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重庆医学》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211610
急性荔枝螺中毒9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重庆医学》 1999年第5期
     作者:李 梅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红十字医院(222042)

    关键词:

    重庆医学990560 食用荔枝螺中毒少有报道,现将近二年来我院收治的9例急性荔枝螺中毒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9人,男性6人,女性3人,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37.1岁。荔枝螺食入量为150~250g,平均200g,潜伏期最短5分钟,最长2小时,中毒就诊时间为0.5~3小时。

    1.2 临床症状:9例均诉口周、舌尖、四肢麻木;头昏、恶心、呕吐及咳嗽无力,有痰不能咯出(100%)。其中2例感染呼吸困难(22.2%),1例年龄较大者,除上述症状外,并出现肢体软瘫,声音嘶哑,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停止(11.1%)。9例神志均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内。心律齐、心率68~86次/分钟。肺部听诊正常,腹检无阳性体征,神经系统检查无病理反射。

    1.3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7.1~1.6×109/L,大小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心电图检查正常。

    1.4 治疗经过:9例均经清水洗胃,催吐、导泻,全部病例均使用激素治疗(地塞米松10~30mg/d,连用5天),并给予碳酸氢钠碱性利尿及保肝对症支持治疗。2例呼吸困难者给氧,并加入645-2静脉输入,20mg/天,共用5天。1例呼吸停止者给予气管内插管,人工机械通气及呼吸兴奋剂静点,约20分钟后恢复自主呼吸,面色开始红润,此后病情逐渐趋稳定,仅酌情对症处理。经过24小时抢救,除1例重症病人外,余均好转。住院2~5天,先后痊愈出院。1例重症住院二周出院,全部随访一年未见后遗症。

    2 讨 论

    荔枝螺又名红带织纹螺,属贝类,喜生活在底质为泥沙石砾的沿海滩涂上,为我国沿海居民经常捕食的贝类之一。在一些特定的海域,一贯可食的贝类可突然被毒化,食用后即可引起中毒,本文9例根据临床表现均为食入荔枝螺所致。可食贝类受毒化的原因,与“赤潮”有关。赤潮即海水中出现变色的红斑,伴有海洋动物死亡,产生毒藻。荔枝螺食入毒藻后,其本身不中毒,而有富集和蓄积藻类毒素的能力,人们食用后即可引起食物中毒,有毒成分是蛤蚌毒素,系神经毒,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和骨骼肌细胞的极化作用,尤其是由于阻断了神经冲动传导所必需的钠离子进入神经和肌肉细胞所致。

    临床主要表现为潜伏期5分钟~4小时,一般为0.5~3小时,以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症状最为多见。本组9例均有唇、舌、四肢麻木,呼吸受限等周围神经损害症状。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严重中毒者可发生呼吸肌麻痹而死亡。本组2例出现呼吸困难,1例出现呼吸暂停。

    目前,对毒贝类中毒,尚无解毒药物。应采取排毒措施、碳酸氢钠碱性利尿及对症疗法。抗胆碱神经药物也为治疗荔枝螺中毒引起呼吸困难的主要药物,其作用机理未明。本组2例呼吸困难及呼吸停止者用654-2治疗,获得较好效果。根据其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故我们考虑在荔枝螺中毒时是否还有导致细胞突触传导介质之一—乙酰胆碱的代谢障碍。总之,其毒理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呼吸肌麻痹,应及早作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并行机械通气,加强护理。,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