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拗汤加味治疗外感后咳嗽不愈51例
作者:陈慧贞
单位:陈慧贞 广东省中医院(510120)
关键词:
实用医学杂志990744 笔者于1997~1998年,对外感咳嗽,经治疗表证不复存在,而咳嗽缠绵不愈者[1],用三拗汤加味治疗,疗效尚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门诊病人,年龄3~62岁,平均35岁。病程半个月~1个月18例,~2个月21例,>2个月12例。痰湿蕴肺型12例,痰热壅肺型18例,肝火犯肺型13例,肺阴亏虚型6例,肺气亏虚型2例。
1.2 辨证分型 按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肺气亏虚: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舌淡嫩,苔白,脉弱。
, 百拇医药
1.3 治疗方法 三拗汤加味的药物组成:炙麻黄10(单位:克,下同),北杏12,黄芩15,炙百部12~15,浙贝(或川贝)12~15,桔梗10~12,甘草6,小儿量酌减。服用方法:每日1剂,用水600 ml煎至200 ml,分1~2次服;夜再用水300 ml煎10~15分钟,顿服。1周为1疗程。加减:痰湿蕴肺者,加法夏(厚朴或陈皮)。痰热壅肺者,加青天葵、白薇、全瓜蒌(或鱼腥草、苇茎、冬瓜仁)。肝火犯肺者,加生地、栀子(或丝瓜络)。肺阴亏虚者,易北杏为南杏,加沙参、麦冬(天冬或玉竹)、五味子。肺气亏虚者,易北杏为南杏,加党参(太子参或黄芪)、淮山。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按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咳嗽在2周以上未发作者。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未愈:服药1周,症状无明显改变。
2.2 治疗结果 本组51例,治愈39例(76.5%),好转9例(17.6%),未愈3例(5.9%),总有效率94%。其中痰湿蕴肺型12例,治愈10例,好转2例。痰热壅肺型18例,治愈16例,好转1例,未愈1例。肝火犯肺型13例,治愈10例,好转3例。肺阴亏虚型6例,治愈3例,好转2例,未愈1例。肺气亏虚型2例,好转1例,未愈1例。
, 百拇医药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33岁。1998年12月20日就诊,患者反复咳嗽1月余,初伴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喉痛咳嗽,经自行服药(西药及中成药),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喉痛等症消失,但咳嗽持续不愈,虽多方医治效果不明显而就诊。来诊时见形体略瘦,唇红而干,自觉夜间低热,手足心热,咳嗽以夜间为甚,咳引胸痛,痰多黄稠难咯,咽干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滑数。胸部X线片示:双肺纹理增粗。查血象淋巴细胞偏高。中医诊断为咳嗽(痰热壅肺夹肺阴亏虚)。此乃热邪灼伤肺阴,痰邪壅阻肺络,肺气不宣。治宜清热养阴,宣肺化痰。处方:炙麻黄10,北杏仁、桔梗各12,黄芩、浙贝、全瓜蒌、白薇、地骨皮、花粉各15,甘草6。每日1剂,水煎服,夜再煎,顿服,共进3剂。3日后复诊,诉夜热及手足心热已消退,咳嗽及胸痛减轻,痰转白易咯,大便已通,仍口干渴。舌红,苔薄黄,脉细滑略数。照上方去白薇、地骨皮,加麦冬、天冬各15。服4剂后,咳嗽、咯痰、胸痛、口干渴等症全消,复查:X线胸片显示双肺清晰,血象正常,临床治愈。
, 百拇医药
4 讨论
4.1 肺为五脏之华盖,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一身之气而司呼吸。外感初起,邪犯皮毛,肺卫受感,肺气不宣,于是发生鼻塞流涕,恶寒身热,咳嗽等症。经治疗鼻塞流涕,恶寒身热等症消失,而肺气仍壅塞不宣,故留咳嗽之症。正如喻嘉言所云:"咳者肺之本病也。"故外感后咳嗽不愈之症治宜宣通肺气,止咳化痰,方用三拗汤加味。
4.2 方中麻黄辛温发表,宣肺平喘利尿。因方中为灸麻黄,故发汗之力缓和,重在宣肺平喘。现代研究表明,麻黄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3],有强大抑制流感病毒及利尿作用。北杏仁止咳定喘,润肠通便。现代研究表明,北杏仁对呼吸中枢呈镇静作用,使呼吸运动趋于安静而达镇咳平喘效应,可润肠通便。黄芩清热燥湿,泄热泻火,善于清上焦及中焦之火,且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过敏,解热利尿,镇静等作用。炙百部润肺止咳,杀虫止痒,且能抑制咳嗽反射而奏镇咳之效,有抗菌,抗病毒作用。浙贝止咳化痰,清热散结,且能扩张支气管,抑制腺体,有明显镇咳作用(川贝母甘苦寒,有明显镇咳祛痰作用)。桔梗宣肺散寒,祛痰排脓,且有祛痰抑菌,镇静镇痛和解热等作用。甘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缓急止痛,且有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有抗炎,抗过敏,镇咳祛痰解毒等作用。故综合此方有宣通肺气,止咳化痰之功。用此方治之,使肺气得宣,痰得排出,咳嗽也就得痊愈。本组病例结合临床不同证型,加减相应药物,对外感后久咳确有较好疗效。
5 参考文献
1 潘子.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外感后咳嗽不愈41例. 新中医,1994,26(10):23~24.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
3 吴葆杰,主编. 中草药药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175., 百拇医药
单位:陈慧贞 广东省中医院(510120)
关键词:
实用医学杂志990744 笔者于1997~1998年,对外感咳嗽,经治疗表证不复存在,而咳嗽缠绵不愈者[1],用三拗汤加味治疗,疗效尚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门诊病人,年龄3~62岁,平均35岁。病程半个月~1个月18例,~2个月21例,>2个月12例。痰湿蕴肺型12例,痰热壅肺型18例,肝火犯肺型13例,肺阴亏虚型6例,肺气亏虚型2例。
1.2 辨证分型 按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肺气亏虚: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舌淡嫩,苔白,脉弱。
, 百拇医药
1.3 治疗方法 三拗汤加味的药物组成:炙麻黄10(单位:克,下同),北杏12,黄芩15,炙百部12~15,浙贝(或川贝)12~15,桔梗10~12,甘草6,小儿量酌减。服用方法:每日1剂,用水600 ml煎至200 ml,分1~2次服;夜再用水300 ml煎10~15分钟,顿服。1周为1疗程。加减:痰湿蕴肺者,加法夏(厚朴或陈皮)。痰热壅肺者,加青天葵、白薇、全瓜蒌(或鱼腥草、苇茎、冬瓜仁)。肝火犯肺者,加生地、栀子(或丝瓜络)。肺阴亏虚者,易北杏为南杏,加沙参、麦冬(天冬或玉竹)、五味子。肺气亏虚者,易北杏为南杏,加党参(太子参或黄芪)、淮山。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按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咳嗽在2周以上未发作者。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未愈:服药1周,症状无明显改变。
2.2 治疗结果 本组51例,治愈39例(76.5%),好转9例(17.6%),未愈3例(5.9%),总有效率94%。其中痰湿蕴肺型12例,治愈10例,好转2例。痰热壅肺型18例,治愈16例,好转1例,未愈1例。肝火犯肺型13例,治愈10例,好转3例。肺阴亏虚型6例,治愈3例,好转2例,未愈1例。肺气亏虚型2例,好转1例,未愈1例。
, 百拇医药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33岁。1998年12月20日就诊,患者反复咳嗽1月余,初伴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喉痛咳嗽,经自行服药(西药及中成药),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喉痛等症消失,但咳嗽持续不愈,虽多方医治效果不明显而就诊。来诊时见形体略瘦,唇红而干,自觉夜间低热,手足心热,咳嗽以夜间为甚,咳引胸痛,痰多黄稠难咯,咽干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滑数。胸部X线片示:双肺纹理增粗。查血象淋巴细胞偏高。中医诊断为咳嗽(痰热壅肺夹肺阴亏虚)。此乃热邪灼伤肺阴,痰邪壅阻肺络,肺气不宣。治宜清热养阴,宣肺化痰。处方:炙麻黄10,北杏仁、桔梗各12,黄芩、浙贝、全瓜蒌、白薇、地骨皮、花粉各15,甘草6。每日1剂,水煎服,夜再煎,顿服,共进3剂。3日后复诊,诉夜热及手足心热已消退,咳嗽及胸痛减轻,痰转白易咯,大便已通,仍口干渴。舌红,苔薄黄,脉细滑略数。照上方去白薇、地骨皮,加麦冬、天冬各15。服4剂后,咳嗽、咯痰、胸痛、口干渴等症全消,复查:X线胸片显示双肺清晰,血象正常,临床治愈。
, 百拇医药
4 讨论
4.1 肺为五脏之华盖,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一身之气而司呼吸。外感初起,邪犯皮毛,肺卫受感,肺气不宣,于是发生鼻塞流涕,恶寒身热,咳嗽等症。经治疗鼻塞流涕,恶寒身热等症消失,而肺气仍壅塞不宣,故留咳嗽之症。正如喻嘉言所云:"咳者肺之本病也。"故外感后咳嗽不愈之症治宜宣通肺气,止咳化痰,方用三拗汤加味。
4.2 方中麻黄辛温发表,宣肺平喘利尿。因方中为灸麻黄,故发汗之力缓和,重在宣肺平喘。现代研究表明,麻黄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3],有强大抑制流感病毒及利尿作用。北杏仁止咳定喘,润肠通便。现代研究表明,北杏仁对呼吸中枢呈镇静作用,使呼吸运动趋于安静而达镇咳平喘效应,可润肠通便。黄芩清热燥湿,泄热泻火,善于清上焦及中焦之火,且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过敏,解热利尿,镇静等作用。炙百部润肺止咳,杀虫止痒,且能抑制咳嗽反射而奏镇咳之效,有抗菌,抗病毒作用。浙贝止咳化痰,清热散结,且能扩张支气管,抑制腺体,有明显镇咳作用(川贝母甘苦寒,有明显镇咳祛痰作用)。桔梗宣肺散寒,祛痰排脓,且有祛痰抑菌,镇静镇痛和解热等作用。甘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缓急止痛,且有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有抗炎,抗过敏,镇咳祛痰解毒等作用。故综合此方有宣通肺气,止咳化痰之功。用此方治之,使肺气得宣,痰得排出,咳嗽也就得痊愈。本组病例结合临床不同证型,加减相应药物,对外感后久咳确有较好疗效。
5 参考文献
1 潘子.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外感后咳嗽不愈41例. 新中医,1994,26(10):23~24.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
3 吴葆杰,主编. 中草药药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17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