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内科杂志》 > 1999年第6期
编号:10223356
63例腔隙性脑梗塞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临床内科杂志》 1999年第6期
     作者:毛楚娟

    单位:430072 武汉大学医院内科

    关键词:

    临床内科杂志990628

    现将我院1991年10月到1997年12月收治住院并经CT或MRI 证实的63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63例患者,男性41例,女性22你,其中死亡4例。年龄43~83岁,平均年龄6 6岁。男性54~83岁,女性43~83岁。63例中,43~50岁2例(3.17%),51~60岁11例(17.4 6%),61~70岁34例(53.97%),71~83岁16例(25.40%)。高血压病48例(76.19%),高脂血 症31例(49.21%),糖尿病12例(19.05),缺血性心脏病11例(17.46%),心律失常6例(9.5 2%)。

    二、临床特点及发病情况:均音不良一手苯拙综合征9例(14.29%),单纯运动性障碍31例(4 9.21%),共济失调性轻偏瘫11例(17.45%),单纯感觉性障碍12例(19.05%)。发病情况: 早晨清醒时27例(42.85%),相对休息状态下15例(23.81%),夜间小便时12例(19.05%), 疲劳紧张时9例(14.29%)。

    三、CT及MRI检查结果:CT检查55例,MRI检查8例。腔隙性脑梗塞部位:基底节区33例(52. 38%),内囊8例(12.70%),放射冠区(9.52%),额叶4例(6.35%),尾状核3例(4.76%),外 囊1例(1.59%),其它部位8例,其中,基底节区+额叶1例,基底节区+放射冠区1例,尾状核 +放射冠区2例,尾状核+壳核2例,右尾状核+左尾状核+放射冠区1例,颡叶1例。

    四、死亡病例:本组4例死亡病例,2例为双基底节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1例为双基底节 区+放射冠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另1例为双侧放射冠区+尾状核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4例 患者都有反复发病2~3次以上。

    讨论

    腔隙性脑梗塞是一种多见于皮层下,基底节等处小动脉硬化引起的硬塞,形成多个不同时期 的小腔,可有单灶或多灶,范围可为0.02~1.5cm之间,最大限度为1.2~2.0cm之间, 灶的形状有点状、长条状、椭园状等不同形态。

    分析本组临床资料,我们认为:(1)腔隙性脑梗塞,是老年患者最多见的脑血管疾病。男性 多于女性,发病多见于安静状态下。大多无意识障碍、无明显头痛呕吐。(2)长期持续性高 血压是腔隙性脑梗塞发病的直接原因。对高血压病正确有效的治疗,是防止发生腔隙性脑梗 塞的关键。(3)本病好发的部位是基底节区,其次是内囊和放射冠区。(4)对初次发病的患者 ,腔梗灶较小,梗塞灶较少,涉及的病变部位较单一,病变范围不大,则一般预后较好。如 果是反复多次发病,腔梗灶为多发,梗塞灶较多,涉及多个病变部位,病变范围较大,则一 般预后较差。(5)临床上对高度怀疑患有本病的患者,在作CT检查时未发现病灶,应进行复 查或及时作MRI检查,以早期明确诊断。

    收稿:1998-11-05 修回:1999-01-0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