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湖北中医杂志》 > 1999年第7期
编号:10229406
浅谈治痰法在疑难杂病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湖北中医杂志》 1999年第7期
     作者:顾宝妹

    单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00080)

    关键词:

    湖北中医杂志990734 中医历代都有“百病都有痰作崇”、“怪病属痰”之说,把痰作为审证求因,探讨病机,指导治疗的依据之一。笔者运用祛痰法治疗疑难杂证,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 帕金森氏症

    茅某,男,65岁,1997年3月18日就诊。自述患帕金森氏症10年,长期服用西药症状稳定,近1年来自觉左下肢有灼热伴麻木感。检查患者体征见皮肤色泽及温度均正常,两下肢比较也未见肿胀,按之无凹陷,静脉曲张(-)。近3个月来左胸腔有灼热感阵作,伴胸腹闷胀,大便干结,排泄困难,常有1周不解。心情焦躁易怒,面部升火,口臭痰多,咯吐不尽,苔黄厚垢腻,脉弦滑。西医无特殊药物治疗。中医辨证属肝郁气滞化火,挟痰阻络,脉络不和所致。治拟:清肝泻火,化痰通络。方用龙胆草、生山栀、柴胡、泽泻、制军、半夏、陈皮、广郁金、石菖蒲、小川连各9g,象贝母、天竺黄、胆南星各12g,全瓜蒌15g。7剂后大便虽解而仍不畅,痰咯出量多,左下肢及胸腔灼热,下肢麻木感未除,舌苔前小部分渐薄,脉弦滑。再拟原法:原方制军改生军9g(后入),续服7剂。三诊诉:大便隔日而解,左胸腔灼热感好转,左下肢灼热及麻木感仍作。本方续服2周,苔黄厚垢腻渐变薄,脉弦滑。心烦易怒,口臭痰多较前好转,左下肢灼热感较前缓减。要求服成方。给予当归龙荟丸、指迷茯苓丸,知柏地黄丸交替服用2个月,症状基本消失。
, http://www.100md.com
    按:中医理论中的“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临床见症可上可下,可有形可无形,病情变化多端,极为复杂。本案根据治痰不忘清火的治疗原则,方中取龙胆草、生山栀、小川连清肝泻火,柴胡引药入肝经,陈皮、半夏、贝母、天竺黄、胆南星、全瓜蒌清化痰热,大黄通腑泄热,广郁金、石菖蒲化浊痰开窍,泽泻与药物配伍,共同起到通腑泄热化痰条达气机之作用。

    2 颈椎病

    周某,女,56岁,1996年8月15日诊。头眩耳鸣,两手指麻木半年,近3个月来偶有恶心呕吐。平时咽中有痰量少,咯之不出,颈项板滞,转侧不利。苔腻边暗,脉弦滑。颈椎摄片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项韧带钙化,C4.5、C5.6前后缘增生,间隙狭窄。症属风寒夹痰阻络,脉络不和。治拟:祛风化痰,温经通络。天麻、制川草乌、川桂枝、半夏、陈皮、茯苓、苍白术、当归、红花、川芎、乌梢蛇、石菖蒲各9g,桑枝15g,伸筋草12g,灵磁石30g(先下)。7剂后复诊,诉头眩耳鸣肢麻略有好转,痰咯出较前畅,苔薄腻脉弦滑。原方续服7剂症状基本稳定。给予指迷茯苓丸合眩晕宁、天麻片续服2个月,症状基本消失。
, 百拇医药
    按:“痰”邪常与气、瘀、火、风、寒等邪同时存在,可表现出各种症状,无处不到,上行头部则表现出眩晕。古人说:“无痰不作眩”。痰去则清阳升,眩晕止。痰阻经络则肢体麻木不仁,经络之痰祛除则血脉调和。方取天麻、桑枝、伸筋草、乌梢蛇祛风通络,制川草乌、川桂枝温经散寒,半夏、陈皮、茯苓、苍术、白术化痰湿,当归、红花、川芎活血通络;磁石重镇,石菖蒲开清窍,诸药配伍,药到病除。

    3 甲状腺囊腺瘤

    季某,女,47岁,1995年6月8日初诊。患者在体检中发现左侧甲状腺肿块,表面光滑,质略硬,约2cm×2cm左右。压痛(-),随吞咽上下活动。平时心情燥怒,大便干结,口干饮水,苔少质略红,脉弦滑。同位素扫描示:“凉结节”。“B”超示:左甲状腺囊腺瘤。症属肝郁气滞,郁久化热夹痰凝聚而成瘿瘤。治拟:舒肝理气,化痰软坚散结,佐以养阴降火。药用:夏枯草、全瓜蒌、黄药子各15g,玄参、海藻、昆布、沙参、麦冬各12g,柴胡4.5g,牡蛎、山海螺各30g,半夏6g,茯苓、制军各9g,川连3g。药后1个月便畅,心情燥怒好转,瘿瘤质略变软缩小。原方加穿山甲9g,续服2个月,瘿瘤明显缩小。触之约0.5cm×0.5cm左右。给予服用平消胶囊合软坚冲剂,6个月后复诊瘿瘤消失,复查B超(-)。

    按:本案例属痰气交阻,凝聚而成瘿瘤。夏枯草、全瓜蒌、茯苓、海藻、昆布、陈皮、半夏、黄药子能化痰软坚,牡蛎、山海螺、玄参有软坚散结之功,制军、川连泄热泻心火,沙参、麦冬、元参养阴,诸药合用,化痰软坚散结又降火滋阴,故瘿瘤得以消散。

    (收稿日期:1999-02-0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