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针鞘内脑脊液置换法治疗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报告
作者:王嗣欣 周丽宏 常占平 高燕军 米艳娟
单位:王嗣欣 周丽宏 高燕军 米艳娟 (067000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常占平 (秦皇岛市传染病院)
关键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990519 采用双针鞘内脑脊液置换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并与传统方法治疗的10例进行对比,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10例,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54岁。对照组10例,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5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治疗组10例均行头部CT检查,6例异常,表现为脑沟、外侧裂、脑池有积血;对照组10例亦均行头部CT检查,7例异常,出血以脑沟、前外侧裂为主。
, 百拇医药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按常规腰穿操作,取左侧卧位。治疗组行双针穿刺,于腰2-腰3间隙穿第1针,之后于腰5-骶1或腰4-腰5间隙穿第2针。把输液器接在500ml 0.9%盐水的吊瓶上,拔掉输液器远端的衔接部位。抽出第1针的针芯后,迅速将输液器的接头插入穿刺针的针头并衔接紧。调整输液器以50~60滴/min的速度输入蛛网膜下腔,同时调节第2针的针芯,以50~60滴/min的速度放出脑脊液并储存在固定的瓶中。通过调节输液器旋钮或穿刺针的针芯保持输入量与输出量平衡。治疗组患者连续3天置换3次,每次置换200ml。对照组按传统方法仅穿1针放脑脊液,每次放5~10ml,连续3天共放3次。两组均按常规方法行止血、脱水等治疗。
2 结 果
治疗组治疗后头痛恢复时间为2.34±1.83天,对照组为6.51±3.21天,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1);治疗组连续3次置换后脑脊液基本澄清,而对照组连续3次放液后脑脊液恢复时间为5.34±2.51天,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10例均治愈好转,仅1例并发再出血;对照组8例治愈好转,1例并发脑血管痉挛,1例继发癫痫发作后死亡,1例死于再出血。2周后复查头部CT,治疗组脑室、脑沟及侧裂出血均吸收;而对照组2例脑沟、侧裂仍含血。治疗组与对照组3次置换后脑脊液压力分别为11.8±2.94kPa及13.7±5.88kPa,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 百拇医药
3 讨 论
双针鞘内脑脊液置换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目前国内首次采用的方法,国外尚未见报道。该方法利用浓度渗透的原理,使含血浓度较高的脑脊液向局部穿刺针含血浓度低的部位流动,通过局部脑脊液的循环置换,使含血的脑脊液排出体外。
本方法对缓解头痛具有显著疗效,多数病人置换1次后头痛即减轻,3次连续置换后头痛基本消失,并且发病后越早置换效果越好,同时对脑血管痉挛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本方法优于传统的单纯放液方法(对照组),其原因可能在于:(1)血性脑脊液置换充分,脑脊液3次置换后基本澄清,减少了红细胞对软脑膜的刺激作用,因而减轻头痛。(2)避免和减少了红细胞在蛛网膜下腔或脑室进一步凝集或形成血块,减少积血对软脑膜的刺激,从而预防血管痉挛的发生。(3)该方法避免了置换过程中脑脊液压力的过多波动,从而避免可能诱发脑疝的危险。(4)明显减轻颅内压,由于置换后脑脊液循环相对通畅,故颅内压下降。(5)置换出红细胞破碎后生成的含铁血黄素,从而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 http://www.100md.com
有报道[1]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鞘内应用立止血可明显减少再出血的发生率。本文两组病人均有再出血的发生,可能与血压波动、动脉瘤的再破裂以及情绪等多种因素有关。我们认为双针鞘内置换法与鞘内注射立止血联合应用可能会收到更好的疗效,还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
总之,双针鞘内脑脊液置换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克服了传统单纯放液方法的许多不足,且方法简单、安全、经济、可靠,对缓解头痛及预防脑血管痉挛具有明显疗效,值得无外科治疗条件的单位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英杰,吴宏伟,王月华,等.鞘内注射立止血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报告.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14(6):369.
(1999-03-22收稿), http://www.100md.com
单位:王嗣欣 周丽宏 高燕军 米艳娟 (067000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常占平 (秦皇岛市传染病院)
关键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990519 采用双针鞘内脑脊液置换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并与传统方法治疗的10例进行对比,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10例,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54岁。对照组10例,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5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治疗组10例均行头部CT检查,6例异常,表现为脑沟、外侧裂、脑池有积血;对照组10例亦均行头部CT检查,7例异常,出血以脑沟、前外侧裂为主。
, 百拇医药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按常规腰穿操作,取左侧卧位。治疗组行双针穿刺,于腰2-腰3间隙穿第1针,之后于腰5-骶1或腰4-腰5间隙穿第2针。把输液器接在500ml 0.9%盐水的吊瓶上,拔掉输液器远端的衔接部位。抽出第1针的针芯后,迅速将输液器的接头插入穿刺针的针头并衔接紧。调整输液器以50~60滴/min的速度输入蛛网膜下腔,同时调节第2针的针芯,以50~60滴/min的速度放出脑脊液并储存在固定的瓶中。通过调节输液器旋钮或穿刺针的针芯保持输入量与输出量平衡。治疗组患者连续3天置换3次,每次置换200ml。对照组按传统方法仅穿1针放脑脊液,每次放5~10ml,连续3天共放3次。两组均按常规方法行止血、脱水等治疗。
2 结 果
治疗组治疗后头痛恢复时间为2.34±1.83天,对照组为6.51±3.21天,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1);治疗组连续3次置换后脑脊液基本澄清,而对照组连续3次放液后脑脊液恢复时间为5.34±2.51天,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10例均治愈好转,仅1例并发再出血;对照组8例治愈好转,1例并发脑血管痉挛,1例继发癫痫发作后死亡,1例死于再出血。2周后复查头部CT,治疗组脑室、脑沟及侧裂出血均吸收;而对照组2例脑沟、侧裂仍含血。治疗组与对照组3次置换后脑脊液压力分别为11.8±2.94kPa及13.7±5.88kPa,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 百拇医药
3 讨 论
双针鞘内脑脊液置换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目前国内首次采用的方法,国外尚未见报道。该方法利用浓度渗透的原理,使含血浓度较高的脑脊液向局部穿刺针含血浓度低的部位流动,通过局部脑脊液的循环置换,使含血的脑脊液排出体外。
本方法对缓解头痛具有显著疗效,多数病人置换1次后头痛即减轻,3次连续置换后头痛基本消失,并且发病后越早置换效果越好,同时对脑血管痉挛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本方法优于传统的单纯放液方法(对照组),其原因可能在于:(1)血性脑脊液置换充分,脑脊液3次置换后基本澄清,减少了红细胞对软脑膜的刺激作用,因而减轻头痛。(2)避免和减少了红细胞在蛛网膜下腔或脑室进一步凝集或形成血块,减少积血对软脑膜的刺激,从而预防血管痉挛的发生。(3)该方法避免了置换过程中脑脊液压力的过多波动,从而避免可能诱发脑疝的危险。(4)明显减轻颅内压,由于置换后脑脊液循环相对通畅,故颅内压下降。(5)置换出红细胞破碎后生成的含铁血黄素,从而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 http://www.100md.com
有报道[1]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鞘内应用立止血可明显减少再出血的发生率。本文两组病人均有再出血的发生,可能与血压波动、动脉瘤的再破裂以及情绪等多种因素有关。我们认为双针鞘内置换法与鞘内注射立止血联合应用可能会收到更好的疗效,还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
总之,双针鞘内脑脊液置换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克服了传统单纯放液方法的许多不足,且方法简单、安全、经济、可靠,对缓解头痛及预防脑血管痉挛具有明显疗效,值得无外科治疗条件的单位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英杰,吴宏伟,王月华,等.鞘内注射立止血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报告.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14(6):369.
(1999-03-22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