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学科范畴的元气学说
作者:孙广仁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山东250014
关键词:元气;真气;元气一元论;气本一气说;古代哲学;中医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990603 作为宇宙本原的元气与存在于人体内的元气有着不同的概念,并处于气学理论结构的不同层次。前者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范畴,后者属于中医学的研究范围。两种不同学科范畴的元气学说所研究的对象、范围也有明显的区别。各种不同层次的气,各有其相应的内涵、来源、分布和功能[1]。但某些古代及现代医家对元气的内涵、层次认识不一,或将宇宙本原的元气当作人体之中的元气,或将人体中的元气作为一身之气,或将谷气称为元气,或将先天之精视为元气,如此等等,致使对元气的概念和层次的认识出现了混乱。为了明确两种不同学科范畴的元气内涵及其所处层次,特对作为宇宙本原的元气和人体内元气的概念、来源、功能等作一比较性的研究。
, 百拇医药
1 中医学的元气学说
中医学的元气学说,是研究人体内元气的概念、来源、分布和功能的一种气学理论。在中医学中,“元气”又作“原气”,《难经》首论“原气”与“元气”。《内经》虽然提到了1700多个“气”字,但只字未提“原气”或“元气”。《内经》所论之“真气”,与“元气”的概念等同,故将其纳入中医学的元气学说之中。
1.1 《内经》对“真气”的认识
《内经》认为“真气”禀受于先天,与谷气相合而存在于人体内,有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抵抗病邪侵袭和驱除病邪的作用。如《素问 . 刺节真邪篇》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人要长寿,必须善于保养此气。如《素问 . 上古天真论篇》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真气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正气”的主要成分,故有时又将其作为正气的代称。
, 百拇医药
1.2 《难经》对“元气”的认识
《难经》既论“原气”,“元气”,又论“生气”,其实生气、原气、元气,一义也。《难经》认为原气(元气)发源于命门,如《难经 . 三十六难》说:“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原气实为肾间动气,又称“生气”,沿三焦自下而上分布全身,为脏腑经络功能活动之本,如《难经 . 八难》说:“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肾间动气也。”《难经 . 三十八难》说:“所以府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原气的有无关系到人体生命的存亡,原气是维系人体生命的根本。如《难经 . 十四难》说:“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1.3 元气概念的内涵及其来源
, 百拇医药
根据《内经》和《难经》所论,中医学元气概念的基本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元气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发源于肾或命门,实为肾间动气,或肾气,是人体中存在的最根本的一种气,但必须得到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所化谷气的资助才能壮大而发挥作用;②元气沿三焦自下而上运行全身,推动和协调各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并维系人体的生命和健康;③元气是人体正气的主要成分,有保卫机体,抵抗病邪侵袭及驱除病邪的作用;④元气是一身之气中属先天禀赋的一部分,不能涵括后天获得的谷气和自然界清气,不可作为一身之气的代称。
中医学元气概念的产生,源于古人运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思维方法,对人体自身某些生命现象的观察与体悟。古人通过对家族成员之间的比较性观察,发现不同家族成员在体力与智慧上存在着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与其祖辈有一定联系。因而推测到父母以生殖之精的形式将其生命物质遗传给后代。后代在禀受父母的生命物质之后,依靠其所化生的动力,即元气,推动和调控人体的生长发育,使之具备生殖能力,再将其生命物质遗传给下一代[2]。父母遗传给后代的生命物质藏于肾,称为“先天之精”,其所化之气,称肾气或肾间动气。由于先天之精是构成生命的原始物质,其所化生的气则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称之为“元气”。“元”与“真”,本属道家术语,中医学借用之,是对“先天禀赋”的表达。凡与先天禀赋有关者,多冠以“元”或“真”字,如元精、元阳、真水、真火等。元气是由先天之精所化但比之更细微的物质,含有巨大能量,无形而运动不息。主司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推动和调控人体各脏腑的功能活动,虽可称为肾气,但非指“肾的功能”。
, 百拇医药
2 中国古代哲学的“元气一元论”
元气一元论,又称“元气本原论”、“气一元论”或“气本原论”,是指以“气”作为宇宙本原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即认为气是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在气之上,没有“道”、“太极”等的存在。由于把气作为宇宙的最初本原,故气又称为“元气”。“元”者,原也,始也。气一元论认为,气是宇宙中自然存在的一种极细微物质,它自身的升降聚散运动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古代哲学的元气学说,是研究元气(即气)的概念、结构和运动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宇宙观和方法论。 古代哲学的“元气说”始于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该书《重政》说:“元者,为万物之本。”东汉张衡、《古微书》、《易纬 . 乾凿度》等有所发展,但他们认为元气由“玄”或“道”或“太易”产生,是玄、道或太易生万物的中间环节,还未发展到“气本原论”。王充的《论衡》认为气即元气,自然存在,没有任何东西在元气之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支配元气,元气是宇宙的最初本原,因而确立了“元气本原论”,标志着“气一元论”的形成。两汉以前有关气的各种思想、各种学说,至此也大多被“元气一元论”所同化。
, 百拇医药
从“元气一元论”的形成过程可见,两汉时期对宇宙本原的探讨,基本上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发展先秦道家的“道—气—物”的宇宙生成模式,提出了“玄—元气—万物”和“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万物”的宇宙发生模式,把元气作为“玄”和“太易”化生宇宙万物的中间环节和质料;二是以王充的《论衡》为代表,明确提出了“元气”为宇宙万物之本原的思想,开“气本论”哲学之先河。北宋张载的《正蒙》指出的“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的“气本体论”,是以气为最高范畴的“气一元论”哲学发展的最高峰。
3 两种元气学说之间的区别
将中医学的元气学说与古代哲学的元气一元论作一比较,可见以下不同。
(1)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不同 中医学的元气学说所研究的对象,是运行于人体之内的具有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等具体作用的元气,是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而被称为生命活动原动力的元气。此元气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的动力之源。古代哲学所说的元气一元论,是古代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此元气是客观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一种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构成本原。按照古代哲学的元气一元论,人的形体与精神,皆由存在于宇宙之中的元气(即气)所化生。但按照中医学的认识,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而非由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元气来生成。因此,不能以古代哲学的元气一元论来阐释中医学这一较具体的元气,当然也不能以中医学的元气理论来阐释古代哲学的元气一元论。
, 百拇医药
(2)两元气概念的来源有别 中医学元气概念的产生,源于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和体悟;古代哲学气概念的产生,则源于对自然现象如风、云等的观察与推理。因而中医学的元气概念,含有生命特性,是对人体生命动力的表达。古代哲学的元气概念产生于两汉时期,无疑与当时的“大一统”思想密切相关。而元气一元论,也是在当时已经认识到气是宇宙万物之最初本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3)在气学理论结构中所处的层次不同 古代哲学中的元气,作为宇宙的本原,是极为抽象的概念,因而处于气学理论结构中的最高层次。人体之气与自然界的大气及其运动而产生的气候变化,虽也是无形而运动不息,但都是较具体的气,是气学理论结构的第二层次。中医学所讲的“天人相应”,主要是指在同一层次中的人体之气与自然环境中的大气及气候变化之间相互沟通和影响,而非指人体之气与宇宙本原之气的联系,实际上也不可能有这种联系。在人体之中,一身之气是其最高层次,其次是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再次为各脏腑经络之气。因此,中医学所说的元气,即人体内之元气,只是一身之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不能代表一身之气而为人体之气的最高层次。
, 百拇医药
由于中医学的元气与古代哲学所说的元气概念不同,在气学理论结构中所处的层次有异。因而以古代哲学“元气一元论”为基础建立的“气本一元说”[3],认为人之形体是由元气所化,人体内诸气皆由元气所分,则不仅混淆了中医学中精与气的概念[4],而且还混淆了中医学与古代哲学两种不同学科范畴元气的概念和层次。因而以“气本一元说”论述人体之气的结构和功能,确是值得商榷的。人体之气,《内经》称“人气”,即一身之气,是由先天之精所化之元气、水谷之精所化之谷气以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形成,与宇宙本原之元气自然存在于宇宙之中不同。构成人体的各个脏腑形体组织,不可能由运行于人体内的一身之气所化生,更不可能是由元气所生成。人体中的诸气,如宗气、营气、卫气和各脏腑经络之气,不可能由先天之精所化之元气来分化,只能由一身之气来划分。因此,应该将两种不同学科范畴的元气学说明确区别开来。在阐释人体生命等医学或生物学命题时,不再用古代哲学的“元气一元论”,而用中医学固有的精气理论。对于人体内诸气之间的逻辑关系,可用“气本一气说”来阐释。所谓“气本一气说”,是将人体诸气皆视为“一身之气”来划分,即一身之气按照一定的成分比分布到不同的部位、脏腑或经络,成为该部位、脏腑或经络之气。各气自然具有与其结构相应的功能,以推动和调控该脏腑经络部位的生理活动。如元气推动和调控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宗气出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血气;而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血脉的舒缩以及精神活动;肺气推动和调控呼吸出入和水液代谢等。如此,既阐释了人体各脏腑、经络、部位之气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同一性,又强调了它们各自的特殊性。因此,“气本一气说”应是在中医学中积极倡导和深入研究的。在中医学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将中医学的元气、精气等概念与古代哲学的相应概念区别开来,并逐步深入探索人体精、气乃至生命的实质或规律,应该是可行的。
, 百拇医药
4 两种元气学说之间的联系
虽然中医学的元气与古代哲学所说的元气在概念与层次上有明显的区别,但它们在内涵上也有相同之处。一般认为,两者皆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而非有形质可见之实体。中医学认为“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5];元气是一身之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故也应是人体内的无形而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在古代哲学中,气的涵义虽然比较广泛,但经多年研究,已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即认为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如张岱年先生指出,气“是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以气解释宇宙,即以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为一切之根本”[6]。中医学的有关人体之气的认识,对古代哲学气(元气)概念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2];而古代哲学气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观点,渗透到中医学,对建立人体诸气流行不息而推动和调控人体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理论,对建立元气为生命活动原动力的理论,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百拇医药
作者简介:孙广仁,男,50岁,医学硕士,教授,医学硕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精气的概念、源流及结构浅识.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5):342~346
2 孙广仁.中医精气学说与哲学精气学说的源流.中国医药学报,1997,(3):12~16
3 吴敦序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38~47
4 孙广仁.精气考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4):14~16
5 印会河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54
6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9
(收稿日期:1998-03-25), 百拇医药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山东250014
关键词:元气;真气;元气一元论;气本一气说;古代哲学;中医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990603 作为宇宙本原的元气与存在于人体内的元气有着不同的概念,并处于气学理论结构的不同层次。前者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范畴,后者属于中医学的研究范围。两种不同学科范畴的元气学说所研究的对象、范围也有明显的区别。各种不同层次的气,各有其相应的内涵、来源、分布和功能[1]。但某些古代及现代医家对元气的内涵、层次认识不一,或将宇宙本原的元气当作人体之中的元气,或将人体中的元气作为一身之气,或将谷气称为元气,或将先天之精视为元气,如此等等,致使对元气的概念和层次的认识出现了混乱。为了明确两种不同学科范畴的元气内涵及其所处层次,特对作为宇宙本原的元气和人体内元气的概念、来源、功能等作一比较性的研究。
, 百拇医药
1 中医学的元气学说
中医学的元气学说,是研究人体内元气的概念、来源、分布和功能的一种气学理论。在中医学中,“元气”又作“原气”,《难经》首论“原气”与“元气”。《内经》虽然提到了1700多个“气”字,但只字未提“原气”或“元气”。《内经》所论之“真气”,与“元气”的概念等同,故将其纳入中医学的元气学说之中。
1.1 《内经》对“真气”的认识
《内经》认为“真气”禀受于先天,与谷气相合而存在于人体内,有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抵抗病邪侵袭和驱除病邪的作用。如《素问 . 刺节真邪篇》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人要长寿,必须善于保养此气。如《素问 . 上古天真论篇》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真气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正气”的主要成分,故有时又将其作为正气的代称。
, 百拇医药
1.2 《难经》对“元气”的认识
《难经》既论“原气”,“元气”,又论“生气”,其实生气、原气、元气,一义也。《难经》认为原气(元气)发源于命门,如《难经 . 三十六难》说:“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原气实为肾间动气,又称“生气”,沿三焦自下而上分布全身,为脏腑经络功能活动之本,如《难经 . 八难》说:“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肾间动气也。”《难经 . 三十八难》说:“所以府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原气的有无关系到人体生命的存亡,原气是维系人体生命的根本。如《难经 . 十四难》说:“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1.3 元气概念的内涵及其来源
, 百拇医药
根据《内经》和《难经》所论,中医学元气概念的基本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元气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发源于肾或命门,实为肾间动气,或肾气,是人体中存在的最根本的一种气,但必须得到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所化谷气的资助才能壮大而发挥作用;②元气沿三焦自下而上运行全身,推动和协调各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并维系人体的生命和健康;③元气是人体正气的主要成分,有保卫机体,抵抗病邪侵袭及驱除病邪的作用;④元气是一身之气中属先天禀赋的一部分,不能涵括后天获得的谷气和自然界清气,不可作为一身之气的代称。
中医学元气概念的产生,源于古人运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思维方法,对人体自身某些生命现象的观察与体悟。古人通过对家族成员之间的比较性观察,发现不同家族成员在体力与智慧上存在着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与其祖辈有一定联系。因而推测到父母以生殖之精的形式将其生命物质遗传给后代。后代在禀受父母的生命物质之后,依靠其所化生的动力,即元气,推动和调控人体的生长发育,使之具备生殖能力,再将其生命物质遗传给下一代[2]。父母遗传给后代的生命物质藏于肾,称为“先天之精”,其所化之气,称肾气或肾间动气。由于先天之精是构成生命的原始物质,其所化生的气则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称之为“元气”。“元”与“真”,本属道家术语,中医学借用之,是对“先天禀赋”的表达。凡与先天禀赋有关者,多冠以“元”或“真”字,如元精、元阳、真水、真火等。元气是由先天之精所化但比之更细微的物质,含有巨大能量,无形而运动不息。主司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推动和调控人体各脏腑的功能活动,虽可称为肾气,但非指“肾的功能”。
, 百拇医药
2 中国古代哲学的“元气一元论”
元气一元论,又称“元气本原论”、“气一元论”或“气本原论”,是指以“气”作为宇宙本原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即认为气是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在气之上,没有“道”、“太极”等的存在。由于把气作为宇宙的最初本原,故气又称为“元气”。“元”者,原也,始也。气一元论认为,气是宇宙中自然存在的一种极细微物质,它自身的升降聚散运动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古代哲学的元气学说,是研究元气(即气)的概念、结构和运动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宇宙观和方法论。 古代哲学的“元气说”始于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该书《重政》说:“元者,为万物之本。”东汉张衡、《古微书》、《易纬 . 乾凿度》等有所发展,但他们认为元气由“玄”或“道”或“太易”产生,是玄、道或太易生万物的中间环节,还未发展到“气本原论”。王充的《论衡》认为气即元气,自然存在,没有任何东西在元气之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支配元气,元气是宇宙的最初本原,因而确立了“元气本原论”,标志着“气一元论”的形成。两汉以前有关气的各种思想、各种学说,至此也大多被“元气一元论”所同化。
, 百拇医药
从“元气一元论”的形成过程可见,两汉时期对宇宙本原的探讨,基本上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发展先秦道家的“道—气—物”的宇宙生成模式,提出了“玄—元气—万物”和“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万物”的宇宙发生模式,把元气作为“玄”和“太易”化生宇宙万物的中间环节和质料;二是以王充的《论衡》为代表,明确提出了“元气”为宇宙万物之本原的思想,开“气本论”哲学之先河。北宋张载的《正蒙》指出的“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的“气本体论”,是以气为最高范畴的“气一元论”哲学发展的最高峰。
3 两种元气学说之间的区别
将中医学的元气学说与古代哲学的元气一元论作一比较,可见以下不同。
(1)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不同 中医学的元气学说所研究的对象,是运行于人体之内的具有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等具体作用的元气,是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而被称为生命活动原动力的元气。此元气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的动力之源。古代哲学所说的元气一元论,是古代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此元气是客观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一种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构成本原。按照古代哲学的元气一元论,人的形体与精神,皆由存在于宇宙之中的元气(即气)所化生。但按照中医学的认识,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而非由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元气来生成。因此,不能以古代哲学的元气一元论来阐释中医学这一较具体的元气,当然也不能以中医学的元气理论来阐释古代哲学的元气一元论。
, 百拇医药
(2)两元气概念的来源有别 中医学元气概念的产生,源于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和体悟;古代哲学气概念的产生,则源于对自然现象如风、云等的观察与推理。因而中医学的元气概念,含有生命特性,是对人体生命动力的表达。古代哲学的元气概念产生于两汉时期,无疑与当时的“大一统”思想密切相关。而元气一元论,也是在当时已经认识到气是宇宙万物之最初本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3)在气学理论结构中所处的层次不同 古代哲学中的元气,作为宇宙的本原,是极为抽象的概念,因而处于气学理论结构中的最高层次。人体之气与自然界的大气及其运动而产生的气候变化,虽也是无形而运动不息,但都是较具体的气,是气学理论结构的第二层次。中医学所讲的“天人相应”,主要是指在同一层次中的人体之气与自然环境中的大气及气候变化之间相互沟通和影响,而非指人体之气与宇宙本原之气的联系,实际上也不可能有这种联系。在人体之中,一身之气是其最高层次,其次是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再次为各脏腑经络之气。因此,中医学所说的元气,即人体内之元气,只是一身之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不能代表一身之气而为人体之气的最高层次。
, 百拇医药
由于中医学的元气与古代哲学所说的元气概念不同,在气学理论结构中所处的层次有异。因而以古代哲学“元气一元论”为基础建立的“气本一元说”[3],认为人之形体是由元气所化,人体内诸气皆由元气所分,则不仅混淆了中医学中精与气的概念[4],而且还混淆了中医学与古代哲学两种不同学科范畴元气的概念和层次。因而以“气本一元说”论述人体之气的结构和功能,确是值得商榷的。人体之气,《内经》称“人气”,即一身之气,是由先天之精所化之元气、水谷之精所化之谷气以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形成,与宇宙本原之元气自然存在于宇宙之中不同。构成人体的各个脏腑形体组织,不可能由运行于人体内的一身之气所化生,更不可能是由元气所生成。人体中的诸气,如宗气、营气、卫气和各脏腑经络之气,不可能由先天之精所化之元气来分化,只能由一身之气来划分。因此,应该将两种不同学科范畴的元气学说明确区别开来。在阐释人体生命等医学或生物学命题时,不再用古代哲学的“元气一元论”,而用中医学固有的精气理论。对于人体内诸气之间的逻辑关系,可用“气本一气说”来阐释。所谓“气本一气说”,是将人体诸气皆视为“一身之气”来划分,即一身之气按照一定的成分比分布到不同的部位、脏腑或经络,成为该部位、脏腑或经络之气。各气自然具有与其结构相应的功能,以推动和调控该脏腑经络部位的生理活动。如元气推动和调控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宗气出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血气;而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血脉的舒缩以及精神活动;肺气推动和调控呼吸出入和水液代谢等。如此,既阐释了人体各脏腑、经络、部位之气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同一性,又强调了它们各自的特殊性。因此,“气本一气说”应是在中医学中积极倡导和深入研究的。在中医学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将中医学的元气、精气等概念与古代哲学的相应概念区别开来,并逐步深入探索人体精、气乃至生命的实质或规律,应该是可行的。
, 百拇医药
4 两种元气学说之间的联系
虽然中医学的元气与古代哲学所说的元气在概念与层次上有明显的区别,但它们在内涵上也有相同之处。一般认为,两者皆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而非有形质可见之实体。中医学认为“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5];元气是一身之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故也应是人体内的无形而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在古代哲学中,气的涵义虽然比较广泛,但经多年研究,已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即认为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如张岱年先生指出,气“是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以气解释宇宙,即以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为一切之根本”[6]。中医学的有关人体之气的认识,对古代哲学气(元气)概念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2];而古代哲学气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观点,渗透到中医学,对建立人体诸气流行不息而推动和调控人体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理论,对建立元气为生命活动原动力的理论,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百拇医药
作者简介:孙广仁,男,50岁,医学硕士,教授,医学硕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精气的概念、源流及结构浅识.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5):342~346
2 孙广仁.中医精气学说与哲学精气学说的源流.中国医药学报,1997,(3):12~16
3 吴敦序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38~47
4 孙广仁.精气考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4):14~16
5 印会河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54
6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9
(收稿日期:1998-03-2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