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231775
病毒性疾病的感染途径与转归
http://www.100md.com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1999年第5期
     作者:张 敏 朱善宏

    单位: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传染科(福州,350003)

    关键词: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990533 在病毒性疾病中,有些为自限性感染,即感染后病程较短,随体内病毒被迅速清除而痊愈[1]。如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胃肠炎等等。有些则为慢性感染,感染后病程长,病毒能在体内较长期存在,病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如慢性乙型肝炎,艾滋病等[1]。各类传染病中,目前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莫过于慢性病毒性传染病(特别是慢性乙型肝炎,艾滋病等)。这些病毒持续感染的机制一直是困扰传染病学、病毒学和免疫学研究的一个难点。

    虽然人们曾较多从病毒的致病力、病毒的结构与变异、人体的免疫紊乱等方面探索过病毒持续感染的原因和机制,但众说纷纭,至今仍无定论。鉴于这种状况,作者从病毒感染途径这一新的思路入手,进行临床研究和大量资料查证发现,机体内病毒能否被清除与病毒侵入机体的途径密切相关。
, 百拇医药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58种病毒性疾病,其病原、病毒结构、传播途径及转归预后均已明确。其中17种为自限性感染,8种为慢性持续感染,9种为慢病毒感染,19种为虫媒病毒感染,5种为动物源性病毒感染;19种有包膜病毒,23种无包膜病毒,25种RNA病毒,14种DNA病毒,3种朊病毒。

    1.2 方法 在病毒性疾病诊治过程中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大量查证国内外文献,对58种病毒性疾病按传播途径进行新的分类列表,就其病原、病毒结构、传播途径及与转归预后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分类,以探讨病毒结构、传播途径与疾病预后转归之间的相关关系。

    2 结果

    2.1 病毒结构及有无包膜与其所致疾病的转归预后无明显相关关系(见表1、表2、表3)。
, 百拇医药
    2.2 病毒感染途径与其所致疾病转归之间相关明显,具体如下:

    2.2.1 自限性疾病的病毒绝大多数经口咽途径(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体内,病毒均能被机体清除,与病毒种类、结构及有无包膜无关,见表1。

    表1经口咽侵入的病毒性疾病 疾病

    病毒

    包膜

    结构

    侵入途径

    转归

    流行性感冒

    流感病毒[2]
, 百拇医药
    有

    RNA

    呼吸道

    自限性感染

    呼吸道病毒性感染

    鼻病毒、无

    单股RNA

    呼吸道

    自限性感染

    副流感病毒[3]

    有

    单股RNA

    腺病毒、无
, 百拇医药
    双股DNA

    呼吸道合胞病毒、有

    单股RNA

    冠状病毒

    有

    单股RNA

    柯萨奇病毒、无

    单股RNA

    ECHO病毒

    RNA

    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病毒

    无
, http://www.100md.com
    单股RNA

    呼吸道

    自限性感染

    麻疹

    麻疹病毒[4]

    有

    RNA

    呼吸道

    自限性感染

    风疹

    风疹病毒[5]

    有

    RNA
, http://www.100md.com
    呼吸道

    自限性感染

    幼儿急疹

    人疱疹病毒

    有

    双股DNA

    呼吸道

    自限性感染

    水痘及带状疱疹[6]

    水痘及带状疱疹病毒

    有

    双股DNA

    呼吸道
, 百拇医药
    自限性感染

    接触及输血

    少数潜伏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7]

    有

    双股DNA

    消化道

    自限性感染

    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肝病毒

    无

, 百拇医药     单股RNA

    消化道

    自限性感染

    戊型病毒性肝炎

    戊肝病毒

    无

    单股RNA

    消化道

    自限性感染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病毒

    无

    单股RNA
, http://www.100md.com
    消化道

    自限性感染

    柯萨奇病毒感染

    柯萨奇病毒

    无

    单股RNA

    消化道

    自限性感染

    埃可病毒感染

    埃可病毒

    无

    单股RNA

    消化道
, http://www.100md.com
    自限性感染

    病毒性胃肠炎

    轮状病毒

    有

    双股RNA

    消化道

    自限性感染

    诺瓦克病毒

    无

    RNA

    肠腺病毒

    无

    双股DNA
, http://www.100md.com
    嵌杯状病毒

    无

    单链RNA

    星状病毒

    无

    单链RNA

    人类微小病毒感染

    人类微小病毒

    无

    单股DNA

    呼吸道

    自限性感染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
, 百拇医药
    淋巴细胞脉络丛

    无

    RNA

    呼吸道

    自限性感染

    脑膜炎病毒

    消化道

    口蹄疫

    口蹄疫病毒

    无

    RNA

    消化道呼吸道

    自限性感染
, 百拇医药
    2.2.2 慢性持续感染的病毒性疾病,病毒绝大部分从血液或体液等接触途径侵入,多伴有免疫功能的紊乱,病毒很难彻底清除,从而造成慢性感染,见表2。表2血液及体液侵入的病毒性疾病 疾病

    病毒

    包膜

    结构

    侵入途径

    转归

    单纯疱疹

    人疱疹病毒

    有

    双股DNA

    皮肤黏膜直接接触
, 百拇医药
    持续感染

    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乳头状瘤病毒

    无

    双股DNA

    病毒直接进入皮内

    持续感染

    巨细胞病毒感染

    乙组疱疹亚科

    有

    双股DNA

    体液传播

    持续感染
, 百拇医药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肝病毒

    有

    双股DNA

    体液及接触

    持续感染

    丙型病毒性肝炎

    丙肝病毒

    有

    单股RNA

    血液传播

    持续感染

    丁型病毒性肝炎
, http://www.100md.com
    丁肝病毒

    有

    单股RNA

    血液传播

    持续感染

    艾滋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有

    RNA

    体液传播

    持续感染

    慢病毒感染

    体液传播
, http://www.100md.com
    持续感染

    2.2.3 慢病毒感染传播途径为非口咽途径,均为持续感染,见表3。表3主要的慢病毒感染 疾病

    病原

    结构

    包膜

    感染途径

    转归

    库鲁病

    朊病毒

    无核酸

    无

    非自然途径
, 百拇医药
    持续感染

    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

    朊病毒

    无核酸

    无

    非自然途径

    持续感染

    羊瘙痒症

    朊病毒

    无核酸

    无

    非自然途径

    持续感染
, 百拇医药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麻疹病毒(变异)

    非自然途径

    持续感染

    亚急性麻疹后脑白质脑病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乳多空病毒

    双股DNA

    无

    直接侵入皮肤[8]

    持续感染

    进行性风疹性全脑炎
, 百拇医药
    风疹病毒

    RNA

    有

    母婴传播

    持续感染

    亚急性脑炎

    单纯疱疹病毒

    双股RNA

    有

    体液传播

    持续感染

    腺病毒32型

    双股DNA
, http://www.100md.com
    无

    巨细胞病毒脑感染

    巨细胞病毒

    双股DNA

    有

    体液传播

    持续感染

    2.2.4 虫媒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病毒直接经蚊、蜱叮咬入血,常引发免疫功能紊乱,多侵犯血管和神经系统,表现多病情凶险,预后较差,见表4。表4虫媒传播的病毒性疾病 疾病

    病毒

    侵入途径

    转归
, http://www.100md.com
    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病毒

    蚊虫叮咬

    症状重

    森林脑炎

    森林脑炎病毒

    蚊虫叮咬

    症状重

    东部马脑炎

    东部马脑炎病毒

    蚊虫叮咬

    症状重

    西部马脑炎
, 百拇医药
    西部马脑炎病毒

    蚊虫叮咬

    症状重

    圣路易脑炎

    日本脑炎病毒

    蚊虫叮咬

    症状重

    墨莱河谷脑炎

    B组虫媒病毒

    蚊虫叮咬

    症状重

    加利福尼亚脑炎

    加利福尼亚脑炎病毒
, 百拇医药
    蚊虫叮咬

    症状重

    苏格兰脑炎

    B组虫媒病毒

    蚊虫叮咬

    症状重

    波瓦桑脑炎

    黄热病毒属

    蜱叮咬

    症状重

    辛德比斯脑炎

    辛德比斯脑炎病毒

    蚊虫叮咬
, 百拇医药
    症状重

    裂谷热

    裂谷热病毒

    蚊虫叮咬

    症状重

    黄热病

    黄热病病毒

    蚊虫叮咬

    症状重

    登革热

    登革热出血热

    蚊虫叮咬

    症状重
, 百拇医药
    科罗拉多蜱传热

    科罗拉多蜱传热病毒

    蜱叮咬

    症状重

    立夫特山谷热

    白蛉病毒

    蚊虫叮咬

    症状重

    克里米亚—

    克里米亚—

    蜱叮咬

    症状重

    刚果出血热
, http://www.100md.com
    刚果出血热病毒

    鄂木克出血热

    病毒

    蜱叮咬

    症状重

    基萨那森林病

    基萨那森林热病毒

    蜱叮咬

    症状重

    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病毒

    蚊虫叮咬

    症状重
, http://www.100md.com
    2.2.5 动物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病毒大多经破损皮肤直接入血,病情表现症状较重;也可污染食物或经尘埃由消化道及呼吸道进入体内,见表5。表5动物源传播的病毒疾病 疾病

    病毒

    自然储存宿主

    侵入途径

    转归

    沙拉热

    沙粒病毒

    栗鼠

    动物源传播

    症状重

    流行性出血热
, 百拇医药
    汉坦病毒

    黑线姬鼠

    动物源传播

    症状重

    狂犬病

    狂犬病毒

    犬、狼等

    咬伤入血

    预后差

    阿根廷

    沙粒病毒

    啮齿动物

    动物源传播
, 百拇医药
    症状重

    玻利维亚出血热

    沙粒病毒

    啮齿动物

    动物源传播

    症状重

    3 讨论

    以上资料提示,病毒性疾病的转归与病毒的侵入途径密切相关;而与病毒有无包膜及病毒结构无明显关系。

    3.1 由口咽途径侵入的病毒无论属RNA或DNA还是有无包膜,大多为自限性疾病;经体液和血液传播的人类病毒性疾病,易形成持续感染。即使同种病毒由于侵入途径不同,其病毒感染状态也不相同:如幼儿急疹和单纯疱疹的病原体均为人疱疹病毒,幼儿急疹为经口咽(呼吸道)侵入,为自限性疾病[1];而单纯疱疹为直接接触或体液传播,则为持续感染[9]。风疹和进行性风疹全脑炎的病原均为风疹病毒,而风疹的感染途径为呼吸道,表现为自限性疾病;进行性风疹全脑炎为母婴垂直传播,则为慢病毒感染。嗜肝病毒中甲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均为RNA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由口咽部(消化道)侵入,表现为自限性过程,而丙型肝炎病毒经由血液途径侵入,形成慢性持续感染。
, 百拇医药
    3.2 慢病毒感染中朊病毒一般不经过通常的感染途径(呼吸道、消化道),但可通过接种、角膜移植、消毒不彻底的器械、注射针头等传递,如由人传递给猩猩或人、以及实验动物间的传递等,病毒可在体内复制,但不引起免疫反应,病变组织内找不到病毒颗粒,故认为可能是由不同于一般病毒的传递因子所引起的病变[10]。现推测朊病毒可能不含核酸[11,12]。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的病原虽为麻疹病毒,但其致病因子与普通麻疹不同,有很强的细胞依赖性,不能在自然界存活,所以不能经过通常的感染途径(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13]

    病毒经上述这两类不同的感染路径导致的疾病转归如此截然不同,以前很少引起人注意过,这种差别的原因和机制就更没有进行过有针对性的研究,以这两种差别为着眼点进行研究,寻找出造成病毒性疾病不同转归的机制(很可能是激发体内的免疫机制有所不同造成的),有可能为病毒性疾病特别是病毒持续感染状态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 http://www.100md.com
    血源传播性病毒不能经口咽途径(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感染,并非病毒不会进入口咽腔,有报道,从婴幼儿的胃粘膜电镜检查可观测到乙肝病毒颗粒[14],但并未致病,也未成为病毒携带者,其原因除了这些病毒可能无法通过粘膜屏障侵入机体形成感染外,也不能排除这些病毒经由口咽部侵入时激发启动了某类免疫机制,产生了免疫保护或自限性过程。

    3.3 虫媒传播的病毒性疾病[15],病毒由蚊或蜱叮咬直接入血,引起免疫机能紊乱,多侵犯血管和神经系统,大多症状重,预后凶险,如乙型脑炎。但由于人体并非虫媒传播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所以人体最终能将病毒完全清除,不会成为持续感染。但有时这类病毒经口咽路径侵入,则其临床症状远较蚊、虫、蜱叮咬感染的症状轻且预后好,如基萨那森林病在实验室气溶胶传播感染时就是如此[16]

    3.4 动物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病毒大多经破损皮肤直接入血,病情表现症状较重,但同虫媒传播病毒一样,人体不是动物源传播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所以不会成为持续感染;动物源传播病毒也可污染食物或经尘埃由消化道及呼吸道进入体内,当这类病毒经口咽路径侵入时,则其临床症状远较直接入血感染的症状轻且预后好,例如流行性出血热实验室呼吸道感染时症状轻,预后好[17]
, http://www.100md.com
    3.5 经口咽途径感染的病毒性疾病,易转归为自限性,很可能归功于口咽部及其周围丰富的结构特殊的淋巴组织群[18],口咽部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同入口处,而消化道和呼吸道是外界物质进入人体的主要通道,也是各种病原体进入人体的主要通道,因此,长期进化的结果使口咽部成为防御外界病原体进入人体的一个重要关口,该部位的免疫防护作用在机体免疫防御机能中的角色肯定比现有的认识重要得多。以往对口咽部防御机能的研究从解剖意义上研究得多,相关的免疫学研究则很有限,目前看来很有必要对口咽部淋巴组织群在免疫机能中的局部和全身作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极可能为病毒免疫学理论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为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

    (本文整理过程中得到第三军医大学全军传染病中心顾长海教授、福州总医院全军医学检验中心朱忠勇教授的帮助,致以衷心感谢)

    4 参考文献

    1.李梦东主编.实用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2~213.
, 百拇医药
    2.郭元吉,郭忠明,张落林,等.我国流感监测(1990~1993)共发生2次暴发流行.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4,8:265.

    3.Vainiorpaa R,Hgypia T.Biology of parainfluenza viruses.Clin Microbiol Rev.1994,7:265.

    4.Gershon AA.Measles virus.in:Mandell GL,et al.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infectious disease.4th ed.New York:Chunchill Livingstone inc,1995,1519~1526.

    5.怀有为,等.风疹的合并症—附52例分析.中华传染病杂志,1996,168:69.

    6.Brunell PA.Varicella in the womb and beyond,Ped Infect Dis J,1990,9:770.
, 百拇医药
    7.Kieff ED.infections monucleosis(Epstain-Barruirus infection),In:Wyngaarden JB(ed).Cecil text book of medicne.19th ed.Philadelphia:WB Saunders,1992.1838~1840.

    8.Hamsikova E.Novak J,Hofmannova V,et al.Presence of antibodies to seven human polymavirus type 16-drived peptides in cervial cancer patients and healthy control.J Infect Dis,1994,170:1424.

    9.闻玉梅主编,医学分子病毒学及其应用.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103~110.

, 百拇医药     10.Prusiner SB.Prions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N Engl J Med,1987,317:1571.

    11.Prusioner SB.Chemistry and biology of prions.Biochemistry,1992,31:1227.

    12.李梦东,等.朊毒体的研究进展.中华传染病杂志,1999,17(1):62.

    13.翁心华,等主编.现代感染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692~694.

    14.张玲霞,等.乙肝病毒围产期传播途径特点研究.传染病信息,1994,7(2):63.

    15.方忻主编.现代内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473~512.

    16.Report of a WHO Expert Committee.Viral haemorrhagic fevers.Tech Rep Ser No 721,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eneva,1985.

    17.张云,等.实验动物型出血热传播途径的研究.传染病信息.1994,7(2):63.

    18.刘执玉主编.淋巴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31~38.

    1999年3月18日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