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体会
作者:张有芳 王丹枫
单位:浙江省仙居县人民医院内科
关键词:
医学文选990661
静脉溶栓是AMI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国内大医院已广泛采用。为探索基层医院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我们使用国产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13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1997年1月至1998年6月符合溶栓治疗适应症又无禁忌症的AMI患者13例,年龄39~69岁,全部为男性。梗塞部位:急性广泛前壁5例,前壁2例,前间壁2例,下壁4例。溶栓开始距发病的时间,最短2.5小时,最长7小时。
1.2 方法 入院后即查血常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三管法)及心肌酶。取标本后立即开始溶栓:即刻内服阿司匹林0.3g,以后每日0.3g,1周后改为每日0.1g。溶栓药物用尿激酶(天普洛欣)100万u~150万u溶于5%葡萄糖溶液100ml内,静脉滴注30min,溶栓后12h测凝血时间(三管法),如时间延长不超过用药前的1.5倍,则予肝素钠7500u皮下注射,每12h时1次,连续应用5天。
1.3 观察 ①溶栓前及溶栓开始后3h内每0.5h复查一次12导联心电图(下壁梗死记录18导联),并观察胸痛缓解程度。注意导联电极位置应严格固定。②测定溶栓前及自发病后6h起每2h采血验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MB(CK-MB)直至24 h。③不良反应观察:低血压、出血倾向(皮肤粘膜出血、血尿、便血、呕血、咯血及颅内出血)。④4周住院病死率。
冠脉再通标准:参照《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参考方案》[1]的冠脉再通间接指征判断。本组判断血管再通者都有溶栓后2h内心电图ST段抬高最显著的导联ST段下降≥50%,及酶峰前移(CK酶峰提前至发病后16h内,CK-MB酶峰提前至14h内)。
2 结 果
13例中临床判断冠脉再通11例(84.6%)。1例溶栓未通者出现频繁发作梗塞后心绞痛。另1例老年患者于溶栓后20h出现口齿不清,口角歪斜、左侧肢体麻木无力及肌力减退,颅脑CT提示两基底节区及丘脑腔隙性脑梗塞。
本组病人均未因溶栓治疗而出现严重并发症。1例于住院第3日死于泵衰竭,其余均痊愈出院。经随访已满12个月者8例,全部存活,其中4例恢复原有工作者。
3 讨 论
溶栓疗法能使冠脉再通,有效地缩小梗塞范围,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目前对于AMI溶栓疗法公认的原则是越早越好,越早疗效越高。心肌梗塞早期溶栓治疗,可使心肌梗塞面积缩小20%~35%,住院病死率降低20%~50%[2]。面对社会老龄人群的增长,在县级医院大力推广静脉溶栓疗法已刻不容缓。虽然我院不具备APTT监测条件,但采用简便易行的凝血时间(三管法)监测同样收到较好的效果。本组未发现致命性脑出血及其他脏器出血的副作用。我们认为只要加强宣教,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及病员对溶栓疗法重要性的认识,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在基层医院普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完全能够做到的,也是安全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 心血管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参考方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5):328~329
2 陈国伟,郑宗锷,主编.现代心脏内科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60, 百拇医药
单位:浙江省仙居县人民医院内科
关键词:
医学文选990661
静脉溶栓是AMI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国内大医院已广泛采用。为探索基层医院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我们使用国产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13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1997年1月至1998年6月符合溶栓治疗适应症又无禁忌症的AMI患者13例,年龄39~69岁,全部为男性。梗塞部位:急性广泛前壁5例,前壁2例,前间壁2例,下壁4例。溶栓开始距发病的时间,最短2.5小时,最长7小时。
1.2 方法 入院后即查血常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三管法)及心肌酶。取标本后立即开始溶栓:即刻内服阿司匹林0.3g,以后每日0.3g,1周后改为每日0.1g。溶栓药物用尿激酶(天普洛欣)100万u~150万u溶于5%葡萄糖溶液100ml内,静脉滴注30min,溶栓后12h测凝血时间(三管法),如时间延长不超过用药前的1.5倍,则予肝素钠7500u皮下注射,每12h时1次,连续应用5天。
1.3 观察 ①溶栓前及溶栓开始后3h内每0.5h复查一次12导联心电图(下壁梗死记录18导联),并观察胸痛缓解程度。注意导联电极位置应严格固定。②测定溶栓前及自发病后6h起每2h采血验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MB(CK-MB)直至24 h。③不良反应观察:低血压、出血倾向(皮肤粘膜出血、血尿、便血、呕血、咯血及颅内出血)。④4周住院病死率。
冠脉再通标准:参照《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参考方案》[1]的冠脉再通间接指征判断。本组判断血管再通者都有溶栓后2h内心电图ST段抬高最显著的导联ST段下降≥50%,及酶峰前移(CK酶峰提前至发病后16h内,CK-MB酶峰提前至14h内)。
2 结 果
13例中临床判断冠脉再通11例(84.6%)。1例溶栓未通者出现频繁发作梗塞后心绞痛。另1例老年患者于溶栓后20h出现口齿不清,口角歪斜、左侧肢体麻木无力及肌力减退,颅脑CT提示两基底节区及丘脑腔隙性脑梗塞。
本组病人均未因溶栓治疗而出现严重并发症。1例于住院第3日死于泵衰竭,其余均痊愈出院。经随访已满12个月者8例,全部存活,其中4例恢复原有工作者。
3 讨 论
溶栓疗法能使冠脉再通,有效地缩小梗塞范围,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目前对于AMI溶栓疗法公认的原则是越早越好,越早疗效越高。心肌梗塞早期溶栓治疗,可使心肌梗塞面积缩小20%~35%,住院病死率降低20%~50%[2]。面对社会老龄人群的增长,在县级医院大力推广静脉溶栓疗法已刻不容缓。虽然我院不具备APTT监测条件,但采用简便易行的凝血时间(三管法)监测同样收到较好的效果。本组未发现致命性脑出血及其他脏器出血的副作用。我们认为只要加强宣教,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及病员对溶栓疗法重要性的认识,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在基层医院普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完全能够做到的,也是安全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 心血管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参考方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5):328~329
2 陈国伟,郑宗锷,主编.现代心脏内科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6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