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236617
急性脑卒中患者D-二聚体改变的临床意义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1999年第5期
     作者:陈 实 郭 毅 洪小平 霍 梅 许香广

    单位:陈 实 郭 毅 洪小平 深圳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霍 梅 检验科;许香广 心内科(518020)

    关键词:D-二聚体;脑梗死;脑出血

    广东医学990524摘要:目的 探讨各型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D-二聚体(D-D)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乳胶凝集法(Latex法)对46例正常人,78例各型急性脑卒中患者起病3 d内及第14天血清D-D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各型急性脑卒中D-D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在起病3 d内与第14天均显著升高(P<0.001),腔隙性脑梗死(LINF)组与区域性脑梗死(TINF)组相比较在起病3 d内差异有显著性(P<0.05),余各型脑卒中组之间D-D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D-D测定在脑卒中早期诊断中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可做为早期区分LINF与TINF的一个辅助方法,D-D测定不能做为脑梗死与脑出血急性期鉴别指标。
, 百拇医药
    急性脑卒中有不同的临床亚型,由于病理机制各异,其对凝血纤溶系统活性的影响是不一样的。D-二聚体(D-D)是反映体内高凝状态与继发性纤溶亢进的一个特异性分子标志物[1]。我们对7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了D-D测定,了解不同类型急性脑卒中体内纤溶活性改变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1.1.1 正常对照组 46例,男11例,女35例,年龄46~72岁,平均58.92±6.19,均为体检中健康人员。

    1.1.2 脑卒中组 78例,男51例,女27例,年龄38~92岁,平均66.21±13.20岁,均为神经内科1996年12月~1997年5月住院患者。其中脑梗死54例,脑出血1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所有患者经神经专科检查和头颅CT和(或)MRI确诊。诊断均符合有关文献的诊断标准[2]。我们再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梗死灶直径≤1.5 cm者划为LINF组,>1.5 cm者划为TINF组。
, http://www.100md.com
    1.2 方法 采用Latex法对D-D进行测定[3],其中卒中组分别在发病3 d内及第14天抽取空腹晨血进行动态检测。试剂盒由珠海亚利生物工程公司提供。严格按说明操作。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各脑卒中组在起病3 d内与第14天,D-D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LINF组在起病3 d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LINF与TINF组在起病3 d内D-D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各型脑卒中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卒中组起病3 d内与第14天比较,D-D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各组脑卒中血浆D-D测定结果与动态变化 组别
, 百拇医药
    起病3 d内

    起病第14天

    例数

    阳性率(%)

    例数

    阳性率(%)

    正常对照组

    46

    8.7

    脑卒中

    78

    60.3*

    72
, 百拇医药
    65.3*

    脑梗死

    54

    57.4*

    50

    66.0*

    腔隙性脑梗死

    21

    38.1**

    18

    61.1*

    区域性脑梗死
, 百拇医药
    33

    66.7*

    32

    68.8*

    脑出血

    19

    57.9*

    17

    58.8*

    蛛网膜下腔出血

    5

    60.0*
, 百拇医药
    5

    80.0*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0.001,LINF与TINF比较**P<0.053 讨论

    近年来D-D检测已逐渐用于各种血栓形成性疾病的诊断与溶栓药物疗效监测。D-D与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但文献报道矛盾之处较多,使得结果评价有一定困难。Latex法测定D-D是根据免疫学原理,利用抗D-D的单克隆抗体包被乳胶颗粒进行凝集试验。由于该试验克服了与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X、Y、D、E片段的交叉反应,因而有较强的特异性与敏感性,成为反映全身或局部血管内凝血和纤溶状况的敏感指标。本文用Latex法测定78例各型脑卒中患者,表明各型脑卒中在发病早期体内即存在高凝状态与继发性纤溶亢进,测定D-D可做为脑卒中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由于Latex法快速、特异、操作简便,不需特殊设备,故特别适于急诊测定与基层应用。
, 百拇医药
    我们发现脑梗死起病3 d内,TINF组D-D阳性率明显高于LINF组(P<0.05),提示D-D阳性率与脑梗死大小有关。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区域性脑梗死脑组织破坏范围较大,坏死成分进入血循环激活凝血与纤溶系统机会较多,故其纤溶性较强,早期D-D阳性率亦较高;另一方面,可能与两者病理机制不同有关,TINF多与动脉栓塞及血栓形成有关,而LINF主要是由于小的穿通动脉脂肪玻璃样变及微小动脉瘤所致,对凝血纤溶系统影响较少。Takano认为中风病理机制不同,D-D活性改变不一样,如果LINF患者D-D水平明显升高时,应注意其它导致血栓的病理机制存在[4]。本文结果与文献报道用定量法测定的结果相同[4],D-D测定可做为早期区分LINF与TINF的一个辅助指标。

    国内报道Latex法测定D-D阳性率在脑梗死为48.0%~67.2%[5,6],本文为57.4%,这方面结果比较接近。但在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中则报道结果不一[5,7]。本文为57.9%,与脑梗死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合以往D-D值定量测定的文献报道,多数认为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一样,在急性期亦存在相似的血液凝固及纤溶活性的改变,D-D值均显著升高[7],我们认为不能作为两者急性期鉴别的指标。
, 百拇医药
    各型脑卒中在起病第14天时D-D阳性率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体内高凝与继发性纤溶亢进持续存在。起病3 d内与第14天D-D阳性率比较,后者大多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报道溶栓药物可干预D-D持续增高这一病理过程,缺血性卒中早期溶栓治疗时,如溶栓药物已达疗效,则D-D水平迅速增高后很快下降。如果D-D水平升高后维持在一定高水平,则提示溶栓药物的用量不足。动态测定D-D结果对溶栓的疗效判断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这方面工作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Rylatt DB, Blakc AS, Cottis LE, et al. An immunoassay for human D-dimer us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 Thrombsis,1983,31:767

    2 王新德,执笔.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8,21:64
, 百拇医药
    3 王永才,姜春义,张 辉,等.血液病确诊化验诊断.大连:大连出版社,1994.102

    4 Takano K, Yamaguchi T, Uchidak, et al. Markers of a hypercoagulable state following acute ischemic stroke. Stroke,1992,23:194

    5 徐旭日,李 卫,沈红卫,等.血浆D-D检测在血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15:98

    6 夏 兰,宋星宇,周贞学,等.血清中栓溶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研究.海南医学,1996,1:46

    7 张学勤,左大鹏,王秋萍,等.急性脑卒中血浆纤溶状态的动态观察.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14:16,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