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高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作者:许红梅 朱朝敏 王绍映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400014)
关键词:
重庆医学99063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pstein-Barr病毒(EBV)引起的免疫异常性传染病,目前用于治疗该病的药物种类很少,且疗效不确切。现将我院1997年6月~1998年9月确诊为IM患儿28例使用静脉高效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的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符合以下三项诊断为IM的患儿,共68例。(1)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眼睑肿等。(2)外周血中变异淋巴细胞分类≥0.1。(3)血清EBV-IgM阳性。
1.2 方法:将68例IM患儿随机分为IVIG治疗组(下称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下称对照组),分别为28例和40例,入院时患儿的年龄及性别经X2检验分析,无差异(见表1);入院前病程(治疗组6.90±4.95天,对照组5.03±4.12天)经t检验分析也无差异(t=1.60,P>0.05)。治疗组给予IVIG(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剂量为0.2~0.4mg.kg-1.d-1,用5%GS稀释至3~5%,静脉缓滴,疗程为3天;对照组常规给予病毒唑(重庆制药六厂生产),剂量为10~15mg.kg-1.d-1,疗程为3~5天;所有患儿都给予对症治疗。
, 百拇医药
表1 两组IM患儿年龄及性别比较(X2检验):
年龄
<6岁 ≥6岁
性别
男 女
治疗组(例数)
18 10
16 12
对照组(例数)
25 15
22 18
X2
, 百拇医药
0.021
0.031
P
>0.05
>0.05
2 结果
治疗组发热、咽痛、扁桃体渗出物消失及肿大的淋巴结、肝、脾好转时间均较对照明显缩短,统计学分析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见表2);治疗组住院时间(5.75±2.07天)较对照组(8.95±3.03天)明显缩短,t检验有高度显著性差异(t=5.13,P<0.01)。表2 两组IM患儿主要症状消失及体征好转时间比较(t检验):
发热
咽痛
, http://www.100md.com
扁桃体渗出物
淋巴结肿大
肝大
脾大
治疗组(天)
4.63±2.52
3.96±3.22
3.65±2.21
2.96±1.51
3.02±1.62
3.11±1.55
对照组(天)
, 百拇医药
8.16±4.32
6.62±4.98
6.11±4.10
6.51±3.02
7.23±3.96
8.01±4.13
t
7.51
2.65
3.15
5.12
6.00
, 百拇医药
6.08
P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3 讨论
IM是由EBV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免疫异常性疾病,是儿童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在10岁儿童中,85%已感染过EBV[1],由于B淋巴细胞表面的C3d受体与EBV受体相同,故主要侵犯B淋巴细胞,EBV与B淋巴细胞表面的C3d受体结合,诱导新的抗原产生,从而启动T、B淋巴细胞间的交互作用,活化细胞毒T细胞[1],分泌IL-1、IL-6、TNF-a等炎性细胞因子[2],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发热、咽炎、肝脾淋巴结肿大及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增高等,此外,免疫复合物沉淀及EBV对细胞的直接损害也起了一定的作用[1]。IVIG中存在大量的多克隆抗体及丰富的抗人类IL-1、IL-6、TNF-a自身抗体,能中和抗原和炎性细胞因子,IgG能与免疫复合物的抗原结合,改变该免疫复合物分子量大小,以易于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3]。使用IVIG治疗IM国内尚无报告。本文结果显示IVIG治疗IM症状缓解、体征恢复快,可缩短病程,临床疗效确切,除个别患儿使用后出现短暂皮疹外,无其它副作用发生。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验期间另有3例IM患儿,经病毒唑治疗4~5天后临床表现好转出院,但出院后又出现反复发热,分别于病程1月,1(1)/(2)月、6月再次入院,第三例入院时已出现肝衰竭表现,咽分泌物及腹水EBV-PCR均为阳性,最后治疗无效死亡,而IVIG治疗的患儿出院后均无复发,说明使用IVIG可能改善预后。
, http://www.100md.com
综上所述,高效丙种球蛋白治疗IM,临床表现好转快,可缩短病程,改善预后,完全有效,虽本文例数较少,但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的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93
2 Andersson J.Clinical and immunological considerations in Epstein-Barr virus associated diseases.Scand J Infect Dis Suppl,1996,100:72
3 杨锡强.静脉高效丙种球蛋白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儿科杂志,1995,13(6):392, 百拇医药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400014)
关键词:
重庆医学99063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pstein-Barr病毒(EBV)引起的免疫异常性传染病,目前用于治疗该病的药物种类很少,且疗效不确切。现将我院1997年6月~1998年9月确诊为IM患儿28例使用静脉高效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的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符合以下三项诊断为IM的患儿,共68例。(1)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眼睑肿等。(2)外周血中变异淋巴细胞分类≥0.1。(3)血清EBV-IgM阳性。
1.2 方法:将68例IM患儿随机分为IVIG治疗组(下称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下称对照组),分别为28例和40例,入院时患儿的年龄及性别经X2检验分析,无差异(见表1);入院前病程(治疗组6.90±4.95天,对照组5.03±4.12天)经t检验分析也无差异(t=1.60,P>0.05)。治疗组给予IVIG(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剂量为0.2~0.4mg.kg-1.d-1,用5%GS稀释至3~5%,静脉缓滴,疗程为3天;对照组常规给予病毒唑(重庆制药六厂生产),剂量为10~15mg.kg-1.d-1,疗程为3~5天;所有患儿都给予对症治疗。
, 百拇医药
表1 两组IM患儿年龄及性别比较(X2检验):
年龄
<6岁 ≥6岁
性别
男 女
治疗组(例数)
18 10
16 12
对照组(例数)
25 15
22 18
X2
, 百拇医药
0.021
0.031
P
>0.05
>0.05
2 结果
治疗组发热、咽痛、扁桃体渗出物消失及肿大的淋巴结、肝、脾好转时间均较对照明显缩短,统计学分析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见表2);治疗组住院时间(5.75±2.07天)较对照组(8.95±3.03天)明显缩短,t检验有高度显著性差异(t=5.13,P<0.01)。表2 两组IM患儿主要症状消失及体征好转时间比较(t检验):
发热
咽痛
, http://www.100md.com
扁桃体渗出物
淋巴结肿大
肝大
脾大
治疗组(天)
4.63±2.52
3.96±3.22
3.65±2.21
2.96±1.51
3.02±1.62
3.11±1.55
对照组(天)
, 百拇医药
8.16±4.32
6.62±4.98
6.11±4.10
6.51±3.02
7.23±3.96
8.01±4.13
t
7.51
2.65
3.15
5.12
6.00
, 百拇医药
6.08
P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3 讨论
IM是由EBV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免疫异常性疾病,是儿童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在10岁儿童中,85%已感染过EBV[1],由于B淋巴细胞表面的C3d受体与EBV受体相同,故主要侵犯B淋巴细胞,EBV与B淋巴细胞表面的C3d受体结合,诱导新的抗原产生,从而启动T、B淋巴细胞间的交互作用,活化细胞毒T细胞[1],分泌IL-1、IL-6、TNF-a等炎性细胞因子[2],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发热、咽炎、肝脾淋巴结肿大及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增高等,此外,免疫复合物沉淀及EBV对细胞的直接损害也起了一定的作用[1]。IVIG中存在大量的多克隆抗体及丰富的抗人类IL-1、IL-6、TNF-a自身抗体,能中和抗原和炎性细胞因子,IgG能与免疫复合物的抗原结合,改变该免疫复合物分子量大小,以易于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3]。使用IVIG治疗IM国内尚无报告。本文结果显示IVIG治疗IM症状缓解、体征恢复快,可缩短病程,临床疗效确切,除个别患儿使用后出现短暂皮疹外,无其它副作用发生。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验期间另有3例IM患儿,经病毒唑治疗4~5天后临床表现好转出院,但出院后又出现反复发热,分别于病程1月,1(1)/(2)月、6月再次入院,第三例入院时已出现肝衰竭表现,咽分泌物及腹水EBV-PCR均为阳性,最后治疗无效死亡,而IVIG治疗的患儿出院后均无复发,说明使用IVIG可能改善预后。
, http://www.100md.com
综上所述,高效丙种球蛋白治疗IM,临床表现好转快,可缩短病程,改善预后,完全有效,虽本文例数较少,但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的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93
2 Andersson J.Clinical and immunological considerations in Epstein-Barr virus associated diseases.Scand J Infect Dis Suppl,1996,100:72
3 杨锡强.静脉高效丙种球蛋白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儿科杂志,1995,13(6):39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