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T离散度评估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意义
作者:林文辉
单位:317500 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
关键词:
中国综合临床990611 QT离散度(QTd)是指体表心电图(ECG)不同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它代表节段性心室肌复极差异,特别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差异更大。现分析我院近6年收住154例AMI患者的QTd与室性心律失常、心衰、早期死亡的关系,以探讨其对AMI预后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4例AMI患者诊断均符合WHO标准,其中男118例,女36例;年龄41~85岁,平均56.8岁。梗死部位:前间壁46例,前壁30例,下壁29例,后壁8例,复合壁41例。全部病例均入院后首次ECG可精确测量QT间期的导联≥8个。无心房颤动或扑动,无电解质紊乱,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对照组30例,无心血管疾病,性别、年龄与AMI组差异无显著性。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1.2.1 AMI分组方法 ①根据患者临床心功能NYHA4级分类法,以心功能Ⅲ级、Ⅳ级为临床心衰组;心功能Ⅰ级、Ⅱ级为非临床心衰组。②根据有无室性心律失常及其严重程度,结合室性早搏Lown分级法分0~Ⅴ级,以室性早搏≥Ⅲ级和心室颤动、扑动为严重型室性心律失常组;室性早搏≤Ⅱ级为非严重型室性心律失常组。③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早期死亡组和存活组。
1.2.2 QTd测量方法 患者组选用入院后首次ECG,对照组选用静息15分钟后查ECG,记录纸速为25mm/s。QT间期测量以QRS波群第一波折点为起点,T波降支或其切线与等电位线交界处为终点,u波明显时以T波与u波之间切迹为终点。各导联连测3个QT间期,取其平均值,QTd=QTmax-QTmin,校正QT间期(QTc)=QT/RR,QTcd=QTc max-QTc min。
1.2.3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的均值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AMI组的QTd、QTcd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见表1。
表1 AMI组与对照组QTd、QTcd比较(±s,ms) 组别
例数
QTd
QTcd
对照组
30
28.3±10.7
39.7±11.3
, http://www.100md.com
AMI组
154
73.2±17.8
85.6±19.9
P
<0.00l
<0.001
临床心衰组与非临床心衰组,严重型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严重型室性心律失常组,早期死亡组与存活组的QTd、QTcd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4。表2 临床心衰组与非临床心衰组QTd、QTcd比较(±s,ms) 组别
例数
, 百拇医药
QTd
QTcd
非临床心衰组
105
67.4±14.5
74.9±16.1
临床心衰组
49
85.6±13.6
108.4±15.3
P
<0.01
<0.01
, http://www.100md.com
表3 严重型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严重型室
性心律失常组QTd与QTcd比较(±s,ms) 组别
例数
QTd
QTcd
非严重型室性心律失常组
122
68.1±15.4
78.1±18.8
严重型室性心律失常组
, 百拇医药 32
90.5±18.7
114.5±24.4
P
<0.01
<0.01
表4 存活组和早期死亡组QTd、QTcd比较(±s,ms) 组别
例数
QTd
QTcd
存活组
, 百拇医药
133
69.2±14.2
79.4±17.6
早期死亡组
21
98.7±20.4
125.1±29.5
P
<0.01
<0.01
AMI患者QTd≥80ms与QTd<80ms两组发生临床心衰、严重型室性心律失常、早期死亡的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5。
, 百拇医药
表5 QTd≥80ms与<80ms时三种事件发生率比较 组别
例数
临床心衰
严重型室性心律失常
早期死亡
例数
发生率
(%)
例数
发生率
(%)
例数
发生率
, http://www.100md.com
(%)
QTd≥80ms
44
33
75.0
25
56.8
19
43.2
QTd<80ms
110
16
14.5
, http://www.100md.com
7
6.36
2
1.82
P
<0.01
<0.01
<0.01
AMI早期死亡组21例中发生严重型室性心律失常14例(66.67%),临床心衰18例(85.71%);而存活组133例中发生严重型室性心律失常18例(13.53%),临床心衰31例(23.31%),故两者严重型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心衰发生率差异显著(P<0.01)。3 讨论
心室复极任何瞬间,不同部位心室复极状态是不一致的,此表现为QT间期存在导联间的差异,正常情况下,这种差异极少,被认为是生理性复极不同步。本文结果表明正常人QTd<50ms,与文献一致[1]。而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程度是QTd增大的基础,新近研究结果表明,心室肌中层M细胞单项动作电位延长和心室肌内膜、外膜及中层M细胞之间不应期的不一致,最终导致了QTd增大[2]。急性心肌梗死时,梗死及缺血部位的心肌细胞丧失其正常生理活性,其不应期、传导性均发生改变,复极过程延迟,与正常心肌细胞组织之间复极不一致性增加,使QT间期较非梗死、非缺血区延长,造成QTd增大[3]。复极越不一致,则QTd越大,越易形成折返激动而发生各种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室颤死亡。因此有作者[4]认为QTd增大是独立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性死亡的危险因子。
, 百拇医药
本文结果表明:①AMI患者QTd明显增大,与文献报道一致[2,3];②QTd较大,特别是QTd≥80ms时易发生严重型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心衰、早期死亡;③存在严重型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心衰的AMI患者易发生早期死亡。颜登幼等[5]认为心衰可导致心肌节段性复极差异,而后者又会产生心律失常,加重缺血和心衰,形成恶性循环,增加死亡率。Moss等[6]认为AMI后存在心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病死率较高。故作者认为QTd作为简便、可靠、无创测量心室应激性恢复程度的有效指标,能很好地评估AMI的预后;且QTd≥80ms为临床心衰、严重型室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先兆表现。
参考文献
1 Statters DJ,Malik M,Ward DE,et al.QT dispersion problems of methodology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1994,5(6):672
, 百拇医药
2 韩姬玲,梁瑞贞,武留信,等.心率变异 心室晚电位 QT离散度对心肌梗塞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1):53
3 Van de Loo A,Arendts W,Hohnloser SH.Variability of QT di-
spersion measurements in the surface electrocardiogram in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in normal subjects.Am J Cardiol,1994,74(10):1113
4 Zareba W,Moss AJ,Le cessie S.Dispersion of Ventricular repolarization and arrhythmic cardiac death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m J Cardiol,1994,74(6):550
5 颜登幼,邹济南,段 红,等.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入院心电图QT离散度的临床应用价值.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5,23(4):287
6 Moss AJ,Bigger T,Odoroff CL.Postinfarct risk stratification.Prog Cardiovasc Dis,1987,29(5):389
[收稿:1998-09-11 修回:1999-08-21], 百拇医药
单位:317500 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
关键词:
中国综合临床990611 QT离散度(QTd)是指体表心电图(ECG)不同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它代表节段性心室肌复极差异,特别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差异更大。现分析我院近6年收住154例AMI患者的QTd与室性心律失常、心衰、早期死亡的关系,以探讨其对AMI预后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4例AMI患者诊断均符合WHO标准,其中男118例,女36例;年龄41~85岁,平均56.8岁。梗死部位:前间壁46例,前壁30例,下壁29例,后壁8例,复合壁41例。全部病例均入院后首次ECG可精确测量QT间期的导联≥8个。无心房颤动或扑动,无电解质紊乱,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对照组30例,无心血管疾病,性别、年龄与AMI组差异无显著性。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1.2.1 AMI分组方法 ①根据患者临床心功能NYHA4级分类法,以心功能Ⅲ级、Ⅳ级为临床心衰组;心功能Ⅰ级、Ⅱ级为非临床心衰组。②根据有无室性心律失常及其严重程度,结合室性早搏Lown分级法分0~Ⅴ级,以室性早搏≥Ⅲ级和心室颤动、扑动为严重型室性心律失常组;室性早搏≤Ⅱ级为非严重型室性心律失常组。③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早期死亡组和存活组。
1.2.2 QTd测量方法 患者组选用入院后首次ECG,对照组选用静息15分钟后查ECG,记录纸速为25mm/s。QT间期测量以QRS波群第一波折点为起点,T波降支或其切线与等电位线交界处为终点,u波明显时以T波与u波之间切迹为终点。各导联连测3个QT间期,取其平均值,QTd=QTmax-QTmin,校正QT间期(QTc)=QT/RR,QTcd=QTc max-QTc min。
1.2.3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的均值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AMI组的QTd、QTcd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见表1。
表1 AMI组与对照组QTd、QTcd比较(±s,ms) 组别
例数
QTd
QTcd
对照组
30
28.3±10.7
39.7±11.3
, http://www.100md.com
AMI组
154
73.2±17.8
85.6±19.9
P
<0.00l
<0.001
临床心衰组与非临床心衰组,严重型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严重型室性心律失常组,早期死亡组与存活组的QTd、QTcd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4。表2 临床心衰组与非临床心衰组QTd、QTcd比较(±s,ms) 组别
例数
, 百拇医药
QTd
QTcd
非临床心衰组
105
67.4±14.5
74.9±16.1
临床心衰组
49
85.6±13.6
108.4±15.3
P
<0.01
<0.01
, http://www.100md.com
表3 严重型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严重型室
性心律失常组QTd与QTcd比较(±s,ms) 组别
例数
QTd
QTcd
非严重型室性心律失常组
122
68.1±15.4
78.1±18.8
严重型室性心律失常组
, 百拇医药 32
90.5±18.7
114.5±24.4
P
<0.01
<0.01
表4 存活组和早期死亡组QTd、QTcd比较(±s,ms) 组别
例数
QTd
QTcd
存活组
, 百拇医药
133
69.2±14.2
79.4±17.6
早期死亡组
21
98.7±20.4
125.1±29.5
P
<0.01
<0.01
AMI患者QTd≥80ms与QTd<80ms两组发生临床心衰、严重型室性心律失常、早期死亡的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5。
, 百拇医药
表5 QTd≥80ms与<80ms时三种事件发生率比较 组别
例数
临床心衰
严重型室性心律失常
早期死亡
例数
发生率
(%)
例数
发生率
(%)
例数
发生率
, http://www.100md.com
(%)
QTd≥80ms
44
33
75.0
25
56.8
19
43.2
QTd<80ms
110
16
14.5
, http://www.100md.com
7
6.36
2
1.82
P
<0.01
<0.01
<0.01
AMI早期死亡组21例中发生严重型室性心律失常14例(66.67%),临床心衰18例(85.71%);而存活组133例中发生严重型室性心律失常18例(13.53%),临床心衰31例(23.31%),故两者严重型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心衰发生率差异显著(P<0.01)。3 讨论
心室复极任何瞬间,不同部位心室复极状态是不一致的,此表现为QT间期存在导联间的差异,正常情况下,这种差异极少,被认为是生理性复极不同步。本文结果表明正常人QTd<50ms,与文献一致[1]。而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程度是QTd增大的基础,新近研究结果表明,心室肌中层M细胞单项动作电位延长和心室肌内膜、外膜及中层M细胞之间不应期的不一致,最终导致了QTd增大[2]。急性心肌梗死时,梗死及缺血部位的心肌细胞丧失其正常生理活性,其不应期、传导性均发生改变,复极过程延迟,与正常心肌细胞组织之间复极不一致性增加,使QT间期较非梗死、非缺血区延长,造成QTd增大[3]。复极越不一致,则QTd越大,越易形成折返激动而发生各种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室颤死亡。因此有作者[4]认为QTd增大是独立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性死亡的危险因子。
, 百拇医药
本文结果表明:①AMI患者QTd明显增大,与文献报道一致[2,3];②QTd较大,特别是QTd≥80ms时易发生严重型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心衰、早期死亡;③存在严重型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心衰的AMI患者易发生早期死亡。颜登幼等[5]认为心衰可导致心肌节段性复极差异,而后者又会产生心律失常,加重缺血和心衰,形成恶性循环,增加死亡率。Moss等[6]认为AMI后存在心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病死率较高。故作者认为QTd作为简便、可靠、无创测量心室应激性恢复程度的有效指标,能很好地评估AMI的预后;且QTd≥80ms为临床心衰、严重型室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先兆表现。
参考文献
1 Statters DJ,Malik M,Ward DE,et al.QT dispersion problems of methodology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1994,5(6):672
, 百拇医药
2 韩姬玲,梁瑞贞,武留信,等.心率变异 心室晚电位 QT离散度对心肌梗塞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1):53
3 Van de Loo A,Arendts W,Hohnloser SH.Variability of QT di-
spersion measurements in the surface electrocardiogram in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in normal subjects.Am J Cardiol,1994,74(10):1113
4 Zareba W,Moss AJ,Le cessie S.Dispersion of Ventricular repolarization and arrhythmic cardiac death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m J Cardiol,1994,74(6):550
5 颜登幼,邹济南,段 红,等.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入院心电图QT离散度的临床应用价值.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5,23(4):287
6 Moss AJ,Bigger T,Odoroff CL.Postinfarct risk stratification.Prog Cardiovasc Dis,1987,29(5):389
[收稿:1998-09-11 修回:1999-08-2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