部层次都有联系。经络作为一个独立的功能调节系统,错综复杂地存在于有形结构系统和组织之间,从而实现了“内连脏腑,外结肢节,协调阴阳”的生理功能,体现了人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细胞间隙应有的立体空间是实现这种功能的结构基础。经气的存在与可流动性却起着决定性作用。气就象《内经》中论述的那样,是物质转化的中间形式,但体内并不存在难以捉摸的十多种气,而只有经气一种,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和部位名称不同而已,如肾气、肝气、胃气等等。机体内细胞的分解代谢产生经气,经气却又参与了细胞的合成代谢。细胞的代谢活动决定着间隙上经气的流量,而经气量的改变反过来又能影响细胞的代谢速率,合理的空间不但对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就是对所有生物的生存都有重要意义。水稻在数十年前,直接把种子撒在田里,不管农民管理的多好,也只能有200kg~250kg的产量,后来科学种田规定了株与株、行与行之间应有的空间,结果节约了种子,产量却提高到500kg左右。近10多年来小麦也采取了分行插种,产量同样提高,一般行是南北走向。农作物生长期南风刮得比较多,这样更有利于通风和日光照射,细胞在体内排列的致密程度是不等的,这就决定了间隙的大小,经→络→孙络间隙逐渐减小,最后就变得混沌不清,似有非有了,间隙无论大小都被无形的可流动的经气填充着。各经络群组之间经气的分布是均衡的,保持着一定的量比关系。当某个局部细胞的合成代谢加快时,消耗经气量增加,阻力降低,经气就会向这个部位流动和转移,反之分解代谢加快时,产生的经气量增加,过盛的经气就会向其它部位流动和转移,以促进新的平衡产生。当然,这种调节首先在同一经络群组之间进行,继而发生在相交相通的表里经及其它群组之间。由此可以看出,小到孙络,大到经络干线必须完全通畅,经气在间隙网络上能够自由流动,才能实现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精神与物质、有形物质与无形物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统一,它决定着机体自组织调节能力的强弱,或者说是维护机体内在平衡的重要力量。
, http://www.100md.com
    2.3 经络效应与思维意识之间应该有一定的量比关系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使人接触的各种信息增多(视觉、听觉等),中枢神经系统高度分化,经络效应就被强大的思维意识遮盖和削弱了,原有的那种平衡关系出现严重背离,经络效应就经历了一个由显性到隐性、由强到弱的退化过程。经络这个最原始、最可靠的防御系统,发挥的作用就十分有限,这就是人类与其它动物相比疾病种类繁多,并呈逐年递增趋势的根本原因,人类只有锻炼和强化经络的功能才能摆脱疾病的困扰。退化也是进化的一种,而被退化的不能说都是无用的。生命最初是在大海中形成的,现在陆地的许多哺乳类动物生下来就会游泳,这一特性人类却已经不存在了,只有经过有效地训练,才能在人类身上重新呈现。不同的人经络效应的强弱是不等的,细小孙络那混沌不清的细胞间隙是似有还是非有,在整体健康水平上就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差别。淡化经络群组的独立性,加强经络群组之间的联系性,能有效提高经络效应。但怎样实现这一目的,又是一个难以捉摸的问题。《内经》中所论述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养生论》所讲的那个“精神与形体的高度一致”,《周易参同契》中的“缓体处空房,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道家佛学倡导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等,都有利于实现这一目的。当然,我们要把这种神情专注、排除杂念、修身养性的锻炼方法与碌碌无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消极生活态度区别开来。体育锻炼、体力劳动就是一个“劳其筋骨”的过程,这能使机体部分与部分的协调性增加,但如果没有“苦其心志”、“恬淡虚无”、净化心灵的过程,经络效应的提高幅度是有限的。繁杂的思维意识能削弱经络效应的原因,一是过快地消耗了无形的经气,使形与气的量比关系失衡;二是不同的思维意识活动,最初总是一组不同的经络群组的细胞代谢活动加强才能表达出来的。例如一个情绪反常的人,“怒”使肝经的细胞群代谢活动加强,“喜”又使心的加强,“思”又使脾的加强,这样脏腑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独立而无法协调的。当一个人想钱的时候,A经络群组的细胞代谢活动加强,随即又要去想权、想色,B经络群组、C经络群组细胞代谢活动相继加强,这同样能使机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趋于涣散,从而影响机体的健康水平。现代医学对人体功能状态的研究还很肤浅,只认识到清醒状态和睡眠状态,而对二者之间存在的意念状态根本就不清楚。中医真气的修炼(即提高经络效应)恰恰需要反复进入这种特殊的意念状态才能收效。这一方面可以使机体形气转化过程加强,使细小孙络混沌的细胞间隙清晰化;另一方面可以逐渐缩小各经络群组之间细胞代谢的时相差,最终趋于同步。机体高度统一使得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抗御病邪的能力以及组织细胞的自我修复能力都会显著增加。
, http://www.100md.com
    2.4 天人相应是靠经络实现的

    自然界的许多变化总是先影响经络,进而才影响机体的。宇宙是一个运动的整体,孤立地看人也是一个整体,而从宏观角度讲,人只能是宇宙的一个部分,必须与自然界保持协调一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精髓是“适者生存”,机体能否有效地调整自己,适应环境变化就成为衡量健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也就是说机体在保持自身协调平衡的同时还必须随时调整自己以保持与自然界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主要指体内无形的经气与外界无形的光气之间的某种平衡。钱学森得出了人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的结论,而实际上活着的机体并不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否则就难以维持机体37℃左右的恒温内环境。机体通过五官九窍实实在在与自然界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全身皮肤的汗毛孔也有微弱的交换功能。这些,现代医学都已经认识到了,唯独经络在维持机体与自然界平衡中的重大作用,目前还没有认识到,如何实现中国古人所说的“天人相应”也知之甚少。今天,当我们认识到了经络的本质,这些难题就得到了解决。人体是一个半封闭、半开放的巨系统,机体是开放还是封闭,由体表大的经络干线上闸门(即腧穴)的开阖决定的,而又受思维意识和功能状态影响。体表有数百个闸门、闸门的大小和开阖程度都是有区别的,闸门的大小是由细胞排列的致密程度决定的,开阖程度是由经气的流量和外界光气的量决定的。闸门的开阖应该是一个自然有序的、有选择性的过程,既不能百分之百的开,又不能百分之百的阖。当自然界在某时某地发生了变化,不利于机体细胞正常的代谢速率时,闸门就应该关闭;而宇宙的运动又把某时某地的这种不良变化调整好了,闸门就应该开启。当机体健康水平较为低下时,这种自然有序的选择性过程就有可能倒置,而使机体更加偏离健康。闸门的这种选择性开放,使机体无形的经气与外界的光气能量间的转化成为可能。经气过盛了就要通过闸门向外界环境宣泄。经气不足了,光气就要通过闸门进入体内而转化为经气。因此,闸门的关闭应该是间断的、暂时的;闸门的开放却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只有这样人才能按照宇宙韵律与自然界其他事物保持某种意义上的动态平衡,健康地生存下去,当然也可以用外力,如针刺将闸门打开。人类繁杂的思维意识构成了关闭闸门的力,阻碍经气与光气之间的转化与交流,对自身健康有负面影响就显而易见,怎样处理好二者之间的矛盾就尤为重要。
, 百拇医药
    《内经》中论述道:“经脉者,所以决生死,调虚实,处百病,不可不通也。”经络的功能调节作用是建立在完全通畅的基础上,而经络效应与中枢神经系统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发展是极不均衡,人们并没有设法去加强和提高经络效应,经络效应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退化过程。在发达的思维意识创造的物质文明面前,人类的健康也同样与今天的这个高科技时代不相协调,现代人经络是通还是不道,通到什么样的程度,的确很难准确描述,不同的机体对于相同的致病因素作用结果是不同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也不等。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的空间、时间里,受到外界不同的气候、地理环境等的影响,功能状态必然发生变化。我们既不能用双盲法把前者的不同进行统计学处理,又不能用静止的实践方法把后者的变化固定。中医因人、因时、因地治宜,灵活的治疗原则是符合宇宙法则的,是科学的。现代医学认为香烟中的尼古丁是致癌物,而有些人吸劣质烟草量之大,时间之久,足以让病理学家吃惊,他们不但没有患癌症,反而健康地活了八、九十岁,甚至上百岁;体育锻炼能改善人的体质,有的人经常坚持体育锻炼却很早地结束了生命,而有些人,他们生活在无欲无求并不富裕的环境中,却又很长寿。人类医学在逐级解剖上的弯路走得时间太长,需要变革,医学研究必须遵循医学目的,必须回到以观察生命现象为前提的正确道路上来,必须注重个体之间的差别,承认那些无形物质的存在,承认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宇宙是一个运动的整体,而人只能是这个自组织平衡整体中的一部分,人有改造自然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十分有限,人更多的是改变自己去适应宇宙的运动变化,人类应该好好地享用中国古人献出的丰厚礼物—经络,深入对人体功能状态的研究与观察,提高经络效应,及早地发现和纠正那些有“趋病倾向”的状态,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平常心,才是健康长寿的唯一秘决。

    参考文献

    [1] 赵峰.经络实质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反思.中医研究 1992;4(5):35

    [2] 祝总骧,等.针灸经络生物物理学(序).第1版.1989:11

    [3] 李志超.经络——人体的无形信息通道.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8;5(4):52~53

    (收稿日期 1998—11—29 修回日期 1999—01—1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