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学体系的构建
作者:张其成
单位: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关键词:中医文化学;中医哲学;医学人类学体系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90525 中图分类号 C78 R87
本世纪最后十年在中国出现了一个中医与中国文化交叉研究的热潮,具体表现为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品位的学术著作,召开了多次以中医与易学、中医与道教、中医与佛教、中医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中医文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随之应运而生了。因而有必要对“中医文化学”学科体系的构建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1 “中医文化学”的内涵
中医文化学是研究中医文化的学科。关于中医文化,有两种含义:一是从广义“文化”角度看。中医作为一门探索人体生理、病理、防病治病规律的科学,具有自然科学性质,而科学又属于大文化范畴,因而中医本身就是“文化”;二是从狭义“文化”角度看。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文化社会背景以及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文化特征,就是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即中医文化,它只涉及中医学有关人体生命和防病治病理论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文化社会印记和背景,而不涉及中医学关于人体生命和防病治病的手段、技术和具体措施。我们所称的“中医文化”概念采用第二种含义。
, 百拇医药
中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什么是“文化”?关于“文化”的定义,据不完全统计,不下200种。在中国,“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易传》的贲卦彖辞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意思。在西方,“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为土地耕作,后来词义逐渐变化。第一个在科学意义上为“文化”下定义的人是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奠基人泰勒(E.B.Tyloy.1832~1917),他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1]”本世纪50年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拉克洪(C.K.M.Kluckhohn.1905~1960)和克罗伯(A.L.Kroeber,1876~1960)在《文化:概念与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中收集了164种关于“文化”的概念和定义。克罗伯认为,“文化”包括语言、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婚姻制度、风俗习惯以及生产的各种物质成就。文化是人类独有的,是后天经学习获得的,是“超有机体”的,并就文化发表了“十八条宣言”[2]。原苏联有学者将“文化”定义为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 http://www.100md.com
在近年国内学者对“文化”的众多定义中,有两种观点值得注意,一种是将文化分为硬文化与软文化,硬文化就是物质文化、物态文化,软文化就是方式文化、精神文化;另一种是将文化分为三层面,即外层的物文化(即人为的“第二自然”),内层的心文化(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结、民族性格等意识形态、文化心理状态),中层的物心结合文化(理论、意蕴、制度、政治组织)。我们认为,就其内涵而言,文化就是人化,是与自然相对的范畴,即凡人为的、非自然的东西就是“文化”,文化是人的感情、智慧、观念及其所外化的一切;就其外延而言,文化可分为大文化与小文化,大文化包括上述软文化和硬文化、物文化和心文化及物心文化,小文化则专指软文化或心文化,即精神文化。
中医文化既包含物质文化,又包含精神文化(详见下文)。中医文化学即是研究中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主要是后者)的学问。具体地说,它研究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文化社会背景,研究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价值理念、文化功能、人文精神,研究中医学区别于其他医学的文化特征,研究中医学发生发展的总体规律。因而中医文化学具有人文社会科学性质。
, http://www.100md.com
2 中医文化学的结构层次
按照“文化”的结构理论,结合中医学的文化特征,可将中医文化分为以下层面:
2.1 中医精神文化
又称中医理念文化,中医哲学是中医文化的核心部分,包括中医本体论、中医方法论、中医伦理学、中医价值论等。任何一种文化的核心都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论的学问,中医哲学就是中医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论。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部分,中医哲学不仅与易、儒、道、释哲学有相同的共性,而且还有与易、儒、道、释哲学所不同的个性。
2.2 中医生命文化
医学的对象是人的生命,换句话说,生命是医学的本元,而生命文化可以说就是医学的元文化。中医在认识生命的本质、规律问题上,有着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的个性色彩。如中医将““气”看成是生命的本源和动力,将阴阳五行看成是生命的过程序列,并以此建构了藏象、经络、证候等理论系统;中医将自然人与社会人作动态比附,建构了一个由心神调控的心身同构、同序的小生命体系统和人与宇宙同构、同序的大生命体系统。中医比任何一门其他医学更能反映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将中医看成是一门生命科学,倒不如将中医看成是一种生命文化。
, http://www.100md.com
2.3 中医比较文化
主要指中医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中医文化与西医文化及其他民族医学文化的比较研究。就前项研究而言,目前一般偏向于传统文化(易、道、儒)对中医的影响之类的论文比较多见,而研究中医对易、道、儒反作用、反影响以及中医在传统文化中究竟有何地位问题的论文较少。
以上主要是对精神层面的中医文化作了一些分类,此外,还有中医的物质文化(如中医药物、器具、店堂等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中医的行为文化(如中医诊疗活动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等也是中医文化学的组成部分。
中医文化 学的上述构成层面,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个整体,其中精神文化不仅是中医文化的核心,而且也是中医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理念部分。研究中医文化的目的就是揭示各层面的精神理念。
3 中医文化学与医学人类学
, http://www.100md.com
中医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类生命文化。它要求从人的生命存在出发去考察与生命存在息息相关的社会存在、文化存在。要求从人的生命健康与疾病的诊治法则出发去诊治人类社会文化的“疾病”,要求不仅对生命、社会、文化作出符合人性的解读,而且要进一步促进人类群体的健康行为方式和人类社会的健康文化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文化学与本世纪70年代西方兴起的“医学人类学”就十分接近了。
“医学人类学”的名称是美国学者哈桑和普拉萨德在1959年提出的,他们认为医学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它从理解人类的医学与历史、医学与法律、医学与社会等问题入手,研究人类的生物学方面和文化方面的问题。1973年,美国学者利班(R.W.Licbam)指出医学人类学包括研究受社会文化特征影响的医学现象,也包括从医学方面来阐明的社会文化现象。1978年,美国医学人类学家福斯特(G.M.Foster)、安德森(B.G.Anderson)将医学人类学定义为涉及保健与疾病的各种正视的人类学活动,包括从生物学和文化角度研究人类行为与保健、疾病标准之间的关系,生物现象、社会文化现象与健康之间的关系[3]。
, http://www.100md.com
由此可知,“医学人类学”也可称为“医学文化学”。这不仅是因为医学实际上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因为医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文化内涵;不仅是因为文化学与人类学之间具有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一门交叉科学——文化人类学在西方已非常盛行。
所谓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科学——研究人的自然属性(生命存在)与社会属性(社会存在)的科学,根据研究重点的不同,又有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分类。前者重在研究自然人,后者重在研究社会人。
医学人类学(医学文化学)又从属于文化人类学,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学不仅面对人的个体的自然体质(体质人类学)或群体的社会文化(文化人类学),而且扩展到人的生命存在、人的疾病—健康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医学人类学(医学文化学)使得人类学、文化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都有了新的开拓和新的转变。
中医文化学是医学人类学(医学文化学)的一个分支,它除了研究中医的文化特质外,主要探讨中医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探讨中医与中国人类行为、人类发展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 百拇医药
4 “中医文化学”创建的意义
中医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文化学既是中国文化学又是医学人类学(医学文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对中医文化的研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在中国文化学界,一般只关注对儒、道、佛的研究,而忽略中医文化的研究;另一方面,在中医学界,一般只关注中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同样忽略中医文化的研究。中医文化研究的课题难以立项,“中医文化学”学科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出于以下两方面意义的考虑,我们建议尽快设立“中医文化”学科,开展该学科的科研工作,并在中医院校开设“中医文化”课程。
4.1 对中医学构建与发展的意义
目前中医学由于受到西方科学(现代科学)、西医学的冲击,传统的研究方法受到挑战,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备受重视,无论是中医理论还是临床研究,大多采用实验、实证方法,有关实验研究的课题得以顺利立项资助。这种研究基本上是以定量、客观、规范作为指导思想,以寻求量化指标、物质基础作为目的,固然这种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然而中医毕竟不是在西方分析科学背景下产生的,它的概念、理论基本上是无法量化的。
, 百拇医药
笔者认为,中医的发展只能按照中医本身的规律发展,而不是按西方科学、西方医学的模式发展,否则,这种“现代化”(实为’西方化”)的中医必定是以抛弃自己的特色为代价,这种“中医”还是“中医”吗?中医要发展,首先要搞清楚过去中医构建发展的历史,那就必须从它形成、发展的文化背景诸因素上去作全面的考察。因此,中医文化的研究符合中医未来发展的战略需要。
4.2 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进步的意义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比较忽略对中医文化的研究因而使得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受到限制。实际上儒、道、佛三家文化与中医文化有着互动、互补的关系,有学者甚至提出中国文化是儒、道、医互补的文化,“正是儒、道、医三者的文化合流,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构架。[4]”虽然这种观点还有待商榷,但其对中医文化重要性的肯定无疑是有道理的。
我曾经提出“易道主干”说[5],认为中华文化的主干既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而是通贯儒家、道家的“易家”,易家的核心就在于“易道”。就易与医的关系论,自古就有“医易同源”、“医易会通”的命题,也就是说,中医与作为中华文化主干的“易道”不仅存在纵向的同源关系,而且存在横向的同理关系,由此可知,中医思想文化也同样具有通贯儒道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中医的一些思想还对易、儒、道产生过反影响或产生过修补作用,如天人观念、阴阳五行学说、气学说等。因而重视并开展中医文化的研究对中医的发展不仅必要而且可能[6]。
, 百拇医药
作者简介:张其成,男,40岁,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后、教授。主要从事中医哲学文化学、易学哲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英]E.B.Tyloy.原始文化.1871.
[2] [美]A.L.Kroeber.十八条宣言.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15;(17):283~288
[3] [美]G.M.Foster and B.G.Andenson.Medical Anthropology.John Wiley & Sons.Mew York.1978:9
[4] 陈乐平.出入命门——中国医学文化学导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6
[5] 张其成.易道:中华文化的主干.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8;135~142
[6] 张其成.东方生命花园——易学与中医.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8:221~228
(收稿日期 1998—12—13 修回日期 1999—02—14), 百拇医药
单位: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关键词:中医文化学;中医哲学;医学人类学体系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90525 中图分类号 C78 R87
本世纪最后十年在中国出现了一个中医与中国文化交叉研究的热潮,具体表现为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品位的学术著作,召开了多次以中医与易学、中医与道教、中医与佛教、中医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中医文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随之应运而生了。因而有必要对“中医文化学”学科体系的构建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1 “中医文化学”的内涵
中医文化学是研究中医文化的学科。关于中医文化,有两种含义:一是从广义“文化”角度看。中医作为一门探索人体生理、病理、防病治病规律的科学,具有自然科学性质,而科学又属于大文化范畴,因而中医本身就是“文化”;二是从狭义“文化”角度看。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文化社会背景以及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文化特征,就是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即中医文化,它只涉及中医学有关人体生命和防病治病理论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文化社会印记和背景,而不涉及中医学关于人体生命和防病治病的手段、技术和具体措施。我们所称的“中医文化”概念采用第二种含义。
, 百拇医药
中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什么是“文化”?关于“文化”的定义,据不完全统计,不下200种。在中国,“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易传》的贲卦彖辞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意思。在西方,“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为土地耕作,后来词义逐渐变化。第一个在科学意义上为“文化”下定义的人是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奠基人泰勒(E.B.Tyloy.1832~1917),他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1]”本世纪50年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拉克洪(C.K.M.Kluckhohn.1905~1960)和克罗伯(A.L.Kroeber,1876~1960)在《文化:概念与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中收集了164种关于“文化”的概念和定义。克罗伯认为,“文化”包括语言、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婚姻制度、风俗习惯以及生产的各种物质成就。文化是人类独有的,是后天经学习获得的,是“超有机体”的,并就文化发表了“十八条宣言”[2]。原苏联有学者将“文化”定义为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 http://www.100md.com
在近年国内学者对“文化”的众多定义中,有两种观点值得注意,一种是将文化分为硬文化与软文化,硬文化就是物质文化、物态文化,软文化就是方式文化、精神文化;另一种是将文化分为三层面,即外层的物文化(即人为的“第二自然”),内层的心文化(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结、民族性格等意识形态、文化心理状态),中层的物心结合文化(理论、意蕴、制度、政治组织)。我们认为,就其内涵而言,文化就是人化,是与自然相对的范畴,即凡人为的、非自然的东西就是“文化”,文化是人的感情、智慧、观念及其所外化的一切;就其外延而言,文化可分为大文化与小文化,大文化包括上述软文化和硬文化、物文化和心文化及物心文化,小文化则专指软文化或心文化,即精神文化。
中医文化既包含物质文化,又包含精神文化(详见下文)。中医文化学即是研究中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主要是后者)的学问。具体地说,它研究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文化社会背景,研究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价值理念、文化功能、人文精神,研究中医学区别于其他医学的文化特征,研究中医学发生发展的总体规律。因而中医文化学具有人文社会科学性质。
, http://www.100md.com
2 中医文化学的结构层次
按照“文化”的结构理论,结合中医学的文化特征,可将中医文化分为以下层面:
2.1 中医精神文化
又称中医理念文化,中医哲学是中医文化的核心部分,包括中医本体论、中医方法论、中医伦理学、中医价值论等。任何一种文化的核心都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论的学问,中医哲学就是中医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论。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部分,中医哲学不仅与易、儒、道、释哲学有相同的共性,而且还有与易、儒、道、释哲学所不同的个性。
2.2 中医生命文化
医学的对象是人的生命,换句话说,生命是医学的本元,而生命文化可以说就是医学的元文化。中医在认识生命的本质、规律问题上,有着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的个性色彩。如中医将““气”看成是生命的本源和动力,将阴阳五行看成是生命的过程序列,并以此建构了藏象、经络、证候等理论系统;中医将自然人与社会人作动态比附,建构了一个由心神调控的心身同构、同序的小生命体系统和人与宇宙同构、同序的大生命体系统。中医比任何一门其他医学更能反映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将中医看成是一门生命科学,倒不如将中医看成是一种生命文化。
, http://www.100md.com
2.3 中医比较文化
主要指中医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中医文化与西医文化及其他民族医学文化的比较研究。就前项研究而言,目前一般偏向于传统文化(易、道、儒)对中医的影响之类的论文比较多见,而研究中医对易、道、儒反作用、反影响以及中医在传统文化中究竟有何地位问题的论文较少。
以上主要是对精神层面的中医文化作了一些分类,此外,还有中医的物质文化(如中医药物、器具、店堂等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中医的行为文化(如中医诊疗活动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等也是中医文化学的组成部分。
中医文化 学的上述构成层面,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个整体,其中精神文化不仅是中医文化的核心,而且也是中医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理念部分。研究中医文化的目的就是揭示各层面的精神理念。
3 中医文化学与医学人类学
, http://www.100md.com
中医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类生命文化。它要求从人的生命存在出发去考察与生命存在息息相关的社会存在、文化存在。要求从人的生命健康与疾病的诊治法则出发去诊治人类社会文化的“疾病”,要求不仅对生命、社会、文化作出符合人性的解读,而且要进一步促进人类群体的健康行为方式和人类社会的健康文化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文化学与本世纪70年代西方兴起的“医学人类学”就十分接近了。
“医学人类学”的名称是美国学者哈桑和普拉萨德在1959年提出的,他们认为医学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它从理解人类的医学与历史、医学与法律、医学与社会等问题入手,研究人类的生物学方面和文化方面的问题。1973年,美国学者利班(R.W.Licbam)指出医学人类学包括研究受社会文化特征影响的医学现象,也包括从医学方面来阐明的社会文化现象。1978年,美国医学人类学家福斯特(G.M.Foster)、安德森(B.G.Anderson)将医学人类学定义为涉及保健与疾病的各种正视的人类学活动,包括从生物学和文化角度研究人类行为与保健、疾病标准之间的关系,生物现象、社会文化现象与健康之间的关系[3]。
, http://www.100md.com
由此可知,“医学人类学”也可称为“医学文化学”。这不仅是因为医学实际上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因为医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文化内涵;不仅是因为文化学与人类学之间具有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一门交叉科学——文化人类学在西方已非常盛行。
所谓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科学——研究人的自然属性(生命存在)与社会属性(社会存在)的科学,根据研究重点的不同,又有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分类。前者重在研究自然人,后者重在研究社会人。
医学人类学(医学文化学)又从属于文化人类学,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学不仅面对人的个体的自然体质(体质人类学)或群体的社会文化(文化人类学),而且扩展到人的生命存在、人的疾病—健康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医学人类学(医学文化学)使得人类学、文化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都有了新的开拓和新的转变。
中医文化学是医学人类学(医学文化学)的一个分支,它除了研究中医的文化特质外,主要探讨中医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探讨中医与中国人类行为、人类发展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 百拇医药
4 “中医文化学”创建的意义
中医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文化学既是中国文化学又是医学人类学(医学文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对中医文化的研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在中国文化学界,一般只关注对儒、道、佛的研究,而忽略中医文化的研究;另一方面,在中医学界,一般只关注中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同样忽略中医文化的研究。中医文化研究的课题难以立项,“中医文化学”学科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出于以下两方面意义的考虑,我们建议尽快设立“中医文化”学科,开展该学科的科研工作,并在中医院校开设“中医文化”课程。
4.1 对中医学构建与发展的意义
目前中医学由于受到西方科学(现代科学)、西医学的冲击,传统的研究方法受到挑战,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备受重视,无论是中医理论还是临床研究,大多采用实验、实证方法,有关实验研究的课题得以顺利立项资助。这种研究基本上是以定量、客观、规范作为指导思想,以寻求量化指标、物质基础作为目的,固然这种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然而中医毕竟不是在西方分析科学背景下产生的,它的概念、理论基本上是无法量化的。
, 百拇医药
笔者认为,中医的发展只能按照中医本身的规律发展,而不是按西方科学、西方医学的模式发展,否则,这种“现代化”(实为’西方化”)的中医必定是以抛弃自己的特色为代价,这种“中医”还是“中医”吗?中医要发展,首先要搞清楚过去中医构建发展的历史,那就必须从它形成、发展的文化背景诸因素上去作全面的考察。因此,中医文化的研究符合中医未来发展的战略需要。
4.2 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进步的意义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比较忽略对中医文化的研究因而使得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受到限制。实际上儒、道、佛三家文化与中医文化有着互动、互补的关系,有学者甚至提出中国文化是儒、道、医互补的文化,“正是儒、道、医三者的文化合流,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构架。[4]”虽然这种观点还有待商榷,但其对中医文化重要性的肯定无疑是有道理的。
我曾经提出“易道主干”说[5],认为中华文化的主干既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而是通贯儒家、道家的“易家”,易家的核心就在于“易道”。就易与医的关系论,自古就有“医易同源”、“医易会通”的命题,也就是说,中医与作为中华文化主干的“易道”不仅存在纵向的同源关系,而且存在横向的同理关系,由此可知,中医思想文化也同样具有通贯儒道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中医的一些思想还对易、儒、道产生过反影响或产生过修补作用,如天人观念、阴阳五行学说、气学说等。因而重视并开展中医文化的研究对中医的发展不仅必要而且可能[6]。
, 百拇医药
作者简介:张其成,男,40岁,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后、教授。主要从事中医哲学文化学、易学哲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英]E.B.Tyloy.原始文化.1871.
[2] [美]A.L.Kroeber.十八条宣言.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15;(17):283~288
[3] [美]G.M.Foster and B.G.Andenson.Medical Anthropology.John Wiley & Sons.Mew York.1978:9
[4] 陈乐平.出入命门——中国医学文化学导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6
[5] 张其成.易道:中华文化的主干.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8;135~142
[6] 张其成.东方生命花园——易学与中医.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8:221~228
(收稿日期 1998—12—13 修回日期 1999—02—1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