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痉”字看陈世杰对《金匮玉函经》的补亡灭误
作者:赵怀舟 贾颖 李茂如
单位:赵怀舟 李茂如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山西030012;贾颖 山西省原平化肥厂职工医院 山西034100
关键词:金匮玉函经;补亡灭误;陈世杰;正字通;痉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990504 《金匮玉函经》八卷是张仲景《伤寒论》的别本,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由孙奇、林亿等校定完成后呈送朝廷,雕版印行。南北宋之际的医家虽然有所研习,但其流传却远较治平二年校讫的宋本《伤寒论》稀微。
宋金之际聊摄成无己(约1063~1156年)在《注解伤寒论》中曾多次引用《金匮玉函经》(其书每将《金匮玉函经》省称作《金匮玉函》或《玉函》)之文。本文所用《注解伤寒论》是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影印明.赵开美刻仲景全书本; 《金匮玉函经》是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影印清.何义门鉴定藏本, 并参考1988年日本北里研究所附属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医史文献研究室编集燎原书店发行的清.陈世杰本《金匮玉函经》。
, http://www.100md.com
现将《注解伤寒论》中所引《金匮玉函经》之文依次详列如下:
(1)《注解伤寒论》卷二《伤寒例第三》:“《金匮玉函》曰:主候常存,形色未病,未入腠理,针药及时,服将调节,委以良医,病无不愈”;“《金匮玉函》曰:不当汗而强与汗之者,令人夺其津液,枯槁而死,不当下而强与下之者,令人开肠洞泄,便溺不禁而死。”见今本《金匮玉函经》卷一《证治总例》。
(2)《注解伤寒论》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玉函》曰:中风五六日,伤寒往来寒热”;“《玉函》曰作:大渴欲饮酢浆”。见今本《金匮玉函经》卷二《辨太阳病形证治上第三》。
(3)《注解伤寒论》卷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金匮玉函》曰:虚者十补,勿一泻之”;“《金匮玉函》曰:虚者重泻,真气乃绝”;“《玉函》曰: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以汗发之”。见今本《金匮玉函经》卷一《证治总例》。
, 百拇医药
(4)《注解伤寒论》卷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金匮玉函》曰:水竭则无血。”见今本《金匮玉函经》卷一《证治总例》。
(5)《注解伤寒论》卷七《辨可发汗脉证并治第十六》:“《金匮玉函》曰: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见今本《金匮玉函经》卷一《证治总例》。
(6)《注解伤寒论》卷八《辨可吐第十九》:“《玉函》曰:上盛不已,吐而夺之。”按:此条今本《金匮玉函经》未见。
(7)《注解伤寒论》卷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金匮玉函》曰:虚者十补,勿一泻之。”见今本《金匮玉函经》卷一《证治总例》。
由此可知,十卷本的《注解伤寒论》中有六卷明确引用了《金匮玉函经》之文,说明宋金之际《金匮玉函经》并未失传。但成无己稍后的南宋著名藏书家晁公武在其《郡斋读书志》中却张冠李戴,误将《金匮要略》三卷当作《金匮玉函经》八卷。并且此误承延日久,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等均未能予以纠正。直到清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公元1712年),上海医生陈世杰(字怀三)从当时著名藏书家何焯(1661~1722年)那里得到了何氏据宋刻本抄录下来的手抄本《金匮玉函经》,历经4年艰辛校勘,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重新雕版刊行,才使承袭了500余年的误解初步得以纠正。
, 百拇医药
陈世杰对于伤寒之学的发扬光大功不可没。他在距离初刊整整650年后的《重刻张仲景金匮玉函经序》中简单记述了勘校经过:“岁壬辰义门何内翰(指何焯)以予粗习张书句读,手抄宋本见授,拜受卒业,喜忘寝食。惜其讹脱者多,甚或不能以句。既无他本可校,乃博考众籍,以相证佐,补亡灭误,十得八九,稿凡数易,而始可读。”今仅举一字以言其补亡灭误之功——此字为“痉”。
宋本《伤寒论》、《注解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的卷二均有《辨痉湿暍篇》。宋本
《伤寒论》“痉”讹作“”,该篇篇题小注曰:“音炽。又作,巨郢切,下同。”《注解伤寒论》“痉”亦讹作“”,该篇首条注文曰:“痓当作痉,传写之误也。痓者恶也,非强也。”今本《金匮玉函经》正作“痉”。曾经有学者认为“《玉函》中‘’字不误,不会是陈世杰‘补亡灭误’之功,当是所据何焯的‘手抄宋本’原本未错也,何焯藏本乃据北宋林亿校刻本手抄而来,则林亿刻本亦当未误也”[1]。这种提法虽有一定的根据,但推测的成分略多。
, 百拇医药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参考明末清初流传甚广的一部字书——张自烈的《正字通》。它的特点之一是语料采撷面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甚至批评说:“征引繁芜,颇多舛驳”,但正是《正字通》较为详尽的引证和注释为我们今天研究古籍文献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正字通.凡例(第十条)》中说:“医方杂技诸家,如《灵枢》、《素问》、《物理论》、《本草纲目》、《齐民要术》、《四民月令》、《月令广义》……并辑采增,附补旧本未备云。”这种增补更为解决古代医籍文献中的某些问题提供了难得的钥匙。
《正字通.午集中.疒部》[2]六画中的“”条说:“,持世切。痴去声。证有五。秦越人《难经》曰:‘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张仲景《金匮》曰:‘脊强者,五之总名。其证卒口噤,背反张而瘛。诸药不已,可灸身柱、大椎、陶道。’”
, 百拇医药
对仲景“脊强者,五之总名”条,钱超尘先生[3]进行了考证:“若以仲景《金匮要略》卷一《痉湿暍病脉证》与《玉函》相比较,除下面一条为《金匮要略》所无外,其余各条均
在《金匮要略》中。这一条是:‘脊强者,五痉之总名,其证卒口噤,背反张而瘛疭,诸药不已,可灸身柱、大椎、陶道。’此条亦不见唐本、宋本、高本和《脉经》。”钱氏上述考证等于说世传仲景诸书中只有《金匮玉函经》尚保留此文。因此,《正字通》中所谓“张仲景《金匮》”实指《金匮玉函经》无疑。
《正字通》凡12卷,共收单字33539个,并在注文中增加异体字形119个,如此大部头的字书中的确有可能出现征引舛驳之处。但作为字典例证的引文中有一个绝对不能错一般也不会错的字——这就是与字头相同的那个字。既然所谓“张仲景《金匮》”之“脊强者,五痓之总名”条出现在《正字通》的“痓”条下,因此我们可以比较有把握地说:明末张自烈所看到的《金匮玉函经》的“痉”字还误作“痓”。对于这一点张氏在“”条之末曾予郑重说明:“考之《说文》,合之以声,痓乃痉之讹,当定为痉。”
, 百拇医药
由此观之,清初陈世杰不论是基于自己儒学的功底,还是通过阅读成无己的注文、张自烈的训解,均能正“”字之讹,从而达到补亡灭误的目的。
作者简介:赵怀舟,男,27岁,医师
参考文献
1 赵安民.从“痉”字看《玉函》之流传.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5(6):9~11
2 张自烈.正字通.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708
3 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98~101
收稿日期:1998-12-21, 百拇医药
单位:赵怀舟 李茂如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山西030012;贾颖 山西省原平化肥厂职工医院 山西034100
关键词:金匮玉函经;补亡灭误;陈世杰;正字通;痉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990504 《金匮玉函经》八卷是张仲景《伤寒论》的别本,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由孙奇、林亿等校定完成后呈送朝廷,雕版印行。南北宋之际的医家虽然有所研习,但其流传却远较治平二年校讫的宋本《伤寒论》稀微。
宋金之际聊摄成无己(约1063~1156年)在《注解伤寒论》中曾多次引用《金匮玉函经》(其书每将《金匮玉函经》省称作《金匮玉函》或《玉函》)之文。本文所用《注解伤寒论》是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影印明.赵开美刻仲景全书本; 《金匮玉函经》是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影印清.何义门鉴定藏本, 并参考1988年日本北里研究所附属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医史文献研究室编集燎原书店发行的清.陈世杰本《金匮玉函经》。
, http://www.100md.com
现将《注解伤寒论》中所引《金匮玉函经》之文依次详列如下:
(1)《注解伤寒论》卷二《伤寒例第三》:“《金匮玉函》曰:主候常存,形色未病,未入腠理,针药及时,服将调节,委以良医,病无不愈”;“《金匮玉函》曰:不当汗而强与汗之者,令人夺其津液,枯槁而死,不当下而强与下之者,令人开肠洞泄,便溺不禁而死。”见今本《金匮玉函经》卷一《证治总例》。
(2)《注解伤寒论》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玉函》曰:中风五六日,伤寒往来寒热”;“《玉函》曰作:大渴欲饮酢浆”。见今本《金匮玉函经》卷二《辨太阳病形证治上第三》。
(3)《注解伤寒论》卷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金匮玉函》曰:虚者十补,勿一泻之”;“《金匮玉函》曰:虚者重泻,真气乃绝”;“《玉函》曰: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以汗发之”。见今本《金匮玉函经》卷一《证治总例》。
, 百拇医药
(4)《注解伤寒论》卷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金匮玉函》曰:水竭则无血。”见今本《金匮玉函经》卷一《证治总例》。
(5)《注解伤寒论》卷七《辨可发汗脉证并治第十六》:“《金匮玉函》曰: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见今本《金匮玉函经》卷一《证治总例》。
(6)《注解伤寒论》卷八《辨可吐第十九》:“《玉函》曰:上盛不已,吐而夺之。”按:此条今本《金匮玉函经》未见。
(7)《注解伤寒论》卷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金匮玉函》曰:虚者十补,勿一泻之。”见今本《金匮玉函经》卷一《证治总例》。
由此可知,十卷本的《注解伤寒论》中有六卷明确引用了《金匮玉函经》之文,说明宋金之际《金匮玉函经》并未失传。但成无己稍后的南宋著名藏书家晁公武在其《郡斋读书志》中却张冠李戴,误将《金匮要略》三卷当作《金匮玉函经》八卷。并且此误承延日久,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等均未能予以纠正。直到清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公元1712年),上海医生陈世杰(字怀三)从当时著名藏书家何焯(1661~1722年)那里得到了何氏据宋刻本抄录下来的手抄本《金匮玉函经》,历经4年艰辛校勘,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重新雕版刊行,才使承袭了500余年的误解初步得以纠正。
, 百拇医药
陈世杰对于伤寒之学的发扬光大功不可没。他在距离初刊整整650年后的《重刻张仲景金匮玉函经序》中简单记述了勘校经过:“岁壬辰义门何内翰(指何焯)以予粗习张书句读,手抄宋本见授,拜受卒业,喜忘寝食。惜其讹脱者多,甚或不能以句。既无他本可校,乃博考众籍,以相证佐,补亡灭误,十得八九,稿凡数易,而始可读。”今仅举一字以言其补亡灭误之功——此字为“痉”。
宋本《伤寒论》、《注解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的卷二均有《辨痉湿暍篇》。宋本
《伤寒论》“痉”讹作“”,该篇篇题小注曰:“音炽。又作,巨郢切,下同。”《注解伤寒论》“痉”亦讹作“”,该篇首条注文曰:“痓当作痉,传写之误也。痓者恶也,非强也。”今本《金匮玉函经》正作“痉”。曾经有学者认为“《玉函》中‘’字不误,不会是陈世杰‘补亡灭误’之功,当是所据何焯的‘手抄宋本’原本未错也,何焯藏本乃据北宋林亿校刻本手抄而来,则林亿刻本亦当未误也”[1]。这种提法虽有一定的根据,但推测的成分略多。
, 百拇医药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参考明末清初流传甚广的一部字书——张自烈的《正字通》。它的特点之一是语料采撷面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甚至批评说:“征引繁芜,颇多舛驳”,但正是《正字通》较为详尽的引证和注释为我们今天研究古籍文献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正字通.凡例(第十条)》中说:“医方杂技诸家,如《灵枢》、《素问》、《物理论》、《本草纲目》、《齐民要术》、《四民月令》、《月令广义》……并辑采增,附补旧本未备云。”这种增补更为解决古代医籍文献中的某些问题提供了难得的钥匙。
《正字通.午集中.疒部》[2]六画中的“”条说:“,持世切。痴去声。证有五。秦越人《难经》曰:‘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张仲景《金匮》曰:‘脊强者,五之总名。其证卒口噤,背反张而瘛。诸药不已,可灸身柱、大椎、陶道。’”
, 百拇医药
对仲景“脊强者,五之总名”条,钱超尘先生[3]进行了考证:“若以仲景《金匮要略》卷一《痉湿暍病脉证》与《玉函》相比较,除下面一条为《金匮要略》所无外,其余各条均
在《金匮要略》中。这一条是:‘脊强者,五痉之总名,其证卒口噤,背反张而瘛疭,诸药不已,可灸身柱、大椎、陶道。’此条亦不见唐本、宋本、高本和《脉经》。”钱氏上述考证等于说世传仲景诸书中只有《金匮玉函经》尚保留此文。因此,《正字通》中所谓“张仲景《金匮》”实指《金匮玉函经》无疑。
《正字通》凡12卷,共收单字33539个,并在注文中增加异体字形119个,如此大部头的字书中的确有可能出现征引舛驳之处。但作为字典例证的引文中有一个绝对不能错一般也不会错的字——这就是与字头相同的那个字。既然所谓“张仲景《金匮》”之“脊强者,五痓之总名”条出现在《正字通》的“痓”条下,因此我们可以比较有把握地说:明末张自烈所看到的《金匮玉函经》的“痉”字还误作“痓”。对于这一点张氏在“”条之末曾予郑重说明:“考之《说文》,合之以声,痓乃痉之讹,当定为痉。”
, 百拇医药
由此观之,清初陈世杰不论是基于自己儒学的功底,还是通过阅读成无己的注文、张自烈的训解,均能正“”字之讹,从而达到补亡灭误的目的。
作者简介:赵怀舟,男,27岁,医师
参考文献
1 赵安民.从“痉”字看《玉函》之流传.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5(6):9~11
2 张自烈.正字通.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708
3 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98~101
收稿日期:1998-12-2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