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外科杂志》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231950
胃术后排空延迟症11例诊治体会
http://www.100md.com 《临床外科杂志》 1999年第5期
     作者:陈邦飞

    单位:325200 浙江省瑞安市人民医院外科

    关键词:胃手术;排空延迟;治疗

    临床外科杂志990515 【摘要】 目的 探讨胃术后排空延迟症的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1989~1996年间胃术后出现的排空延迟症11例治疗体会。结果 9例经保守治疗痊愈,2例因排空延缓持续4周以上疑有网膜团块粘连压迫或输出端扭转等因素存在而再次手术,但术中未发现异常,仅行空肠造瘘置营养管,肠内营养支持后恢复正常。结论 对该症治疗应采取综合措施,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我院1989~1996年胃术后出现排空延迟症11例,占同期胃手术总例数的(11/355)3.10%。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 http://www.100md.com     本组男7例,女4例。年龄18~68岁。属择期手术6例,急诊手术5例。手术方式:胃小弯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毕Ⅰ式吻合者2例;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行胃大部切除,毕Ⅱ式吻合者3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行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加穿孔修补术2例(穿孔灶横向缝合,无网膜嵌入);胃窦癌根Ⅱ清扫,行胃大部切除,毕Ⅱ式吻合4例。胃排空障碍出现时间:术后5、6、7天分别有4、5、2例发生胃潴留。症状:胃术后5~6天进流质,本组患者均发生在改为半流质后出现上腹饱胀、恶心、呕吐,呕吐量大,每次或每日达800~2000 ml,混有胆汁,吐后自觉症状缓解,无明显腹痛表现。体征:上腹稍饱满,5例可见胃形,无蠕动波。全部病例均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甚或消失。

    辅助检查: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均正常,仅2例电解质检查示轻度低钾血症。站立位腹部平片阴性,稀钡餐造影示胃腔扩张,钡剂潴留,吻合口或幽门管通畅而收缩或蠕动缓慢,毕Ⅱ式吻合术者未见明显输入端、输出端梗阻现象。本组6例2周内恢复排空未行胃镜检查。5例胃镜检查示胃壁及吻合口轻度水肿,无梗阻表现,胃腔扩张,蠕动弱,有胆汁返流入胃。
, 百拇医药
    治疗:保守治疗措施包括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用3%~5%温生理盐水胃管内冲洗,以减轻胃肠道负担及吻合口水肿。可根据消化液丢失量及基础丧失量补液,注意纠正低钾低氯血症。禁食过长者酌情输全血、血浆或白蛋白,静脉营养支持,维持正氮平衡。使用胃肠动力药,如胃复安、新斯的明,或经足三里穴位注射,也可使用吗丁啉、西沙比利等,药物从胃管内注入。

    结果:本组9例经保守治疗痊愈,其中6例2周内恢复,2例3周内恢复,1例4周内恢复。另有2例采用各种综合治疗手段治疗4周后未恢复,疑有网膜团块粘连压迫或输出端扭转等机械性因素存在而再次手术,但探查未发现异常而行空肠造瘘置管,以肠内营养支持及补液、对症处理2周后恢复正常。

    讨 论

    胃术后排空延迟症是指各种胃手术后出现的一种功能性排空障碍,是胃术后较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1],也叫术后胃无力。急性胃无力见于各种腹腔手术后,主要因胃壁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或其他抑制性物质直接作用于胃肠平滑肌中的副交感神经元细胞,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抑制胃的肌电活动,延缓胃的排空,这种急性胃无力只持续3~5天[2]。慢性胃无力主要发生在胃手术后,主要表现为上腹饱胀,进食即呕吐。主要致病机制是因为迷走神经被切断。另外胃大部切除术切除了运动最活跃的胃窦和幽门,残胃运动功能相对减弱。胃电生理研究揭示只有电波到达胃中部方可测到收缩波,而收缩波达幽门时胃内方可测出增压波,其形成胃内压是促胃排空的原动力。本组病例均属慢性胃无力,发生在胃术后5、6、7天,并持续较长时间。9例保守治疗自行恢复,2例再手术无异常发现,经稀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无机械性因素存在,可认为是纯动力性胃排空障碍。据报告其发生率为3%~4%[3],但在迷走神经切断术发生率可高至10%。该症随胃电生理研究的深入现已不断被人们认识和重视,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但相关因素可归纳为:(1)患者情绪紧张,对手术及预后顾虑重;(2)手术时间长,胃壁组织挫伤严重,以及术后腹腔感染等;(3)迷走神经切断,影响术后胃张力的恢复;(4)吻合口和残胃炎症;(5)胆汁返流影响残胃功能恢复,加重吻合口和残胃粘膜炎症和水肿,干扰胃正常排空;(6)饮食改变,使残胃不能适应;(7)全身因素,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等。
, http://www.100md.com
    胃排空延迟症明确诊断较难,主要以临床表现、稀钡造影、胃镜等检查,排除机械性梗阻因素。须与吻合口严重水肿、扭曲、坏死、大网膜压迫、输出袢梗阻等因素所致的排空异常相鉴别。另外施手术者本身对手术充满自信,能耐心坚持等待一段时间,这为保守治疗提供了前提条件。我们体会是,即使胃排空延迟持续更长时间,也不能贸然手术。本组2例疑有网膜团块粘连压迫再次手术应引起重视。杨传永等[3]认为,胃切除术后大网膜块状粘连所致的功能性排空障碍,不要贸然分离粘连或切除粘连的大网膜和吻合口重建胃肠吻合,因为这种手术的疗效是不肯定的,并往往具有粘连素质,还可导致更为严重的并发症。本组2例再次手术未作过多分离,仅行空肠造瘘置营养管,以肠内营养支持2周后治愈出院。手术方法无误但延长了病程,给病人造成再次手术的痛苦,故不足取。临床和实践证明该症经保守治疗,耐心等待,一般都能自行恢复。治疗上以综合治疗为主,术前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手术要求熟练正确,尽可能创伤少,时间短,术式符合生理节律而不违反原则,术后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治疗措施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补液、营养支持、使用胃肠动力药物,其中主要为胃复安、吗丁啉、西沙比利等及拟胆碱药,近有红霉素口服或静滴治疗该症的报道[4],新斯的明可增强胃蠕动,纠正残胃无力状态。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余佩武,王代科.胃手术后胃无力症的防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7,17(12)∶707.

    [2]余小航.胃手术后胃动力学紊乱的研究现状.腹部外科,1995,8(4)∶192.

    [3]杨传永,卢世兴,戴植本.胃切除术后大网膜块状粘连的功能性排空障碍.腹部外科,1990,3(2)∶53~54.

    [4]秦新裕,M.A.Pilot.红霉素在消化道不同节段的促动力作用研究.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6,16(5)∶273~274.

    收稿日期:1998-11-16 修回日期:1999-04-09,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