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并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分析
作者:余德奎 李 民
单位:深圳市横岗人民医院(518115)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室速;低血钾;QT间期离散度
广东医学990623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病因、发生机制、治疗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档案,分别测算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A)组、其它室性心律失常(B)组及无室性心律失常(C)组三组的QT间期离散度(QTd),及对血清钾浓度([K+])作比较分析。结果 A、B组QTd均显著大于C组(均P<0.01),A、B组间QTd无明显差异(P>0.05),A组[K+]显著低于B、C组(均P<0.01),B、C组间[K+]无明显差异。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尖端扭转型室速的发病与低钾及QTd增大关系明显;QTd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严重心律失常呈正相关;临床上QTd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尖端扭转型室速发病的预测指标。
, 百拇医药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是猝死的主要原因。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是AMI患者最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之一,易转变成室颤。在临床上,AMI出现TdP较少见,但危险性大、病死率高。本文对5例AMI早期合并TdP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病因、发生机制、治疗及预防措施,增强对该病的认识。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资料完整的AMI患者87例,均符合WHO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男65例,女22例,平均年龄64.2(42~80岁)岁。出现TdP 5例,男4例,女1例,均在发病72 h内出现,其中2例在24 h内,2例在24~48 h内,1例超过48 h;5例中死亡2例(男女各1例),均死于持续性TdP发展为室颤。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常规作12导联心电图(ECG),尔后每日录ECG一次,并持续24 h心电监护。对87例患者的ECG档案作回顾性分析,并按有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分成三组:①A组:合并TdP组5例;②B组:合并其它室性心律失常组20例(包括频发、多源、成对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③C组:无室性心律失常组62例。测量各组的QT间期并计算出QT间期离散度(QTd)。测量QT间期方法:ECG走纸速度25 mm/s,T波不明显或T、U波分界不清的导联除外,每一导联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平均值为该导联的QT间期;QTd=QTmax-QTmin。并把AB两组在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前的血清钾浓度与C组病例的血清钾浓度作比较(已补钾病例除外)。
, 百拇医药
1.3 统计学处理 所测得的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均采用t检验。
2 结果
ABC三组QTd及[K+]比较见表1。
表1 三组QTd及[K+]比较(±s)
QTd(ms)
[K+](mmol/L)
A组
79.10±22.51
, http://www.100md.com
2.66±0.84
B组
70.37±19.51△
4.06±0.97*
C组
49.20±20.10*★
4.24±1.08*☆
与A组比较,△P>0.05,*P<0.01;与B组比较,☆P>0.05,★P<0.013 讨论
QT间期代表心室肌复极时间,大量资料表明QTd能较准确反映心室肌复极的均一程度,QTd越大,则表示心脏心室肌复极越不均一。
, http://www.100md.com
在本组资料中,AMI并TdP患者QTd均明显增大,血清钾浓度明显低,提示AMI早期合并TdP的发病先决条件主要是低钾及QTd增大。与文献提出低钾是TdP最常见的病因[1]相符。
目前关于TdP的基础电生理机制尚不明。但大量资料和研究证实AMI后QT间期延长主要是心肌复极时间延长,并易发生折返。AMI时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局部低温,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细胞外低钙等改变,使心肌易损期延长,因而联律周期较长的早搏能有机会侵入缺血区心肌细胞的易损期,从而导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AMI早期QTd增大是患者心室存在电不稳定的一个客观反映,有学者提出QTd正常上限为50 ms[2],本组TdP患者QTd均大以50 ms,与此观点相吻合,提示QTd与AMI早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呈正相关。这是由于AMI早期梗塞部位与正常的心肌之间存在缺血区域,缺血区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复极延缓,各部位心肌细胞复极不均一,心室肌复极不均一程度越严重,就越容易发生多数性折返激动而形成严重室性心律失常[3]。
, 百拇医药
TdP与其它室性心律失常因病因、发生机制不同,在治疗上有明显区别。AMI早期合并TdP属于获得性TdP,目前认为治疗在补钾的基础上首选25%硫酸镁1~2 g,稀释成40 mL后缓慢静推,然后以1~8 mg/min静滴;禁用Ia、Ic类及第三类抗心律失常药,必要时可试用Ib类;直流电复律仅适合于TdP持续发作者,且应采用低能量(<50J)电击,有明显低钾、传导障碍者电击要慎重。心动过缓者提高基础心率可用异丙肾上腺素,开始小量,后渐加大量[4],但异丙肾上腺素可增加心肌耗氧量,也使心肌应激性增强而易发生新的异位节律,并降低心肌室颤阈,对AMI患者极不利,若非必要尽量避免使用。
由于TdP在治疗上较复杂,死亡率高,因此预防TdP的发生更具临床意义。已研究证实AMI后QTd显著延长易引起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故临床上可用测算QTd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可能性。所以临床中凡遇到QT间期延长,QTd>60 ms[5]的AMI患者,不论当时有否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均应重视心电监护,并积极补钾、补镁或应用辅酶Q10[6],尽可能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董承琅,陶寿淇,陈灏珠.实用心脏病学.第3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477~485
2 马 奕,郭映春,刘 燕,等.QT间期及其离散度测定的方法学研究和正常值.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5,3:130
3 向 红,杨 捷,何 涛.急性心肌梗塞QT离散度增加与室颤的关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3,21(5):282
4 陈国伟.几种特殊类型室性心动过速治疗的经验,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4,14(8):454
5 吴 强,张国娟,江懋莲,等.QT离散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7,13(1):9
6 霍 震.辅酶Q10的临床应用.心血管病学进展,1990,11(2):51, http://www.100md.com
单位:深圳市横岗人民医院(518115)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室速;低血钾;QT间期离散度
广东医学990623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病因、发生机制、治疗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档案,分别测算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A)组、其它室性心律失常(B)组及无室性心律失常(C)组三组的QT间期离散度(QTd),及对血清钾浓度([K+])作比较分析。结果 A、B组QTd均显著大于C组(均P<0.01),A、B组间QTd无明显差异(P>0.05),A组[K+]显著低于B、C组(均P<0.01),B、C组间[K+]无明显差异。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尖端扭转型室速的发病与低钾及QTd增大关系明显;QTd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严重心律失常呈正相关;临床上QTd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尖端扭转型室速发病的预测指标。
, 百拇医药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是猝死的主要原因。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是AMI患者最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之一,易转变成室颤。在临床上,AMI出现TdP较少见,但危险性大、病死率高。本文对5例AMI早期合并TdP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病因、发生机制、治疗及预防措施,增强对该病的认识。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资料完整的AMI患者87例,均符合WHO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男65例,女22例,平均年龄64.2(42~80岁)岁。出现TdP 5例,男4例,女1例,均在发病72 h内出现,其中2例在24 h内,2例在24~48 h内,1例超过48 h;5例中死亡2例(男女各1例),均死于持续性TdP发展为室颤。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常规作12导联心电图(ECG),尔后每日录ECG一次,并持续24 h心电监护。对87例患者的ECG档案作回顾性分析,并按有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分成三组:①A组:合并TdP组5例;②B组:合并其它室性心律失常组20例(包括频发、多源、成对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③C组:无室性心律失常组62例。测量各组的QT间期并计算出QT间期离散度(QTd)。测量QT间期方法:ECG走纸速度25 mm/s,T波不明显或T、U波分界不清的导联除外,每一导联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平均值为该导联的QT间期;QTd=QTmax-QTmin。并把AB两组在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前的血清钾浓度与C组病例的血清钾浓度作比较(已补钾病例除外)。
, 百拇医药
1.3 统计学处理 所测得的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均采用t检验。
2 结果
ABC三组QTd及[K+]比较见表1。
表1 三组QTd及[K+]比较(±s)
QTd(ms)
[K+](mmol/L)
A组
79.10±22.51
, http://www.100md.com
2.66±0.84
B组
70.37±19.51△
4.06±0.97*
C组
49.20±20.10*★
4.24±1.08*☆
与A组比较,△P>0.05,*P<0.01;与B组比较,☆P>0.05,★P<0.013 讨论
QT间期代表心室肌复极时间,大量资料表明QTd能较准确反映心室肌复极的均一程度,QTd越大,则表示心脏心室肌复极越不均一。
, http://www.100md.com
在本组资料中,AMI并TdP患者QTd均明显增大,血清钾浓度明显低,提示AMI早期合并TdP的发病先决条件主要是低钾及QTd增大。与文献提出低钾是TdP最常见的病因[1]相符。
目前关于TdP的基础电生理机制尚不明。但大量资料和研究证实AMI后QT间期延长主要是心肌复极时间延长,并易发生折返。AMI时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局部低温,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细胞外低钙等改变,使心肌易损期延长,因而联律周期较长的早搏能有机会侵入缺血区心肌细胞的易损期,从而导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AMI早期QTd增大是患者心室存在电不稳定的一个客观反映,有学者提出QTd正常上限为50 ms[2],本组TdP患者QTd均大以50 ms,与此观点相吻合,提示QTd与AMI早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呈正相关。这是由于AMI早期梗塞部位与正常的心肌之间存在缺血区域,缺血区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复极延缓,各部位心肌细胞复极不均一,心室肌复极不均一程度越严重,就越容易发生多数性折返激动而形成严重室性心律失常[3]。
, 百拇医药
TdP与其它室性心律失常因病因、发生机制不同,在治疗上有明显区别。AMI早期合并TdP属于获得性TdP,目前认为治疗在补钾的基础上首选25%硫酸镁1~2 g,稀释成40 mL后缓慢静推,然后以1~8 mg/min静滴;禁用Ia、Ic类及第三类抗心律失常药,必要时可试用Ib类;直流电复律仅适合于TdP持续发作者,且应采用低能量(<50J)电击,有明显低钾、传导障碍者电击要慎重。心动过缓者提高基础心率可用异丙肾上腺素,开始小量,后渐加大量[4],但异丙肾上腺素可增加心肌耗氧量,也使心肌应激性增强而易发生新的异位节律,并降低心肌室颤阈,对AMI患者极不利,若非必要尽量避免使用。
由于TdP在治疗上较复杂,死亡率高,因此预防TdP的发生更具临床意义。已研究证实AMI后QTd显著延长易引起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故临床上可用测算QTd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可能性。所以临床中凡遇到QT间期延长,QTd>60 ms[5]的AMI患者,不论当时有否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均应重视心电监护,并积极补钾、补镁或应用辅酶Q10[6],尽可能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董承琅,陶寿淇,陈灏珠.实用心脏病学.第3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477~485
2 马 奕,郭映春,刘 燕,等.QT间期及其离散度测定的方法学研究和正常值.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5,3:130
3 向 红,杨 捷,何 涛.急性心肌梗塞QT离散度增加与室颤的关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3,21(5):282
4 陈国伟.几种特殊类型室性心动过速治疗的经验,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4,14(8):454
5 吴 强,张国娟,江懋莲,等.QT离散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7,13(1):9
6 霍 震.辅酶Q10的临床应用.心血管病学进展,1990,11(2):5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