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离散度及溶栓前后变化的意义
作者:景艳玲 宁淑范 乔玉红
单位:景艳玲:青岛市第七人民医院(266033);宁淑范 乔玉红: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
关键词:
中国急救医学990529 我们观察了82例AMI患者的QTd及溶栓前后的变化,并与正常人对照,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MI患者82例,男49例,女33例,年龄41~77岁。均为发病12小时内,其中50例发病6小时内,无溶栓禁忌证者。并除外有室内传导阻滞、房扑或房颤,电解质紊乱及服用影响心室复极的药物者。对照组80例,无心血管疾患,性别、年龄与AMI组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所有病人首次就诊时做常规12导心电图,并根据需要加做V3K、V3R或V7~9导联,常规溶栓治疗,溶栓后2小时复查心电图,按溶栓再通标准判断再灌注与否分为再通组和非再通组。每次测量导联至少8个,每导联QT间期取相邻三个波形的均值,最大QT间期减去最小QT间期即QTd。
, 百拇医药
1.3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s表示、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
2 结果
AMI组住院时QTd 65.14±14.72 ms,对照组QTd 33±9.64 ms 二者之间差别显著(P<0.025)。再通组45例溶栓前后QTd 分别为64.1±16.2 ms 及48±16.31 ms,有显著差别(P<0.05),非再通组37例溶栓前后 QTd 分别为68.8±14.9 ms 及60.0±19.21 ms ,差别不显著(P<0.05)。非再通组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14例,QTd 79.86±17.89 ms ,均在60 ms 以上,其中3例发生室颤者大于96.67 ms 。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23例,QTd 50.61±16.65 ms ,三者之间差别显著(P<0.05)。发生心衰7例,QTd 65.71±16.14 ms 未发生心衰者30例,QTd 61.33±18.02 ms (P>0.05)。死亡5例,QTd 86.0±21.91 ms,存活者32例QTd 58.4±12.61 ms (P<0.05)。再通组中,无心衰及死亡发生,发生了再通性心律失常,但未统计其QTd。
, 百拇医药
3 讨论
AMI 患者与正常人之间QTd 差异显著(P<0.025),测量时发现,AMI组中梗塞或缺血导联QT值大,而正常导联QT值小,说明AMI时、梗塞周围损伤及缺血心肌较正常心肌常除极及复极明显延缓,产生时间差,因此QTd值增大。
再通组中,溶栓前后QTd值差别显著(P<0.05),说明血管再通后,梗塞及缺血区心肌血供改善,心肌除极及复极恢复正常,整个心肌电活动趋于同步,QTd减小,与溶栓前比较明显缩短,故差别显著,非再通组中,溶栓后梗塞区供血无改善,电活动仍不同步,QTd未能缩短,故溶栓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非再通组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14例,心衰7例,死亡5例,再通组中无心衰及死亡发生,仅发生再通性心律失常,说明早期溶栓治疗,尤其成功的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非再通组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与未发生室心律失常者之间QTd有明显差别(P<0.05),说明QTd大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且QTd越大,发生率越高、恶性心律失常越多。
非再通组心衰患者与未发生心衰者之间QTd差别不显著,可能影响心衰的因素除心肌本身的电活动和机械性收缩功能外,还和前、后负荷等其他因素影响有关。非再通组中死亡者与生存者之间QTd差别显著,说明QTd大者预后不良。
(收稿:1998-06-10,修回:1998-11-25), 百拇医药
单位:景艳玲:青岛市第七人民医院(266033);宁淑范 乔玉红: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
关键词:
中国急救医学990529 我们观察了82例AMI患者的QTd及溶栓前后的变化,并与正常人对照,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MI患者82例,男49例,女33例,年龄41~77岁。均为发病12小时内,其中50例发病6小时内,无溶栓禁忌证者。并除外有室内传导阻滞、房扑或房颤,电解质紊乱及服用影响心室复极的药物者。对照组80例,无心血管疾患,性别、年龄与AMI组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所有病人首次就诊时做常规12导心电图,并根据需要加做V3K、V3R或V7~9导联,常规溶栓治疗,溶栓后2小时复查心电图,按溶栓再通标准判断再灌注与否分为再通组和非再通组。每次测量导联至少8个,每导联QT间期取相邻三个波形的均值,最大QT间期减去最小QT间期即QTd。
, 百拇医药
1.3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s表示、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
2 结果
AMI组住院时QTd 65.14±14.72 ms,对照组QTd 33±9.64 ms 二者之间差别显著(P<0.025)。再通组45例溶栓前后QTd 分别为64.1±16.2 ms 及48±16.31 ms,有显著差别(P<0.05),非再通组37例溶栓前后 QTd 分别为68.8±14.9 ms 及60.0±19.21 ms ,差别不显著(P<0.05)。非再通组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14例,QTd 79.86±17.89 ms ,均在60 ms 以上,其中3例发生室颤者大于96.67 ms 。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23例,QTd 50.61±16.65 ms ,三者之间差别显著(P<0.05)。发生心衰7例,QTd 65.71±16.14 ms 未发生心衰者30例,QTd 61.33±18.02 ms (P>0.05)。死亡5例,QTd 86.0±21.91 ms,存活者32例QTd 58.4±12.61 ms (P<0.05)。再通组中,无心衰及死亡发生,发生了再通性心律失常,但未统计其QTd。
, 百拇医药
3 讨论
AMI 患者与正常人之间QTd 差异显著(P<0.025),测量时发现,AMI组中梗塞或缺血导联QT值大,而正常导联QT值小,说明AMI时、梗塞周围损伤及缺血心肌较正常心肌常除极及复极明显延缓,产生时间差,因此QTd值增大。
再通组中,溶栓前后QTd值差别显著(P<0.05),说明血管再通后,梗塞及缺血区心肌血供改善,心肌除极及复极恢复正常,整个心肌电活动趋于同步,QTd减小,与溶栓前比较明显缩短,故差别显著,非再通组中,溶栓后梗塞区供血无改善,电活动仍不同步,QTd未能缩短,故溶栓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非再通组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14例,心衰7例,死亡5例,再通组中无心衰及死亡发生,仅发生再通性心律失常,说明早期溶栓治疗,尤其成功的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非再通组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与未发生室心律失常者之间QTd有明显差别(P<0.05),说明QTd大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且QTd越大,发生率越高、恶性心律失常越多。
非再通组心衰患者与未发生心衰者之间QTd差别不显著,可能影响心衰的因素除心肌本身的电活动和机械性收缩功能外,还和前、后负荷等其他因素影响有关。非再通组中死亡者与生存者之间QTd差别显著,说明QTd大者预后不良。
(收稿:1998-06-10,修回:1998-11-2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