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循环杂志》 > 1999年第6期
编号:10239227
口服奎尼丁致额颞硬脑膜下血肿一例
http://www.100md.com 《中国循环杂志》 1999年第6期
     作者:袁贤奇 王国干 朱 俊 宋有城

    单位:1000037 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心血管病研究所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急症抢救科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R3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14(1999)06-0407-01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0岁,1960年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阵发性心房颤动(AF)。1996年5月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服用地高辛、阿司匹林及利尿补钾等药物。1998年10月,患者出现持续性AF,为转复心律,12月13日再次入院,化验:血小板233×109/L。出血时间1分40秒。凝血时间3分45秒。其他化验均正常。转复心律前,用奎尼丁(quinidine)0.2 g,每2小时1次,共5次。同月19日,电复律成功。术后口服奎尼丁0.2 g,每日3次。其余用药与入院前相同。于1999年1月15日患者自口腔舌部及双下肢内侧皮肤均有散在出血性紫癜。化验:血小板52×109/L,出血时间7分20秒,凝血时间6分45秒。考虑为服用奎尼丁后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即停用奎尼丁及阿司匹林。次日患者出现头疼、恶心呕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示:右额颞骨板月形高密度影70 mm×15 mm×60 mm。诊断右额颞叶硬脑膜下血肿,住院经3天保守治疗,效果不好。急诊行右顶钻孔引流术。出院前化验血小板192×109/L,1周后患者痊愈出院。

    2 讨论

    奎尼丁是AF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常选用药物之一。临床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并引起额颞硬膜下血肿十分罕见。药物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与用药剂量无关,其机制可能是: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抗体形成药物—抗体复合物后,吸附在血小板膜表面而使其破坏。除奎尼丁外其他药物还有磷酸氯喹、磺胺类等。本病诊断主要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用药史及化验结果。若血小板<50×109/L可引起皮肤紫癜或出血。停药后一般7~10天,血小板可恢复正常,出血严重时,可以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必要时输注血小板悬液或血液交换治疗。阿司匹林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使出血时间延长,与奎尼丁合用有协同作用,值得临床注意。口服奎尼丁特别是对长期使用者,应注意血液学检查,以尽早发现血小板减少和贫血。

    作者简介:袁贤奇(1951-)男 副主任医师 学士 主要从事心血管急症内科研究

    收稿:1999-06-09 修回:1999-08-2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