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细菌移位时肠微循环的改变
作者:陈建中 戴植本
单位:陈建中 戴植本11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外科 湖北省武汉市 430030; 陈建中 作者现在单位:汕头大学医学院附一院普外科 广东省汕头市 515031
关键词:胰腺炎;细菌移位;肠微循环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990731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 R576
Subject headings pancreatitis;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intestinal microcirculation
1 材料和方法
99m TC放射性生物微球的制备与器官血流量的检测. 放射性生物微球按王景贤et al[1]的方法制备,器官血流量按Xu et al[2]的方法检测. 按薛建国et al[3]方法制AHNP动物模型. 经病理切片证实. 实验动物分三组:Ⅰ.血流实验组;Ⅱ.细菌移位实验组;Ⅲ.正常血流对照组. 每组10只大鼠. 实验组Ⅰ动物首先完成AHNP模型,按器官血流量测量方法操作,在2.5h测定各肠段血流量. 实验组Ⅱ完成AHNP模型后,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生物微球注入,2.5h后处死动物,取肠系膜淋巴结匀浆培养,观察该时相细菌生长情况,计数并剖剥取肠段作病理切片. 对照组Ⅲ一开始即按器官血流量测量方法测定血流量,作为正常对照,以了解正常肠道血流状况.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2.1 组织匀浆及腹水培养阳性者出现的含质粒的大肠杆菌菌落,特征明显,易于鉴别,并能在含氨苄青霉素和卡那霉素两种抗生素的培养基中生长[4]. 实验组Ⅱ于2.5h各器官组织匀浆培养,在肠系膜淋巴结匀浆40板培养皿中仅有一板疑似菌落且没有提取出质粒,其余各板及其他脏器均为阴性培养结果,因此基本可认为是杂菌污染.
2.2 AHNP模型建立2.5h后肠粘膜出现病理改变,绒毛水肿明显,伴稀疏炎性细胞浸润,可见绒毛顶部剥脱. 根据我们的系列实验,相同实验条件下,4h MLN首先出现阳性培养结果,其余脏器标本亦为阴性,12h明显上升,各脏器标本细菌出现率提高(P<0.01),粘膜受损更严重[4].
2.3 血流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各组织血流量及血流量下降率测定结果见表1.
, 百拇医药 表1 各组织血流量(ml/g)及心输出量CO(mL/min) (n=10)
CO
近端小肠
远端小肠
十二指肠
结肠
对照组
79.7±7.0
1.52±0.6
1.59±0.08
2.65±0.19
0.62±0.010
, http://www.100md.com
实验组
59.8±4.4a
0.78±0.07a
0.77±0.06a
2.59±0.17
0.43±0.09a
下降率(%)
24.9
48.7b
51.6b
2.26
, 百拇医药
30.6b
aP<0.01 vs 对照组;bP<0.01 vs CO组下降率.
3 讨论
有文献报道认为肠道粘膜屏障缺血或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介导细菌移位的主要机制[5],认为缺血和缺氧是肠粘膜损伤和细菌移位发生的主要原因. 本实验试图对此假说在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上加以验证.
实验结果表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发病后2.5h时未发现细菌移位,用放射性生物微球技术测定肠血流已发现明显改变,心输出量显著减少. 除十二指肠外,肠组织血流量也有显著下降. 近端小肠与远端小肠的血流量下降到对照组的50%左右,与心输出量的下降率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不仅肠绝对血流量大幅度下降,其相对血流量也显著下降,而且具有选择性,以远端小肠、近端小肠为主,结肠次之. 事实上这些肠段内含有大量细菌,正是细菌移位可能发生区域. 我们发现肠粘膜在细菌移位发生前的最早时相里已经发生可以检查到的病理改变,随后的病理改变还包括粘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观察到肠腔面的巨噬细胞以及杆菌出现在肠细胞胞质中,这些都支持肠粘膜损害是细菌移位的形态学基础[4]. 我们的结论: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参与了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肠粘膜损害过程,肠血流量不足是构成肠粘膜损害的基本原因.
, http://www.100md.com
通讯作者 陈建中
4 参考文献
1 王景贤,于占久,靳怀真,王勤兴,王辅才,杨鸣岗. 51 Cr和99 Tc —生物微球测量动物器官局部血流量. 中国药理学报,1985;6:248-250
2 Xu DZ, Qi L, Guillory D, Cruz N, Berg R, Deitch EA. Mechanisims of endotoxin-induced intestinal injury in a hyperdynamic model of sepsis. J Trauma, 1993;34:676-683
3 薛建国,王宇,许元第. 建立大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模型的改进.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4;11:313
4 陈建中,戴植本. 重症急性胰腺炎时细菌移位的重组质粒标记研究.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8;7:333-336
5 Horton JW, Walker PB. Oxygen radicals, lipid peroxidation, and permeability changes after intestin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J Appl Physiol, 1993;74:1515-1520
ISSN 1007-9319 CN 14-1218/R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7):642
收稿日期 1998-11-10 修回日期 1999-03-01, http://www.100md.com
单位:陈建中 戴植本11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外科 湖北省武汉市 430030; 陈建中 作者现在单位:汕头大学医学院附一院普外科 广东省汕头市 515031
关键词:胰腺炎;细菌移位;肠微循环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990731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 R576
Subject headings pancreatitis;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intestinal microcirculation
1 材料和方法
99m TC放射性生物微球的制备与器官血流量的检测. 放射性生物微球按王景贤et al[1]的方法制备,器官血流量按Xu et al[2]的方法检测. 按薛建国et al[3]方法制AHNP动物模型. 经病理切片证实. 实验动物分三组:Ⅰ.血流实验组;Ⅱ.细菌移位实验组;Ⅲ.正常血流对照组. 每组10只大鼠. 实验组Ⅰ动物首先完成AHNP模型,按器官血流量测量方法操作,在2.5h测定各肠段血流量. 实验组Ⅱ完成AHNP模型后,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生物微球注入,2.5h后处死动物,取肠系膜淋巴结匀浆培养,观察该时相细菌生长情况,计数并剖剥取肠段作病理切片. 对照组Ⅲ一开始即按器官血流量测量方法测定血流量,作为正常对照,以了解正常肠道血流状况.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2.1 组织匀浆及腹水培养阳性者出现的含质粒的大肠杆菌菌落,特征明显,易于鉴别,并能在含氨苄青霉素和卡那霉素两种抗生素的培养基中生长[4]. 实验组Ⅱ于2.5h各器官组织匀浆培养,在肠系膜淋巴结匀浆40板培养皿中仅有一板疑似菌落且没有提取出质粒,其余各板及其他脏器均为阴性培养结果,因此基本可认为是杂菌污染.
2.2 AHNP模型建立2.5h后肠粘膜出现病理改变,绒毛水肿明显,伴稀疏炎性细胞浸润,可见绒毛顶部剥脱. 根据我们的系列实验,相同实验条件下,4h MLN首先出现阳性培养结果,其余脏器标本亦为阴性,12h明显上升,各脏器标本细菌出现率提高(P<0.01),粘膜受损更严重[4].
2.3 血流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各组织血流量及血流量下降率测定结果见表1.
, 百拇医药 表1 各组织血流量(ml/g)及心输出量CO(mL/min) (n=10)
CO
近端小肠
远端小肠
十二指肠
结肠
对照组
79.7±7.0
1.52±0.6
1.59±0.08
2.65±0.19
0.62±0.010
, http://www.100md.com
实验组
59.8±4.4a
0.78±0.07a
0.77±0.06a
2.59±0.17
0.43±0.09a
下降率(%)
24.9
48.7b
51.6b
2.26
, 百拇医药
30.6b
aP<0.01 vs 对照组;bP<0.01 vs CO组下降率.
3 讨论
有文献报道认为肠道粘膜屏障缺血或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介导细菌移位的主要机制[5],认为缺血和缺氧是肠粘膜损伤和细菌移位发生的主要原因. 本实验试图对此假说在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上加以验证.
实验结果表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发病后2.5h时未发现细菌移位,用放射性生物微球技术测定肠血流已发现明显改变,心输出量显著减少. 除十二指肠外,肠组织血流量也有显著下降. 近端小肠与远端小肠的血流量下降到对照组的50%左右,与心输出量的下降率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不仅肠绝对血流量大幅度下降,其相对血流量也显著下降,而且具有选择性,以远端小肠、近端小肠为主,结肠次之. 事实上这些肠段内含有大量细菌,正是细菌移位可能发生区域. 我们发现肠粘膜在细菌移位发生前的最早时相里已经发生可以检查到的病理改变,随后的病理改变还包括粘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观察到肠腔面的巨噬细胞以及杆菌出现在肠细胞胞质中,这些都支持肠粘膜损害是细菌移位的形态学基础[4]. 我们的结论: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参与了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肠粘膜损害过程,肠血流量不足是构成肠粘膜损害的基本原因.
, http://www.100md.com
通讯作者 陈建中
4 参考文献
1 王景贤,于占久,靳怀真,王勤兴,王辅才,杨鸣岗. 51 Cr和99 Tc —生物微球测量动物器官局部血流量. 中国药理学报,1985;6:248-250
2 Xu DZ, Qi L, Guillory D, Cruz N, Berg R, Deitch EA. Mechanisims of endotoxin-induced intestinal injury in a hyperdynamic model of sepsis. J Trauma, 1993;34:676-683
3 薛建国,王宇,许元第. 建立大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模型的改进.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4;11:313
4 陈建中,戴植本. 重症急性胰腺炎时细菌移位的重组质粒标记研究.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8;7:333-336
5 Horton JW, Walker PB. Oxygen radicals, lipid peroxidation, and permeability changes after intestin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J Appl Physiol, 1993;74:1515-1520
ISSN 1007-9319 CN 14-1218/R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7):642
收稿日期 1998-11-10 修回日期 1999-03-0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