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两法治疗盆腔脓肿的临床观察
作者:崔树兴 韩宏奎 冯建军 张 丽
单位: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 沧州 061001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990620 中图分类号:R63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9717(1999)06027101
1996年8月~1998年8月,我们对腹部手术后出现盆腔脓肿的56例患者,通过中西药物综合方法保守治疗42例,并随机选单独应用抗菌药物保守治疗14例作对照观察。报告如下。
1 病例与方法
1.1 病例:56例患者,男31例,女25例;年龄14~67岁,平均35.2岁;其中14~29岁者21例,30~49岁者20例,50~67岁者15例;化脓穿孔性阑尾炎术后28例,消化道穿孔行修补术后12例,肠梗阻行松解术后10例,外伤致肝脾破裂行修补术后6例。诊断标准:于术后12~36小时发病,诉下腹部坠胀不适,水样或粘液样便,每日5次以上,最多达20次,或尿频、量少,肠鸣音存在或减弱,直肠指检发现肛门括约肌松弛,或直肠前壁饱满触痛不适,或体温偏高或不高,B超提示盆底直肠前回声杂乱范围3 cm×4 cm×3 cm~5 cm×7 cm×8 cm即诊。56例患者按6∶2比例,随机分为中西药合用综合方法保守治疗组(中西药组)42例,及单独抗菌药物保守治疗组(抗菌药组)14例。2组年龄、病程、病变程度经u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可比性。
, 百拇医药
1.2 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以常规用量静脉给予氨苄青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和甲硝唑,并根据临床相应予其他对症治疗。中西药组另予口服中药汤剂:鱼腥草、红藤、败酱草各20 g,黄芩、木通各10 g,车前子、茯苓、大腹皮、益母草、泽兰各15 g,黄芪30 g,焦三仙30 g,水煎2次,共取药汁600 ml,每日1剂分2次服用;灌肠中药汤剂:赤石脂、海螵蛸、肉豆蔻各20 g,五倍子5 g,水煎取药汁200 ml,以45 ℃左右温度于便后灌肠,左侧卧位,保留30分钟以上,每日1次。抗菌药组仅用温水灌肠作对照。
1.3 疗效判定:以临床症状消失,大便为软便或成形,每日少于3次,腹部B超盆底部位无异常发现为病情转机。治愈:病情持续时间<36小时;好转:病情持续时间<60小时;无效:病情持续时间>60小时。治愈及好转统称为有效。
2 结果
中西药组42例,治愈34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2%;抗菌药组14例,治愈2例,好转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50.0%。经χ2检验,P<0.05,2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 百拇医药
3 讨论
盆腔脓肿因腹腔炎症渗出物或脓液积聚盆腔而形成。由于该部位腹膜面积小,吸收毒素也较少,因此全身症状较轻微,而以局部对直肠、膀胱刺激症状为主。由于患者腹腔感染渗出较重,超过了腹膜自身吸收能力,使之积聚于盆腔,故患者一般全身情况较差,单独抗菌药治疗难以改善全身情况,疗效欠佳。对本病进行辨证辨病分析,则为正气不足,湿浊之邪阻滞下焦,郁而化热,气机不畅,血行不利,大肠传导失司,膀胱气化受阻之证。故治疗当扶持正气,行气血,清湿热,祛秽浊,使积脓消散。故以大剂量黄芪扶正,以鱼腥草、红藤、败酱草、黄芩清热解毒祛湿,以大腹皮、泽兰、益母草行气行血行水并助木通、车前子、茯苓渗湿利水之功,使邪气自小便而解。灌肠剂以温性之品,并高于体温的适当温度作用于直肠局部病灶,促使积脓吸收消散,终达收敛止泻效果。所以中西药合用综合方法保守治疗盆腔脓肿,既注意到改善全身情况,又兼顾局部病灶的治疗,中西药物相辅相成,而获显著疗效。
编者按:本文中药木通剂量偏大,因其有肾毒性,临床应用依法定标准好。
作者简介:崔树兴,男,36岁,主治医师。
(收稿日期:19990107修回日期:19990316), 百拇医药
单位: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 沧州 061001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990620 中图分类号:R63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9717(1999)06027101
1996年8月~1998年8月,我们对腹部手术后出现盆腔脓肿的56例患者,通过中西药物综合方法保守治疗42例,并随机选单独应用抗菌药物保守治疗14例作对照观察。报告如下。
1 病例与方法
1.1 病例:56例患者,男31例,女25例;年龄14~67岁,平均35.2岁;其中14~29岁者21例,30~49岁者20例,50~67岁者15例;化脓穿孔性阑尾炎术后28例,消化道穿孔行修补术后12例,肠梗阻行松解术后10例,外伤致肝脾破裂行修补术后6例。诊断标准:于术后12~36小时发病,诉下腹部坠胀不适,水样或粘液样便,每日5次以上,最多达20次,或尿频、量少,肠鸣音存在或减弱,直肠指检发现肛门括约肌松弛,或直肠前壁饱满触痛不适,或体温偏高或不高,B超提示盆底直肠前回声杂乱范围3 cm×4 cm×3 cm~5 cm×7 cm×8 cm即诊。56例患者按6∶2比例,随机分为中西药合用综合方法保守治疗组(中西药组)42例,及单独抗菌药物保守治疗组(抗菌药组)14例。2组年龄、病程、病变程度经u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可比性。
, 百拇医药
1.2 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以常规用量静脉给予氨苄青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和甲硝唑,并根据临床相应予其他对症治疗。中西药组另予口服中药汤剂:鱼腥草、红藤、败酱草各20 g,黄芩、木通各10 g,车前子、茯苓、大腹皮、益母草、泽兰各15 g,黄芪30 g,焦三仙30 g,水煎2次,共取药汁600 ml,每日1剂分2次服用;灌肠中药汤剂:赤石脂、海螵蛸、肉豆蔻各20 g,五倍子5 g,水煎取药汁200 ml,以45 ℃左右温度于便后灌肠,左侧卧位,保留30分钟以上,每日1次。抗菌药组仅用温水灌肠作对照。
1.3 疗效判定:以临床症状消失,大便为软便或成形,每日少于3次,腹部B超盆底部位无异常发现为病情转机。治愈:病情持续时间<36小时;好转:病情持续时间<60小时;无效:病情持续时间>60小时。治愈及好转统称为有效。
2 结果
中西药组42例,治愈34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2%;抗菌药组14例,治愈2例,好转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50.0%。经χ2检验,P<0.05,2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 百拇医药
3 讨论
盆腔脓肿因腹腔炎症渗出物或脓液积聚盆腔而形成。由于该部位腹膜面积小,吸收毒素也较少,因此全身症状较轻微,而以局部对直肠、膀胱刺激症状为主。由于患者腹腔感染渗出较重,超过了腹膜自身吸收能力,使之积聚于盆腔,故患者一般全身情况较差,单独抗菌药治疗难以改善全身情况,疗效欠佳。对本病进行辨证辨病分析,则为正气不足,湿浊之邪阻滞下焦,郁而化热,气机不畅,血行不利,大肠传导失司,膀胱气化受阻之证。故治疗当扶持正气,行气血,清湿热,祛秽浊,使积脓消散。故以大剂量黄芪扶正,以鱼腥草、红藤、败酱草、黄芩清热解毒祛湿,以大腹皮、泽兰、益母草行气行血行水并助木通、车前子、茯苓渗湿利水之功,使邪气自小便而解。灌肠剂以温性之品,并高于体温的适当温度作用于直肠局部病灶,促使积脓吸收消散,终达收敛止泻效果。所以中西药合用综合方法保守治疗盆腔脓肿,既注意到改善全身情况,又兼顾局部病灶的治疗,中西药物相辅相成,而获显著疗效。
编者按:本文中药木通剂量偏大,因其有肾毒性,临床应用依法定标准好。
作者简介:崔树兴,男,36岁,主治医师。
(收稿日期:19990107修回日期:1999031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