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1999年第7期
编号:10236769
血浆内皮素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1999年第7期
     作者:黄伟文 熊玉冰 庄万江 麦坤仪 陈澍 冯莹 于宪 赖毅妍

    单位: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510260)

    关键词:内皮素;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广东医学990712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与血浆内皮素(ET)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RIA)及双抗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30例正常人及54例糖尿病无并发DR者及36例糖尿病并DR者的血浆ET及vWF水平。结果 糖尿病患者组血浆ET及vWF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01),而并发DR组与无并发DR组比较,血浆ET及vWF水平升高更为显著(P<0.05) 。结论 血浆ET及vWF水平的升高与DR的发生发展有关。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糖尿病肾病(DN)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其发病机制复杂且与诸多因素有关,迄今尚未能完全阐明。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DR患者的血浆ET及vWF水平,探讨其相互关系,为深入研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理提供更多的资料,从而提高对糖尿病的防治水平。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我科1994年6月~1997年7月住院的糖尿病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WHO(1985)糖尿病诊断标准。DR诊断依据为眼底镜或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发现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斑、渗出物及新生血管等病变。共计90例,根据有无并发DR分为两组:①糖尿病(NIDDM)无并发DR组,共54例,其中男24例,女30例,平均年龄49岁;②糖尿病(NIDDM)并DR组,共36例,其中男15例,女21例,平均年龄51岁。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46岁,均除外糖尿病、肝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等疾病。三组合计120例。糖尿病伴/不伴DR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构成、平均体重指数、血糖水平、血压水平、血脂水平等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①血浆ET水平测定:方法为RIA,专人按说明书操作,批内系数为0.041,批间系数为0.068。②血浆vWF水平测定,方法为ELISA,专人操作,批内系数为0.047,批间系数为0.082。
, 百拇医药
    1.3 统计学处理 各项均数以±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各组血浆ET及vWF水平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糖尿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浆ET及vWF水平(±s)

    项目

    正常对照组

    无合并DR组

    有合并DR组

    (n=30)
, 百拇医药
    (n=54)

    (n=36)

    血浆ET水平

    (pg/mL)

    31.73±9.42

    53.22±12.32*

    75.35±13.33**

    血浆vWF水平

    (%)

    106.23±15.51

    156.31±14.86*
, 百拇医药
    194.72±15.24**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P<0.01;与无DR组相比**P<0.053 讨论

    ET是1988年由日本学者从猪的主动脉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发现的一种血管活性多肽,它由21个氨基酸组成,具有很强的收缩血管及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1]。近年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可作为一个内分泌器官,产生前列环素、一氧化氮及内皮素,共同调节血管平滑肌运动和血小板粘聚。ET是迄今所发现的体内最强的缩血管多肽。血管内皮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仅储备微量ET,在局部缺血、缺氧和凝血酶等因素刺激下可增加ET的合成和释放。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红细胞膜及血红蛋白糖化,使其变形和携氧能力下降,另血红蛋白内的2,3-DPG降低使红细胞释放氧能力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因而缺血、缺氧,导致内皮损伤并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使循环中凝血酶增加,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糖尿病患者的ET水平升高,ET强烈的缩血管作用可加重微循环障碍,加之循环中凝血酶增多,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以上诸因素均可促使微血管管腔狭窄,微血管瘤出现及微血栓形成,血管基底膜增厚。而这些病理变化又使血管内皮细胞的缺血缺氧加重,结果使血浆ET水平进一步升高。
, http://www.100md.com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典型改变是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微血管瘤形成、微循环障碍。研究显示血糖升高及红细胞携氧功能障碍导致的缺血、缺氧是糖尿病各种生理、生化异常的始动因素[2]。血液流变学改变、凝血机制失调、血小板功能异常、生长激素过多、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等因素可能均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观察到糖尿病患者不论有无合并DR,其血浆ET水平均较正常人明显升高,这与多数学者研究结果相同[3,4]。此外,有DR组与无DR组相比,其ET水平又明显升高。考虑其原因是高血糖、高糖化血红蛋白及红细胞2,3-DPG减少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其合成及释放ET增加所致。而有并发DR组的ET水平又明显高于无并发DR组,提示:①ET升高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②微血管病变的出现又反过来促使血浆ET进一步升高,形成恶性循环。由此推想,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阻断或拮抗ET的不利作用,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防治将有积极意义。

    血浆vWF是来自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α颗粒的大分子量糖蛋白,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并储存于其中的Weibel-Palade小体,骨髓巨核细胞也合成vWF,但合成后储存于血小板-α颗粒,vWF的分解代谢是在肝脏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进行的。血浆vWF升高的原因为:①应激反应:内皮细胞受刺激时,储存中的vWF释放入血;②内皮细胞损伤,其中的vWF释放入血;③肝脏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vWF的功能减退,其中内皮损伤是最主要的原因[5]。 其功能是作为VⅢ因子相关抗原的生物活性形式,介导血小板粘附聚集于受损的血管内膜或内膜下,直接影响血栓的形成。vWF指标可用以判断血管内皮受损情况。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内皮由于缺血、缺氧而受损,引起血浆vWF水平升高。因而加重血液的高凝状况,易于形成血栓,这样又反过来加重了血管内皮的缺血、缺氧,使血浆vWF水平进一步升高,形成恶性循环。
, 百拇医药
    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组血浆vWF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并发DR组较无DR组又明显升高,与文献报道相仿[6]。提示血浆vWF水平的升高早于DR的出现,血浆vWF水平的测定不但可以作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的分子标志物,而且可能成为预测DR发生发展的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 Yanagisawa M,Kurihara H, Kimura S, et al. A novel potent vasoconstrictor peptide produced by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Nature,1988,332:411

    2 江胜贤,黄大有,范英鲜,等.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改变及临床意义.中国糖尿病杂志,1995,3(3):180

    3 王乐伟,于志文,毛腾淑,等.糖尿病肾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肾功能的关系.中华内科杂志,1995,34(5):318

    4 郭志新,许笑梅,司兆敏,等.血浆内皮素和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3):177

    5 王振义.因子Ⅷ研究进展.中华血液学杂志,1983,4(3):179

    6 侯善荣,王清芹,王玉新,等.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血浆vWF的测定.潍坊医学院学报,1998,20(3):184, http://www.100md.com