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分析
作者:夏绪刚 潘剑罡 邢永前
单位:524001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关键词:
中国综合临床990624 本文对我院近10年来确诊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住院病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男13例,女11例;年龄23~73岁,平均(38±14)岁,以中青年为多。慢性起病11例,亚急性起病9例,急性起病4例。产后感染3例,术后发病2例。病前有明显精神创伤2例,有慢性肝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5例。多数患者体质较差,有一定易患因素。
1.2 临床表现 24例中以头痛为首发症状23例,以高热为首发症状1例。患者头痛多位于颞部及头顶部,多为胀痛或搏动性头痛。来诊时已伴有喷射性呕吐17例,伴发热18例,多为低热,仅3例出现高热。来诊时已昏迷4例均死亡。伴发作性四肢抽搐2例,均因病情恶化自动放弃治疗。17例有颈强直,8例克氏征阳性,7例布氏征阳性,2例巴彬斯基征阳性,4例有颅神经受损,视乳头周围有明显渗出7例,仅见视乳头边界模糊6例。来诊时病程2~120天,平均(34±29)天。
, 百拇医药
1.3 实验室检查
1.3.1 影像学检查 均做头部CT或MRI检查,发现6例有脑积水,4例有脑实质损害,其余未见明显异常。11例做过胸部X线检查,3例有肺部感染,其中2例感染灶位于上肺叶,1例位于右中肺。
1.3.2 脑脊液检查 均查CSF,侧卧位腰池CSF压力为130~550mmH2O(1mmH2O=0.0098kPa),平均(316.4±114.0)mmH2O。仅3例CSF压力正常,11例CSF压力大于350mmH2O。CSF中白细胞增高21例,糖降低20例,氯化物降低17例,蛋白含量增高22例,但大于6.0g/L仅2例。
1.3.3 病原学检查 腰池CSF首次涂片墨汁染色阳性10例,第2次涂片方阳性5例,第3次以上涂片方阳性4例。每次做CSF涂片检查的同时,均做真菌培养。凡3次以下培养有一次以上见隐球菌生长者20例,涂片阳性、培养阴性4例,涂片阴性、培养阳性5例。24例中有3例行侧脑室引流减压,这3例脑室CSF首次涂片及培养均阳性。
, 百拇医药
1.4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未做病原学检查之前,首次就诊时拟诊为颅内真菌感染仅4例,其余均误诊为其他疾病。以头痛为主症,无发热、呕吐者,误诊为脑动脉硬化症1例,血管性头痛4例。1例主诉头痛,无发热,头部CT见脑积水者,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急性起病,伴有发热者,被误诊为化脓性脑膜炎。5例头痛、低热,伴有抽搐或颅神经损害者,被误诊为病毒性脑炎。7例头痛、低热,慢性起病者,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本组患者均经CSF涂片或培养找到隐球菌而确诊本病。确诊时间为入院后第1~10天,平均(5.5±2.7)天。
1.5 治疗与转归 本组未经抗真菌治疗9例,死亡3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6例。单用咪康唑或大蒜素治疗5例,2例死亡,3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联合使用达克宁和5-氟胞嘧啶(5Fc)治疗2例,1例治愈,1例死亡。联合用二性霉素B和5-Fc治疗8例,7例治愈,1例死亡。用达克宁或二性霉素B治疗时,均自静脉和鞘内注射同时给药。本组15例接受抗真菌治疗的患者,其治疗效果与发病年龄无明显相关,但与开始治疗的早晚有关,治疗早效果佳。急性起病预后差,本组4例急性起病者均因病情恶化自动放弃治疗或死亡。11例CSF压力大于350mmH2O的患者,5例接受治疗,仅1例痊愈。住院期间死亡7例,6例死于脑疝,1例死于呼吸窘迫综合征。
, http://www.100md.com
2 讨论
隐球菌是条件致病菌,多于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致病。本组24例中12例因各种疾病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后发病,占总例数50%。其余患者平素体质亦较差。隐球菌性脑膜炎起病常较缓慢,本组慢性起病者为45.8%,急性起病者为37.5%,这与文献报道相仿[1]。但急性起病者并不能完全排除本病,本组急性起病者约占16.7%。多因CSF中隐球菌数量多,毒力强,病情凶险[2],这类患者颅内压增高明显,易形成脑疝。本组4例急性起病者,无1例痊愈。
隐球菌性脑膜炎早期症状、体征不典型,容易误诊。本组仅4例在入院时考虑到此病,其余均误诊为其他疾病,误诊率达83.3%。谭爱莲等[1]总结国内建国以来84篇论文,发现误诊率约80%。误诊疾病中以结核性脑膜炎最多,在本组约占29%。未做病原学检查之前,多因某些临床表现与其他疾病相仿而误诊。如主诉头痛,伴有呕吐和发热,有脑膜刺激征,易于想到颅内感染性疾病。进一步查CSF,并常规送检CSF涂片墨汁染色,不致于延误诊断。本组中18例因入院时已有相应症状,均拟诊为颅内感染性疾病,约占总例数的75%。对于仅有头痛,无呕吐、发热或脑膜刺激征者,易于误诊为非颅内感染性疾病。若不及时纠正诊断,延误治疗将严重影响预后。对于非典型头痛,一般治疗效果差,并有加重趋势者,即使无发热或脑膜刺激征、神经定位体征、影像学检查无颅内占位性病变者,均应尽早腰穿并常规送检CSF涂片墨汁染色,以利于早期诊断本病。腰池CSF涂片阳性率不高,反复送检及兼做真菌培养极为重要。真菌培养条件要求较高,即使培养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本病,本组中4例培养阴性患者CSF涂片却发现了真菌。目前应用PCR技术检测新型隐球菌速度快,效率高[3],值得推广。免疫组化法检测隐球菌可明显提高阳性率[4]。
, 百拇医药
本病多因延误诊断导致治疗失败。该疾病起病常较缓慢,初起症状多较轻,而未引起患者足够重视,多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而基层医疗机构条件较差,医务人员对本病认识不够,容易延误诊断。目前治疗本病尚无低毒高效、价廉的理想药品,多用二性霉素B、5-Fc治疗,本组的15例中有8例用此二药治疗,治愈率达87%。但二性霉素B毒性大,临床应用受限,用二性霉素B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加量,输液中加入地塞米松,同时鞘内注射给药,可缩短疗程,减少副作用。本病患者机体抵抗力较低,抗真菌治疗同时应加强支持治疗。目前国外已应用Fluconazole、Itraconazole治疗本病,疗效较好,副作用少,有应用前景[5]。
参考文献
1 谭爱莲,欧阳珊.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3,26(4):241
2 Dismukes WE.Cryptococcal meningitis in patients with AIDS.J Infect Dis,1988,157(4):624
, 百拇医药
3 Prariyachatigul C,Chaiprasert A,Meevootisom V,et al.Assessment of a PCR technique for the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J Med Vet Mycol,1996,34(4):251
4 Lee SC,Casadevall A,Dickson DW.Immunohistochemical localization of capsular polysaccharide antigen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ells in cryptococcal meningoencephalitis.Am J Pathol,1996,148(4):1267
5 Sugar AM,Sterm JJ,Dupont B.Overview:treatment of cryptococcal meningitis.Rev Infect Dis,1990,12(Suppl 3):S338
[收稿:1998-10-11 修回:1999-09-11], http://www.100md.com
单位:524001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关键词:
中国综合临床990624 本文对我院近10年来确诊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住院病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男13例,女11例;年龄23~73岁,平均(38±14)岁,以中青年为多。慢性起病11例,亚急性起病9例,急性起病4例。产后感染3例,术后发病2例。病前有明显精神创伤2例,有慢性肝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5例。多数患者体质较差,有一定易患因素。
1.2 临床表现 24例中以头痛为首发症状23例,以高热为首发症状1例。患者头痛多位于颞部及头顶部,多为胀痛或搏动性头痛。来诊时已伴有喷射性呕吐17例,伴发热18例,多为低热,仅3例出现高热。来诊时已昏迷4例均死亡。伴发作性四肢抽搐2例,均因病情恶化自动放弃治疗。17例有颈强直,8例克氏征阳性,7例布氏征阳性,2例巴彬斯基征阳性,4例有颅神经受损,视乳头周围有明显渗出7例,仅见视乳头边界模糊6例。来诊时病程2~120天,平均(34±29)天。
, 百拇医药
1.3 实验室检查
1.3.1 影像学检查 均做头部CT或MRI检查,发现6例有脑积水,4例有脑实质损害,其余未见明显异常。11例做过胸部X线检查,3例有肺部感染,其中2例感染灶位于上肺叶,1例位于右中肺。
1.3.2 脑脊液检查 均查CSF,侧卧位腰池CSF压力为130~550mmH2O(1mmH2O=0.0098kPa),平均(316.4±114.0)mmH2O。仅3例CSF压力正常,11例CSF压力大于350mmH2O。CSF中白细胞增高21例,糖降低20例,氯化物降低17例,蛋白含量增高22例,但大于6.0g/L仅2例。
1.3.3 病原学检查 腰池CSF首次涂片墨汁染色阳性10例,第2次涂片方阳性5例,第3次以上涂片方阳性4例。每次做CSF涂片检查的同时,均做真菌培养。凡3次以下培养有一次以上见隐球菌生长者20例,涂片阳性、培养阴性4例,涂片阴性、培养阳性5例。24例中有3例行侧脑室引流减压,这3例脑室CSF首次涂片及培养均阳性。
, 百拇医药
1.4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未做病原学检查之前,首次就诊时拟诊为颅内真菌感染仅4例,其余均误诊为其他疾病。以头痛为主症,无发热、呕吐者,误诊为脑动脉硬化症1例,血管性头痛4例。1例主诉头痛,无发热,头部CT见脑积水者,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急性起病,伴有发热者,被误诊为化脓性脑膜炎。5例头痛、低热,伴有抽搐或颅神经损害者,被误诊为病毒性脑炎。7例头痛、低热,慢性起病者,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本组患者均经CSF涂片或培养找到隐球菌而确诊本病。确诊时间为入院后第1~10天,平均(5.5±2.7)天。
1.5 治疗与转归 本组未经抗真菌治疗9例,死亡3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6例。单用咪康唑或大蒜素治疗5例,2例死亡,3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联合使用达克宁和5-氟胞嘧啶(5Fc)治疗2例,1例治愈,1例死亡。联合用二性霉素B和5-Fc治疗8例,7例治愈,1例死亡。用达克宁或二性霉素B治疗时,均自静脉和鞘内注射同时给药。本组15例接受抗真菌治疗的患者,其治疗效果与发病年龄无明显相关,但与开始治疗的早晚有关,治疗早效果佳。急性起病预后差,本组4例急性起病者均因病情恶化自动放弃治疗或死亡。11例CSF压力大于350mmH2O的患者,5例接受治疗,仅1例痊愈。住院期间死亡7例,6例死于脑疝,1例死于呼吸窘迫综合征。
, http://www.100md.com
2 讨论
隐球菌是条件致病菌,多于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致病。本组24例中12例因各种疾病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后发病,占总例数50%。其余患者平素体质亦较差。隐球菌性脑膜炎起病常较缓慢,本组慢性起病者为45.8%,急性起病者为37.5%,这与文献报道相仿[1]。但急性起病者并不能完全排除本病,本组急性起病者约占16.7%。多因CSF中隐球菌数量多,毒力强,病情凶险[2],这类患者颅内压增高明显,易形成脑疝。本组4例急性起病者,无1例痊愈。
隐球菌性脑膜炎早期症状、体征不典型,容易误诊。本组仅4例在入院时考虑到此病,其余均误诊为其他疾病,误诊率达83.3%。谭爱莲等[1]总结国内建国以来84篇论文,发现误诊率约80%。误诊疾病中以结核性脑膜炎最多,在本组约占29%。未做病原学检查之前,多因某些临床表现与其他疾病相仿而误诊。如主诉头痛,伴有呕吐和发热,有脑膜刺激征,易于想到颅内感染性疾病。进一步查CSF,并常规送检CSF涂片墨汁染色,不致于延误诊断。本组中18例因入院时已有相应症状,均拟诊为颅内感染性疾病,约占总例数的75%。对于仅有头痛,无呕吐、发热或脑膜刺激征者,易于误诊为非颅内感染性疾病。若不及时纠正诊断,延误治疗将严重影响预后。对于非典型头痛,一般治疗效果差,并有加重趋势者,即使无发热或脑膜刺激征、神经定位体征、影像学检查无颅内占位性病变者,均应尽早腰穿并常规送检CSF涂片墨汁染色,以利于早期诊断本病。腰池CSF涂片阳性率不高,反复送检及兼做真菌培养极为重要。真菌培养条件要求较高,即使培养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本病,本组中4例培养阴性患者CSF涂片却发现了真菌。目前应用PCR技术检测新型隐球菌速度快,效率高[3],值得推广。免疫组化法检测隐球菌可明显提高阳性率[4]。
, 百拇医药
本病多因延误诊断导致治疗失败。该疾病起病常较缓慢,初起症状多较轻,而未引起患者足够重视,多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而基层医疗机构条件较差,医务人员对本病认识不够,容易延误诊断。目前治疗本病尚无低毒高效、价廉的理想药品,多用二性霉素B、5-Fc治疗,本组的15例中有8例用此二药治疗,治愈率达87%。但二性霉素B毒性大,临床应用受限,用二性霉素B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加量,输液中加入地塞米松,同时鞘内注射给药,可缩短疗程,减少副作用。本病患者机体抵抗力较低,抗真菌治疗同时应加强支持治疗。目前国外已应用Fluconazole、Itraconazole治疗本病,疗效较好,副作用少,有应用前景[5]。
参考文献
1 谭爱莲,欧阳珊.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3,26(4):241
2 Dismukes WE.Cryptococcal meningitis in patients with AIDS.J Infect Dis,1988,157(4):624
, 百拇医药
3 Prariyachatigul C,Chaiprasert A,Meevootisom V,et al.Assessment of a PCR technique for the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J Med Vet Mycol,1996,34(4):251
4 Lee SC,Casadevall A,Dickson DW.Immunohistochemical localization of capsular polysaccharide antigen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ells in cryptococcal meningoencephalitis.Am J Pathol,1996,148(4):1267
5 Sugar AM,Sterm JJ,Dupont B.Overview:treatment of cryptococcal meningitis.Rev Infect Dis,1990,12(Suppl 3):S338
[收稿:1998-10-11 修回:1999-09-1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