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痰熄风法治疗脑性眩晕120例
作者:卢 桂 梅
单位: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州市恒神福路60号(510095)
关键词:祛痰;熄风;眩晕;中药疗法
新中医990516 自1995年以来,笔者以祛痰熄风法治疗脑性眩晕患者1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20例,男48例,女72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38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1天。对照组56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39岁;病程最长3年,最短2天。
治疗组中脑动脉硬化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4例(其中有颈椎退行性变76例),陈旧性脑梗塞30例,脑萎缩6例。对照组56例中脑动脉硬化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1例(其中有颈椎退行性变35例),陈旧性脑梗塞13例,脑萎缩2例。治疗组中属痰浊中阻,风痰上扰64例,兼气血虚弱12例,兼痰瘀阻络24例,兼肝阳上亢20例。对照组中属痰浊中阻,风痰上扰31例,兼气血虚弱6例,兼痰瘀阻络11例,兼肝阳上亢8例。2组所观察的病例在性别、年龄、疗程及病种、中医辨证分型等方面基本相同,经统计学处理,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病例均按照1993年国家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关于眩晕的诊断标准诊断。均经颅多普勒(TCD)及颈椎X线摄片及血脂检查,部分病例作头颅CT、脑电地形图和眼底检查。
, http://www.100md.com
急性脑血管病、高血压病及高血压脑病、颅内占位性疾病、癫痫等引起的眩晕,不纳入观察对象。
2 治疗方法
治以祛痰理气,熄风定眩法,自拟益脑止晕汤。组成:法半夏、厚朴、蒺藜、白芍、白术各12 g,陈皮、白豆蔻(后下)各8 g,钩藤15 g,紫苏梗、大枣各10 g。兼头痛者加蔓荆子20 g;呕吐甚者加藿香12 g;兼气血虚弱者加党参20 g,黄芪15 g,当归12 g;兼血瘀阻络者加丹参20 g,川芎10 g;兼肝热者加菊花15 g,黄芩12 g;肝阳上亢者加牡蛎(先煎)30 g。每天1剂,水煎2次,分2次服,每次煎至200~300 ml,连服30天为1疗程,1疗程后评定疗效。
对照组:用全天麻胶囊(贵州益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次2粒(0.5 g/粒),每天3次,连服30天为1疗程。
观察期间停用镇静剂及血管活性药物和营养脑细胞药物。
, http://www.100md.com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TCD复查恢复正常。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晕目眩轻微,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或工作,TCD复查,大脑动脉及椎—基底动脉供血明显改善。有效:眩晕减轻,仍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TCD复查大脑动脉及椎—基底动脉供血稍有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TCD复查大脑动脉及椎—基底动脉供血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47例,显效46例,有效2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56例,治愈12例,显效16例,有效2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治疗组治愈率和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按病种分类和按辨证分型2组比较,见表1、表2。治疗组的治愈率及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 http://www.100md.com
表1 按病种分类2组治疗结果统计 病种分类
治 疗 组
对 照 组
n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n
治愈(%)
显效(%)
有效(%)
, http://www.100md.com 无效(%)
脑动脉硬化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84
45(53.6)
28(33.3)
11(13.1)
0
41
12(29.3)
10(24.4)
17(41.5)
2(4.8)
, 百拇医药
陈旧性脑梗塞
30
2(6.7)
18(60.0)
7(23.3)
3(10.0)
13
0
6(46.2)
5(38.5)
2(15.3)
脑萎缩
6
, http://www.100md.com
0
0
3(50.0)
3(50.0)
2
0
0
1(50.0)
1(50.0)
表2 按辨证分型2组疗效比较 辨证分型
治 疗 组
对 照 组
n
, http://www.100md.com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n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痰浊中阻
64
25(39.1)
26(40.6)
, 百拇医药
12(18.8)
1(1.5)
31
5(16.2)
9(29.0)
17(54.8)
0
兼气血虚弱
12
4(33.3)
5(41.7)
2(16.7)
1(8.3)
, 百拇医药
6
1(16.7)
2(33.3)
2(33.3)
1(16.7)
兼痰瘀阻络
24
9(37.5)
10(41.7)
3(12.5)
2(8.3)
11
4(36.3)
, 百拇医药
3(27.3)
2(18.2)
2(18.2)
兼肝阳上亢
20
9(45.0)
5(25.0)
4(20.0)
2(10.0)
8
2(25.0)
2(25.0)
, http://www.100md.com 2(25.0)
2(25.0)
4 病案举例
罗某,女,65岁,1996年3月4日初诊。患者3年来眩晕反复发作,每当劳累或头部突然转动时诱发,发作时如乘舟车,旋转不定,卧床不起伴恶心呕吐,平素亦感头晕胀,颈项,左肩痛,曾作X线颈椎摄片,提示C4~7骨质增生,TCD检查示脑动脉硬化,大脑双侧动脉供血不对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电图为界限性脑电图,血Chol 7.8 mmol/L,TG 2.89 mmol/L。3月4日上午11时许突发旋转性眩晕,不能睁眼,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冒汗,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BP 18/10 kPa,眼球震颤,转颈试验阳性。西医诊为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退行性变。中医诊为眩晕,证属痰浊中阻,风痰上扰清窍,胃气上逆。治宜理气祛痰,熄风定眩,用益脑止晕汤治疗。连服5剂。二诊:眩晕大减,呕吐止,能起床活动,自觉胸闷,口苦,胃纳欠佳,舌红、苔白腻微黄,脉弦微数。基本方加蔓荆子20 g,黄芩12 g,神曲15 g,7剂。三诊:症状基本消失,自觉体弱神疲,上方加党参20 g,连服14剂调理及巩固疗效。1个月后复查TCD,大脑动脉及椎—基底动脉供血基本正常,随访2年未见复发。
, http://www.100md.com
5 讨论
脑性眩晕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急性脑血管疾病、陈旧性脑梗塞、脑萎缩以及高血压脑病、癫痫、颅内占位性疾病等引起脑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的眩晕,属于中枢性眩晕,以中老年人居多。眩晕病机较为复杂,笔者认为众多致病因素中“风、痰、虚”三者是最主要的。中老年人体质虚弱,中气不足,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肾气日衰,肝阴不足,肝风夹痰浊上扰清窍,则头目眩晕,视物旋转。痰浊中阻,胃失和降,故恶心,呕吐。此病之本为肝、脾、肾虚,标为“风痰”上扰,抓住这一病因病机而采取祛痰熄风法,以治标为主,自拟益脑止晕汤治疗,收到良好效果。方中法半夏、陈皮、白术健脾燥湿化痰;白豆蔻、紫苏梗、厚朴行气开胸化痰止呕;钩藤、白蒺藜、白芍平肝熄风定眩;大枣调和药性。诸药合用能祛痰理气,熄风定眩,改善脑血液循环和脑供氧,达到止晕的目的。在120例脑性眩晕治疗组临床观察中,总有效率达95%,有效率、治愈率与显效率都明显优于全天麻胶囊对照组。
本病是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以治痰之标为先,兼顾补益在后,眩晕大发作控制后,应针对其脏腑虚衰加强健脾补气、补肝肾、益脑髓等扶正治疗方法,疗效则更为巩固。 (修回日期:1998-11-04)
, 百拇医药
单位: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州市恒神福路60号(510095)
关键词:祛痰;熄风;眩晕;中药疗法
新中医990516 自1995年以来,笔者以祛痰熄风法治疗脑性眩晕患者1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20例,男48例,女72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38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1天。对照组56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39岁;病程最长3年,最短2天。
治疗组中脑动脉硬化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4例(其中有颈椎退行性变76例),陈旧性脑梗塞30例,脑萎缩6例。对照组56例中脑动脉硬化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1例(其中有颈椎退行性变35例),陈旧性脑梗塞13例,脑萎缩2例。治疗组中属痰浊中阻,风痰上扰64例,兼气血虚弱12例,兼痰瘀阻络24例,兼肝阳上亢20例。对照组中属痰浊中阻,风痰上扰31例,兼气血虚弱6例,兼痰瘀阻络11例,兼肝阳上亢8例。2组所观察的病例在性别、年龄、疗程及病种、中医辨证分型等方面基本相同,经统计学处理,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病例均按照1993年国家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关于眩晕的诊断标准诊断。均经颅多普勒(TCD)及颈椎X线摄片及血脂检查,部分病例作头颅CT、脑电地形图和眼底检查。
, http://www.100md.com
急性脑血管病、高血压病及高血压脑病、颅内占位性疾病、癫痫等引起的眩晕,不纳入观察对象。
2 治疗方法
治以祛痰理气,熄风定眩法,自拟益脑止晕汤。组成:法半夏、厚朴、蒺藜、白芍、白术各12 g,陈皮、白豆蔻(后下)各8 g,钩藤15 g,紫苏梗、大枣各10 g。兼头痛者加蔓荆子20 g;呕吐甚者加藿香12 g;兼气血虚弱者加党参20 g,黄芪15 g,当归12 g;兼血瘀阻络者加丹参20 g,川芎10 g;兼肝热者加菊花15 g,黄芩12 g;肝阳上亢者加牡蛎(先煎)30 g。每天1剂,水煎2次,分2次服,每次煎至200~300 ml,连服30天为1疗程,1疗程后评定疗效。
对照组:用全天麻胶囊(贵州益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次2粒(0.5 g/粒),每天3次,连服30天为1疗程。
观察期间停用镇静剂及血管活性药物和营养脑细胞药物。
, http://www.100md.com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TCD复查恢复正常。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晕目眩轻微,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或工作,TCD复查,大脑动脉及椎—基底动脉供血明显改善。有效:眩晕减轻,仍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TCD复查大脑动脉及椎—基底动脉供血稍有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TCD复查大脑动脉及椎—基底动脉供血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47例,显效46例,有效2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56例,治愈12例,显效16例,有效2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治疗组治愈率和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按病种分类和按辨证分型2组比较,见表1、表2。治疗组的治愈率及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 http://www.100md.com
表1 按病种分类2组治疗结果统计 病种分类
治 疗 组
对 照 组
n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n
治愈(%)
显效(%)
有效(%)
, http://www.100md.com 无效(%)
脑动脉硬化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84
45(53.6)
28(33.3)
11(13.1)
0
41
12(29.3)
10(24.4)
17(41.5)
2(4.8)
, 百拇医药
陈旧性脑梗塞
30
2(6.7)
18(60.0)
7(23.3)
3(10.0)
13
0
6(46.2)
5(38.5)
2(15.3)
脑萎缩
6
, http://www.100md.com
0
0
3(50.0)
3(50.0)
2
0
0
1(50.0)
1(50.0)
表2 按辨证分型2组疗效比较 辨证分型
治 疗 组
对 照 组
n
, http://www.100md.com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n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痰浊中阻
64
25(39.1)
26(40.6)
, 百拇医药
12(18.8)
1(1.5)
31
5(16.2)
9(29.0)
17(54.8)
0
兼气血虚弱
12
4(33.3)
5(41.7)
2(16.7)
1(8.3)
, 百拇医药
6
1(16.7)
2(33.3)
2(33.3)
1(16.7)
兼痰瘀阻络
24
9(37.5)
10(41.7)
3(12.5)
2(8.3)
11
4(36.3)
, 百拇医药
3(27.3)
2(18.2)
2(18.2)
兼肝阳上亢
20
9(45.0)
5(25.0)
4(20.0)
2(10.0)
8
2(25.0)
2(25.0)
, http://www.100md.com 2(25.0)
2(25.0)
4 病案举例
罗某,女,65岁,1996年3月4日初诊。患者3年来眩晕反复发作,每当劳累或头部突然转动时诱发,发作时如乘舟车,旋转不定,卧床不起伴恶心呕吐,平素亦感头晕胀,颈项,左肩痛,曾作X线颈椎摄片,提示C4~7骨质增生,TCD检查示脑动脉硬化,大脑双侧动脉供血不对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电图为界限性脑电图,血Chol 7.8 mmol/L,TG 2.89 mmol/L。3月4日上午11时许突发旋转性眩晕,不能睁眼,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冒汗,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BP 18/10 kPa,眼球震颤,转颈试验阳性。西医诊为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退行性变。中医诊为眩晕,证属痰浊中阻,风痰上扰清窍,胃气上逆。治宜理气祛痰,熄风定眩,用益脑止晕汤治疗。连服5剂。二诊:眩晕大减,呕吐止,能起床活动,自觉胸闷,口苦,胃纳欠佳,舌红、苔白腻微黄,脉弦微数。基本方加蔓荆子20 g,黄芩12 g,神曲15 g,7剂。三诊:症状基本消失,自觉体弱神疲,上方加党参20 g,连服14剂调理及巩固疗效。1个月后复查TCD,大脑动脉及椎—基底动脉供血基本正常,随访2年未见复发。
, http://www.100md.com
5 讨论
脑性眩晕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急性脑血管疾病、陈旧性脑梗塞、脑萎缩以及高血压脑病、癫痫、颅内占位性疾病等引起脑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的眩晕,属于中枢性眩晕,以中老年人居多。眩晕病机较为复杂,笔者认为众多致病因素中“风、痰、虚”三者是最主要的。中老年人体质虚弱,中气不足,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肾气日衰,肝阴不足,肝风夹痰浊上扰清窍,则头目眩晕,视物旋转。痰浊中阻,胃失和降,故恶心,呕吐。此病之本为肝、脾、肾虚,标为“风痰”上扰,抓住这一病因病机而采取祛痰熄风法,以治标为主,自拟益脑止晕汤治疗,收到良好效果。方中法半夏、陈皮、白术健脾燥湿化痰;白豆蔻、紫苏梗、厚朴行气开胸化痰止呕;钩藤、白蒺藜、白芍平肝熄风定眩;大枣调和药性。诸药合用能祛痰理气,熄风定眩,改善脑血液循环和脑供氧,达到止晕的目的。在120例脑性眩晕治疗组临床观察中,总有效率达95%,有效率、治愈率与显效率都明显优于全天麻胶囊对照组。
本病是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以治痰之标为先,兼顾补益在后,眩晕大发作控制后,应针对其脏腑虚衰加强健脾补气、补肝肾、益脑髓等扶正治疗方法,疗效则更为巩固。 (修回日期:1998-11-04)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