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型颈椎病并发前斜角肌综合征
作者:于德淮
单位:辽宁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卫生所,辽宁 沈阳 110006
关键词:
中国骨伤990639 颈椎病与前斜角肌综合征都是长期处于强制性体位工作者较常见的颈部多发病。颈椎病中有40%是椎动脉型颈椎病[1],两病诊断并不困难,但在临床上两病并发时,往往由于对前斜角肌综合征认识不足,未予以重视而易被漏诊,延误治疗。笔者在临床中共收治此病患者161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161例,其中男性91例,女性70例;年龄26~67岁。增生部位均经CT扫描诊断,其中C4~5间病变者86例,C6~7间病变者56例,C3~4间病变者19例。增生主要在钩突关节者76例,上关节突者45例,椎体上下缘及侧后方者40例。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2年。
, 百拇医药
2.主要症状与体征:本组病例中全部都有头痛头昏,颈背痛,患肢痛向前臂放射,有152例出现恶心、耳鸣、耳聋;142例颈肩痛、肢体麻木力弱;121例颈枕痛,发凉感;78例颈项发僵,患肢肌肉萎缩。主要体征:颈部活动受限114例,肢体感觉异常126例,头后伸旋转试验阳性150例,深吸气试验阳性155例,椎孔压缩试验阳性148例,臂丛牵拉试验阳性158例,腱反射异常58例。
3.诊断依据[2](1)头痛、头昏、头部转动到某一方位时,出现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头部改变该方位时,症状即明显减轻或消失。患肢放射性疼痛、麻木、触电感,冰冷发白,高举患肢则症状明显减轻。病程长、症状严重者有患肢肌肉萎缩。(2)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深呼吸试验阳性。在颈前部可触摸到紧张、肥大而硬韧的前斜角肌肌腹,局部有明显的压痛。(3)X线检查 颈椎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侧方有骨质增生,斜位可见椎间孔变小。并经CT扫描做出定位诊断。
治疗方法
, 百拇医药
1.准备阶段:在颈部两侧及后部,以拇指为依托,其余4指揉按、挤压,用力要适度,2~3分钟。拿肩井穴并做提法2~3次,揉按前斜角肌肌腹,患侧稍重。
2.治疗阶段:以拇指点压风池、玉枕、大椎、天宗、肩井、列缺穴,反复3~5次,力度由轻到重,以患者能够承受为度。颈部搬旋:以左手托于颌下部,右手托于后枕部向上提拉的同时缓慢向左旋转,直至能够承受的最大程度停置3~4秒:反之用右手托于颌下,左手托于后枕部,向右旋转1次。头向健侧倾斜,以手放在头顶压向健侧以能够承受的最大限度,另一手用食、中、无名指分拨、揉按紧张、肥大的前斜角肌肌腹,反复3~4次。
3.整理阶段:以和缓的手法揉按颈部两侧及后枕部,拿肩井,十指点叩头部,以掌轻叩背部。
注意事项:由于该病头痛,头昏较重,手法治疗时,一定不要使用急重手法及长时间的牵引,搬旋时请勿用暴力。
, 百拇医药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头痛、头昏消失,颈部活动正常,无疼痛,前斜角肌压痛消失。半年以上不再复发。好转:头痛、头昏明显减轻,颈项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患肢麻木和放射性疼痛等症状有所缓解,前斜角肌压痛减轻,紧张肥大的前斜角肌得到改善。半年以上不再复发或不再加重。无效:头痛、头昏、颈项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患肢麻木和放射性疼痛无减轻,前斜角肌紧张、肥大、压痛等无明显改善。治疗次数,最短者3次,最长者60次,平均13.8次。结果:显效124例,好转33例,无效4例。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并发前斜角肌综合征的诊断并不难,只要在观片后,结合症状,细心做临床功能试验,往往能够作出明确诊断。在患者就诊时,如只重视观CT、X线片,确定颈椎病病变部位,对颈部软组织检查不细,常规检查不全,特别是当患者临床症状不很典型,体征又不很明显时即统归为颈椎病,则易漏诊前斜角肌综合征。另外,对长期从事伏案工作的患者,多凭经验定为颈椎劳损发生病变,而忽视颈周围软组织的劳损病变,则治疗中必然有偏差而不能收到预期的疗效。因为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受颈椎增生物和痉挛的前斜角肌的双重压迫,只治其一,症状也就无法彻底根治。故此,患者经过一段治疗后,症状减轻不明显,或症状反复甚至加重时,应考虑到并发前斜角肌综合征的可能性,否则延误治疗,会造成患肢持物无力,肌肉萎缩,进而出现患肢功能丧失的严重后果。所以,在接待颈椎及颈周围软组织长期劳损和急、慢性牵拉伤的患者时,应细致全面的检查,以明确诊断、正确及时予以治疗。
参考文献
[1]谭福泉,徐建平,杨雯洁.颈椎病的X线诊断特点.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88,1:9
[2]上海中医学院主编.中医推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82~88
(收稿:1999-04-01;修回:1999-06-10), 百拇医药
单位:辽宁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卫生所,辽宁 沈阳 110006
关键词:
中国骨伤990639 颈椎病与前斜角肌综合征都是长期处于强制性体位工作者较常见的颈部多发病。颈椎病中有40%是椎动脉型颈椎病[1],两病诊断并不困难,但在临床上两病并发时,往往由于对前斜角肌综合征认识不足,未予以重视而易被漏诊,延误治疗。笔者在临床中共收治此病患者161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161例,其中男性91例,女性70例;年龄26~67岁。增生部位均经CT扫描诊断,其中C4~5间病变者86例,C6~7间病变者56例,C3~4间病变者19例。增生主要在钩突关节者76例,上关节突者45例,椎体上下缘及侧后方者40例。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2年。
, 百拇医药
2.主要症状与体征:本组病例中全部都有头痛头昏,颈背痛,患肢痛向前臂放射,有152例出现恶心、耳鸣、耳聋;142例颈肩痛、肢体麻木力弱;121例颈枕痛,发凉感;78例颈项发僵,患肢肌肉萎缩。主要体征:颈部活动受限114例,肢体感觉异常126例,头后伸旋转试验阳性150例,深吸气试验阳性155例,椎孔压缩试验阳性148例,臂丛牵拉试验阳性158例,腱反射异常58例。
3.诊断依据[2](1)头痛、头昏、头部转动到某一方位时,出现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头部改变该方位时,症状即明显减轻或消失。患肢放射性疼痛、麻木、触电感,冰冷发白,高举患肢则症状明显减轻。病程长、症状严重者有患肢肌肉萎缩。(2)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深呼吸试验阳性。在颈前部可触摸到紧张、肥大而硬韧的前斜角肌肌腹,局部有明显的压痛。(3)X线检查 颈椎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侧方有骨质增生,斜位可见椎间孔变小。并经CT扫描做出定位诊断。
治疗方法
, 百拇医药
1.准备阶段:在颈部两侧及后部,以拇指为依托,其余4指揉按、挤压,用力要适度,2~3分钟。拿肩井穴并做提法2~3次,揉按前斜角肌肌腹,患侧稍重。
2.治疗阶段:以拇指点压风池、玉枕、大椎、天宗、肩井、列缺穴,反复3~5次,力度由轻到重,以患者能够承受为度。颈部搬旋:以左手托于颌下部,右手托于后枕部向上提拉的同时缓慢向左旋转,直至能够承受的最大程度停置3~4秒:反之用右手托于颌下,左手托于后枕部,向右旋转1次。头向健侧倾斜,以手放在头顶压向健侧以能够承受的最大限度,另一手用食、中、无名指分拨、揉按紧张、肥大的前斜角肌肌腹,反复3~4次。
3.整理阶段:以和缓的手法揉按颈部两侧及后枕部,拿肩井,十指点叩头部,以掌轻叩背部。
注意事项:由于该病头痛,头昏较重,手法治疗时,一定不要使用急重手法及长时间的牵引,搬旋时请勿用暴力。
, 百拇医药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头痛、头昏消失,颈部活动正常,无疼痛,前斜角肌压痛消失。半年以上不再复发。好转:头痛、头昏明显减轻,颈项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患肢麻木和放射性疼痛等症状有所缓解,前斜角肌压痛减轻,紧张肥大的前斜角肌得到改善。半年以上不再复发或不再加重。无效:头痛、头昏、颈项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患肢麻木和放射性疼痛无减轻,前斜角肌紧张、肥大、压痛等无明显改善。治疗次数,最短者3次,最长者60次,平均13.8次。结果:显效124例,好转33例,无效4例。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并发前斜角肌综合征的诊断并不难,只要在观片后,结合症状,细心做临床功能试验,往往能够作出明确诊断。在患者就诊时,如只重视观CT、X线片,确定颈椎病病变部位,对颈部软组织检查不细,常规检查不全,特别是当患者临床症状不很典型,体征又不很明显时即统归为颈椎病,则易漏诊前斜角肌综合征。另外,对长期从事伏案工作的患者,多凭经验定为颈椎劳损发生病变,而忽视颈周围软组织的劳损病变,则治疗中必然有偏差而不能收到预期的疗效。因为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受颈椎增生物和痉挛的前斜角肌的双重压迫,只治其一,症状也就无法彻底根治。故此,患者经过一段治疗后,症状减轻不明显,或症状反复甚至加重时,应考虑到并发前斜角肌综合征的可能性,否则延误治疗,会造成患肢持物无力,肌肉萎缩,进而出现患肢功能丧失的严重后果。所以,在接待颈椎及颈周围软组织长期劳损和急、慢性牵拉伤的患者时,应细致全面的检查,以明确诊断、正确及时予以治疗。
参考文献
[1]谭福泉,徐建平,杨雯洁.颈椎病的X线诊断特点.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88,1:9
[2]上海中医学院主编.中医推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82~88
(收稿:1999-04-01;修回:1999-06-1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