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研究胃肠动力学概况
作者:邹世昌
单位:邹世昌 广西柳城县人民医院 柳城 545200
关键词: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9905125 胃肠动力学研究是近十几年来国际国内医学研究的热点。近几年来中医对胃肠动力学的认识和研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体现出中医药在促进胃肠动力作用方面有独到之处。
1 中医研究胃肠动力学概况
中医对胃肠动力学的认识源远流长。中医认为胃主纳食,脾主运化,而脾胃的正常运化还依赖于肝木疏之,肾阳暧之。如赵养葵《医贯.后天要论》中认为:“饮食入胃,犹水谷在釜中,非火不熟,脾能化食,全借少阳相火之无形者在下焦蒸腐,始能运化也”[1]。人体消化吸收机能活动是依赖脾胃升降运动来完成的,脾与胃一升一降的对立统一运动,使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的生理功能处于正常状态[2]。
, http://www.100md.com
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发展迅速,能为我中医所用。李秀峰等使用B超饮水探查法来观察半夏泻心汤对顽固性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胃动力学影响,结果发现半夏泻心汤能明显增强胃动力,使胃对液体排空速度加快[3]。叶富强等研究发现左金丸4g/kg、6g/kg剂量能明显抑制小鼠胃排空,加木香后则无这种作用。左金丸2g/kg、4g/kg、6g/kg明显抑制小鼠小肠推进运动,加木香后则可减轻这种作用[4]。孙颂三等研究发现疔毒丸(巴豆霜、大黄、雄黄)不仅对大鼠的肠道,而且对胃电、胃运动也有显著增强作用,故其泻下作用快、强,维持时间较长[5]。陈少夫等用胃肠钡餐X光透视证实木香具有促进胃排空的作用,因而提示木香有可能做为胃肠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治疗药物[6]。冯卫红等发现滋阴代表方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桑叶、天花粉、玉竹、生扁豆、生甘草)对动物在体胃运动有明显抑制作用[7]。李岩等以钡放射法观察发现柴胡枳实合剂对人体有明显增强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的作用[8]。潘志恒等用放射性核素标记试餐法,测定35例典型中医分型的慢性胃脘痛患者的液体胃排空功能,说明脾气虚者存在液体胃排空加快的情况,因为脾虚患者多存在交感神经功能偏低,副交感神经功能偏亢状态。胃的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可促进整个胃体的紧张性收缩,使胃内压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而幽门括约肌则舒张开放,结果使液体的胃排空速度加快[9]。曾锦章等用γ核素显像测定胃排空,表明胃排空改变的类型在慢性胃炎实证组和虚证组中的表现有差异,前者表现为显著的固、液体双相排空延迟(主要是肝胃不和患者),而虚证组仅表现为明显的固体半排空时间延长(主要是脾胃虚寒型患者),固体延滞期和液体半排空时间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10]。尤胜义等采用放免法和肠鸣音分析技术观察发现大承气汤可促进腹部手术后患者的肠管运动,增强肠管张力,使消化道处于新的动态平衡,有利于术后消化功能的恢复[11]。李岩等以大分子色素葡聚糖蓝2000为标记物,就五苓散对小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结果提示五苓散有明显增进小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的作用,进而证实了该方剂用于胃潴留及改善胃腔胀满症状的作用与增加胃肠动力有关[12]。
, http://www.100md.com
胃动力中药是指对食管、胃、小肠、大肠的蠕动具有促进作用的一类中药。根据中医传统理论及现代药理研究,将最常用的胃动力药分称作“小三联”(即枳实、二丑、大黄)和“小五联”(即小三联加枳壳、槟榔片)。根据其促进消化道蠕动的作用部位不同,分选用之,如食管用枳壳、枳实;胃用枳实、枳壳、槟榔片;小肠用二丑、槟榔片、枳实;大肠用大黄。临床中在治疗胃肠道疾病兼见胃肠动力不足时,根据不同病邪和正气虚否,在辨证基础上加入相应的促进胃肠动力药治疗,效果较好[13]。促进胃肠动力作用的中药中,芳香化湿类有白蔻、草蔻等;消食化积类有鸡内金、山楂;行气导滞类有枳实、枳壳、槟榔、大腹皮;通腑泻下类有大黄、芒硝、番泻叶、麻仁、黑白丑、巴豆;温里散寒类有茴香、高良姜、胡椒。枳实、枳壳在低浓度时可使胃肠收缩节律增强,促进排空,而在高浓度时则对肠管呈抑制作用,可降低平滑肌张力,解除痉挛。对于某些胃酸分泌过高,胃肠排空过快,以饥饿性疼痛为主的患者,则应采用具有解痉、制酸作用的药物[14]。有胃肠动力作用的中药的归经,如木香、陈皮、苏梗入胃经,能理气和胃;厚朴、枳壳、枳实、大腹皮入大小肠,能理气宽肠通腑;香附、青皮、娑罗子入肝胆经,能疏肝理气,促进胃肠运动,调整胃肠动力障碍。用药时注意寒热对症,燥湿相宜,脏虚宜补,腑实宜泻,升清降浊,如脾虚气陷用升、柴、参、芪之属。胃气不降而上逆,呃逆嗳气,当理气降逆,用旋复花、代赭石、丁香、柿蒂之类。清热理气用川连、蒲公英、枳壳、川楝子、焦山栀。理气生津用麦冬、石斛、绿萼梅、竹茹、枳壳[1]。胃气上逆临床多表现为嗳气、呃逆、反酸、呕吐、反胃等症。针对胃气上逆的不同病机和证型,以不同的方药治疗。如肝火犯胃,胃失和降以左金丸治之;气虚湿阻,脾胃气机不畅以香砂养胃丸治之[2]。有实验表明,香砂六君汤对胃肠运动有明显的双向调整作用,可以明显增加患者食欲,调整胃酸分泌[15]。
, http://www.100md.com
2 结语
随着现代医学的研究发展,中医对胃肠动力学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并且不断体现出中医药在这方面的优势,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开发出许多有独特疗效的调节胃肠动力的中药,极大的丰富了胃肠动力学的理论和临床治疗的经验。
中医认为,胃肠动力的主宰在于脾胃正常的升降运动,保证脾胃升降运动正常的原动力是脾胃之气的旺盛,及肝胆的正常疏泄,和肾阳的正常温养。造成脾胃升降运动失常的原因则是脾胃气虚,脾肾阳虚,肝胆疏泄失调和气滞,湿阻中焦,寒热失调。临床治疗则采取相应对策,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入对胃肠动力有针对性调节作用的中药。笔者临床体会到采用辛开苦降法调理脾胃升降运动,可取得较理想的疗效,常用的辛开苦降的药对有:苏梗配枳壳,霍香配枳壳,干姜配黄连,吴茱萸配黄连,丁香配黄连,临床中可根据病情辨证选用,配入其他对症药物治疗。温肾之品不可忽视,对一些久治未效的胃肠动力不足的患者只用常法治疗较难获效,此时可辨证加入一些滋肾壮阳之品如苁蓉、巴戟、淫羊藿,对胃阴不足兼肾虚者加用山萸肉,每可获得预想不到的效果。
, http://www.100md.com
中医研究胃肠动力学,有益于对脾胃病的认识和治疗,今后仍需继续努力,应加强对脾胃病辨证分型的胃肠动力学指标的研究,中药方面不仅研究单味药对胃肠动力学的影响,更要研究复方对胃肠动力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赵民望.中医对胃肠动力学的认识与实践.浙江中医杂志,1998;33(2):79
2 陈蔚文.胃气动力理论与临床初探.新中医,1998;30(1):3
3 李秀峰,宋光荣,阎保臣,等.半夏泻心汤对顽固性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胃动力学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1):672
4 叶富强,陈蔚文.左金丸的药理研究.中成药,1996;18(1):43
5 孙颂三,袁士琴,唐玉,等.疔毒丸对胃肠平滑肌电活动与胃肠运动效应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7):424
, 百拇医药
6 陈少夫,李宇权,何凤云,等.木香对胃酸分泌、胃排空及胃泌素、生长抑素、胃动素水平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7):406
7 冯卫红,侯家玉.沙参麦冬汤对动物在体胃运动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3):164
8 李岩,陈苏宁,陈少夫,等.柴胡枳实合剂对健康人胃排空、小肠推进功能及血中胃动素、胃泌素水平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10):622
9 潘志恒,梁九根,陈国浩,等.慢性胃脘痛脾虚证患者核素胃排空功能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9):542
10 曾锦章,张万岱,彭武和,等.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与胃排空关系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10):601
11 尤胜义,吴咸中,刘满林.大承气汤对胆囊切除术后胃肠激素及肠运动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9):522
12 李岩,麻树人,田代真一.五苓散对小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的影响.中华消化杂志,1997;17(1):9
13 仝小林,崔新育.胃动力中药的临床应用体会.中医杂志,1995;36(8):463
14 郑柏菁.对胃肠动力中药的认识.中医杂志,1996;37(11):697
15 李乾构,王自立,主编.中医胃肠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69
(1999-03-16收稿), http://www.100md.com
单位:邹世昌 广西柳城县人民医院 柳城 545200
关键词: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9905125 胃肠动力学研究是近十几年来国际国内医学研究的热点。近几年来中医对胃肠动力学的认识和研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体现出中医药在促进胃肠动力作用方面有独到之处。
1 中医研究胃肠动力学概况
中医对胃肠动力学的认识源远流长。中医认为胃主纳食,脾主运化,而脾胃的正常运化还依赖于肝木疏之,肾阳暧之。如赵养葵《医贯.后天要论》中认为:“饮食入胃,犹水谷在釜中,非火不熟,脾能化食,全借少阳相火之无形者在下焦蒸腐,始能运化也”[1]。人体消化吸收机能活动是依赖脾胃升降运动来完成的,脾与胃一升一降的对立统一运动,使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的生理功能处于正常状态[2]。
, http://www.100md.com
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发展迅速,能为我中医所用。李秀峰等使用B超饮水探查法来观察半夏泻心汤对顽固性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胃动力学影响,结果发现半夏泻心汤能明显增强胃动力,使胃对液体排空速度加快[3]。叶富强等研究发现左金丸4g/kg、6g/kg剂量能明显抑制小鼠胃排空,加木香后则无这种作用。左金丸2g/kg、4g/kg、6g/kg明显抑制小鼠小肠推进运动,加木香后则可减轻这种作用[4]。孙颂三等研究发现疔毒丸(巴豆霜、大黄、雄黄)不仅对大鼠的肠道,而且对胃电、胃运动也有显著增强作用,故其泻下作用快、强,维持时间较长[5]。陈少夫等用胃肠钡餐X光透视证实木香具有促进胃排空的作用,因而提示木香有可能做为胃肠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治疗药物[6]。冯卫红等发现滋阴代表方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桑叶、天花粉、玉竹、生扁豆、生甘草)对动物在体胃运动有明显抑制作用[7]。李岩等以钡放射法观察发现柴胡枳实合剂对人体有明显增强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的作用[8]。潘志恒等用放射性核素标记试餐法,测定35例典型中医分型的慢性胃脘痛患者的液体胃排空功能,说明脾气虚者存在液体胃排空加快的情况,因为脾虚患者多存在交感神经功能偏低,副交感神经功能偏亢状态。胃的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可促进整个胃体的紧张性收缩,使胃内压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而幽门括约肌则舒张开放,结果使液体的胃排空速度加快[9]。曾锦章等用γ核素显像测定胃排空,表明胃排空改变的类型在慢性胃炎实证组和虚证组中的表现有差异,前者表现为显著的固、液体双相排空延迟(主要是肝胃不和患者),而虚证组仅表现为明显的固体半排空时间延长(主要是脾胃虚寒型患者),固体延滞期和液体半排空时间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10]。尤胜义等采用放免法和肠鸣音分析技术观察发现大承气汤可促进腹部手术后患者的肠管运动,增强肠管张力,使消化道处于新的动态平衡,有利于术后消化功能的恢复[11]。李岩等以大分子色素葡聚糖蓝2000为标记物,就五苓散对小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结果提示五苓散有明显增进小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的作用,进而证实了该方剂用于胃潴留及改善胃腔胀满症状的作用与增加胃肠动力有关[12]。
, http://www.100md.com
胃动力中药是指对食管、胃、小肠、大肠的蠕动具有促进作用的一类中药。根据中医传统理论及现代药理研究,将最常用的胃动力药分称作“小三联”(即枳实、二丑、大黄)和“小五联”(即小三联加枳壳、槟榔片)。根据其促进消化道蠕动的作用部位不同,分选用之,如食管用枳壳、枳实;胃用枳实、枳壳、槟榔片;小肠用二丑、槟榔片、枳实;大肠用大黄。临床中在治疗胃肠道疾病兼见胃肠动力不足时,根据不同病邪和正气虚否,在辨证基础上加入相应的促进胃肠动力药治疗,效果较好[13]。促进胃肠动力作用的中药中,芳香化湿类有白蔻、草蔻等;消食化积类有鸡内金、山楂;行气导滞类有枳实、枳壳、槟榔、大腹皮;通腑泻下类有大黄、芒硝、番泻叶、麻仁、黑白丑、巴豆;温里散寒类有茴香、高良姜、胡椒。枳实、枳壳在低浓度时可使胃肠收缩节律增强,促进排空,而在高浓度时则对肠管呈抑制作用,可降低平滑肌张力,解除痉挛。对于某些胃酸分泌过高,胃肠排空过快,以饥饿性疼痛为主的患者,则应采用具有解痉、制酸作用的药物[14]。有胃肠动力作用的中药的归经,如木香、陈皮、苏梗入胃经,能理气和胃;厚朴、枳壳、枳实、大腹皮入大小肠,能理气宽肠通腑;香附、青皮、娑罗子入肝胆经,能疏肝理气,促进胃肠运动,调整胃肠动力障碍。用药时注意寒热对症,燥湿相宜,脏虚宜补,腑实宜泻,升清降浊,如脾虚气陷用升、柴、参、芪之属。胃气不降而上逆,呃逆嗳气,当理气降逆,用旋复花、代赭石、丁香、柿蒂之类。清热理气用川连、蒲公英、枳壳、川楝子、焦山栀。理气生津用麦冬、石斛、绿萼梅、竹茹、枳壳[1]。胃气上逆临床多表现为嗳气、呃逆、反酸、呕吐、反胃等症。针对胃气上逆的不同病机和证型,以不同的方药治疗。如肝火犯胃,胃失和降以左金丸治之;气虚湿阻,脾胃气机不畅以香砂养胃丸治之[2]。有实验表明,香砂六君汤对胃肠运动有明显的双向调整作用,可以明显增加患者食欲,调整胃酸分泌[15]。
, http://www.100md.com
2 结语
随着现代医学的研究发展,中医对胃肠动力学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并且不断体现出中医药在这方面的优势,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开发出许多有独特疗效的调节胃肠动力的中药,极大的丰富了胃肠动力学的理论和临床治疗的经验。
中医认为,胃肠动力的主宰在于脾胃正常的升降运动,保证脾胃升降运动正常的原动力是脾胃之气的旺盛,及肝胆的正常疏泄,和肾阳的正常温养。造成脾胃升降运动失常的原因则是脾胃气虚,脾肾阳虚,肝胆疏泄失调和气滞,湿阻中焦,寒热失调。临床治疗则采取相应对策,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入对胃肠动力有针对性调节作用的中药。笔者临床体会到采用辛开苦降法调理脾胃升降运动,可取得较理想的疗效,常用的辛开苦降的药对有:苏梗配枳壳,霍香配枳壳,干姜配黄连,吴茱萸配黄连,丁香配黄连,临床中可根据病情辨证选用,配入其他对症药物治疗。温肾之品不可忽视,对一些久治未效的胃肠动力不足的患者只用常法治疗较难获效,此时可辨证加入一些滋肾壮阳之品如苁蓉、巴戟、淫羊藿,对胃阴不足兼肾虚者加用山萸肉,每可获得预想不到的效果。
, http://www.100md.com
中医研究胃肠动力学,有益于对脾胃病的认识和治疗,今后仍需继续努力,应加强对脾胃病辨证分型的胃肠动力学指标的研究,中药方面不仅研究单味药对胃肠动力学的影响,更要研究复方对胃肠动力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赵民望.中医对胃肠动力学的认识与实践.浙江中医杂志,1998;33(2):79
2 陈蔚文.胃气动力理论与临床初探.新中医,1998;30(1):3
3 李秀峰,宋光荣,阎保臣,等.半夏泻心汤对顽固性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胃动力学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1):672
4 叶富强,陈蔚文.左金丸的药理研究.中成药,1996;18(1):43
5 孙颂三,袁士琴,唐玉,等.疔毒丸对胃肠平滑肌电活动与胃肠运动效应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7):424
, 百拇医药
6 陈少夫,李宇权,何凤云,等.木香对胃酸分泌、胃排空及胃泌素、生长抑素、胃动素水平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7):406
7 冯卫红,侯家玉.沙参麦冬汤对动物在体胃运动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3):164
8 李岩,陈苏宁,陈少夫,等.柴胡枳实合剂对健康人胃排空、小肠推进功能及血中胃动素、胃泌素水平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10):622
9 潘志恒,梁九根,陈国浩,等.慢性胃脘痛脾虚证患者核素胃排空功能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9):542
10 曾锦章,张万岱,彭武和,等.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与胃排空关系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10):601
11 尤胜义,吴咸中,刘满林.大承气汤对胆囊切除术后胃肠激素及肠运动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9):522
12 李岩,麻树人,田代真一.五苓散对小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的影响.中华消化杂志,1997;17(1):9
13 仝小林,崔新育.胃动力中药的临床应用体会.中医杂志,1995;36(8):463
14 郑柏菁.对胃肠动力中药的认识.中医杂志,1996;37(11):697
15 李乾构,王自立,主编.中医胃肠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69
(1999-03-16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