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临床研究》 > 1999年第6期
编号:10253855
单管和双管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比较
http://www.100md.com 《医学临床研究》 1999年第6期
     作者:谢志敏 文端雪 王利君 吴丽辉

    单位:湖南省涟源市人民医院(涟源 417100)

    关键词:血肿,硬膜下;神经外科手术;老年人

    湖南医学990626 本院自1994年1月至1999年5月共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简称CSDH)42例,其中1997年5月以前27例,近期15例。前者采用单管引流,后者以双管引流,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前27例(A组)中,男19例,女8例,平均年龄63.6(50~74)岁,18例有头部轻微外伤史。血肿部位:右侧12例,左侧10例,双侧5例。血肿范围:额颞顶枕11例,额颞顶12例,额颞及颞顶部各2例。临床表现:头痛、恶心、呕吐19例,智能及精神障碍9例,偏瘫11例,失语5例,呃逆3例,视乳头水肿14例。全部行CT扫描,表现为脑表面低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新月形区,中线移位,脑室受压,血肿量55~110 ml。后15例(B组)中,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62.8(52~72)岁,9例有头部轻微外伤史。血肿部位:右侧6例,左侧8例,双侧1例。血肿范围:额颞顶枕8例,额颞顶7例。临床表现:头痛、恶心、呕吐13例,智能及精神障碍8例,偏瘫4例,失语1例,呃逆1例,视乳头水肿10例。CT扫描表现与A组相同,血肿量50~114 ml。
, 百拇医药
    1.2 治疗方法 A组:局麻下,选血肿最厚部位行单孔钻颅术,扩大骨孔达2 cm×2 cm,“+”字切开硬脑膜及血肿外包膜,取2~4个方向先后插入同一根14~16号硅胶管,用生理盐水轻柔反复冲洗至流出液变清亮,留置硅胶管于顶枕部(相当于仰卧位时血肿腔的最低处),置于颅内之管其长短相当于血肿腔之半径,外接封闭式引流袋,术后头低脚高位持续引流3~7 d。B组:同样钻颅、“+”字切开硬脑膜及血肿外包膜,缓慢放出部分血肿液后,取两根14~16号硅胶管,用右手拇指及食指持管,顺硬膜下轻柔置于血肿腔内,一根置于额颞部(相当于仰卧位时血肿腔的最高处,简称额管),另一根置于顶枕部(相当于仰卧位时血肿的最低处,简称枕管),置于颅内之管其长短相当于血肿腔之半径,大量生理盐水从两管轮流轻柔反复冲洗至流出液清亮,血肿腔内注满生理盐水,两根引流管亦注满生理盐水并夹闭之,均留置于颅内,缝合伤口,引流管外接无菌引流袋。回病房后,患者仰卧位,头偏向患侧,两引流管均置于血肿腔上10~15 cm,并开放之。同时取脚高头低位,静脉输液每日3 000~4 000 ml。术后12~16 h缓慢降低引流袋至血肿腔上2 cm。术后第2天,额管降至平血肿腔最高点,枕管则低于血肿腔最低点,引流3~5 d,复查CT满意后同时拔管。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A组:术后22例恢复良好;出现1例张力性气颅,经于额部积气最高处锥颅排气后痊愈;1例脑内小血肿,经保守治疗后痊愈;3例术后复查血肿腔缩小不明显,后经骨瓣开颅切除明显增厚的血肿内外包膜后痊愈。所有患者均于拔管前复查CT,CT显示24例(占88.8%)有体积不等的颅内积气。积气部位:额颞部22例,颞顶部2例,有7例合并脑室和(或)脑池积气,但引流管内均无或仅有少量气体引出,引流的液体量平均300~650 ml。除2例张力性气颅外,另有4例积气较多者,经取俯卧位改变头位而由引流管部分排出。B组:1例术后每日引流量300~600 ml,但颜色渐淡,术后7 d拔管后,头痛加剧,复查CT示大量硬膜下积液,中线明显偏移,考虑为置管时损伤蛛网膜而形成活瓣,经开颅切除血肿包膜后痊愈;另14例恢复良好。所有患者拔管前均复查CT,有7例(46.7%)硬膜下少量积气,均位于额颞部,在拔管时边拔管边轻抽吸积气后治愈。所有额管均有5~45 ml气体引出,而枕管引流出的液体量为285~640 ml。
, 百拇医药
    2.2 随访情况 A组中,22例随访2~6个月,分别于术后15 d、1月、2月复查CT;术后15 d有20例仍有积气、积液,占90.9%(20/22),术后1月有11例仍有积气、积液,占50%(11/22),2个月后全部正常。B组全部随访2~6个月,术后15 d有6例少量积气、积液,占40%,术后1月全部正常。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多发生于老年人,一旦出现颅高压,即首选钻孔引流手术治疗,疗效堪称满意[1~4],但仍有颅内积气、积液或血肿复发等并发症发生[5~6],甚至于出现张力性气颅[7~8]

    CSDH术后出现颅内积气,甚至张力性气颅的机制,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①由于老年性脑萎缩的存在,颅内存在较大的代偿空间;②钻孔后随着血肿液的排出,颅内压下降,通过脑组织的搏动,使颅内产生间歇负压,空气通过硬膜破口进入钻孔上部的血肿腔;③术中用生理盐水冲洗时,把空气也注入血肿腔,术毕又未能将空气排出;④由于血肿包膜一般较薄弱,术中操作时损伤致使空气逸入硬膜下腔;⑤由于颅内温度使气体温度升高而膨胀,而术后脑组织渐渐复位,使腔内压力更增加,出现脑受压症状。
, 百拇医药
    邓传宗等[9]报道,钻孔冲洗引流术后半月有72.7%的血肿腔仍有积气、积液。本组前27例拔管前复查CT有88.8%的血肿腔有积气、积液,颅内积气大都位于额颞部,这与术后患者取头偏患侧之仰卧位有关。同时亦观察到,虽然CT复查示额颞部积气较多,即使改变头位或取俯卧位亦仅能排出部分气体。笔者认为,由于术中损伤了血肿包膜,使血肿腔与硬膜下腔相通,术后随着血肿腔内压力的增高,将气体挤入硬膜下腔,或是随着血肿腔内压力的增高,有些薄弱的血肿包膜自行破裂,使气体逸入硬膜下腔,此时,血肿腔渐渐闭合,即使改变头位,亦难以使气体经位于血肿腔内的引流管排出。

    陈洪等[10]报道钻孔冲洗后负压引流取得较好疗效。负压引流虽然有利于血肿腔内液、气排出,可加快血肿腔的闭合,但有可能因受压脑组织复位过快使桥静脉撕裂出血。基于以上的考虑,本组术中置双管引流,从所应用的15例来看,既不增加术中对患者的损伤,也不增加术中、术后处理的难度,疗效满意。但术中、术后处理要注意以下要点:①切开血肿腔后应缓慢放液;②用拇指与食指持硅胶管,于硬膜下顺颅骨弧度置入血肿腔内,置于颅内之管其长短相当于血肿腔之半径,以免损伤血肿包膜;③冲洗完毕后,血肿腔及引流管内注满生理盐水,力争排尽气体;④术后缓慢降低引流管,术后第2天,额管应与血肿腔最高处同高,枕管则应低于血肿腔最低处;⑤必要时,采取边拔除引流管边抽吸积气、积液处理,以达到治疗目的。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36~338

    2 王昌适,吴玉石.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体会.湖南医学,1998,15(5):271

    3 朱国玲,宋家仁,李广兴,等.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210例临床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6:365~366

    4 陈建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某些进展.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87,14:182~185

    5 梁玉敏,张不霁.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中华创伤杂志,1995,11:251~253

    6 周 跃,颜 艾.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防治体会.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8,5:315~316
, 百拇医药
    7 Yusuke L,Kazuhiko F,Tsunemi S,et al.Subduraltension pneumocephalus following surgery for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J Neurosurg,1998,69:58

    8 吴近森,诸葛启钏,瞿宣兴.外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术后并发硬膜下张力性气颅.中华创伤杂志,1993,1:31~32

    9 邓传宗,顾志恺.慢性硬膜下血肿与CT.中华创伤杂志,1994,4:178~179

    10 陈 洪,吴耀晨,赵永阳,等.钻孔负压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2:131

    (19990706 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