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肢体瘫痪型脑梗死的临床探讨(附124例临床分析)
作者:范玉琴 曹晓红 张桂香 赵晓辉
单位:曹晓红 张桂香 赵晓辉黑龙江省医院 范玉琴;赵晓辉 绥化市铁路医院
关键词:
黑龙江医学990726 我院1996~1997年,经CT扫描证实的124例腔隙性脑梗死均无肢体瘫痪 ,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4例,男性103例,女性21例。年龄38~87岁。其中,50岁以下13例,50~59岁31例, 60~69岁40例,70岁以上40例,60岁以上者占64.5%。
1.2 临床表现
, 百拇医药
起病时伴有头晕24例,头痛、无呕吐5例;以语言障碍起病13例;以精神症状起病8例(多为 老年性脑萎缩);中枢性面瘫8例;假性球麻痹2例。分析病例均在起病3~30d内。
1.3 头颅CT表现
经CT扫描检查腔隙性梗死病灶直径均在20mm以内,无出血,病灶呈大片皮层梗死及其它局限 性病变。经CT扫描查出腔隙梗死灶164处,其中单发53例,多发者71例,最多1例有5处腔隙 性梗死灶,病灶位于基底节区86例,额顶部38例,枕部8例,枕顶部6例,内囊前肢4例,小 脑17例,颞叶3例,双侧脑梗死6例。
1.4 既往史
124例中,有高血压病史43例,糖尿病史11例,高血脂症10例(全项血脂增高1例,单项甘油 三酯增高7例,胆固醇增高2例)。
2 讨论
, 百拇医药
无肢体瘫痪型病例以男性多见,尤以50岁以上患者多见,这部分病人平时多伴有高血 压、糖尿病、高血脂病等。高血压、血液粘稠度增高和血流缓慢是动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 。高血压、动脉硬化症、糖尿病等多具有上述因素,故均易并发脑梗死,且病灶多位于基底 节区。基底节区的机制〔1〕是基底节及其周围脑组织颈内动脉系统深穿支小动脉终 末供血区,侧支循环差,小血管很少吻合成网,故易发生梗死。
发生脑梗死而无肢体瘫痪的原因及可能因素:〔2〕 ①梗死部位。本组病例,其病灶多位于基底节内囊前肢、额叶、顶叶、枕叶和小脑,这些部位病灶大多不影响运动通路,既或 较大面积的梗死也不出现肢体瘫痪。②病灶的大小:按照Fisher认为梗死灶直径在20mm以下者为小梗死灶,20mm以上者为大梗死灶。本组164处梗死灶均为小梗死灶,受损范围小, 未累及运动通路或运动通路受损较轻。③梗死灶的数目。本组有71例为多发性脑梗死。多 见于高血压病人,梗死灶数目较多,但病灶部位未损及运动通路,且病灶较小,因而不引 起肢体瘫痪。④梗死灶位于脑组织“静区”或“盲区”,因该处多无神经中枢和重要神经纤 维通过,该部位发生梗死灶,常不出现临床症状及肢体瘫痪。刘兴仁〔3〕认为,MRI 与 CT发现脑梗死灶往往多于临床定位,这可能与病灶在脑的“静区”或脑的高级功能损害未被 临床发现有关。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无肢体瘫痪脑梗死临床上主要以智力、精神症状及语言障碍等为主要表现,而局 灶定位体征不明显,少数出现单一性病灶体征。诊断主要靠头颅CT检查,一旦出现头晕、语言障碍、精神症状,尽管无运动障碍,亦应及早做CT扫描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防延误。
参考文献
〔1〕牛平.脑梗死CT诊断的进展.实用内科杂志,1991,11(4):222
〔2〕阎乐高,李平.无肢体瘫痪型脑梗死.实用内科杂志,1990,10(4):201
〔3〕刘忠仁.MRI与CT对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对比分析.实用内科杂志,1990,10(2):6 65
(收稿日期:1999-01-21), 百拇医药
单位:曹晓红 张桂香 赵晓辉黑龙江省医院 范玉琴;赵晓辉 绥化市铁路医院
关键词:
黑龙江医学990726 我院1996~1997年,经CT扫描证实的124例腔隙性脑梗死均无肢体瘫痪 ,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4例,男性103例,女性21例。年龄38~87岁。其中,50岁以下13例,50~59岁31例, 60~69岁40例,70岁以上40例,60岁以上者占64.5%。
1.2 临床表现
, 百拇医药
起病时伴有头晕24例,头痛、无呕吐5例;以语言障碍起病13例;以精神症状起病8例(多为 老年性脑萎缩);中枢性面瘫8例;假性球麻痹2例。分析病例均在起病3~30d内。
1.3 头颅CT表现
经CT扫描检查腔隙性梗死病灶直径均在20mm以内,无出血,病灶呈大片皮层梗死及其它局限 性病变。经CT扫描查出腔隙梗死灶164处,其中单发53例,多发者71例,最多1例有5处腔隙 性梗死灶,病灶位于基底节区86例,额顶部38例,枕部8例,枕顶部6例,内囊前肢4例,小 脑17例,颞叶3例,双侧脑梗死6例。
1.4 既往史
124例中,有高血压病史43例,糖尿病史11例,高血脂症10例(全项血脂增高1例,单项甘油 三酯增高7例,胆固醇增高2例)。
2 讨论
, 百拇医药
无肢体瘫痪型病例以男性多见,尤以50岁以上患者多见,这部分病人平时多伴有高血 压、糖尿病、高血脂病等。高血压、血液粘稠度增高和血流缓慢是动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 。高血压、动脉硬化症、糖尿病等多具有上述因素,故均易并发脑梗死,且病灶多位于基底 节区。基底节区的机制〔1〕是基底节及其周围脑组织颈内动脉系统深穿支小动脉终 末供血区,侧支循环差,小血管很少吻合成网,故易发生梗死。
发生脑梗死而无肢体瘫痪的原因及可能因素:〔2〕 ①梗死部位。本组病例,其病灶多位于基底节内囊前肢、额叶、顶叶、枕叶和小脑,这些部位病灶大多不影响运动通路,既或 较大面积的梗死也不出现肢体瘫痪。②病灶的大小:按照Fisher认为梗死灶直径在20mm以下者为小梗死灶,20mm以上者为大梗死灶。本组164处梗死灶均为小梗死灶,受损范围小, 未累及运动通路或运动通路受损较轻。③梗死灶的数目。本组有71例为多发性脑梗死。多 见于高血压病人,梗死灶数目较多,但病灶部位未损及运动通路,且病灶较小,因而不引 起肢体瘫痪。④梗死灶位于脑组织“静区”或“盲区”,因该处多无神经中枢和重要神经纤 维通过,该部位发生梗死灶,常不出现临床症状及肢体瘫痪。刘兴仁〔3〕认为,MRI 与 CT发现脑梗死灶往往多于临床定位,这可能与病灶在脑的“静区”或脑的高级功能损害未被 临床发现有关。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无肢体瘫痪脑梗死临床上主要以智力、精神症状及语言障碍等为主要表现,而局 灶定位体征不明显,少数出现单一性病灶体征。诊断主要靠头颅CT检查,一旦出现头晕、语言障碍、精神症状,尽管无运动障碍,亦应及早做CT扫描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防延误。
参考文献
〔1〕牛平.脑梗死CT诊断的进展.实用内科杂志,1991,11(4):222
〔2〕阎乐高,李平.无肢体瘫痪型脑梗死.实用内科杂志,1990,10(4):201
〔3〕刘忠仁.MRI与CT对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对比分析.实用内科杂志,1990,10(2):6 65
(收稿日期:1999-01-2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