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综合临床》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211001
首发锥体外系征的川崎病1例
http://www.100md.com 《中国综合临床》 1999年第5期
     作者:刘世平

    单位:716000 延安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关键词:

    中国综合临床9905961 病历简介

    男,6岁。以肢体不自主运动2天入院。2天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面部挤眉动眼、噘嘴、吐舌等“鬼脸”样动作,同时伴摇头、耸肩及肢体不自主运动,1日发作5~6次,每次持续3~5min,入睡后安静。发作后自述对上述行为无法控制。无发热及肢体强直性抽动,无意识障碍及二便失禁。无外伤史及误服毒、药物史。曾在当地按“癫痫”治疗效果差。查体:T 36℃,脉搏84次/min,呼吸26次/min,神清,皮肤及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无黄染,唇、咽、扁桃体及心、肺无异,肝、脾不大,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及血沉、抗“O”及脑脊液检查均无异常。心电图正常。脑电图:边缘性脑电图。入院后暂口服鲁米那观察。1周后突然高热达39℃,全身皮疹呈充血性斑丘疹。高热持续1周后,出现球结膜充血,口唇皲裂,口腔粘膜糜烂,颈部及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大,四肢皮肤硬性水肿,同时巩膜黄染,心悸,心前区不适,肝区痛,恶心,食纳明显减少。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ST段改变。心脏B超:①左右冠状动脉内径增宽;②心包少量积液。总胆红素300μmol/L,谷丙转氨酶12.8μmols-1/L,多次查白细胞不高,肥达、外裴反应正常,血培养阴性,抗感染、对症治疗效果差。会诊结果为川崎病。给予阿斯匹林、维生素C、能量合剂营养心肌,中西药保肝,肌注丙种球蛋白及胸腺肽,1周后体温正常,2周浅表淋巴结、肝、脾明显缩小,硬性水肿消失,皮疹消退,趾、指片状脱皮。住院40天,痊愈出院,随访5年健在。

    2 讨论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是散发于小儿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目前尚无特异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本病系多系统损害,最常见是心血管,引起冠状动脉及全身中小动脉血管炎,形成动脉瘤,预后由受累程度决定。本例符合197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组的诊断标准,且呈多系统损害,如心血管及肝功损害明显,故可以诊断。本病已成为日本小儿后天心脏病常见原因之一,我国各省均有发病,但以锥体外系首发则未见报道,考虑系基底神经节部位血管炎所致。本病呈自限性经过,大多能康复。主要死因系冠状动脉血栓形成,造成心肌梗死及动脉瘤破裂猝死;亦有并发胰腺炎死亡者,可能是应激反应诱发猝死。本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以抗炎抗血栓为主,首选阿斯匹林加用抗感染支持疗法。应用激素有争议,因其虽有改善皮肤粘膜病变及降温作用,但对成纤维细胞有破坏作用,抑制动脉内膜增生,妨碍动脉瘤的自然恢复,可导致瘤破裂造成猝死。日本学者认为本病是免疫复合物病,故采用完整的免疫球蛋白大剂量疗法取得很好疗效。

    [收稿:1998-08-28],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