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脾法治疗慢性肝病
作者:赵玉瑶
单位: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郑州 450004
关键词:
中国民间疗法990584 《金匮要略》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实脾,则肝自愈”。这种肝病实脾法,在目前治疗慢性肝脏疾病中越来越广泛而有效地应用,充分体现了中医理论脏腑关系的合理性。
肝与脾生理上相互依赖
肝属木,藏血而主疏泄;脾属土,统血而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脾两脏的关系,首先在于肝的疏泄功能和脾胃的运化功能之间的相互关联。脾的运化功能健旺,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即“土和木达”。肝又有赖于脾化生水谷精微的滋养,才得以发挥正常功能,此所谓“木赖土培”。再者肝藏血,脾统血,均与血液生化藏统有关。肝司贮藏,调节血量,脾可生血,又可统摄血液的正常运行,肝脾协调,则血液充足,分配运行正常。总之,肝与脾生理上相互为用,犹如春天之土和木荣,勃勃生机。
, 百拇医药
肝与脾病理上相互影响
《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出:“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肝胆与脾胃同居中焦,且脾胃的运化有赖于肝之疏泄、胆汁分泌和排泄的正常。故肝胆有病最易传之脾胃,此即病理情况下的肝脾不和。肝失疏泄,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可出现脘胁胀满、纳差、乏力、泄泻、便溏、下肢水肿、衄血等。
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说:“肝气郁结与一般肝气证恰恰相反,肝气证是作用太强,疏泄太过,故其性横逆;肝气郁结是作用不及,疏泄无能,故其性消沉”。肝脏正常疏泄作用即五行中之木克土。如因某种病理原因导致肝气过旺,疏泄太过,便形成了“肝(胆)乘脾(胃)”的病理状态,此即“肝气犯胃”、“肝气乘脾”的病机。这是病在肝而继发于脾胃的证型。反之若脾胃虚弱,也可引起肝气来乘,此即“脾(胃)虚肝(胆)乘”。两者都是“木克土”正常生理关系的破坏,而变成“木乘土”的病理状态。如果在某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肝气疏泄不是太过,而是不及,就是肝气郁结。肝郁则木不克土,会影响脾胃正常的升降纳运功能,导致饮食水谷转输布运障碍而出现中焦壅满,即肝郁脾壅;如果主要表现为脾在运化水湿功能的障碍,即肝郁脾湿;如果脾不能升其清阳之气,不能转输精微物质至脏腑,出现气血虚损,即肝郁脾虚。这是病在肝,继发于脾胃的三个证。
, http://www.100md.com
脾虚在慢性肝病中的病理变化
慢性肝病,虽然病位在肝,但多数病人突出表现为神疲乏力、纳差腹胀、便溏腹泻、面色萎黄、下肢水肿、慢性失血证等一系列脾胃虚弱表现。说明肝病与脾虚在病理上的密切联系。李伟林等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肝活检病理组织分析,发现脾虚证组的肝细胞坏死、界极破坏、纤维组织增生等的出现率高于非脾虚证组(P<0.05),提示在脾虚状态下,肝细胞的再生能力、肝组织的修复能力、肝组织的抗损害能力均下降,故认为脾虚既是肝组织病理损害较重的外在征象,也是肝组织抗损伤能力和再生修复能力不足造成肝组织病理变化的重要机理[1]。彭晓君研究证实,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于胃粘膜上皮细胞内,血清HB V阳性标记者的胃粘膜内有HB sAg存在[2],这进一步证实肝病最易传脾的病理机转。
实脾法在慢性肝病中的作用
周祯对10年间国内报道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方药中进行统计分析,健脾益气药黄芪、党参、白术、太子参、云苓等也属最常用者[3]。翟明义等以益气健脾法(黄芪、党参、大枣制成的肝复康口服液)治疗慢性肝病白/球失调,有效率达93.54%,能有效消除肝病患者出现的脾虚症群,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动物实验表明,该药能明显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或坏死,抑制肝细胞纤维增生,抑制假小叶形成,能防止白/球比值降低[4]。罗欣拉根据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特点,以“实脾法”为主治疗60例,大部分病人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65%ALT降至正常,总有效率80%[5]。朱方石等通过对肝硬化不同证型的研究,认为代偿期肝硬化以肝郁脾虚型为主,故临床辨治早期肝硬化,注重疏肝健脾的治则治法,将可能控制肝细胞功能的进一步损害[6]。
, http://www.100md.com
总之,感染乙肝病毒引起肝细胞损害,大部分病例缘于脾虚,出现细胞免疫低下。许多健脾益气药能改善细胞免疫功能,如黄芪、人参、党参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黄芪、云苓、白术能增强T细胞的数量及提高T淋巴细胞转化率。因此掌握肝脾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见肝之病,即先实脾,就有防止肝脾不和所造成的一系列脏腑病理传变的作用,就可防止病情迁延,加快恢复。
参考文献
1 李伟林,等.慢性乙型肝炎脾虚证临床病理学分析.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4(增刊):63
2 彭晓君.肝病患者胃粘膜HB sAg检测初步探讨.临床肝胆病杂志,1989(1):21
3 周祯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用药探析.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4(1):50
4 翟明义,等.肝复康纠正慢性肝病血清蛋白比例失调的临床小结.北京中医,1990(6):27
5 罗欣拉.实脾法为主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附60例临床观察.湖北中医杂志,1989(4):8
6 朱方石,等.肝硬化不同证型与肝细胞功能损害关系的研究.中医研究,1997,10(3):13, 百拇医药
单位: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郑州 450004
关键词:
中国民间疗法990584 《金匮要略》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实脾,则肝自愈”。这种肝病实脾法,在目前治疗慢性肝脏疾病中越来越广泛而有效地应用,充分体现了中医理论脏腑关系的合理性。
肝与脾生理上相互依赖
肝属木,藏血而主疏泄;脾属土,统血而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脾两脏的关系,首先在于肝的疏泄功能和脾胃的运化功能之间的相互关联。脾的运化功能健旺,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即“土和木达”。肝又有赖于脾化生水谷精微的滋养,才得以发挥正常功能,此所谓“木赖土培”。再者肝藏血,脾统血,均与血液生化藏统有关。肝司贮藏,调节血量,脾可生血,又可统摄血液的正常运行,肝脾协调,则血液充足,分配运行正常。总之,肝与脾生理上相互为用,犹如春天之土和木荣,勃勃生机。
, 百拇医药
肝与脾病理上相互影响
《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出:“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肝胆与脾胃同居中焦,且脾胃的运化有赖于肝之疏泄、胆汁分泌和排泄的正常。故肝胆有病最易传之脾胃,此即病理情况下的肝脾不和。肝失疏泄,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可出现脘胁胀满、纳差、乏力、泄泻、便溏、下肢水肿、衄血等。
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说:“肝气郁结与一般肝气证恰恰相反,肝气证是作用太强,疏泄太过,故其性横逆;肝气郁结是作用不及,疏泄无能,故其性消沉”。肝脏正常疏泄作用即五行中之木克土。如因某种病理原因导致肝气过旺,疏泄太过,便形成了“肝(胆)乘脾(胃)”的病理状态,此即“肝气犯胃”、“肝气乘脾”的病机。这是病在肝而继发于脾胃的证型。反之若脾胃虚弱,也可引起肝气来乘,此即“脾(胃)虚肝(胆)乘”。两者都是“木克土”正常生理关系的破坏,而变成“木乘土”的病理状态。如果在某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肝气疏泄不是太过,而是不及,就是肝气郁结。肝郁则木不克土,会影响脾胃正常的升降纳运功能,导致饮食水谷转输布运障碍而出现中焦壅满,即肝郁脾壅;如果主要表现为脾在运化水湿功能的障碍,即肝郁脾湿;如果脾不能升其清阳之气,不能转输精微物质至脏腑,出现气血虚损,即肝郁脾虚。这是病在肝,继发于脾胃的三个证。
, http://www.100md.com
脾虚在慢性肝病中的病理变化
慢性肝病,虽然病位在肝,但多数病人突出表现为神疲乏力、纳差腹胀、便溏腹泻、面色萎黄、下肢水肿、慢性失血证等一系列脾胃虚弱表现。说明肝病与脾虚在病理上的密切联系。李伟林等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肝活检病理组织分析,发现脾虚证组的肝细胞坏死、界极破坏、纤维组织增生等的出现率高于非脾虚证组(P<0.05),提示在脾虚状态下,肝细胞的再生能力、肝组织的修复能力、肝组织的抗损害能力均下降,故认为脾虚既是肝组织病理损害较重的外在征象,也是肝组织抗损伤能力和再生修复能力不足造成肝组织病理变化的重要机理[1]。彭晓君研究证实,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于胃粘膜上皮细胞内,血清HB V阳性标记者的胃粘膜内有HB sAg存在[2],这进一步证实肝病最易传脾的病理机转。
实脾法在慢性肝病中的作用
周祯对10年间国内报道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方药中进行统计分析,健脾益气药黄芪、党参、白术、太子参、云苓等也属最常用者[3]。翟明义等以益气健脾法(黄芪、党参、大枣制成的肝复康口服液)治疗慢性肝病白/球失调,有效率达93.54%,能有效消除肝病患者出现的脾虚症群,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动物实验表明,该药能明显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或坏死,抑制肝细胞纤维增生,抑制假小叶形成,能防止白/球比值降低[4]。罗欣拉根据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特点,以“实脾法”为主治疗60例,大部分病人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65%ALT降至正常,总有效率80%[5]。朱方石等通过对肝硬化不同证型的研究,认为代偿期肝硬化以肝郁脾虚型为主,故临床辨治早期肝硬化,注重疏肝健脾的治则治法,将可能控制肝细胞功能的进一步损害[6]。
, http://www.100md.com
总之,感染乙肝病毒引起肝细胞损害,大部分病例缘于脾虚,出现细胞免疫低下。许多健脾益气药能改善细胞免疫功能,如黄芪、人参、党参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黄芪、云苓、白术能增强T细胞的数量及提高T淋巴细胞转化率。因此掌握肝脾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见肝之病,即先实脾,就有防止肝脾不和所造成的一系列脏腑病理传变的作用,就可防止病情迁延,加快恢复。
参考文献
1 李伟林,等.慢性乙型肝炎脾虚证临床病理学分析.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4(增刊):63
2 彭晓君.肝病患者胃粘膜HB sAg检测初步探讨.临床肝胆病杂志,1989(1):21
3 周祯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用药探析.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4(1):50
4 翟明义,等.肝复康纠正慢性肝病血清蛋白比例失调的临床小结.北京中医,1990(6):27
5 罗欣拉.实脾法为主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附60例临床观察.湖北中医杂志,1989(4):8
6 朱方石,等.肝硬化不同证型与肝细胞功能损害关系的研究.中医研究,1997,10(3):1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